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中国古代胡琴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以共鸣箱的不同物理形态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共鸣箱呈圆筒形的胡琴;一是共鸣箱呈半瓶形的胡琴。在此基础上说明这两类胡琴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后经过长期的互相影响、融合与分化、衍生,形成了庞大的胡琴家族。接着,文章对唐、宋、元、明等各历史时期内胡琴的基本演进轨迹作了归纳性描述。
[关键词]胡琴;奚琴;胡琴共鸣箱;竹弓;马尾弓
作者简介:马韵斐 (1977-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一期
纵观历史,胡琴类乐器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家族。“胡琴”一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指的也不同:宋以前指弹拨乐器,元以后却指称拉奏弦鸣乐器。笔者以胡琴类乐器共鸣箱的不同物理形态为依据,将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圆筒形共鸣箱为基本特征,我们姑且称之为圆筒类胡琴;一类是以半瓶榼形共鸣箱为基本特征,我们姑且称之为半瓶榼类胡琴。本文即以这两大类型的胡琴为主体,对胡琴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并对其历史演进脉络作归纳性的描述。
一、圆筒类胡琴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以弓擦方法演奏的圆筒类胡琴,其产生年代似乎要早于半瓶榼类胡琴,只是它最初并不称为“胡琴”,而是称为“嵇琴”(与下文所说的奚琴是同类乐器)。唐代孟浩然诗《宴荣山人池亭诗》中就有关于嵇琴的记载,诗云:“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1]。据目前所占有的资料来看,这是关于嵇琴名称、演奏的较早记载。从诗句本身看,其所说的嵇琴应该属于拉奏弦鸣乐器。因为诗中“引”字表明了乐器的演奏方法——以牵拉竹片的方式擦奏琴弦发音[2]。这样看来,尽管嵇琴的形制特征与后世的胡琴还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嵇琴作为中国早期拉弦乐器的源头,是基本可以确认的。
到宋代,奚琴便可以确定为拉奏弦鸣乐器,因为具有“以竹片擦弦、共鸣箱为圆筒形”的演奏、形制方面的特征。北宋陈旸《乐书》对嵇琴的形制、演奏作了较为可靠的记载:“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3],它指出了这类乐器的渊源在于弦鼗;又说:“奚琴,本胡乐也……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3]。这说明奚琴的形制与弦鼗相似,共鸣箱为圆形,演奏方法为竹片轧之[4](p.175)。《周礼小师注》对鼗的形制有明确的描述:“鼗如鼓而小,持其柄而摇之,旁耳还自击”,其状如今天的“拨浪鼓”、“货郎鼓”,鼓体为圆形。以上说明作为受鼗、弦鼗后裔的奚琴,其共鸣箱保存着先祖的圆筒形遗制。宋代高承所撰《事物纪原》中也有关于嵇琴的记载,也说嵇琴为“弦鼗遗象”[4](p.175)。关于弦鼗的来历,书中说:秦末劳工在修筑长城时,偶有人将鼗张弦而弹,并渐渐有了流传,于是成为一种弹弦乐器——弦鼗。由上述可知,鼗、鼗鼓——弦鼗——奚琴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形制流变脉络。根据陈旸《乐书》中所绘的奚琴图来看[5](p.302),其形制的确与鼗鼓相似,有如下特征:(1)琴杆长,似鼗鼓柄;(2)共鸣箱呈筒状,似鼓首。
