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神接天宇之气,韵含山河之风,情寄万物之灵,乐映千古之源。”这是闵氏二胡演奏艺术体系中高尚的表演美学观念,基于这一观念,闵氏在数十年的二胡音乐创作,演奏艺术实践中(包括二度创作):以其独特的个性风格、轩昂的气度、神韵,精湛的艺术造诣笑傲乐坛。其中,《江河水》、《新婚别》、《长城随想》,深深地隽刻着闵氏身型的作品被业界共认为是近半个世纪来,闵氏二胡演奏生涯中的三个表演艺术高峰,是闵氏以三重不同路径,而成就的中国二胡演奏艺术史上的三座丰碑。
关键词:闵惠芬;二胡艺术;《江河水》;《新婚别》;《长城随想》;三座丰碑
“神接天宇之气,韵含山河之风,情寄万物之灵,乐映千古之源。”这是闵氏二胡演奏艺术体系中高尚的表演美学观念,基于这一观念,闵氏在数十年的二胡音乐创作,演奏艺术实践中(包括二度创作):以其独特的个性风格、轩昂的气度神韵、精湛的艺术造诣笑傲乐坛。
《江河水》、《赛马》、《喜送公粮》、《红旗渠水绕太行》……一些雅俗共赏的乐曲经演不衰。《新婚别》、《洪湖人民的心愿》、《逍遥津》、《宝玉哭灵》、《昭君出塞》、《寒鸦戏水》……,以其器乐演奏声腔化理念创作、移植、演出的作品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深得不同层面听众的青睐。其首演成就的《长城随想》、《川江》、《诗魂》、《夜深沉》、《第一二胡协奏曲》……大型二胡协奏曲更是令国乐界仰止、震惊乐坛。闵氏演奏的这些硕多题材,博大境界的二胡曲作品荟萃为闵氏璀璨的二胡演奏艺术的珍奇宝典。
其中,《江河水》、《新婚别》、《长城随想》,深深地隽刻着闵氏身型的作品被业界共认为是近半个世纪来,闵氏二胡演奏生涯中的三个表演艺术高峰,是闵氏以三重不同路径,而成就的中国二胡演奏艺术史上的三座丰碑。
《江河水》淘悲天泪
弓指弦 憾断肠情
闵惠芬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举夺得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的桂冠后,青春年华的她便作为民族音乐的希望之光,勃然跃入振兴民族音乐的前沿。①(贺绿汀说:闵惠芬二胡演奏中最有音乐……)《江河水》的演绎,是闵惠芬在“文革”期间顶风而上的醒世之作,是闵惠芬贡献与中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具绚丽的二胡艺术瑧品,其深刻的诠释和精湛的演绎,即刻化作一个音乐文化时空中的亮丽的风景线,并留驻永恒。
回眸当初闵惠芬二胡演奏《江河水》的场景,这一曲响彻祖国大江南北的“哀歌”,曾骤然掀起中国亿万民众的情感波澜。闵惠芬那开张天岸,起承跌宕的弓指操行,映合着气足神完的演绎情态,将这首并不太长的二胡乐曲,以其特有的音势、气度、神采,构划成为了鞭挞黑暗、邪恶旧社会的一篇慷慨、愤怒陈词的“音乐檄文”,亦是悲悯、呼号、抗争世事不平痛彻肺腑的“现场控诉”。那个年代只要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二胡旋律响起,人们的脑海里会自然地浮现出旧中国地主庄园中“收租院”里的景象,以及在黑暗统治下的旧中国的穷苦人被贫困、不公所迫不得不卖儿卖女、洋人举鞭抽打备受凌辱的码头劳工的凄惨场景……。这些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挥之不去的苦难和悲惨的记忆,愤慨的情绪,常由闵惠芬《江河水》那如泣如诉、激愤呼号的琴声得以极度的情感宣泄!
不同国度的历史文化背景各有不同,而惨遭外来恶势力的侵略和被奴役的愤懑、抗争不平的心境是相同的!闵惠芬这一记大幅度的回滑,一音点题,看似寻常的音符、乐句,随着她那神行合一(紧锁眉宇),开张激扬(弓指撼颤),音势愤懑(律动激越),天大的悲情,随闵氏激昂的情态、愤慨的陈述、奋力的挥戈,浑然惊现……。曲至“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低回、激荡 ,忽发上扬的音型,闵氏以其弓指,抑扬、张弛倾情地渲染,蓄力暴发,急剧愤然下滑,冲切、抖颤,让音势和合江河之水的浪涛,激荡起惊天动地的呼号和咆哮……。
乐曲至此,激起了苏丹总统尼迈里这位非洲国家政要的强烈的共鸣,听了《江河水》说:“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非洲人民的苦难是一致的。”
日本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闵惠芬《江河水》的演奏,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伏案恸哭了许久,感叹说:“拉出了人间的悲戚……,听起来痛彻肺腑”,赞扬她:“是个伟大的演奏家”。何以得此感慨和赞誉?据闵惠芬回忆当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上海音乐学院排练场,在接待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来访的音乐活动上,特别安排为他演奏了《江河水》。直面这样一位音乐指挥大师,闵惠芬《江河水》的演奏,并没有在揉、滑、颤音的装饰手法上简单套用和模仿管子的气颤技法来表现哭泣、凄苦乐句的音色,而是以自身特有的技法随旋律线的起伏,起承转合的节奏律动,准确把握乐曲的内涵,将气息、气势、气度的调节,把握得细微至极,揉弦的幅度、滑音的虚实、颤指的力度,随乐句情态的需要,时显柔肠寸断的凄苦,间或痛彻肺腑的悲戚。愤慨时,二弦锁不住无限张力的收放,喷薄出内心正义的呼号与呐喊!难怪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失态地奔至青春年华的闵惠芬面前,捶胸顿足,在她的头上揣摩搓揉,冲动得难以自制。这不单是被感人肺腑的悲戚所感动,也是因闵惠芬能把这二根弦乐器操行得如此精道和深刻而倍受震撼!
