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这个课题是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细胞的永恒主题,传承与发展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发展。这个问题体现在中国二胡演奏艺术,涉及演奏、教学、创作、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乐器改革、普及教育、市场运行、媒体宣传等各个方面。处在社会转型期之中的中国二胡演奏艺术,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文化的百花齐放、新思维与传统理念的对抗、欧洲传统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的互诉,呈现了良莠与正误共存的境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真正获得真善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顾历史,二胡作为一件乐器从奚琴、稽琴到胡琴再到二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记录这件乐器的沿革,从唐、宋、元的诗词、壁画、雕塑中,从明、清的绘画中,从元史、明史以及辽、金、元、明、清音乐史料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但它更多是充当民间说唱、戏曲声腔的伴奏乐器,散落于民间自娱自乐。二胡成为中国乐器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成为演奏艺术,是在上个世纪一百年的发展中形成的。我认为一百年来中国二胡艺术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二次飞跃,现在正处在第三次飞跃之中。三个历史时期是:①奠基时期(1919—1949)。1924年刘天华将二胡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列为国乐课课程,改变了二胡仅在民间伴奏的状态,使之登上舞台和高等院校专业的教学轨道。他的国乐改进观,东西乐艺合作观,为民众的乐艺观,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世界观,奠定了中国二胡发展的根基;他创作的10首二胡曲47首练习曲,以中西融汇的艺术手段,引导了二胡演奏艺术的第一次飞跃。②发展摸索的时期(1949—1979)。这个时期包括了建国后的17年、“文革”的1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等三个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前17年,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使二胡艺术迎来了创作上的第一次繁荣。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由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和《豫北叙事曲》,引导了二胡演奏艺术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从艺术上挖掘和扩展了二胡的表现力,开拓了新风格,体现在技术推进上的快速运弓、运指、换把、换弦,以及在速度运弓中自然跳弓产生的清晰的颗粒性和音色的变化,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中进行了演奏艺术上的大胆变革与突破,将一代学子的演奏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③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1979—2012)。这三十多年是中国二胡艺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辉煌阶段。但是从演奏艺术的系统化、教学立法的统一、作品的丰硕、学术研究成果上衡量,二胡艺术仍处在发展史的初级阶段。
谈发展要谈的第一句话是,千万不要放过中国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大好时机。为什么说是大好时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二胡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几点可书:①思想解放了:思想解放是整个中国二胡演奏艺术迅猛发展的基础。②队伍壮大了,有了一个百万人的(职业与非职业)演奏学习队伍。③有了以九大音乐学院、八大艺术学院、国家211工程大学中的音乐学院和师范类院校、职业艺术学院、艺校共几百所,以小学、中学、本科、研究生为教育层次的教学实体。④有了一个不成型的以传统、民间、现代、移植、流行作品为内容的教材基础。⑤职业作曲家团队和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团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及一部分小提琴移植作品。职业作曲家团队参与的创作作品,从演奏技术上扩大了二胡的演奏空间,在速度运指、换把、换弦、音色变化上,演奏艺术发展较快。⑥举行了大型国家级比赛28次,推动了演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支优秀的演奏家团队。⑦在科学化规范化道路上,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正在不断变革。⑧乐器制作改革上有了可喜的开端,已举行了七次全国二胡制作比赛。⑨社会音乐水平考级为普及美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为扩大二胡演奏队伍、培养接班人、传承演奏艺术创造了条件。
钱伟长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要注意其发展,要注意其变化,不重视发展和变化,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不能进步的。”中国二胡演奏艺术的进步与成熟,离不开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大环境,在今天将取决于全体业内人士的自省能力,只有运用深刻的反省、交流、对话、呼喊、论辩的思维,才能找出推动中国二胡艺术前进的动力和方法。面对现实,随着人们对音乐本质、价值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二胡在文化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制约中所产生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及至生活方式、人生信仰等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的出现,二胡教学、创作、学术研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诸多有关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技术与艺术,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学理论和演奏理念的规范,学科建设中诸如教员队伍、生员队伍、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问题仍是发展中的瓶颈与困惑。重新领会毛泽东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思想,重新审视刘天华学派在院校派教学中所走过的“中西融汇”的道路应是多么重要。