关于奚琴的竹弓问题,林谦三先生在《东亚乐器考》中认为,竹弓与马尾弓一样,也源于波斯、印度等地,这一说法尚待商榷。这是因为:一、七世纪是波斯乐器“喇波卜”流行的时间,“喇波卜”也以弓擦方法演奏[5](p.296)。而“奚琴”最迟出现于七世纪初(约唐代),也是以竹弓擦弦演奏。所以,从时间上看,这时从波斯传入的可能性不大。二、波斯“喇波卜”乐器的琴弓最初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是马尾弓,但据目前的资料来看,由于后来波斯拉弦乐器也无琴弓变化的明确记载,所以“喇波卜”使用马尾弓演奏的可能性就很大,使用竹弓的可能性不大。因而不能断言竹弓与马尾弓同样源于波斯、印度。三、中国在唐代还有一种乐器“轧筝”,是“以竹片润其端”而擦奏的拉弦乐器。由此看来,“奚琴”的竹弓受“轧筝”影响是很有可能的。倘若说是奚琴的弓受到马尾弓的影响,那么,从丝绸之路的海、陆交通以及广泛地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来看,为什么唐代、宋代的奚琴不直接沿用“喇波卜”的马尾弓,而直到明代才全部改为马尾弓呢?由此可见,竹弓“由轧筝的竹质擦棒演变而来”这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综上所述,圆筒类胡琴在宋代的特征是:同宗于弦鼗,共鸣箱为圆形,以竹弓拉奏,弓置于弦间。不过,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宋代的奚琴还不能属于明清以后所指的的胡琴范畴,后来由于明代奚琴弓的改变,奚琴这一类拉弦乐器才逐步被纳入胡琴范畴。
二、半瓶榼类胡琴的出现与发展
有资料表明,在宋代以前,“胡琴”通指西域伊朗等地的琵琶类弹拨乐器,而“胡琴”用以指称拉奏弦鸣乐器,最早是在宋代甚至更晚。“胡琴”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唐代诗人岑参的七言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6],诗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公元757年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在轮台幕府雪中送别友人所作。应该说此处的“胡琴”泛指胡人地区流行的弹拨乐器,因为在此四十年后的白居易诗——“胡琴铮錝指拨剌,吴娃美丽眉眼长”中,就非常确定地描述了胡琴的演奏方法:“指拨剌”。林谦三《东亚乐器考》所录稍后的《乐府杂录》、《剑侠传》等著述中,也多因此认为“胡琴”是琵琶类弹拨乐器。所以,将唐代胡琴理解成在胡地流行的弹弦乐器,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从宋代开始,胡琴就有专门指向拉奏弦鸣乐器的迹象了。最早的关于“马尾胡琴”记录出自沈括《梦溪笔谈》所录的《连队抗声凯歌》[6],诗云:“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见书。”这是沈括于元丰四年(1081)率军迎击契丹军的侵扰,其间所作数十首诗中的一首。孙焕英先生在《二胡究竟成形于何朝代》一文中,曾据此提出马尾胡琴可能形成于汉代的观点,其理由是:“古宋时代,汉人不自称汉,外族亦不能称其为汉人。古宋时代西夏王也不称单于。单于是汉朝北方匈奴王的音译……这里的‘汉’一词指的是汉王朝代,而并非指宋朝代汉人。”这个解释的说服力似乎不够,因为,由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很可能只是借景抒情,或借古喻今——看到现实中的马尾胡琴,便借汉代典故来寄托情怀。如果一定要说这里的胡琴为汉代乐器,则还需要更确凿的证据。笔者以为,假设“马尾胡琴”确始自汉代,那么,作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兼音乐理论家,沈括不会不在书中做出介绍。而且,在唐前的史料中,至今未发现过“胡琴”一词,也没有马尾胡琴的明确记载。因此“汉代已出现马尾胡琴”这一说法不成立。不过却足可证明,拉弦演奏的马尾胡琴在宋代已流行。
到元代,作为拉弦乐器的胡琴,其形制开始清晰起来。《元史·礼制》云:“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项,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4](p.189)火不思,《元史·礼乐志》[3]记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这段文字表明了“胡琴”的三大特征:(1)制如火不思,共鸣箱为半瓶榼;(2)二弦;(3)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在上述三个特征中,第一个特征为后期的胡琴家族提供了一级形制特征——共鸣箱如半瓶榼,这是此后半瓶榼类胡琴的标志,而“二弦”、“用弓捩之”二特征均不能称之为此时“胡琴”的个性特征。