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说:“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这位指挥大师又何尝不是以交响乐的音乐织体来对比这二根弦的中国民族乐器二胡,能由闵惠芬操奏的如此张弛跌宕,情绪起伏、神态愤慨昂扬,琴声或暗晦凄凉,或激越高亢。 曲首的前倚音,食指展抬抑按的虚实张力无限,音效如奔雷坠石,
……急剧而下的冲切,由浅入深的压揉,直抵内心的痛楚,一种“美好被撕碎”的悲情色彩骤然而生,撼人心扉。三个乐段,无需标题,闵惠芬以其精湛的技术法度,强烈的个性风格,独到的深刻诠释,将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的故事:丈夫服劳役惨死在外乡,妻子闻讯到江边对着滔滔的江水诉说自己的哀痛。闵惠芬演绎的音乐色彩块面妥帖,章法结构严谨,乐句、音符生动,音势、律动的张力无限,正是这卓尔不群的诠释,引发了这位指挥大师由衷、诚肯的赞叹!
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不可抗拒的魅力”。耳闻目睹闵惠芬那落落大度的舞台风采,随其弓指的起落:气息、气韵、气度,音色、音韵、音势、技能、技巧、技法与情感在这几分钟时空中激化出的“风骨神采”,这一曲强大的悲情波澜,使这些富于欧洲艺术文明素养的法兰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来自东方的音乐文化使者,在听觉、视觉、联觉上给予的强烈冲击和震撼!
“连休止符也充满音乐”,“世界上伟大弦乐演奏家之一。”《江河水》乐曲的第三、第四个“句逗”,谱面上九个音为:“ ”闵惠芬将此乐句演奏成为:
”,”以其极具个性的疏密、虚实的“定把滑弦”,显露出强烈的戏剧性揉滑,二指把“
”三个音符的滑弦刻画为女性凄凉的抽泣,连同紧随出现的“
”音,迅速用小指对其压弦,控制力度后“尾滑”至“
”音到休止前以“盖”为“收”,以“刹”住的指法,使润饰的效果产生为凄惨的哽咽直至为气噎声绝!(注:在这样对乐曲装饰音的增减,声音的强弱,虚实、疏密、松紧、抑、扬、顿、挫随台上、台下音乐气场的即兴调度,闵惠芬在其二胡的演绎和诠释中比比皆是”。)西方的音乐同行们,被闵惠芬二胡音乐演绎中,充满东方音乐美学意蕴的“有、无”、“虚、实”、“大音希声”及“此处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音乐哲理思考折服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听了《江河水》握住闵惠芬的手说:“你的演奏把我迷住了,我除了自己听外,还叫我的家人听,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在我们朝鲜民族音乐的前头”,友好邻国的政要,领袖陈其赞语,是出于对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中充分体现的民族音乐气节的首肯。
“人民的不幸,被压迫者的反抗,历来是一切文学艺术重复表现的重大题材。《江河水》正是表现了这一主题。”(闵惠芬语)。闵惠芬紧合时代跳动的脉搏,精心地将这首根据双管移植的二胡曲,打磨成为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二胡艺术领域里一支内在动人,并能掀起观众感情波澜的经典好乐曲。为能把握好《江河水》的内涵真谛,闵惠芬曾在 1966 年“文革”期间,有别于他人冲冲杀杀闹而优则仕,趁大串联的机会去四川,有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她久已神往的长江三峡和四川大邑县大型雕塑“收租院”体验生活。
闵惠芬沿途饱览了江水浩淼、奇峰凸突、千山竞秀的长江盛景。当轮船驶进了三峡,直逼眼底的是汹涌旋迴的江流,绕过重重暗礁险滩,千回百转、滚滚东流。时值阴沉的天际,乌云沉沉遮天,蒙蒙雾气锁胸,两岸山头被浓浓的云层笼罩,说不出的压抑之中,她发现沿江巨大的岩石上,显现着一道道深深的凹痕,原以为是大自然风吹雨打的痕迹,亦或是冥冥之中鬼斧神工的造化,百思不得其解。请教了站在身边的一位船工,他说:“这是拉纤人的纤绳干百年磨出来的,我过去就是一个川江纤夫,每天拉着沉重的货船,不管酷暑严寒,也不管刮风下雨,一代一代人,一步一滴血,,一步一滴汗,行走在川江边。”
闵惠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顿时掀起了思绪的波澜:“《江河水》这首乐曲不正是表现了此情此景吗?滔滔东去的大江,为我展开了此曲的生动画面,船工的寥寥数语,揭示了这首乐曲的深刻内涵,我对《江河水》一曲的理解在加深。山峰在排排后移,在几处漩涡处,我又看到了几块巨岩上深凹的纤痕,我的心潮涌动了。……我仿佛感觉到了一种律动,是纤夫拉着长长的纤绳一步一跌,挣扎向前的律动,也是江河水千年涌流,看不尽人间辛酸。诉不完天下不平的律动; 它难以言状,犹如人的心潮一浪压一浪……一浪冲击一浪……(摘闵惠芬二胡艺术文集(一)诉尽人间悲切)。
