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底,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了举世瞩目的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全世界百余个国家的政要都出席了这个大会。这也充分说明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郭沫若写过一首著名的诗:
《地球,我的母亲》。的确,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如果不热爱他的母亲,一味掠夺性地、无节制地乱采乱伐,恣意捕杀猎物,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那么人类无异于自掘坟墓。目前,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世界最热门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部《2012》影片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它无疑也是为地球上的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们不从现在做起,依旧漠视环保问题,那么人类必将受到惩罚。
而在此前,也有一个有关环保的会议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召开。那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香港中乐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和《人民音乐》协办的“香港中乐团改革胡琴研讨会”。该研讨会就香港中乐团的环保胡琴系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乐器制作与环保密切相关
也许有人会问:乐器制作涉及环保问题么?回答是肯定的。举例说明:目前中国的胡琴年产量在50万把以上,以一条四公尺的蟒蛇皮可做12把二胡(精品只可做三、四把)来推算,每年要杀六万条蟒蛇取皮,才能应付市场需要。这显然是惊人的数目,美国、澳洲、日本等国已严禁带蛇皮人境,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文化交流演出。中国政府在前些年已开始严格控制蟒蛇皮来源,采取了发牌及严打滥卖无证蛇皮等措施。可见将来监控的力度势必还将大大加强。
在世界推动环保的大潮流里,野生蟒皮胡琴面临着危机。是一意孤行地用野生蟒蛇皮制作胡琴还是用人造环保皮制作胡琴?二胡制作师势必要作出抉择。用蟒蛇皮蒙胡琴是中国民乐制造业的传统工艺,然而蟒蛇皮这种材料真的就非用不行么,它是胡琴唯一的选择么?听专家是如何评价蟒蛇皮的:“蟒蛇皮怕潮湿,南方湿度高而炎热的天气,令蟒皮的张力减低,从而发生塌陷,使声音哑闷。干冷的北风天又使蟒皮干裂导至声音乾涩。胡琴的寿命短,一般为十年左右,由新琴开始,慢慢培养好的音色要三、四年。六、七年后,琴声使开始逐渐变干,因为皮膜在长年的冷缩热胀下已逐渐老化失去弹性。而凡生制的蟒蛇皮因皮里的脂肪蛋白质未除,故易发霉菌也是必然的。蟒皮的音质,关乎其皮质组织中网状纤维具有的柔韧性和弹性。蟒蛇的品种、产地及生态条件决定了每张皮的质地不同,加上要人工控制每张皮的厚薄均匀度等因素,导致制作胡琴的音质和音色较难控制。作为独奏乐器,每件的音色独特,没有问题。然而作为合奏乐器,音色不统一就会引致整体的音色效果含糊、缺乏力量及整体感。用人工饲养的蟒蛇皮质地比野生的寿命更短、柔韧性不足,不能制成胡琴上品。”因此,专家建议,只有更换材料取代蟒蛇皮,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中国的民族乐器改革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上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先驱刘天华先生就身体力行地对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进行了研究和改革的尝试,他的努力加速了二胡改革的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乐器的结构经历多次改造。
演奏技巧与作曲相配合,使胡琴的音乐表现力迅速提高。尽管也有很多热衷于二胡改革的人士对二胡进行过很多改良尝试,但终因个体行为和一厢情愿而没有形成气候。如今,人们已经不太关注二胡的外形、体积以及琴弦的根数是否进行了革新,更多是把目光集中于二胡共鸣箱的琴皮是否得到了改良,是否能够提升二胡的音色、音质。在环保热潮日益兴起的当下,“环保胡琴”无疑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改革创新意义毕将影响深远。
