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5月18日晚上,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办了一场不同寻常的音乐会。这场以“安如砺二胡艺术教学成果展演”为命题的音乐会,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先生,在“前言”中有一个准确的概括“安如砺先生是与我院一同成长起来的老一辈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他继承了蒋派二胡的精华,并曾先后师从板胡演奏家、教育家刘明源先生、京胡演奏家何顺信先生,是继刘天华、蒋风之之后的第三代二胡大师。他博众之长在长期的艺术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用其讲究而多变的手法,将乐曲处理得细腻、深刻、音色淳厚、优美感人.. 安如砺先生从教近半个世纪,桃李硕硕,多次获国家颁发的‘园丁奖’及‘优秀教师’的称号...可以说,安先生近五十载的教学生涯为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器乐教学,乃至二胡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重视二胡艺术的传统教育
在整场音乐会的11部作品中,传统曲目(包括根据民间、古典乐曲移植或改编的作品)占有九部之多,这在近年来的胡琴音乐会中并不多见。可以说是一场传统音乐为主的“盛宴”。
安如砺先生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传统音乐素养,从刘天华、华彦钧、蒋风之、孙文明等人创作或传谱的作品,直到后人根据民间音乐移植或改编的乐曲,均被列入二胡艺术教学的系统工程。而这一理念正是许多音乐院校在胡琴教学中所不被重视的,或者流于表面化形式主义的浮躁。我们深信,没有真正的传统音乐素养,也就不可能对于中国作曲家采用近现代作曲技法所写的乐曲,或者根据西方经典音乐所移植的作品有一个完美的诠释。能够将《第四二胡狂想曲》或《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勉强拉下来,不一定就能拉好《二泉映月》或《江河水》。这在年轻的二胡演奏者中也是常见的现象。刘天华的《光明行》是用二胡齐奏的方式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安先生不同历史时期的19位学生,他们采用了无伴奏的群体表演方式,乐曲无须任何改编加工而显得铿锵有力,这可能是另一种对心灵的震撼吧!青年教师梁聆聆是安先生1999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她出色地演奏了孙文明的《弹乐》。这首无伴奏的乐曲趣味在“似弹非弹”的无千斤、大把位空灵泛音与实音的回响与交替中。哦,聆聆还发表过《孙文明的二胡艺术特点》和《如何掌握二胡不用千斤的演奏方法》等专业指向性很强的论文呢!难怪她演奏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
《一枝花》是由青年教师刘虹演奏(张侠扬琴伴奏)的。这首流传甚广的二胡名曲是苏安国、张式业根据山东民间乐曲改编的,原型是一首民间吹打乐(唢呐)曲,带有浓郁的鲁、豫、皖朴实的风格。由于她曾先后师从安如砺、曹德维和沈诚等胡琴名家,也就形成了她能够博采众长、跨界汲取的艺术优势,将这首乐曲演奏得难以挑剔。
谭蔚是国乐系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师从安如砺教授、曹德维教授和刘虹老师。曾荣获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的金奖,并获得中国新作品演奏奖。她演奏刘天华先生的《病中吟》(无伴奏)也非常成功。《病中吟》是刘天华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也是中国旋律与西方调式相融合的杰作。谭蔚沉稳而含蓄,毫无张扬之意。一弓一音、一句一逗地认真完成了源自心灵的咏叹,将这首看来似乎简单而内涵却异常丰富的乐曲,作了相当出色的诠释,令人感动。
胡琴演奏家刘湘,是中央民族乐团的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硕士。自幼随父亲刘明源先生学习二胡、板胡,200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读研,师从安如砺教授。他用板胡演奏了张长城、原野编创的《红军哥哥回来了》(刘明源演奏谱,徐艺芳扬琴伴奏),带有十足的陕北风味。令人感受到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历史画面。
