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民族弓弦乐合奏训练在舞台实践领域的拓展
侯少哲 华音网 2022-05-01

摘要:《国韵•弦风——中国经典民乐作品音乐会》,既是对民族弓弦艺术魅力深挖试的拓 展,也为胡琴专业乐队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上,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同时, 也引发了更多二胡从业者和爱好者,对民族弓弦乐演奏与多声部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国韵•弦风;弓弦乐合奏训练;舞台实践

作者简介:侯少哲(1986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助教,硕士。

2017年1月15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宋飞教授率领的中国爱乐民族弓弦乐团,在国家大剧 院,举办了题为《国韵•弦风——中国经典民乐作品音乐会》(下文简称《国韵•弦风》)。

本次音乐会的参演人员,汇集了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 院、天津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以及北京民族乐团、煤矿文工团的五十余名师生,以及 青年演奏家参与其中。来自全国各音乐高校的数位青年教师,与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形成合 力,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展示出了胡琴声部训练最新的前沿教学成果。将民族拉弦乐器 的艺术表演形式从独奏、齐奏、重奏、延展到了声部合奏的全新领域。这次音乐会,既是对 民族弓弦艺术魅力深挖试的拓展,也为胡琴专业乐队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上,积累了非常 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同时也引发了更多二胡从业者和爱好者,对民族弓弦乐演奏与多声部 教学的思考。

一、完善学院弓弦乐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各音乐院校在民族器乐的日常教 学中,除了以独奏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外,开始 循序渐进的开设重奏课程,以增强专业学生的合 奏能力,但都仅限于小规模小编制的民族室内乐 重奏。而各大专业院校之前所开设的民族管弦 乐队合奏课程,在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上,又无 法做某声部合奏的专项训练。这就或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制约了毕业生进入民族乐团工作能力 的培养,以及专业民族音乐院团各声部的声音品 质与艺术质量。建立胡琴声部训练合奏课程,首 先要做到独奏能力的提升与合奏能力的训练齐 头并进。与独奏重视风格、韵味、意境能力培养 不同的是,合奏在合作、协作意识上的建立与完 善。声部之间在节奏、音准、音量、音色、呼吸、句 法、情感情绪上的交织、融合、配合,比在独奏状 态中所思考辨别的要复杂得多。兼顾自我演奏 乐器、本声部音响平衡、多声部音响状态的听觉 感知,以及演奏能力,是需要长时间训练与开发 的。此外合奏状态下对指挥处理音乐、表达情感 时的动作手势、呼吸的理解与诠释,并且兼顾听 觉所感知的合作音效来完成音乐所需要的能力, 也是独奏学习中所无法满足的。

由宋飞教授作为艺术总监的中国爱乐民族 弓弦乐团,是建立胡琴声部训练课程的艺术实践 平台。该平台即是集民族拉弦乐合奏教学、表演 于一体的艺术团队,也为胡琴声部训练课程建 设,提供理论以及实践支持。在国家大剧院举办 的《国韵•弦风》中国经典民乐作品音乐会,为中 国音乐学院建立民族拉弦乐器的声部合奏训练 课程,做了十分成功的艺术展示。由宋飞教授牵 头建立的胡琴声部训练课程,使中国音乐学院在 胡琴声部合奏能力培养方面,走到了国内相关音 乐教育的最前沿。中国爱乐民族弓弦乐团的团 员们,在演出过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声音质量,音色和谐统一,声部间配合默契微妙,在演奏时 所形成的整体音效极具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国韵•弦风》音乐会的成功上演,完成了从课程 建设到舞台实践的完美转换。这样一场完全由 中国弓弦乐合奏所构成的高规格、高水准的音乐 会,还是国内胡琴艺术前所未有的尝试。

二、深挖胡琴在不同表现形式上的艺术魅力

二胡艺术自近代以来,在继承了刘天华、华 彦钧等二胡艺术开拓者的基础之上,经过几代二 胡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可以说成果斐然。以刘文 金、关乃忠、王建民三位作曲家为代表的职业作 曲家的介入,推动了二胡艺术在创作领域的全面 发展。作品质量与数量的极大繁荣,有力的助益 了二胡演奏技术与艺术的提升。但是二胡人并 不仅仅满足于以作品为坐标的发展,包括乐器改 革、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一系列,对二胡艺术表 现与传播普及的探究工作从未停止。这其中也 包括胡琴在表现形式上的挖掘研究。独奏、齐 奏、二重奏、四重奏在作品与演奏领域的发展成 果累累。但以胡琴群呈现声部丰富、层次分明、 声响融合的表现形式来看,中国爱乐民族弓弦乐 团,在宋飞教授带领下所积累的宝贵艺术经验, 可以说是十分成功且具有开拓意义的。

