二胡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一首移植的曲目。原曲是由作曲家陈钢根据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笛子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以及新疆塔吉克族的音乐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乐曲运用外国现代作曲技法,吸收和借鉴了中国民间器乐曲的某些特殊演奏技巧,在小提琴技巧上有着极大的发挥,使此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音响色彩。因此,移植为二胡曲首先在技巧方面,是有着相当难度的。其次,乐曲最后段落又有着极快的速度,在演奏上也是颇见功力的。另外,频繁的转调更是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在表现乐曲的内容方面,二胡是有其特色的方面。不仅音色中和、柔美,而且其韵味也非常适合我国广大听众的习惯。
塔吉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地区,自古以来该地区的歌舞艺术就十分发达。隋唐时期流传的音乐舞蹈,被称为“疏勒乐”,而成为唐代的十部乐之一。后来我国的“木卡姆”音乐,喀什地区也是最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现今的塔吉克民族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些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与汉族音乐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例如,此曲采用的是7/8、5/8拍等二胡乐曲一般极少采用的节拍形式,因而熟悉与适应这种节拍形式,就成为演奏此曲的前提之一。要演奏出这种节拍的特殊韵味,应该说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又如,旋律曲调的一些特殊音程,如4—#5、—Ь7等增二度音程之类,演奏起来在指法上也往往不很习惯。实际上这种音程在波斯、阿拉伯地区运用十分普遍,是它们音乐旋律的主要特征之一。而塔吉克族国外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因此他们的音乐与波斯、阿拉伯音乐风格是有所接近的。另外,此曲为了适应二胡的定弦音域,乐曲采用了
弦(ЬB调)、
弦(A调)、Ь
弦(E调)、1—5弦(D调)、
(G调)、2—6弦(C调)、
弦(F调)多种同音名不同唱名的定弦法,这7个调性似乎已达到二胡上所能自如演奏的极限。因此,熟练地掌握转调演奏技术,对演奏者更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曲在结构上分为[慢板]与[快板]两大部分,而[快板]中根据旋律变化及调性的转换,又分为若干段落。下面来逐段加以分析:
【一】纵情歌唱,这是运用7/8拍式的[慢板]段落,主旋律由4个乐句构成,每句4小节。第1、2句仅是落音不同的上下句式;第3句的4小节由2小节旋律重复构成,成为“转”的部分;第4句是第2句的再现重复,这种结构具有典型西洋乐曲的曲式特点:
例一
此段旋律再低八度重复演奏一遍,使之更为深情、内在,歌唱性非常的强烈。然后,通过长大的经过音,跃入高音区奏出副主题旋律:
例二
此段副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使情绪向着开朗、愉悦的方向发展。接下来是运用拨弦手法,模仿新疆地区“东不拉”的演奏方法。二胡上运用拨弦大概是从《赛马》开始的,现已成为一种颇具效果的手法运用:
例三
┅┅
由于运用低音区尤其是最低的内空弦音,具有一种空旷、悠远的音响,这就很接近“东不拉”空弦散音的效果,仿佛是一位老者发自内心的哼唱那样。紧接着是一段散板的自由抒发情感的段落,由第一主题旋律变奏而来。由于音域跨度大(3个八度),变音多(升五级、二级音),演奏上有相当的难度。在器乐曲中这种经过音式的旋律,往往是技巧难度较大的地方,相反主题旋律有时到是较容易演奏的。此段散板旋律能更自由地抒发情感,也给演奏者的写意表情以极大的余地。整个【一】段旋律富于歌唱性,较为流畅且带有深沉的情感。其中,前段是运用升五级音的六声音阶(基本不用二级音),后段是运用升五级音的七声音阶(出现二级音),又是运用角调式,这与汉族角调式很不相同,情感的表达则另有一番情趣。因而,二胡演奏要适应这种情感的表达。
【二】热烈歌舞,此段根据不同调性的运用,又可以分为若干小段。开始是用A调定弦演奏的5/8、7/8、4/8等交叉拍式的乐段,舞曲风格强烈,热烈、欢快而兴奋:
例四
此段旋律是用顿弓来演奏的,情绪比较跳跃、欢快。而后,运用E调定弦复奏并有所
变奏。运用了一些炫耀性的跳奏旋律,使情绪更显活跃:
例五
接着,运用4/8拍具有上述旋律变奏的意味,这是一对上下句(仅落音不同)的乐段。
紧接着的也是上下对句,这是前面乐段的变奏:
例六
此段三连音用连续分弓演奏,故而正反弓音量时值要均衡。后面的音用顿弓演奏,由于
音区非常之高,要注意音准,演奏要流畅。然后,又转为A调定弦演奏时,出现了4/8拍的
新的旋律素材,情绪更为火红热烈:
例七
此段旋律节拍方正,运用了顿音与颤指演奏。尤其是正拍重音颤指,仿佛是配合着一边
打着响指(弹指),一边踏着舞步的舞蹈。而与之对比的是舒展宽广的副主题,富于歌唱性
且具有异族音乐的色彩,表达了人们心花怒放、愉悦的心情:
例八
这里旋律增二度音程的运用,体现出特定的异族风格韵味。此段下面的段落是以上各段
的复奏或变奏。先是重复例六的旋律乐句,后转为D调上复奏。再在G调上基本复奏例七
的旋律乐句。然后,是复奏例八的旋律乐句,再转入C调重复,后部是重复的引伸乐句,
准备进入快奏乐段:
例九
快奏乐段的第一部分转为F调,此段旋律上下翻滚,演奏上有很大的难度,必须加强练习才能胜任:
例十
接着,是双音快奏并出现拨弦,使乐曲越来越欢快、奔放。而转入ЬB调后的连续16分音符快奏段落,情绪更为热烈。由于升降音符较多,是体现演奏者快奏功力的部分:
例十一
乐曲就是在这种飞速快奏的热烈情绪中,把乐曲引向高潮。最后,运用大小分解和弦的不断交叉,把旋律推向高音,再从
音达到最高音
音后,干脆利落地结束全曲。
综上所述,此曲以流畅、热情的舞曲风旋律,丰富多变的节奏、节拍,高难度的炫耀技巧,着力表现了在灿烂阳光照耀下的帕米尔高原牧民,用热情、奔放的歌舞,来庆祝和歌颂他们的美好生活。此曲被定为二胡考级的最高级——十级,主要在于技巧方面,必须达到相当的演奏水准。既然是移植小提琴的乐曲,那就不仅要具有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奏素质,而且也要懂得小提琴等西洋音乐的知识。包括对调性关系的了解与掌握;各种节拍、节奏音型的准确把握;速度与力度的处理能力,对各种弓法如分弓、连弓、顿弓、颤弓、快弓等的娴熟运用;各种指法如增二度音程、颤指、跳把、揉弦等的灵活运用,以及演奏的表情达意方式、方法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演奏好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