中国二胡演奏艺术处在发展的第三次飞跃之中,处在发展与传承、技术与艺术、本土与多元文化矛盾的十字路口,很多新生的理念正在探索实践之中。近百年的路我们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应当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该讨论的东西太多: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还是走“后现代”的路?演奏艺术是要速度也要韵律还是“唯快为好,以快为高”?教学理念中的正确与错误难道永远共存吗?是走刘天华学派“中西融汇”的艺术道路,还是走阿炳以传统民间为主导的发展道路,还是把刘天华、阿炳的艺术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指引中国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是以创作推进为前导,以技术来推进,还是固守地域风格语言走加入前沿技术的推进道路?是鼓励新思维、新观念、开拓发展,还是固步自封一棍子把对方打死?是孤芳自赏,还是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大众的鉴别?上个世纪以前一千多年胡琴发展史的研究、刘天华的研究、阿炳的研究、风格技巧的研究是刚开始,还是已经结束了?现代二胡如果从1924年登堂入室算起,不足九十年的历史中传统是什么,要继承什么?现代的经典是什么,如何发扬光大?二胡的前沿技术究竟包括了哪些内容,它的艺术内涵又是如何体现的?评论一个作品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欧洲传统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东西方音乐的差异到底在哪里?技巧与韵律的完美统一,“心声合一,人琴俱忘”的意境指的是什么?演奏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融汇指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作品符合21世纪发展的潮流?完成二胡艺术的第三次飞跃,我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中国二胡演奏艺术的第三次飞跃,将迎来中国二胡演奏艺术多元发展的成熟时期,必将是前沿的、中西融汇的创作、演奏手段和中国语言所体现的传统美学的融汇,是五十六个民族地域风格语言在百花齐放的大花园中的盛开,必将是刘天华文人音乐与阿炳传统民间音乐融汇的推进与发展。当今前沿创作演奏手段处在第三次飞跃的探索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要采取哈贝马斯“普遍主义意味着对陌生者及其他人的容让……意味着包容的范围比今天更广泛”①的观点,对任何一种探索和创新要给以支持,创造更宽松的创作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前沿演奏技法毕竟推动了二胡演奏艺术、技术层面的高速发展与演奏理念的变革。正如岳峰所谈:“这种从创作到演奏的竞技时代,促成了二胡技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并带来了二胡音乐的新思维和新语境。”②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乔建中提出的“现代精神的构建,不可能以丢弃、否定传统精神为前提”③的观点。竞技时代不应是以“去中国化”、“去民族化”为代价的,绝不能将二胡艺术引入单纯技术、没有人文含量、脱离百姓的死胡同。第三次飞跃将是一个漫长的实践与磨合的过程,它必将实现民族音乐的先驱刘天华期盼的“要顾及一般的民众”“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伟大理想。
二胡演奏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前沿创作技法下的现代作品和移植作品在整个二胡演奏技术的推进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在速度运指、运弓、换把、换弦和音色变化上有了很好的教学理念,二胡演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的贡献。但负面上也带来了重技轻艺的现象,演奏中追速度、轻韵律,教学中只抓部分具有速度运指、运弓、换把、换弦的技术作品,不抓具有极深韵律的传统和民间作品。在二胡演奏艺术高难度理解上有片面认识,偏技术,忽视韵律和人文的含量,以至降低了二胡作为一件韵律性乐器的属性,一部分人的演奏缺乏乐曲内涵和韵律的调色,忽视传统作品的精髓,脱离中国文化。
二胡教学上:目前处于正确的演奏理念与错误的演奏理念共存的时期,最初级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理念的统一标准尚未建立,缺乏一个初、中、高级符合现代教学中的教材体系。传统、民间、现代、移植、流行内容的教材中,教学使用的比例失调,在本科教学层次中初、中、高级教材设定无法,固守技术推进的人死守现代和移植作品,固守传统文化的人死守刘天华、阿炳和地域风格作品,吃偏食的现象严重,教学实体中生员混杂,只求量不求质,一部分人为文凭入学,“专业艺术教学中,学生静下心来学习研究的人不多,一部分学生受利益驱动追求现实,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急功近利的倾向越加严重”④。加上市场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学生上学难,工作更难,一部分漂在社会上或转了行,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必须扭转这种现象。教师是教学的中坚,教师学养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自我更新应该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我们必须要死死抓住。教学中坚持“技巧到位,声音到位,音乐到位”的艺术标准,坚持“基础技巧、应用技巧、风格性技巧进阶”的教学运行秩序,坚持传统、民间、现代、移植、流行题材的多方位教学范围,坚持以正确演奏理念指导教学扩大演奏空间的科学规范的教学方法,坚持创造琴心相悟,声、情、意、神、韵的演奏意境,坚持耐得住寂寞不求急功近利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对伴随新作品产生的现代技法要加以爱护,并上升到演奏理念的层次上去开展教学。打破单一演奏人才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向多元化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结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求生方式,让更多的学子在职业学习以后学有所用、老有所养。