香港系列环保胡琴揭秘
2009年11月29日下午,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召开的研讨会针对香港中乐团研究及发展部研究员兼乐器研究改革主任阮仕春设计的HKCO1型高胡、HKCO1型二胡、HKCO型中胡、HKCO型(板膜共振)革胡和HKCO1(板膜共振)低音革胡,展开了讨论。据研究及发展部研究员兼乐器研究改革主任阮仕春介绍,HKCO1型高胡的型制、结构、演奏方法及基本音色,与传统的蟒皮(包括人造蛇皮)高胡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HKCO1型高胡的琴鼓以可分解循环再造的PET聚脂薄膜(杜邦化工环保产品)取代了蟒皮,改变了主振皮膜的质材。皮质的改变使琴鼓之振动更充份而具规律,振幅增大、能量增强、衰减度相对较低。因此使上下把位高低音之间的音量较平衡,整体音色通透,相对蟒皮高胡,其高音区的音量大,整体音质纯净而明亮。这种特点有助于拓展高胡在高音区之表现力。因为音质纯净度提高了,相对蟒皮高胡,它的音色个性也减弱了。用在合奏中,这种特点使其群体的音色易于控制和统一,融合性增加。因为排除了蟒皮怕高温潮湿,易于裂等因素,在香港及东南亚地区,HKCO1型高胡的适应性、稳定性、耐用性均有所增加。其中HKCO1型二胡、HKCO型中胡也采用了与高胡相同的PET聚脂薄膜(杜邦化工环保产品)取代了蟒皮。其实,国内也有很多有志于环保胡琴改革的人,他们在近些年来也尝试用人造蟒皮取代野生蟒蛇皮,如李培俊、刘正辉、黄显海...等等。 一个新的改革、改良乐器诞生之后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而推广普及并被广泛应用于乐队才是一个改良乐器的终极目标。在这方面,香港中乐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从艺术总监阎慧昌、行政总监钱敏华及乐队成员,他们对乐器改革都十分重视并充满热情,乐团还设有乐器研究改革机构,有专业的设计、改革人员。所改革、改良的乐器经过试验,很快便可应用于乐团当中。
此次香港中乐团还带来了HKCO型(板膜共振)革胡和HKCO1型(板膜共振)低音革胡。这是香港中乐团在环保概念下,以科研结合艺术持续发展的一次新尝试。
在演示中人们发现,HKCO型(板膜共振)革胡的琴音既有桐木共鸣盒发出的板震声,也有大琴筒皮膜发出的膜震声。两种音色同时混合产生出一种能融合弹拨和拉弦乐器的新声音。它既不是大提琴的声音,也不是革胡的声音,是创新了的民族拉弦低音乐器的独特的声音,既有大提琴的音量宽广,也有革胡的含蓄淳厚。2008年11月,在香港中乐团的音乐会上,马友友曾用HKCO型革胡演奏。
HKCO1型低音革胡的演奏方法与蟒蛇皮圆筒低音革胡及低音提琴相仿,音色在两者之间,既有膜震革胡特色,也有板震低音提琴的特点,其形制和结构也结合了两者的特点。
专家学者评价系列环保乐器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说,香港中乐团多年来孜孜以求探索乐器改革的事情。科技含量要高,工艺也要好、便于推广、便于演奏的乐器是人们需要的。演奏家最希望有一个得心应手的乐器。许多年来,乐器改革都在进行,有的改革很好却得不到应用普及,香港中乐团的改革直接应用到演奏中。改革的成果好就要应用、推广。朴东生认为30年来中国的民乐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觉得科技含量还是不够。“香港中乐团对中国民族乐器改革的思路和理念都是正确的,乐器的改革是器乐合奏艺术的需要,是为民族器乐的发展而服务的,希望香港中乐团改革出更多、更好、适合社会发展的民族乐器。”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板胡演奏家沈诚认为,香港中乐团的乐器改革不是零敲碎打的行为,是把改革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国内其乐团目前做不到的。“原来我觉得乐器改革是乐器改革人的事情,不是演奏家的事情。
当香港中乐团的做法让他改变了这一观念。他称赞香港中乐团多年来在乐改的路上没有被阶段性的困难吓倒,没有因人们持传统的看法而停步,多年来扎实地做了乐改的推进工作,阶段性的成果通过乐团一系列的展示,越来越显示出改革的系列行为。在皮膜与版面谐振的一致性,包括中国弓弦乐器与低音乐器的衔接方面,做了非常大的尝试。这些。改革后的环保乐器与乐队的协和度和音响的爆发力比以往都得到了提高。