首先,在这场音乐会上,安排了四重奏《戏花 鼓》、六重奏《雨飞舞》两首重奏作品,作曲家在乐 曲的调性关系、和声逻辑、乐曲结构、织体构成、 声部安排的追求,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同时 在面对民族弦乐重奏的立意上,又将西方弦乐重 奏经验与东方审美情趣,以及我们本民族传统旋 律相融合,具有很高的教学与学术价值。音乐会 中的《平湖秋月》《拉弦乐小品》《二泉映月》《夫妻 逗趣》《亚婆井》《热舞哈萨克》数首作品,由弓弦 乐团胡琴群合奏完成。在曲目安排上,既有传统 作品《平湖秋月》《二泉映月》,也有颇具民间地方 风味的作品《夫妻逗趣》,还有充满异域风格的作 品《亚婆井》《热舞哈萨克》。跨越时间与空间的 作品风格类别,既丰富了音乐会的听觉感受,又 使得民族弦乐重奏合奏在曲目上得到了极大的 充实。风格色彩丰富多样的乐曲,使以胡琴群为 载体的表演形式,在舞台与教学、理论与实践,达 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再者,由宋飞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国弓 弦艺术中心”,为中国爱乐民族弓弦乐团的声部建 制,以及声学效果,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科 研尝试。本场音乐会中,在弦乐构成上加入了低 音中胡这件改革乐器,形成了由高胡、二胡、中胡 以及低音中胡,所组合成的民族弓弦乐合奏群。 正如几位来自不同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开玩笑说的 那样,“这就如同为航母舰队配备了性能先进的国产综合补给保障船一样”,以音乐会现场的声音 效果而论,这句玩笑话确实点到了低音中胡在 胡琴声部群里所起到的作用。由于低音中胡在 音区、和声以及演奏方法与发声特性上,对高 胡、二胡、中胡的“同族群”音色支撑,为胡琴声 部声音效果的立体化,做出了十分突岀的贡献。

三、促进前沿教学理念传播与交流

作为本场音乐会艺术总监的宋飞教授,曾有 多年的职业乐团工作经历,在中央民族乐团工作 的八年时光,使宋老师深知胡琴专业乐队人才培 养的重要性,以及合奏能力的需求与训练的迫切 性。为此,宋老师不仅进行了《民族管弦乐队声部 训练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并且针对中国音乐 学院国乐系胡琴专业学生,开设了民族管弦乐队 胡琴声部训练课程。配合课题研究与课程设置,编写了《民族管弦乐队声部训练》,以及《高胡、二 胡、中胡声部训练乐曲片段》等教材。由宋飞教授 发起建立的中国爱乐民族弓弦乐团,就是科研课 题、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最有说服力的活体成果。 弓弦乐团在近年来的多场音乐会,如《弓弦和鸣 ——胡琴声部训练与重奏训练成功汇报音乐 会》、“宋飞弓弦梦”之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 情景音乐会、“宋飞弓弦梦”之《弓弦和鸣——2016 宋飞师生胡琴重奏音乐会》,以及本场《国韵•弦 风》音乐会上,都展示出了极高的整体素养,以 及充满音乐活力且极具舞台声响感染力。宋飞 教授的训练手段以及充满朝气的弓弦乐团,都以 走到国内甚至国际音乐教育的第一线。

