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浅谈民族管弦乐队中胡琴类乐器的弓法问题》
袁贝 华音网 2022-02-28

摘要: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初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五六十年代得到发展,至七八十 年代全面建制成型,在近半个世纪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系统化和科学化理论体系。胡琴声部的 优劣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乐队的水准,弓法问题是胡琴类拉弦乐器演奏的关键一环, 在乐队合奏中弓法的个性与共性应受到重视。本文基于演出实践探讨胡琴声部弓法在民族乐 队合奏中的应用,以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族管弦乐队;胡琴声部;弓法;指挥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快速发展,胡琴声部作为民族管弦乐队中重要组成 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和水平。因此,如何在排练过程中更好的展现 乐曲思想内涵,提高作品表现力,改善胡琴声部的演奏水平成为不可忽视的部分,而对胡琴 声部弓法应用的了解是其中重要内容。笔者基于多年二胡学习经验,加之乐团丰富的演出经历,深知胡琴在乐队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胡琴声部的演奏在乐曲中所起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攻读指挥专业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经 历,有意识地开展对胡琴声部弓法的研究,以期在民族管弦乐队排练时,就胡琴声部中出现 的弓法问题寻找有效的思路与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 民族管弦乐队与胡琴类乐器的历史发展

(一)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与现状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孕育了众多的民族乐器,同时也诞生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乐 队形式,如钟鼓乐队、江南丝竹乐队及吹打乐队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民族管弦乐队逐 步登上舞台,且具有其他乐队形式无可比拟独特的音乐表现力。现阶段活跃在舞台上的大型 民族管弦乐队,其雏形产生于上世纪初上海创办的“大同乐会”。上世纪中叶,民族管弦乐 队进入发展时期,国内各地均成立了职业民族管弦乐队,如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从最初传统 的小型乐队,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成长为一支能较好地发挥民族乐器集体效能的新型民族管 弦乐队。同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还积极吸取了西方交响乐队的长处,对乐器进行了系统化 革新。

(二)胡琴类乐器历史发展及其种类

1.胡琴发展历史

胡琴最早出现于唐朝,唐朝以前则被称为“奚琴”,流行于我国北部地区。宋代开始, 随着戏曲和曲艺的兴起,胡琴类乐器成为重要的伴奏乐器。其中来自蒙古的马尾胡琴(又名 二弦琴),与嵇琴、轧筝相结合进行改进,产生了新式胡琴。胡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弓弦 乐器的成熟。近代,二胡成为胡琴的代名词。刘天华先生是现代二胡的开拓者,他将西方乐 器演奏手法运用在二胡演奏中,拓展了二胡的表现力,同时也为现代二胡演奏奠定了基础。

2.民族管弦乐队中的胡琴

胡琴早期常用于戏曲说唱伴奏,“因此,根据各地戏曲唱腔风格的需要,胡琴类乐器逐 渐分化,形成了高胡、河南坠胡、板胡、京胡、四胡、京二胡、椰胡、 大筒、四弦、枕头 琴、牛腿琴、二股弦等,”①由此可见,胡琴类乐器是一个庞大且多样乐器族群。胡琴类乐 器除造型繁多、音色丰富外,共通之处在于弓毛夹在弦线之间,靠右手推拉琴弓磨擦琴弦发 生振动。从其发声原理可以推断出它们同出一源,同为“奚琴”的子孙,因此被泛称为“胡 琴”。在当代民族管弦乐队中,为拓展胡琴声部音域,除高胡、二胡之外,又加入中胡、大胡、 低胡(革胡)等。随着胡琴乐器声部性能不断提升,民族乐队的建制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表 现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当下民族管弦乐队胡琴组一般分为三个声部:高胡声部、二胡声部及 中胡声部。二胡琴身由琴杆、琴弓、琴筒、琴弦四部分组成,其定弦为 d、a。高胡又称“高 音胡琴”,是根据二胡形制改良的一种高音拉弦乐器,其造型与二胡十分相似,细微区别在 于高胡琴筒略小,定弦不同,为 g、d 定弦。中胡是“中音胡琴”的简称,其与二胡相比琴 杆更长、琴弦更粗、琴弓更长,定弦则为 g、d。高胡、二胡和中胡不仅在定弦上有所区别, 在有效音域上也不相同,虽然均为三个八度,但高胡和中胡,实际音高相差一个八度。多数 民族管弦乐作品,二胡是重要的旋律声部,高胡声部则起着加强旋律色彩的作用,中胡以伴 奏音型或者和声的铺垫为主。因此,指挥在胡琴类乐器与乐队配合方面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针对不同胡琴音色、音域及音型,在排练演奏的过程中进行分类处理,不仅注重主旋律乐器, 同时需要兼顾其它胡琴伴奏声部,做好声部间的平衡和协调。