琴操千年江河水涌流的律动,弦诉万民辛酸泪不平的悲怆。生活体验是创作的源泉,《江河水》的诠释:表述的是民族遭受的苦难,彰显的是民众不屈强暴的气节!闵惠芬音情并茂、愤慨激越的演绎将这首《江河水》构创为惊世之作,成为了一个历史时空下的音乐文化背景。打动了上至国家总统、元首、国际乐坛的专家、大师和音乐界翘楚,下至平民百姓和社会基层的各界人士。撼人心扉的演绎所引发的轰动、震撼的社会效应,以一首二胡曲的演奏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名音乐人士、音乐爱好或音乐听众,通常一生中都会听到不少好的音乐奏、唱,且其中会在脑海中留有久不淡薄、终身难忘的奏、唱之音、定很有限。三十余年前,闵惠芬用她的二胡拉出的那首《江河水》,是我生平听到过无以数计的中、西曲音中,最令我毕生不能忘怀,至今记忆犹新的感人肺腑的很少数乐音之一(摘刘诗昆贺《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二)出版文句)。
《江河水》的演绎和诠释是二胡演奏艺术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是闵惠芬享誉中西乐坛,践行刘天华先生国乐要与西乐并驾齐驱意愿的扛鼎之作。《江河水》演绎和诠释是闵惠芬数十年二胡舞台表演艺术的第一次高峰,是闵氏二胡表演艺术体系中凸显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经典,是中国二胡演奏艺术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丰碑!
《江河水》成就于“文革”特殊时期,其时,是中国人文精神和民族传统音乐颠沛、困厄的年代,闵惠芬以“独鹤决云”的气度韧性坚守民族音乐气节的自尊,并以其超凡脱俗的艺术造诣,坚韧的艺术精神,倾心塑造着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二胡艺术。
时代选择了闵惠芬的二胡艺术,同时,亦是闵惠芬的二胡艺术彰显了一个崭新的民族音乐时代精神。艺术影片《百花争艳》、中国艺术团头牌花旦闵惠芬的身姿,倾倒了亿万观众,《江河水》石破天惊的演绎,具有强烈震撼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闵惠芬演奏风格”的确立,标志着对同时代二胡演奏的超越和中国民乐闵惠芬时代的到来,并欣然昭示民族音乐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闵惠芬作为一个时代二胡艺术的标志、“民乐的一面旗帜”,在当时二胡界的多数人士,还是处在偏执于二胡演奏技术与表现孰重孰轻?炫技与传统风格如何对接的困惑之中时,闵惠芬已早早地把敏锐的艺术触角投入到“一人千面”、“器乐演奏声腔化”的二胡艺术表演美学命题的成就之中,步入了一个二胡表演艺术创作的辉煌历程。
诗在弦上吟 悲泪千古流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闵惠芬首演了张晓锋、朱晓谷两位先生创作的大型二胡叙事曲《新婚别》,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有二胡版“梁祝”之美誉。此曲立意高古,根据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同名诗意创作,是当代二胡一度“文本”、二度创作“首演”的一次重要突破和超越。以复三部变奏曲式创作的二胡叙事曲《新婚别》,是曲目体裁的多元化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为了能妥帖地用二胡语汇表达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这一生死离别的故事。闵惠芬刻苦用功吃透了《新婚别》的主题曲意,闵惠芬对杜甫的“三史”、“三别”六首唐诗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对《新婚别》中的诗情、曲意,时代背景、人物情感和二胡语汇润饰认真对接构创。再者,并能与《新婚别》曲作者真诚热情地合作,且介入部分乐段的修改和补充,悉心地拟定弓指法……。所以,这部撼人心扉的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当是闵惠芬“成竹在胸”的首演和诠释。一个艺术家的个性、学养、才情,都会由一个有个性的创作而显露。