参加《国韵•弦风》音乐会集训的,有多名宋 老师曾经教授的毕业生加盟,现在他们已是国内 各个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学骨干,来自星海音乐学 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 的毕业生,带领着自己的学生回到北京向老师取 经,加入中国爱乐乐团的排练、演出。宋飞老师 为各个音乐院校的师生,从音乐情绪变化、音乐 织体结构变化,来讲解音色的融合与区分,乐感 思维的调整与转换。从听觉思维到演奏思维等 多视角、多维度,启发各地方音乐院校师生达到 最理想的声音效果,带领全体中国爱乐乐团的成 员,建立最高标准的声音概念。这种针对在各个 音乐院校从事教学的毕业生的“回炉”教学,以及 各音乐院校学生直接分享宋老师最先进教学、训 练理念的教学传播行为,也是开创了国内民族音 乐教育的先河。中国音乐学院弓弦艺术中心的 最新管理理念、民族管弦乐队声部训练课题的最 新科研成果、中国音乐学院胡琴声部训练课程的 最新训练方法,可以在更加宽泛的教育教学领域 延展,为胡琴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搭建了良好的 教学平台。最重要的是宋飞教授启发内心、挖掘 内心音乐感知的教学手段如同播撒火种一般,跨 越院校、跨越地域,直达民族音乐教学第一线!

四、完善胡琴声部训练方法

舞台上中国爱乐民族弓弦乐团精彩异常的 表现,得益于宋飞教授将多年的乐队实践经验, 及长期与室内乐、管弦乐队合作心得,融入胡琴 声部训练的教学活动中。在《国韵•弦风》的排练 集训中,宋飞教授从构成合奏音响的诸多要素入 手,以独奏身份与合奏身份辩证的讲解训练中遇 到音准、节奏、力度与音色等要点。

对于音准的要求,宋飞教授对队员“耳”的要 求是极高的。需要队员完成从独奏思维到合奏思 维的转换,做听觉习惯的转换。合奏状态下旋律 性音高听觉与和声性音高听觉的转换。在合奏状 态下音高的立体性、复合性,以及共鸣状态下的听 觉思维与听觉感知力,是乐队音高准确的必要保 障。在演奏中达到和乐队整体的、包含不同声部、 不同乐器音准的平衡,才可以使声音和谐、融洽。

关于节奏与速度的把握,在乐队合成排练时, 爱乐民族弓弦乐团的训练在保证个人演奏状态的 稳定性之外,更加注重用“眼”。对乐谱速度标记 的敏感把握,对指挥节奏、节拍的准确诠释,都需 要从观察指挥图示,再到心里节奏预判,以及对乐 器演奏速度的把控的完美配合。几十位演奏者在 节奏与速度上的整齐划一、气息与眼神的一致,所 带来的音乐自身的内在动感张力,也使爱乐民族弓 弦乐团在演出中,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中国爱乐民族弓弦乐团在力度的把控上是 具有优势的。年轻、充满活力的队员,在演奏饱 满、恢宏的乐句时所迸发出的青春与朝气,必然 是多数职业乐团的弦乐声部所无法比肩的。但 是,这绝不仅仅是唯一的原因。首先,宋飞教授 在训练乐队时,除了要求队员们针对指挥力度图 示准确的、有效的把控以外,还要求大家针对作 曲家在配器时对作品的力度、音量安排,进行 “脑”力的思考与辨别。声部进行中的主次之分, 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在力度上的交替行进,也是 保障声部轮廓清晰,乐思鲜明的有力支撑。

在集训的初期,宋老师为全体演奏者,以辩 证的思维讲解了主导性旋律的音色处理,以及和 声性音色的对比与统一。接下来又深入浅出的 以独奏家、乐队首席、乐队队员的不同角色,审视 音色变化的微妙关系,为乐团音色建立起优质且 极具共性的音色审美标准。在之后的音色训练 中,音色的处理已不再是要求与讲解了,而是开 发、挖掘式的。用心灵交流来触发学生心底对音 乐、对生活的热爱。启迪大家最心齐的、共同对 音乐的向往。用乐队队员们所建立的相同的声 音认识、一致的对于音乐的追求与热爱,来引导 乐团整合的演奏状态和声音。

在短短几天的集训教学中,弓弦乐团的成员 在宋飞教授的训练下,就音乐中的句法、呼吸、情 绪,不断的磨合、推敲演奏思维,结合听觉、视觉、 感觉,调整出完全不一样、不一般的演奏状态。 这个状态超越了专业乐团的职业状态,是可以用 温暖的声音、用饱满的热情感化生命、赞美生活 的爱乐状态。而在这样的演奏状态中所奏响的 音乐,才可以真正达到“心弦和鸣”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