当年,中国民乐界老前辈秦鹏章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坚决把大提琴从民乐队当中开除出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张殿英赞成这个观点。他说,大提琴在民乐队中特别是与二胡的音色不融合。国内民乐团使用大提琴、低音提琴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目前还没有制造出来理想的低音乐器,因此只能将就。“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国内的乐器改革家制作了很多低音乐器,超过30多种。我没有见过这么多低音乐器,但见过的都不是很理想。香港中乐团的改革革胡是我目前见到的最理想的民族低音乐器。首先它在外型上是和二胡靠拢的,它在民族乐队中比较协调,在音色音质上也接近二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建中说:乐改问题,是自20世纪有现在的民族管乐以来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现在民族管弦乐的生命线。香港中乐团抓这件事抓对了。乐器改革将是整个民族管弦乐事业的发展、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过去的乐器改革多是带有小生产的性质,什么都保密。香港中乐团的改革始终面对听众,他们乐器改革的开放性、公开性和面对演奏家的做法,也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因素。
二胡演奏家严洁敏认为香港中乐团的乐器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她说,乐队使用的改革乐器融合度非常好。“我与香港中乐团合作演出过,他们的改革乐器给人以震撼。有的传统乐器一把声音挺大,乐器多不见得是加法,可能是减法。而香港中乐团的改革二胡两把三把是加法形式,声音很宏亮、干净,振动也非常好。但作为独奏乐器,似乎声音里缺了一点东西,但作为乐队中的二胡,还是很好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乐器学家项阳说,香港中乐团乐改的步伐非常踏实。我觉得革胡、低音革胡都是人造皮膜的振动,似乎又回到了老路。板和膜结合会更好一些。皮膜震动后音色比较纯。在我们跟西方乐队比较过程中,我们乐队的音响的共性的、平衡的问题要解决好。香港中乐团在乐改上面走了一大步。它有了一种理念、一种改革,并且提供了个试验的平台。
民族低音乐器改革不必向大提琴靠拢
朴东生说:香港中乐团乐器改革这些年搞得很有成就,是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然。他们改革的思路和理念是正确的,其目标与定向是乐团合奏艺术的需要。“我看过很多改良低音乐器,基本上一切都是大提琴,只是外形不似大提琴,吃洋饭,讲洋话,穿着中国马褂。以大提琴为最高标准,肯定失败。”
张殿英也认为,现在改革低音乐器总是向大提琴靠拢,似像非像,不伦不类。这样搞改革下去失败也是一种必然。
天津歌剧舞剧院演奏家董金池是民族低音乐器革胡的积极拥趸者,他从1993年开始在世界各地开独奏音乐会时就带着杨雨森先生改革的革胡演奏。他用改革胡演奏“河南小曲”和“二泉映月”他说,乐器的改革有可比性和不可比性。大家是民乐专家,我觉得香港中乐团的一个理念是非常带有科技性的。香港中乐团的改革乐器是先从低音乐器然后逐步发展到二胡、高胡这个家族乐器的改革。我跟香港中乐团合作了三年的时间。我每次去都发现他们特别认真,让我拉奏并提出改进意见。他们这种持之以恒的改革精神令人感动。
董金池认为革胡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需要一个过程。香港中乐团新研制的板膜共振的革胡很完善,改革的非常成功,它四根线弦的震动是非常平均的。他还说,用拉大提琴的感觉去拉革胡,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不要总用大提琴去衡量革胡。用大提琴拉河南小曲和用革胡拉河南小曲,肯定是革胡拉的河南小曲有味道。可比性与不可比性是有一个原则的。
环保乐器有待进一步改进
人民音乐原副主编于庆新在发言中说,香港中乐团在乐器改革方面是国内所有乐团的一个榜样。“有人说革胡低音不够浑厚,颗粒状、弹性,敏感度不够,我认为这是跟它先天材质有关系的。皮膜张力差,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就不容易了。”他希望香港中乐团通过展示系列改革乐器,促进国内的乐器改革。
董金池觉得低音革胡的张力不如革胡,希望能够进一步改进。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板胡演奏家沈诚认为低音革胡的拨弦点清晰度不够,稍微有些混。从个体的改革到集约化的一个过程,希望香港中乐团继续把这项越改工作做好。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尊连说,近距离听了香港中乐团的环保乐器,感觉它们在群体里的共性比传统乐队里的乐器声音统一了很多。高胡声音很有张力,在乐队中能够立得住,但声音有些游离于乐队其他乐器之外,希望能够有所改进。指挥家杨春林反映,革胡的颜色比较花,看上去不舒服。乐器不大,搞两种颜色,最好统一一下。皮膜声似二胡,但白色的皮膜是否可以在颜色上向蟒皮靠拢?