二胡演奏家姜建华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曾先后师从安如砺和蓝玉崧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曾多次与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合作,演奏过日本作曲家安生庆的二胡协奏曲《风影》(现代作品),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九十年代,又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何占豪的二胡协奏曲《莫愁女》,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杨立青的二胡协奏曲《悲歌》可以说姜建华是一位阅历非凡且经验丰富的资深二胡演奏家。值得一提的是,当1978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访问中国时,正是被姜建华所演奏的《二泉映月》感动得五体投地而顶礼膜拜的。今天当姜建华重新诠释这首作品时,不知会有怎样的感受?总之,她不仅给了听众以真挚的感叹,而且赋予作品以东方世界的真、善、美。
青年教师柴帅8岁学琴,起步较早。先后师从安如砺、曹德维教授和段永强、戴志雄老师。她演奏了刘天华的《独弦操》(张维良编配),别具一格,充满了梦幻般的风韵和异彩。张维良在编配时只用了四件乐器:古筝、箫、扬琴和颤音琴,将这首被誉为是中国二胡“D弦上的咏叹调”装饰得十分精美。柴帅的演奏颇有艺术魅力,耐人寻味。
曹德维教授是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先后师从刘明源先生和安如砺教授,曾经拜京胡演奏家张素英为师。对中国弓弦乐器家族的构成了如指掌,几乎样样精通。他出色地演奏了黄海怀根据东北民间乐曲移植的二胡名曲《江河水》(谌向阳扬琴伴奏),将这首原型为双管吹奏的悲怆旋律演奏得如泣如诉,令人感动。曹德维教授还编辑出版了《少年二胡启蒙》《二胡演奏技巧训练》(上、下)等专著,对二胡艺术的社会普及与提高作出了贡献。
总而言之,就传统乐曲的韵律而言,所有的演奏家都是用心灵去揣度的。我们在演奏传统音乐时,所追求的“仙律神韵",不是某种空泛的概念,而是在操作过程中非常具体化的处理,包括“轻重缓急”的装饰和“抑扬顿挫”的自然安排等等。
安如砺先生在教学中严谨与宽松相辅相成的精神是早已闻名的,他因材施教,在对学生的技术和艺术程度准确把握而近乎苛求的情况下,又主张给人以自由,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
倡导二胡艺术的创新精神
安如砺先生是蒋派二胡的真传弟子,非常尊重和珍惜蒋风之先生所留给后人的艺术经验和技术积累,但却以十分开放的理念和姿态,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教学方式。他的专著《二胡教学艺术》和《二胡教学系统工程》在音乐院校影响较大,首次将二胡教学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完整体系。安如砺先生从事教学工作近五十年来,曾先后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和专业教师许多人都成为胡琴界的栋梁之才。除了当晚登台的姜建华、宋飞、曹德维、李梅等中青年演奏家,还有李卣(美藉华裔演奏家)、赵国雄(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奏家人、刘湘(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家)、杨军(中国东方歌舞团演奏家)、朱霖(新加坡华乐团二胡首席)、梁聆聆、陶凯莉(新加坡华乐团演奏家)、柳琳(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奏家)、夏军(澳门中乐团中胡首席)、辛小玲(香港中乐团二胡首席)、陈慧君(台北市立国乐团首席)、崔智仁(韩国光州艺术大学讲师人孔伟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二胡副首席)等等。桃李满园,硕果累累,安如砺先生的弟子遍天下!