首演的巨大成功与呕心沥血的二度创作必然是正比。闵氏版《新婚别》的演绎和诠释:将推陈出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学术理念与超凡脱俗的技术法度逻辑性地链接,使声腔语韵、诗情画意、乐映千古的美学视域与出神入化的演绎风格结构性的吻合。闵氏这般以诗情、声腔入韵的《新婚别》问世,拉开了多元化、大型化及交响性的二胡演创序幕,揭开了中国二胡表演艺术的新纪元。撼人心扉的首演博得了雷鸣般掌声的喝彩,精妙绝伦的诠释让二胡界为之振奋,也让浮华、骚动一时的音乐空间清醒了下来。自此,闵氏那练达不苟浮华,深刻不拒时尚,苍朴兼具典雅、绮丽相随委婉的二度演创理念,被二胡界竞相追崇。
闵氏版《新婚别》这一成功的演绎和诠释,被作为二胡演奏艺术又一新的标杆树立,至今,几乎所有的专业二胡演奏者都曾学习过,也被众多演奏家作为二胡独奏音乐会的常备曲目。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的过程中,“兰亭序”虽只是个临摩本,但这天下第一行书对书法艺术的学术架构已弥足珍贵,闵氏绚丽多姿,广博的二胡艺术经典,作为后学的学习范本,其深远的学术价值和贡献,足以显矣!唐代张怀瓘《文字论》强调;“文则数言乃成其志,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新婚别》主奏二胡演奏曲首先声夺人的“ ”音上滑润饰一奏出,只见闵惠芬右手的运弓迟涩徐缓,音韵柔美恬静,应合着这位农村少女,初为嫁娘时那羞涩喜悦的心情。此后,各乐句的音韵、气息,或似轻盈摇曳的步履,或显秋波莹润、恬静羞涩的神情。第一部分《迎亲》乐段中,一位纯洁、善良的村郭嫁娘,对美好未来充满期盼、幻想的清纯情怀与时具现。这一乐段充分体现了闵惠芬“声腔化”二胡演奏美学理念中“角色感”之演奏者心中有人物,刻画的人物形象和内心即自然而生动,情景交融,栩栩如生。
暴烈的《惊变》部分,闵惠芬极尽右手运弓力度和左手展指法度的变化,滑揉、冲切、断句、气息、律动繁而有致,整合出崎崛陡峭的音势色彩,揪心惨烈,骤变的二胡音势把温情脉脉的新婚之美撕得粉碎。
尤其是该乐段的两处下滑音: 和
,闵惠芬将下滑的过程放得很慢,大大加深了悲哀的情绪,至该乐段收尾处的: ,真乃是神来之音,标在小节线上的 空隙,只见闵惠芬着意地稀疏空开,伴以“屏气”,表现出“气噎声绝”的巨大痛苦。 三连音倚后的“
”音,闵惠芬奋然发力,掷弓弹指,峭然休止,此时的音势效果,拟是新娘愤懑倒地,又似晴天霹雳,振聋发聩,休止后的临场、剧场、气场的空气在闵惠芬的操控下顿时凝固了,人们此时的心境和情绪,如同新娘和新郎一般,瞬间陷入茫然。
类似这样演奏实况的实际音效,是闵氏独特的润饰技巧:以丝丝入扣的二胡语韵将人们带入规定的情景,自然地随从音乐形象的情感彼起此伏,人们的内心情绪常被撼动得难以承受!
跌宕起落的诗情,冷暖交替的画意,声腔更叠的润饰,随着闵氏的弓指艺术、情态神采、乐思心智,倾情地展转,撼人心扉。
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伟说:“闵惠芬的琴艺与风采,笔墨言辞难述其妙”。
“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匈·李斯特)。这首富于叙事性、戏剧性以及紧扣千年上古之诗情画意的二胡叙事曲,对独奏二胡的二度创作要求很高,“诗在弦上吟,悲泪千古流”(闵惠芬语)。由此语可见闵惠芬对二度创作,二胡语韵色彩润饰特征的悉心定位,实际演奏时所要操持、把握的基调和宗旨。每每回观、聆听闵惠芬《新婚别》的演绎和诠释,总要为其深切、严谨的乐思而感慨!憾人心扉的音韵而感叹!丝丝入扣的语汇而感染!其严谨深刻的二胡音乐章法结构,丰满妥帖的语韵色彩,难能复制的气度神采,将当代琴圣的这首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和合着唐代诗圣的史诗《新婚别》流芳千古、永远定格。
“一切艺术都是生长在繁茂的知识之树上的艳丽的花朵”(匈·李斯特)
确立了器乐演奏声腔化的二胡艺术美学命题,闵惠芬由于自身长期的二胡艺术实践中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广泛的学习,对古典诗词歌赋醉心浸润、吟咏,对国粹京剧、地方戏曲、民间说唱、琴曲等民族音乐文化的全面修养,大量积累,使其二胡音乐艺术创作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声腔化”是闵惠芬终生艺术追求。“不似欺世,太似媚俗”(齐白石语),闵氏“声腔化”的许多创作,酷似声腔而胜于声腔,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曾对越剧院的人说:“闵惠芬的二胡比你们有味道”。“声腔化”的外延不仅强调充分发挥二胡艺术歌唱性的特色,我们亦可以在《阳关三叠》、《长城随想》《诗魂》等一些闵氏演绎的版本中咀嚼出诗韵的吟咏、对仗,词赋的格律、平仄……。
《新婚别》的演绎亦是将闵氏“声腔化”系统的“角色感、性格感、润饰特征感、语韵特征感”体现得既严谨细致,又意蕴多姿,她用其丰富色彩的二胡音韵,合理、妥帖地导演这一幕“思接千古、悲喜交集”的音画史诗大剧。“诗在弦上吟,悲泪千古流”(闵惠芬语)。“诗是寄寓于文字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声韵中的诗”(福莱)。闵惠芬《新婚别》的演奏即是撼人心扉,悲泪流千古的二胡音诗。