文化部鼓励乐器改革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科技处的宁伟群也参加了此次乐改研讨会,他在发言中说:文化部历来重视文化科技的创新, 2004年设立文化创新奖,2009年恢复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其中包括乐器改革,还有一定的经费支持。文化部对乐器改革始终没有放。今年文化部进一步加大力度,一个是文化创新项目,另一个就是文化创新工程。一方面是立项,另一方面是把以前的重点项目进行推进。支持力度比以前加大。2010年力度更大,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启动经费800万。涉及7个领域,重点就是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很多科研项目研究出来后被搁置了,我们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香港中乐团的乐改处于中期,处于推进阶段,我们将予以关注,政府倡导加强投入的同时,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给予支持。调动基层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大家要形成合力,为文化科技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乐器改革势在必行
香港中乐团研究及发展部研究员兼乐器研究改革主任阮仕春在阐述他研制的系列环保胡琴的理念时说过这样的话:环保胡琴的诞生是顺应潮流发扬传统的新产物。它尝试以新的改革角度去改革传统胡琴遗留下来的某些缺陷,使胡琴这件国人喜爱的传统乐器焕发出更迷人的艺术魅力。希望在环保与艺术发展两方面取得双蠃。
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阎惠昌在会上说,我们的革胡是在杨雨森64型革胡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改革完善。我们没有改革经费。我们的拉弦声部基本上是完成了一个系列,在专家的支持下,我们还将进一步改善,使之更加完善。如果国家政府能给我们乐改在研究推广给予更多的支持,那将是我们的幸事。
作曲家郑冰在发言中称,香港中乐团的乐器改革功在千秋。他认为,中国民族乐器有各自的特点和独立性,把它们粘合在一起有很多困难。此次展示的改革乐器虽然还没有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但已经超出了我们预期的效果。“我认为香港中乐团的环保皮乐器超过了蟒皮乐器。”郑冰说,乐器改革势在必行。就像现在汽车工业正在研发制造混合燃料汽车一样,谁先行一步,谁就能争取主动,赢得市场。建议国内有关部门像支持环保汽车一样,支持环保乐器的推广。
二胡演奏家王晓楠说,乐器改革是个必然。改革的路是一定要走的,这符合世界环保的潮流。“如果有一天,世界环保组织提出不可以用动物的皮革制作乐器,我们的民乐怎么发展?”她说,改革对传统来说不是叛逆,它是传承。它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改革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要求也是在变化的。香港中乐团有前瞻性的眼光,非常可喜。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沈诚说,香港中乐团是一个很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乐团,他们通过一种新的材质,能够在不影响审美习惯的前提下,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
煤矿文工团胡琴演奏家张永智称:中国音乐学院也搞过人造蟒皮的三弦和胡琴,也曾给我制作了两把人造皮的雷琴,感觉非常好。我认为,香港中乐团的乐器改革非常成功。二胡在整个拉弦中的声音是统一的。我断言,将来环保皮一定会取代蟒皮!就跟定音鼓一样,原来定音鼓是牛皮的,后来全改成环保皮了,这是大趋势。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王欣在发言中对乐器改革归纳总结为几个方面扩大音域、美化音色、美观形制、 协调音律、适应群组、形成规模、个性求共、革新材料、横向联合、总结经验、强化数据、拓宽思路。他认为,在全世界高度重视环保的情况下,乐器改革势在必行。他称赞乐改道:“如果创作和演奏是两个美丽的翅膀,乐改就是坚实的躯干千,必将承载着创作和演奏家美好的理想的在天空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