因为,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这类胡琴遗留的最统一的特征之一就是共鸣箱的形状;而且,区别一乐器,最关键的也是音响特征,而音响特征又首先是与共鸣箱相联系的。至于中国胡琴使用马尾弓的起源,笔者更倾向于这一观点:它是外来乐器。因为中国的“胡琴”指称拉奏弦鸣乐器最早也是在11世纪初,而弓擦法在7世纪时的波斯就已经使用了[5]。“胡琴”最初是在“胡”地流行,胡地正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场所,所以发明马尾弓是十分可能的。这种“制如火不思”、“圆腹如半瓶榼”的胡琴就是后来朝儿、马头琴、瓢琴、嘎哈、叶克勒、砍吉、叶克勒、朝尔、霍布思、柯亚克、瓢琴、马头琴、牛腿琴、古瓢、果哈、柯布孜、萨它尔、克雅可、胡琴[7]等乐器的祖先,这类乐器大部分仍流行于少数民族,它们都属于状如火不思的半瓶榼类胡琴及其流变形制。从这些情况来看,半瓶榼类胡琴的流变,应是中国本土的圆筒类胡琴借鉴胡地胡琴使用马尾弓的一个佐证。
三、两大类胡琴的融合
大约在明代,圆筒类胡琴与半瓶榼类胡琴开始出现融合的迹象。朝鲜《乐学轨范》(1494年成书,相当于明代)序中记载:“奚琴,《文献通考》云:‘奚琴,胡部所好之乐,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或用焉。’……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5]《乐学轨范》的这一记载特别强调弓的材料:可以是黜檀花木弓,也可以是乌竹、海竹弓,也有的使用马尾弓;同时还说了用涂松脂的方法来增加马尾弓在擦奏时的摩擦力。朱岱红先生据此认为明代是竹弓与马尾弓在融合、过渡的时期,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正是从这时起,运用马尾弓的奚琴开始被纳入胡琴的范畴,大家逐渐习惯把由奚琴发展起来的圆筒类胡琴与由宋元火不思类胡琴发展起来的半瓶榼类胡琴都统称为胡琴,至今如此。明代以后,圆筒类胡琴得到迅速发展,以至最终成为胡琴家族的主体,甚至成为汉民族拉弦乐器的全部。李调元《剧话》云:“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5]说明胡琴在明代已经成为音乐活动中的重要乐器。另一方面,圆筒类胡琴在明清之间与之后随着戏曲的繁荣得到了迅速的繁衍,流传地区也迅速扩展,出现了大量的拉奏弦鸣乐器,如:提琴、京胡、二胡、京二胡、高胡、中胡、大筒、革胡、盖扳子、越调四弦、二股弦、汉调头弦、铁琴、西玎、多洛、三胡、四胡、郎多一、一弦琴、不依胡琴、笋壳胡、玎嘎那、胡子、土胡、马骨胡、牛角琴、哈密胡琴、板胡、呼胡、椰胡、壳子胡、坠胡[7]。这类乐器都属于半瓶榼类胡琴,因为有着共同的祖先——出于“鼗”的奚琴,其共鸣箱为圆筒形或类圆筒形。
四、胡琴发展的大致历史轨迹
奚琴与胡琴从唐代到明代的形制演进,用图表列示如下:
(注:表中“—”表示无记载,“()”表示无记载而据前推断)
从上表可以看出,古代胡琴类拉弦乐器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奏法:由弹、拉两种形态并存向单纯拉奏发展;
(2)弓制:奚琴受胡琴影响,竹弓逐渐被马尾弓所取代;
(3)共鸣箱:胡琴的半瓶榼状逐渐消退,只在少数民族中流行,而奚琴的圆筒状成为主导形制;
(4)弓的擦弦位置:以弦间为主,弦外为辅。
明代以来,“奚琴”所指范围不断缩小,最后只是作为部分地区的特种拉弦乐器的个称,而“胡琴”所指范围则不断扩大,逐渐包含了与奚琴、元代胡琴相类的拉弦乐器,成为共鸣箱为筒状和半瓶榼状拉弦乐器的统称。因此,明、清以后的胡琴应包括半瓶榼类胡琴与圆筒类胡琴,换言之,应包括由“鼗”发展而来的奚琴类拉弦乐器与由状如火不思的拉弦乐器。
参考文献:
[1]全唐诗·孟浩然[M].
[2]辞海,“引”条[M].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4]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
[5]林谦三.东亚乐器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6]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