首演《新婚别》时的闵惠芬35岁,正当艺术中年精力充沛时期,在其“器乐演奏声腔化”的命题、“一人千面”的二度创作理念的二胡艺术美学观念的关照下,相继创作、改编、移植、首演了《新婚别》、《洪湖人民的心愿》、《宝玉哭灵》、《逍遥津》、《阳关三叠》、《昭君出塞》、《川江》、《夜深沉》、《寒鸦戏水》……等大量的二胡艺术珍品。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美学烘托下,集结出的光耀夺目、千姿百态的艺术硕果,对20世纪八十年代受流行音乐冲击,陷于低迷的中国民族音乐而言,不啻是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艺术狂飙。从那个时期起,闵惠芬深蕴声腔化的二胡音乐艺术响彻祖国大江南北,民族音乐的知音遍及海内外。闵氏以其独特个性的二胡艺术造诣、不可抗拒的舞台风采和魅力,融会古今中西音乐众美,推陈出新、雅俗共赏的二胡音乐艺术理念,在这些作品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其中,大型二胡协奏曲《新婚别》的首演,当是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的又一次高峰,是其二胡表演艺术体系中又一经典,是中国二胡演奏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长城随想》 一曲祖国颂歌高唱
关山行吟 华夏民族风流华章
“理解我们这一代人最崇高、最美的心灵”(闵惠芬语)。我要用我的二胡高唱一首伟大祖国的颂歌。这一使命与重任,始终维系在唯我国乐独尊,二胡唯我此生的闵惠芬心头。中国民族音乐先驱刘天华先生曾在改进国乐的实践中陈其观点: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神,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即是以外来协奏曲的体裁,与民族乐器二胡、中国音乐结构相结合,来表达中华民族的新精神的一个杰出范例。其宏伟的表述性、辉煌的音效、磅礴的气概,表达出一种博大境界的崇高美,接通了新时代的审美崇尚。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创作成就,引发出现代中国音乐史话中一段传奇佳话:
1978年夏,刘文金、闵惠芬二位国乐巨擎于美国联合国大厦里的长城壁挂前不约而同,燃烧起艺术创作灵感的火焰。此后,两人数次登临长城共商创作计划。刘文金在北京为这部宏伟、壮美史诗般的音乐画卷,构图谋篇、“三年磨一剑”,闵惠芬在上海为独奏二胡旋律部分的二度创作润饰着色、“案牍劳形”。曲作和演创高度默契、珠联璧合。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创期间,闵惠芬被查患上黑色素瘤,她搏死神、祛病魔,用纱布缠紧不愈合的手术刀口溜出病房,偷偷回家练琴。并和刘文金、瞿春泉及上海民族乐团全体都经历了 20 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个时代风雨的洗礼,生活、艺术艰辛的考验,风雨同舟,终于创造出当代民族音乐的恢弘画卷,同时,也创造了一部感人肺腑的友谊之歌、生命之歌。
以二胡艺术承载和显现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艺术文明是闵氏对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巨大贡献!《长城随想》的诠释即是最集中地体现了闵氏二胡表演艺术的精髓和成就。
闵氏《长城随想》这樽二胡表演艺术的大器的凿造,骄傲地向世界乐坛呈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文明大国这一优秀的音乐文化——二胡艺术所能承载的巨大的文化内涵。我们欣慰地看到,《长城随想》二胡协奏曲的首演成功、震撼问世,其艺术、学术及美学价值不仅是划时代的,并有其深远厚重的历史意义。从此,有了一首以“身本卑微”的乐器能和任何一种中西乐的织体协和奏鸣中华民族新精神的乐曲鼎立于世界音乐之林。闵氏以她那绚烂辉煌的二胡语汇首演,诠释这首曲作后,可以说:闵氏化合的天籁之响已是任何其它乐器不可置换的,试想小提琴、大提琴、琵琶或古筝……它们亦是不得不仰叹让贤!
闵氏《长城随想》的首演:以气韵浩茫、浑然天成、超凡脱俗的技术法度,琴人合一、撼魂摄魄的表情风格,神接天宇、乐映千古的二胡表演艺术美学视域和气度,高度确立了二胡表演艺术学术价值的取向,科学严谨地介入了哲学思辨的理念,浪漫感性地拓展了美学审视的空间,琴外功夫,弦外之音的精彩神妙的参与,将《长城随想》这樽二胡表演艺术大器的凿造高达仰止的境界,登峰造极!