青年二胡演奏家李梅演奏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马克钢琴伴奏),这是本场音乐会唯一的从外国小提琴曲移植的作品。萨拉萨蒂是19世纪西班牙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作品大多取材于民间音乐或民间舞曲,《流浪者之歌》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用二胡移植小提琴曲,显然会在音区、调性和技巧等方面受到某些限制,这是不言而喻的。李梅的音准和运弓技术还算不错,应属于上乘;但在音乐表述方面却有些拘谨,不够大胆放开。因吉普赛人的民族性格是流浪中的艰难和热情奔放时的乐观并举。建议李梅除了必要的技术积累外,应再对作品的理解(包括创作背景)等方面下点工夫,争取使自己的艺术表演更上一层楼。
二胡演奏家宋飞是一位素养全面且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她自幼随父亲宋国生教授学习二胡,198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本科。先后师从安如砺教授和刘明源教授,学习二胡、板胡、高胡、中胡、京胡等乐器。1989年荣获首届“ART”杯国际比赛二胡专业组一等奖,1991年荣获中国音乐学院“学院大奖”。2000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
多年来,曾出访过欧、美、亚、非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港、澳、台),足迹遍布全世界的著名音乐殿堂。曾多次在全国各地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首演了大量新作品,获得一致好评。出版了《江河云梦》《宋飞与爱乐女》《种子灯焰》《二胡协奏曲》等十多张独奏专辑和《胡琴家族演奏入门》等专著。
本场音乐会上,她成功演奏了梁云江的二胡协奏曲《江河云梦》(原丁钢琴伴奏)。我曾经多次听过宋飞演奏的这部作品,但是却第一次看到她站在舞台上腰间挂琴的自由操作形象。据说阿炳当年的演奏也是在或坐、或站、或沿街走动中完成的,没有做秀的可能。宋飞的演奏也相当自然,完全投入到音乐主题形象和意境的描绘中去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音色和音量在处于充分开放状态时,反而更加亮丽,更加生动。据信,此举也定会听取安老师意见的,结果得到了他的肯定和支持,这合乎其向来“不拘一格”的艺术理念。音乐会的压轴大戏,是安如砺教授亲自登台演奏的《汉宫秋月》。这首由蒋风之先生传谱,黄晓飞教授特别编配和指挥的带有交响性的作品,非常具有震撼力。这种震撼源自安如砺先生的悉心演奏和他的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我们知道安先生重病缠身,正在医疗过程中,大家都特别关注他的健
康状况。当现场的听众看到他在学生的搀扶下含着微笑而又带着几分严峻走上舞台时,真为之捏了一把汗!音乐厅顿时就安静了下来...嚎壮的大乐队前奏犹如是专门为这场音乐会而写的;张维良、曹德维、李玲玲、林玲、左继承、侯俊侠等六位教授特别加盟的华夏民族乐团也牵动着人们的心灵。沉静的间奏引出《汉宫秋月》的第一个音符。安老师不愧为蒋派二胡的重要代表人物,功力毫无衰减之感,反而显得更加委婉、细腻、情深而悠远。
安老师的想象力依然十分丰富,他侧耳聆听着流动的乐队,用心把握着手下的每一个音符。运弓的长短顿挫和揉弦的轻重缓急均落落大方,井然有致。当我故意闭上眼睛感受他的音乐时,根本想像不出这就是病中的安如砺先生在演奏。《汉宫秋月》是完美的,细腻的,深邃的,悠远的黄晓飞先生的指挥充满了浩然正气,她以激情大方、精细准确的手势营造着乐队的交响,也牵动着全场听众的心灵。这是一场“众星捧月,感人至深”的音乐会。
推动二胡艺术界的大团结
安如砺先生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长,是二胡界的重要领军人物。他主张二胡界的大团结,反对民乐界拉帮结派的陋习。他热情支持大江南北“老、中、青、少”职业或非职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支持社会艺术的培训工作和多种民乐赛事。
安先生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老朋友,十分关注学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胡琴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他的许多优秀学生和亲朋好友,都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或者胡琴专业委员会兼任重要职务。
天下胡琴是一家,二胡界又是其中最大的领域,需要团结一致。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领导下,为二胡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为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的科学进步,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作者紧急备注]:
今天接黄晓飞先生急电,安如砺先生已于2010年6月2日上午匆匆离开了我们。他走了!给亲朋好友留下了无限悲伤......
我写的这篇文章居然又变成了追忆性的“悼念”文字了,恰好在几天前宋飞拿到了文稿,在病床前给安先生认真读过,安老师非常欣慰。他也谈到音乐会的圆满成功来之不易,难忘大家的奉献.....
安如砺先生驾鹤西行,一路顺风,悠然飘逸!
您的事业后继有人,可以放心远行。
愿二胡艺术界的泰斗,安如砺先生流芳千古!
(刘文金于6月2日又笔)
来源:人民音乐,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