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吟》是我国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1895—1932)“十大二胡名曲”之一。由于它曲调动听,寓意深刻,所以自问世以来,深受国人的喜爱。1993 年《病中吟》与刘天华先生的其他两首二胡曲《良宵》和《空山鸟语》同时荣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授予的“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近来,在学习和梳理刘先生的二胡作品时发现有关《病中吟》创作(成曲)年代,仅笔者在辞书、典籍、论文等出版物中看到的就有 1913 年、1915 年、1918 年、1923 年、1924 年等五种不同的说法。这种现象给深入研究刘先生的创作道路和艺术成就带来一定的困惑。
《病中吟》的乐谱首次发表是 1930 年《国乐杂志》第八期,注明的创作时间和地点是 1913 年江阴。①据刘北茂先生口述②对这一过程刘天华先生的兄长刘半农先生、胞弟刘北茂先生都不认同,认为这是刘天华先生的“笔误”。
其他四个时期,出处分别如下:
1915 年,肖兴华《“五四”时期民族器乐的革新者》③
1918 年,1954 年上海版的《刘天华创作曲集》④
1923 年,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⑤
1924 年,刘育和、陆华柏编著《二胡曲集》⑥
一首乐曲从最初酝酿构思,经过演奏实践中的反复修改,到最后定稿发表,要经历一个或短或长的过程,这是可以理解的。而《病中吟》的创作过程或许正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期。这是我们今天探讨这部作品的创作年代疑点时应有的基本估计。
从 《刘天华全集》 ⑦提供的史料我们了解到:1915 年之前,刘先生在从未拉过二胡,当 1915 年失业在家时,在街上花了两角钱买了一把竹筒二胡,开始自学。用刘先生未婚妻的话讲就是“拉得叽叽喳,真是难听”。请看下面一段文字:(1915年)年春丧父、复贫病失业,心境恶劣偶赴市购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遂产生《病中吟》的旋律初稿。”⑧1917 年,刘先生正式开始向二胡名家周少梅先生(1885—1938)拜师学艺,直到 1922 年刘先生赴北京之前结束,时间长达五年之久。1922 年,刘天华先生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邀请,来到北大音乐传习所。半年后,萧友梅先生介绍他到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担任国乐课。在北京的十年间,他在学习中、西音乐理论,创作和演奏的同时还重视乐器的改革,创建了“国乐改进社”。
有关《病中吟》的历史资料,现能见到最早的是刘天华创办并主持的“国乐改进社首次音乐会”的节目单(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资料馆)⑨,演出时间是 1928 年 1 月 12 日,共有 14 个节目,其中二胡独奏曲目共三首:一是《月夜》,作曲者:刘天华;演奏者:李光涛。二是《病中吟》、《悲歌》,作曲者:刘天华;演奏者:刘天华。这是刘天华先生第一次亲自登台演奏《病中吟》。此外,刘先生的学生金式斌发表在 1928 年初《音乐杂志》第二期题目为“一个愉快的晚上”,讲述刘先生创作《除夜小唱》时也提到有关《病中吟》的演奏特点与技法,这些记载说明在 1928 年间《病中吟》已作为一首独立的乐曲存在于他的演奏与教学实践中。
据萧友梅先生回忆,“自是以后,天华先生盖知西乐之较中乐为进步矣,乃于琵琶二胡记谱法加以改良,所作乐曲,于曲体上亦有所变”⑩。由此我们能看到《病中吟》的创作构思,是随着刘天华先生从事音乐表演与创作的成长过程而逐渐成熟的。对于这一推测,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进行论证。
一、关于二胡这一乐器制作工艺的改进发展
1917 年,刘天华先生师从周少梅先生学习二胡演奏期间,周先生已经率先将二胡的形制进行改革,将原来二胡的琴杆加长,琴筒加大,更换琴弦,更加充分完善地发挥二胡的性能。
1922 年,刘先生来到北京后,同制作乐器的技术工人商量和研究如何改进二胡这一乐器,他从选择木料、皮膜到琴筒的大小;从琴弦的质地与粗细到定弦的高低;从琴码的材料到千斤的位置以及琴弓的式样等诸方面都逐一进行研究和改革尝试。在他的努力下,加速了二胡改革的进程。经他研究改革出来的二胡,从外形结构来看琴筒已由原来的圆形改为六角形,而且千斤已有固定的位置,离琴码的距离基本上保持在46—48 厘米;并且开始使用固定音高定弦,内弦定 d1,外弦定a1,使二胡定弦更加规范化,能够融入乐队;他还加宽了二胡的音域,由原来只能演奏九度以内的音扩大为三个八度,并且形成低、中、高、最高四个音区,大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经过改革与发展,二胡在当时已成为大家普遍使用的乐器,为推动二胡演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二胡演奏技术的发展过程