1982年的5月,历史定格了《上海之春》音乐节上闵惠芬首演《长城随想》给人们带来的震撼,那时她正在患重病期间,刚刚动过一次大手术,身体还很虚弱,在演奏前,人们还都担心她能否坚持下来,但是,听完她的最后一个音符时,全场掌声经久不息,热情高涨到了极至,人们早已忘了她曾经与死神紧紧纠缠在一起,而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是她对生命的渴望。
涅盘的凤凰以生命的力量驾驭了这史诗气概的《长城随想》,数十年积淀的闵氏二胡艺术操行、民族的风骨神韵,绽放出了璀璨辉煌的艺术光华。从此,中国民族音乐史册上载入了这闪烁璀璨光环的名字:闵惠芬·二胡·长城。
现让我们随着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一、关山行,二、烽火操,三、忠魂祭,四、遥望篇四个乐章的几个剖面,来聆赏闵惠芬是如何用二胡这个原本十分平凡的民族乐器,营造出不同凡响的音韵效果,从不同的侧面来描绘人们漫步关山,赞颂长城内外的万千气象,回顾深远自豪的民族历史。是以什么样的二胡语汇来表现中华儿女在烽火年代,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和对无数民族英雄们的怀念和祭奠。又是以什么样的二胡润饰特征来抒发人民高瞻远瞩,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胸怀。
一、“关山行”吟 诗情画意
一弓“C”音先声夺人,震颤出恢宏的气势,撼动肺腑的绰、注感天动地……。独奏二胡曲首的 音,闵氏略带音头的这一弓遒劲、坚实,以力拔千钧的牵带之势,弓行至前半段时蓄力提顿挥就,弦颤气震,真乃匠心独运,这一“生气运出、意气声发”的音效,顿显坚定如盘的气势。这一弓激发出的质朴厚重的音色,气质、神韵,顿显上古商周青铜铸器的古朴、凝重、沉稳之大气,先秦、楚汉文化的雄浑、浩茫,豪放之气度。这一弓,亦有“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的音效。随后,闵氏以沉、稳、深、长的“气息”,整合着抑、扬、顿、挫的走弓操行和严谨风雅的吟、揉、绰、注,将人们带入了华夏民族千秋风云,万世沧桑的回望。
闵氏的二胡音韵如诗性的浪漫气度,时而以徐缓沉稳的操行,登临眺望、极目天舒,吟哦上下千古之风流华章;时而以凝重萧瑟的顿挫,独步高台、壮怀人生,感叹风云变幻的世事沧桑。望长城内外,山川浩瀚,壮丽万千气象,二胡语韵,层层推出,霞蔚叠障;仰人文精神,风流激越,豪迈坚韧自强,琴声气度,句句流露自尊高尚。丝丝入扣的律动,应合时时惊艳的韵致;冲切陡峭的弓指彰显跌宕的情殇。诗情映画意:闵氏遒劲的走弓,苍朴的音势直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苍茫;灵动的落指,飘渺的音韵,勾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幻然遐想。这四小节“清词丽句”从连绵不断、极富诗韵平仄的抑扬顿挫、铿锵音律中悄然而显露,被闵氏绮丽、妩媚的润饰特征描述得犹如:一只典雅隽秀的青花丽瓷显露于硕重沌厚的钟鼎青铜铸器中,对比出其轻扬、典雅的音韵美和醉人的清馨。
“关山行”诗人主题的曲意:登长城眺望、起伏跌宕,仿佛是北国塞外青山无垠,群峰叠翠,天苍苍、野茫茫……。
“弓指弦”韵致:闵惠芬操行的气度轩昂,古淳博雅,屹然如浪漫诗情豪迈激越,神接天宇,惊天地,憾魂魄……。
在“关山行”乐章中,闵氏以其博大诗情的襟怀,将自己心灵中最生动、最真挚、最富内涵的思绪,化作为琴声:乐句的韵致时显古琴式的绰、注那古朴高雅的神韵;时显高亢激越的京剧声腔。闵氏落落大度的神态,和合着自然入微的“抑扬顿挫”,吟诵着上下千古的风流华章。
二、“烽火操”演 金戈铁马
急促、强劲、激越而富于变化的音型、节奏、表现了烽火冲天、硝烟弥漫的气氛,曲意以烽火台象征古代烽火、概括地表现了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
闵氏别具一格的快弓技巧在这一乐章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只见闵惠芬神形兼备,扬眉挥弓、操戈腾跃如刀光剑影,飞指点弦、上下舞动如龙腾虎跃……。
在充斥激战气氛的“烽火操”乐章独奏二胡操行中:闵氏如腾鲛翻江的右手操弓形态恣意挥洒、似鱼跃龙门的左手运指姿势随情飞动;端坐如钟、神充气足,眉宇飞拔、气势轩昂;忽显鸿飞兽骇、鸾舞蛇惊的惊艳技巧、忽似燥烈秋风,陡岩飞瀑的凛冽音势。节奏铿锵、情绪激越,一派金戈铁马纵横驰聘、千军万马逐尘酣战的场面尽显台前!
第二乐章“烽火操”闵氏以超凡的技法操戈挥洒,显以气吞山河的神态而胜之。
三、“忠魂祭”奠 英名长存
闵氏将第三乐章《忠魂祭》视为全曲中最为动情的乐章。“我的表现方法是‘以情如入曲,以曲传情’,重在感情的表达”(摘闵惠芬语)。
康有为在提到情感与艺术的关系时说:“天下最神圣莫过于情感,情感是宇宙间大秘密,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掌住了”。此时,闵氏持掌着二胡音乐艺术这把最易打开感情思绪闸门的钥匙,倾情地以其浑然、肃穆的二胡语韵色彩,虔诚地嗟悼祭奠万千英灵的悲情乐章。
“未成曲调先有情”,当闵氏将《忠魂祭》乐章二胡旋律的开头两个慢滑揉接近泛音的: ……虔诚地由左手食指端肃然、清扬地拂送出弦,这似古钟叩击的袅袅余音,像清香点燃升起的缕缕青烟,和风渐远,飘渺逝然……。随后,闵氏润饰的每个音符,乃至乐句间断中的气息都是那样的沉静、肃穆。这深长如丝的气息,平缓沉稳的运弓,精微入至的应指,营造出幽远飘渺的音色,显现出静穆遥想的意境。