① 冯军:二胡史研究四论,大舞台,2013 年 2 期

二、 胡琴声部弓法在乐队训练中的作用

(一)胡琴类乐器的弓法种类与技术特点

1.分弓与连弓

分弓指在乐曲中速以下每弓演奏一音的弓法,常用中弓部位来运弓。乐谱中没有标明连 弓记号,都需用分弓来演奏。由于演奏中频繁的换弓,所以分弓技巧的关键是换弓与换弦。排练中,分弓演奏中拉推弓的时值往往不同,因此,琴弓的长短也不同,就要求指挥在排练 中提示乐手用调整弓速和弓压来达到乐曲演奏的要求。连弓是指用一弓演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符,是与分弓相反的一种连贯弓法,在乐队分 谱中用连线来划分,常用于抒情性乐句。连弓用法繁多,从两音一弓到二三十个音一弓。由 于连弓中各音时值不同,加之强弱变化等因素,因此,连弓运弓功法较为复杂。指挥在排练 中应注意连弓演奏对乐曲表现力的影响,应要求乐手根据不同弓段,调整相应贴弦度以获得 均衡音质。

2. 长弓(慢弓)、快弓(短弓)、长短弓 长弓

是指用全弓来演奏的一种慢速弓法,是胡琴运弓最基础的弓法,也是胡琴弓法基础 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确的长弓运弓方法应做到平稳放松、力量通畅,弓压及弓速比例 适当、发音圆润松弛。快弓是用分弓演奏快速乐段的一种弓法。快弓是对演奏者技术要求较高,它需要演奏者 双手高度配合,做到弓序正确、节奏稳定、发音干净、弓段一致,颗粒性强。指挥在排练胡 琴声部快速的乐段中,常常会遇到含有快速换弦、快速音符跳跃等高难度技巧的快弓。因此, 指挥应根据乐曲快弓部分的难易程度,采取分段放慢练习。同时,快弓也是衡量胡琴声部技 术高低一把尺子。长短弓是指弓法演奏时以一定规律性的时值长短交替出现,如果仅是偶然的相邻,两弓 时值有所不同则不能称其为长短弓。长短弓由于拉推弓的时值不等,所以在指挥过程中会发 现每个演奏员弓速会有很大差异,演奏过程中琴弓会偏向弓根或弓尖,导致无法演奏的情况。因此,在乐队演奏时,指挥需及时提醒胡琴各声部在弓速不同的情况下,迅速调整弓毛的贴 弦度,以保持音质和音量的平衡。

(二)胡琴声部弓法的制定

所谓弓法,指演奏过程中胡琴运弓的手法,是胡琴演奏重要的手段。因此,“指挥在日 常排练中,需结合胡琴自身特点,根据乐曲旋律、节奏、乐句强弱及乐句呼吸等方面特点, 对其进行弓法制订。”①可以看出,胡琴弓法有其自身规律和法则,是指挥和演奏者在长期 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成果。弓序即运弓的顺序,是指对乐曲中胡琴声部拉推弓的划分。所以弓序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需根据乐曲的风格、内容、特点进行安排。此时指挥 对弓序的安排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其处理乐曲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指挥对胡琴声部弓序的 处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乐段的起始句,胡琴声部的弓序通常从统一用拉弓开始,以推 弓结束,而弱起小节的乐段则通常用推弓开始。在戏曲音乐或民间音乐排练中中,乐曲一般 以推弓开始,但第一弓常常是连弓,如二泉映月的开始句,该演奏方法的优势在于使以后每 一小节的第一个音都可以用推弓演奏。如乐句演奏中遇到弓序矛盾时,指挥可要求用垫弓或连弓来调整。还有特殊弓法如垫弓、 颤弓等弓法都常以拉弓开始。快弓乐段的弓序多以拉弓开始,尤其是遇带有小节重音规律的 段落和遇到“顺向”弓法时,声部需用拉弓演奏。如遇弓法较复杂的段落,句首弓序常以拉 推弓进行交替运用。根据音乐风格与乐曲韵味制订弓法。不同音乐风格需用不同的弓法进行表达,如京剧交 响乐《夜深沉》,该乐曲由京胡曲牌改编而成,因此在进行胡琴声部排练时,指挥要对京胡 的弓法进行了解,不应习惯性使用胡琴演奏的弓法与弓序。京胡演奏的重音在于推弓,对整 体的弓序要求严格,一弓出错,则会造成乐曲的混乱。因此,指挥在排练前,要深入了解排 练乐曲特点,在制订胡琴弓法时要大量运用连弓或跨小节连弓,并要求胡琴声部加快弓速减 少弓压,将弓序安排在弱拍处起,强拍位收。通过过改变节拍强弱关系,使乐曲旋律连绵不 绝切富有色彩性。