周少梅先生一改传统二胡“老少翻”不换把的传统演奏方法,首创“三把演奏法”,使得二胡演奏性能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刘天华在周氏那里学到了包括“三把演奏法”在内的许多技术,为他以后的二胡演奏技术继续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刘天华把西洋乐器的训练方法运用到国乐教学中来,47 首练习曲是他成功运用的典范,这些练习曲是刘先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创作出来的。按照弦式来分,以小工调(1 5弦)和正宫调(5 2 弦)为主。由易到难排列,1 5 弦在前,5 2 弦在后。其中 1 5 弦共 37 首练习曲,有 8首已经进入到换把练习;而 5 2 弦的 7 首练习还都在第一把位。 而且,1 5 弦的练习曲无论是音符、节奏、弓法,还是左手的指法要求,都比5 2 弦要高出许多。这表明在当时 5 2 弦的演奏技术滞后于 1 5 弦。
从上表可以看出,6 首 1 5 弦的乐曲在 5 2 弦之前,创作时间集中在 1924—1928 年间;5 2 弦的乐曲全部出现在 1 5弦之后,创作时间在 1931—1932 年间,除了《光明行》用两种弦式交替演奏以外,其他所有的乐曲都受到 1 5 和 5 2 这两种不同定弦方案的制约。
《病中吟》所运用的二胡演奏技巧,包含如下要素:右手各种弓法的变化,左手按音、滑音、打音、揉音、大滑、大跳、快速换把等,显示了刘天华二胡演奏技术已臻于高超。
三、关于《病中吟》一曲所运用的作曲技法
刘天华先生来到北京后,于 1927 年开始和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主任范天祥教授(Pvof. Wine)互教互学,范教授他和声及西洋音乐理论,他教范琵琶。輥輯訛我们考察《病中吟》的曲式,可见到《病中吟》采用的是西洋三段体 A+B+A 的形式,曲意表达了一个有志者在逆境中内心痛楚并要坚决奋斗的意志。第一段主题以复乐段的形式出现,由 4 个不断向上发展的乐逗组成;第 2 乐句一开始就出现七度、六度的大跳,与第 1乐句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寻求光明出路的不平静的心情。第二段,运用主题音调加以发展,旋律运用较多的分割和停顿,两次旋律的起伏,富于较大的动力,把乐曲推向高潮。第三段再现了乐曲主题。尾声旋律激昂,再次扬起激奋的情绪。在调式对比转换上已经采用西洋最常见的大、小调交替,而且非常巧妙地在五声音阶旋律的基础上处理变宫、清角两个偏音。同时,他在旋律展开上还运用民间音乐最常见的核心音调的重复、变奏和自由延伸的手法,使《病中吟》这首乐曲产生了巨大的魅力。
通过以上历史事实,笔者认为:自周少梅先生开始有多把位的二胡演奏技术后,刘天华先生 1917 年才开始跟随周先生学习二胡演奏技术,那么《病中吟》在1915 年就可以用多把位演奏,这可能成立吗?再者,刘先生自1924 年到1928年所创作的二胡曲目,均为 1 5弦,而 5 2 弦独立创作的曲目直到 1932年才有记载,那么在 1915年就创作了定弦方案为 5 2 弦的《病中吟》全曲,能不令人产生疑问?
由此,笔者推测,《病中吟》这首乐曲可能在 1915年时仅出现了主题,或者是仅有了腹稿,通过长时间的酝酿,所运用的作曲表演技法随着刘天华先生音乐造诣的提高,在演奏与教学中逐渐发展,趋于完善的,到1930年以工尺谱形式发表时,才最后定稿。
1、6、刘育和、陆华柏编《二胡曲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
2、刘 北 茂 口 述,刘 育 辉 整 理《〈病 中 吟〉的产生命名与创作年份》,《中国音乐》1980 年第 9 期第 55—56 页。
3、肖兴华《“五四”时期民族器乐的革新者》,《音乐论丛》第四辑。
4《刘 天 华 创 作 曲 集 》, 北 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54 年 版 。
5、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第 122 页。
7、8、刘 育 和 编《刘 天 华 全 集》,北 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9、李岩《朔风起时 弄 乐 潮——20 世 纪 20 年 代 的 西 乐 社、爱 美社及柯政和》,《音乐研究》2003 年第 3 期。
⑩萧友梅《闻国乐导师刘天华去世有感》,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 《中 国 近 、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 》第 二 编(1927—1937)第二辑,1959 年油印本,第 46 页。
11、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年版,第2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