闵氏此刻旋律线段操行的音韵、律动厚重幽沉;润饰、色彩箫疏悲冷;情感、意念深沉肃静。
《乐记》中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心之感物也”。这里所指的“人心之感于物”就是音乐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长城随想》的“忠魂祭”乐章,闵氏流注的情感之流是蕴含着哲理性思考和精神性内容的高级情感。我们每次聆听,都要被闵氏撼魂摄魄的音韵震撼的热血沸腾,灵魂在升华,进入了脱俗的、绚烂忘我的境界,继而引发起各种艺术的理性思考。《长城随想》的演绎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高级艺术审美情感。
纯器乐曲(也称绝对音乐)被认为是最纯粹的音乐,既没有歌词的参与,又没有戏剧的综合。“忠魂祭”乐章中华彩段落的音乐内容更是流动于闵氏二胡独白的音韵之中,给听(观)众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空间。
这是“以曲传情”呈现二胡音韵神采的大段独白。散板结构的诠释,是闵氏卓尔不群的二胡演绎中最使人心醉神往的重彩之笔。每及此处,时空被无限展开,音符随情徜徉。只见闵氏将不同的感情、节奏、语气频繁地变化;弦韵、律致、技法倾情地更叠。把如泣如诉、激越浩然的情形与顿挫铿锵、抑扬悲凉的律动有机的结合。
此时、此刻、此情:万籁俱寂,闵氏二胡独白的润饰:时而慎独严谨、时而练达疏朗;走弓激昂叩心、运指抑扬牵魂;操行的琴韵音势憾魂摄魄、流注的润饰特征揪心悲凉。将二胡这件乐器的语韵特质、技术空间、演绎格调、诠释视域、提升到二胡演奏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拓展至璀璨辉煌的境界。闵氏这一时刻化合操行的神接天宇的音韵、气度、情势和合着先烈们的忠魂、英灵、图腾重宵,尽显壮怀人生!随后,闵氏神态凝重激昂、气势飞扬高亢,一记激越的挥弓击弦:声如雷霆震聋发聩;势如蛟龙腾云翻江;引出乐队全奏,将音乐情绪推向全曲最高潮。“忠魂祭”奠,群情虔诚悲怆,大哉:惊天地,悲哉:泣鬼神,美哉:撼人心。
四、“遥望篇”章 高歌猛进
闵氏将第四乐章“遥望篇”分为四个层次抒发着人们高瞻远瞩,对祖国光辉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对每一层次的独奏二胡的旋律、音型、句式结构,闵氏都将其润饰特征、音韵色彩和表情风度与演绎的曲意内涵高度统一吻合。其中第三层次初始的音型,渐强且渐密,闵氏的走弓连贯遒劲,“不显山、不显水”却紧在急促中骤发着音强的张力,将这一层次的二胡音韵、格调、律致的幅度尽大化地拉开,突出随后垛板段落旋律浓郁的京韵、京腔“吐字”、“喷口”的弹性律动。闵慧芬嘱言:此时,此段,吸取了瞎子阿炳《听松》的某些技法——即在第三把位内外弦上反复巧妙地运用回滑音,使该段音乐显得坚忍不拔、生机勃勃。
由于有“器乐演奏声腔化”命题的成就作基底,这段“垛板”曲意的诠释可以说是闵氏信手而就的佳句。依其语韵感及润饰特征感的潜心、精心、悉心的体会,赋予这一乐段“闵氏标致”的二胡民族音韵的“风骨神采”,是“遥望篇”这一乐章的重彩之笔,亦是《长城随想》全曲中几处显赫,迷人的精彩乐句和回味无穷的琴法弦韵。每及此处,闵氏右手强劲的运弓迎应左手频繁“圆和迟涩”的多种揉滑:或重、或轻、或虚、或实;圆和的润饰恬纯柔润、迟涩的语韵苍辣遒劲。流注出纤华绮丽的音色:时或至以密不透风、风驰雷霆似的急促气势;时或呈显激烈凌厉、变幻无端样的飞腾律动。闵氏以这一民族传统润饰声态的弦韵技法,纵情挥洒出沸腾起来的音势,令人情绪高涨、欢欣鼓舞。曲至三小节抖弓起,主奏二胡引领着乐队昂扬起不可遏止的气概,将四小节跌宕起伏的音型乐句织造的声响、气势,犹如大江之潮,汹涌奔腾、一泻千里。
“大千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美、而伟大的艺术则往往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壮丽的美。《长城随想》的艺术价值主要即在于此”。“一个从事演奏艺术的人,应该追求什么呢?我认为,把写在谱纸上的音符,把作品的意蕴情趣,把作曲家的乐思和在作品中倾注的情感,把自己心灵中最生动、最真挚、最富内含的思绪,化作琴声,再现出来,从而激起人们心灵的回响”(摘自《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一)72页)。在此二胡艺术志向和二胡艺术美学审视的基础上,闵氏将《长城随想》的二度创作、诠释和二胡演奏原则凝炼为四个字:情、气、格、韵。这四个简要的二度演创理念始终弥漫于《长城随想》四个乐章的演绎之中,这四者凭审视而彰显,密不可分。
其一之“情”:情感真切,情动于中、声情并茂。闵氏此曲的演绎,诠释中以人本之真挚、真切的情感,倾诗情之豪迈的气度,莽苍激越、流转奔放、心悦神驰、自然流露。其二之“气”:气韵之通达:无雕凿之痕,自然流美;气度之行止:若长天之阵云,草草眇眇,或连或绝;气势之无垠:忽如瀑之溃泄、忽如海之倒灌。心随弓运、生气运出,意到声发、生动浩茫。