二胡创作上:创作是二胡演奏艺术的龙头,坚持前沿技法与中国语言中国精神的融汇是必由之路,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让更多老百姓接近它喜欢它。根据印刷资料粗略统计,二胡作品目前大概在二千五百首左右,其中优秀的我个人认为在三百首左右,经典的即可世代流传的在一百五十首左右。职业作曲家团队和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团队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推动了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但作曲家团队更多关注的是狂想曲、协奏曲、叙事曲、随想曲、组曲等大型作品,以新的创作技法展现二胡的表现力。演奏家、教育家团队关注的是地域风格的语言,作品小而精练,以地域语言展现二胡的风格,但从发展的角度谈,缺少短小精练、地域风格浓厚、风格技巧独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精品。刘文金谈过“新作品永远是推动民族器乐发展的动力”虞,只有狠狠抓住创作的大方向,才抓住了中国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乃至中国二胡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的宽松创作环境中,要提出“创新是发展,传统是根”的宗旨,如果创新不离根、传承不守旧,那么写出的作品是能站住脚的。综合民族音乐中国经典作品艺术美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方式,它的线型单音性的音乐体系和西方复音性的音乐体系完全不是一回事,它的审美活动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来没离开中国古典的审美感应理论。中国音乐的根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释、道三种相异而又互补的哲理的影响。
学术研究上:二胡艺术处在薄弱的环节之中,建国以来虽举行了42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活动,但勤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人并没有形成队伍,以学术理论研究为门类艺术的先导作用基本不存在。现在不看到这一点我们将会失去发展的大好时机。
从演奏、教学、创作、学术研究上暴露出的问题仍是传承与发展中的大课题,涉及的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学科建设等内容是绕不过去的。关于二胡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我在上海“2010全国二胡教学创作学术论坛”上谈了四个必须、十大关系,今天还要加上六点建议:四个必须是:淤必须进行中国二胡艺术大宇宙中有关问题的探讨,弄清楚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技术与艺术、创作、学科建设中的诸多困惑。②必须启动以创作与学术研究为前导的运行机制。盂必须进行“建立21世纪二胡学科建设新秩序”的讨论,就有关教员队伍、生员队伍、招生、教材建设、教学程序、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硬件建设等问题统一认识。榆必须在高等艺术院校开展以讲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技术交流,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求得艺术发展的和谐。
十大关系:①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②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③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④处理好创作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⑤处理好二胡学科建设中教材建设上的空白和随意性,坚持传统、民间、现代、移植、流行、练习曲六大教材内容的平衡运行。⑥处理好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关系。⑦处理好学科建设中艺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⑧处理好“应试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系。⑨处理好正确的教学理念和不科学规范的教学理念共存的状态。⑩处理好教学、创作中速度与韵律、风格与审美的关系。
六个建议是:①建议召开“全国教材工作会议”。建国以来教材会议仅开过三次(1961上海、1980西安、1988天津),远远不能满足现行发展的要求。拟找出10—15名有经验的、真正关心民族音乐发展的同仁,就二胡初、中、高级作品进行分类,涉及内容为传统、民间、现代、移植、流行、练习曲六大类,并要有一定比例的限制。②举行专门课题的研讨会,就“制订一套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演奏理念的标准”为二胡演奏教材的系统化作出准备。③成立学术研究部门,设定时间、设定课题、设定代表,专门研究二胡演奏艺术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在现有类别中增加以“中国二胡艺术研究”为专门课题的研究生,从考古、历史编年、作品、人物、流派、技法、风格等入手,为中国二胡艺术的系统化作一点工作。④举办“二胡小型地域风格作品的征集和比赛”,时间设定为每首为4—6分钟,奖金和主办单位的档次都要较高。⑤举行与有关部门进行的“社会音乐水平考级教师的资格认证”工作,制订相关从业标准,把那些根本不是从事这项工作、仅从经济利益出发的“南郭先生”清除出去。⑥对现行二胡比赛进行调整,举行规定曲目的二胡比赛。在组别、内容(传统、民间、现代、移植、流行、练习曲)上统一设定,并在练习曲、传统民间、现代移植三个层次比赛中,成绩贯通累计,以总分的最后平均分评出成绩。
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公正标尺,衡量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与现状,找到传承的支点,才能真正顶起中国民族器乐二胡演奏艺术更大的天地。二胡演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下走自己的路,坚持在传统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坚持在固守本土地域文化和风格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前沿的先进技法为我所用,坚持教学的廉政,坚持演奏理念的不断更新,坚持传统、现代、民间、移植、流行五大题材内容的演奏与教学实践。坚持二胡艺术学科建设的全方位发展,才能在中国二胡艺术可持续发展中取得更大的飞跃。
注释:
①转引自张国刚《西方根据需要看中国》,《北京青年报》2010年7月7日。
②摘自2010年“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学创作论坛”上的发言。
③摘自王建民、陈春园《琴思弦韵——2010年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学创作论坛》“前言”,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④摘自《中国乐器》2010年第8期“音乐活动”栏目中吴玉霞在“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的发言。
⑤摘自2009年西安“秦派二胡学术论坛”上的发言。
来源:人民音乐,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