① 杨抒怡:甘涛二胡艺术初探,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三、 胡琴声部在乐队训练中出现的

弓法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胡琴弓法与音色、音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弓法和音色

胡琴声部中高胡、二胡和中胡音色上的差异在于三者定弦音高不同。“这就要求指挥在 排练时,务必遵循乐器的发音特性,做出具体要求,使每一件乐器处于最佳的发音状态,达 到声部音色的统一。胡琴三个声部在合奏中要达到音色的统一,”①琴弓的“压速比例”是 关键,而音色的变化,也源于此。要解决排练中胡琴声部音色“尖、扁、散”的问题,需 在 弓法统一的基础上,要求演奏者倾听其他声部,用最快速度调整好弓毛对琴弦的“压速比 例”。如高胡在演奏时要控制右手运弓的速度与力度,此时指挥可要求高胡在高音区加快弓 速减少弓压,以保证音色“通、亮”。二胡音频适中,音色方面更加统一,在排练中应要求 声部保持弓压的统一,让发音更加自然。中胡音频低,指挥应尽量要求右手运弓,增大弓压 减慢弓速 ,以保持其音色。通过长期训练乐队胡琴声部音色会更加和谐统一。

2.音量

胡琴声部音量问题是乐队排练时的重中之重。进行乐队合奏时,往往会发现胡琴声部音 量随着乐器数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胡琴的数量与音量并不是成倍增加的关系,数量增多反而 会出现声音互相抵消的情况。进行此问题的解决首先需统一胡琴声部演奏者对运弓的“压速 比例”,使他们在演奏时弓序、弓压、弓段、 弓速保持一致,产生共鸣形成良性共振,达 到音量增加的效果。关于胡琴类乐器高音衰减的问题。在排练中经常会听到胡琴声部在演奏高音乐段时候音 量突然减弱,成为摆设。从音高与音强的关系方面看,低音时,输入能量相同,消耗在频率 上的能量较小,相应的振动加大;高音时,消耗在频率上的能量增大,相应的振幅会减弱。实践证明,频率越高,听觉感受到的音强随之升高,这与听觉系统对声音刺激的反映程度有 关。因此,当胡琴声部在演奏下把位高音时,指挥应尽量要求演奏员调整相应弓序,加大弓 压与弓速,保证高音区的音量。

① 吴俊康:二胡的发音研究及教学新探,

人民音乐出版社

(二)胡琴声部与低音拉弦乐声部

(大提琴、贝司)弓法衔接问题及解决方法

大提琴与贝司作为低音拉弦乐器,能够增加作品的渲染力,为作品增加色彩性,在民族 管弦乐队中得到广泛运用。胡琴声部跟低音拉弦声部进行搭配时,会出现链接、对比与统一 的问题。其对比或是统一,则依照乐曲情绪的变化、音乐织体结构的变化而定。当胡琴声部 进行演奏时,而贝司和大提琴则是对主旋律补充,在当代民族管弦乐作品中常可见到,如《我 的祖国》。由于乐器构造不同,低音拉弦乐演奏音量常强于胡琴声部,如需两个声部音量平 衡,指挥需根据实际音响效果修改力度标记,对胡琴声部修改弓法、调整弓序,将连弓变成 分弓,加快弓速拉长弓段,使低音声部的音量达到平衡。当低音拉弦乐声部与胡琴声部共同 演奏和弦长音时,与交响乐队弦乐声部共同演奏的音响效果截然不同。胡琴的构造使得弓毛 在两弦之间,因此在合奏时常会出现长音音量不平均的现象。避免该问题出现,指挥可通过 改变弓序和弓段进行解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胡琴声部整体弓段和弓序的统一。

结论

胡琴声部是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重要声部,其特点鲜明、风格独特。在排练中要准确展示 音乐风格、控制音响平衡、确保音色统一,合理安排弓法是一个重要环节。“弓法是弦乐的 灵魂”,弓法的制订既要与音乐风格一致,又要便于乐队演奏。归根结底,民族管弦乐队胡 琴声部弓法问题“个性与共性”的问题,既要在演奏中展现胡琴声部优势与特长,又要在音 响、音色、音量上达到平衡与融合。既要保证个性,又要达到音响共鸣的统一与和谐,是一 个巨大挑战。对于指挥来说,能够掌握和熟练运用胡琴声部的弓法至关重要。弓法的运用 固然重要,在实践中打磨也必不可少,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排练的质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