其三之“格”:格调高尚,使音乐具有“人格”、“性格”和“角色感”。闵氏二胡声情格调的特点之一是其“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的创新个性和审美自尊。其追求的“一人千面”的二度创作理念,通过其独特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吟揉绰注有机化合的二胡的音韵,描绘的对象因环境的迴异而“千姿百态”,诠释乐曲意蕴的品位、格调高尚,表现出人们丰富多彩的各种思想和情趣。
其四之“韵”:在韵味的追求上,闵氏植被于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寻求我们民族音乐的风骨神韵,着意将民族音乐的语韵美,诗词歌赋的格律美以及戏剧曲调的声腔美,化合于二胡的“绰、注、吟、揉、顿、挫、滑……”传统技法之中,铸就成为独特、灿烂、自我的“韵”。
“艺术是要以一个完全整体向世界说话的”(德国诗人、思想家——歌德)
回观闵氏《长城随想》四个乐章的演绎和诠释,是那样的绚丽烁目:以其“神接天宇之气,韵含山河之风、情寄万物之灵、乐映千古之源。”这博大的二胡演绎情志和二胡表演艺术的审美视域,铸就出气宇轩昂、雄浑浩茫气势的闵氏特质的二胡音韵、语汇,应合着这首博大、壮观、苍劲、深远、壮丽境界的二胡协奏曲杰作。四个乐章独奏二胡的音韵、色块分明而又气势贯通。每个乐章的音势、基调清晰、层次分明而又富于变化。每个音符的色彩、气度、声效都演绎得那么严谨、扣人心弦。随着闵氏独奏二胡那极具强烈个性魅力的第一个音,人们自然而然地随着她的演绎进入规定的情景。不仅于此,此时,即席的乐队、听众及闵氏自身也都随之撼人心魄的琴声,穿越时空、神游于壮丽的“长城”。
在一次同场聆听闵氏演绎《长城随想》的几位不同艺术专业的朋友感言:我从闵氏的二胡艺术中发见了有音乐意蕴雕塑的流动美。
一位书法家欣言:我忽然开朗,从闵氏走弓突变与逎劲,咀嚼出散之老书大草之沉郁顿挫,变起伏于锋杪,寓衂挫于毫端,其精品不让前贤,或有过之的妙韵来了。
画家感慨道:黄宾虹水墨山水的浑厚华滋、博大雄浑之气韵,闵氏的二胡演奏艺术中皆有之。有得:“功深学粹”之艺术内含显矣,浮躁不得!
众言滔滔:“同源”而入,“异彩”而出,闵氏二胡艺术的“器乐演奏声腔化”亦是在继承传统、外师造化、兼容并蓄后自成一家,难怪闵氏的二胡艺术能独树一帜,一听即识,象《黄梅小调·打猪草》这首安徽黄梅戏移植创作的二胡曲,演奏得比我们安徽人唱的都出味。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中,从时间上讲,曾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乃至清尚态之别。我们现代书家的作品也大多各取其所崇尚,难于皆能,而闵氏的二胡艺术的韵致、才情、形态、神采皆至佳境,其超凡脱俗的技术法度、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令人仰止。中国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起点之高、幸矣!
从容的神态、轩昂的气度、高尚的格调,闵氏《长城随想》的演绎和诠释,给不同层面的听(观)众带来崇高壮美的审美享受、博大境界的精神升华,亦给于人们多元视角的艺术启示。《长城随想》成功的首演,使二胡的表现力、精神气质、力度内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是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的最高峰,是其二胡表演艺术体系发展中辉煌的经典,是中国二胡演奏史上令人仰止的丰碑。
闵氏《江河水》、《新婚别》、《长城随想》这三首不同二胡曲式的诠释、首演和二度构创是在我国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不同历程中,极富闵氏标志性的三个二胡演奏艺术高峰,是其博大境界的二胡艺术体系中绚丽烁目的三首二胡表演艺术经典,是中国二胡演奏史上令人仰止的三座丰碑。
这三个演奏高峰、三个艺术丰碑是闵惠芬二胡艺术达到时代高度与深度的显然标志。闵惠芬的二胡艺术是建立在对中国艺术总体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吸纳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放眼于自然造化的大气磅礴、万千气象,站在本土文化立场,从传统的内部寻找超越的动力,并将其散发在硕多题材、博大境界的二胡艺术的创作之中,这些熠熠炫目、各得风采的二胡艺术珍品是贡献与中国二胡音乐艺术宝库的硕果。
作为刘天华先生的第四代传人,闵惠芬在二胡艺术语言求索和二胡表演艺术实践中,秉承刘天华先师专业演奏学派融汇中西、通达的学术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高度的认知和追求,倾心揣摩华彦钧(阿炳)音乐的风骨韵致、广纳民间音乐精粹,同时将二胡艺术视角延伸于哲学、美学范畴的思考;其“一人千面”的二度创作理念、“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演奏艺术美学命题、“情、气、格、韵”、“神接天宇之气、韵含山河之风、情寄万物之灵、乐映千古之源”等一系列二胡表演艺术思想观念,形成为闵惠芬博大的艺术境界和高尚的艺术精神。闵惠芬博大艺术境界的魅力、充满民族风骨神韵的二胡音乐艺术在一个时代的音乐时空中弥漫,其博大精神境界的人格魅力在一个时代彰显,时代造就了这位二胡表演艺术天才,在这个以闵惠芬为二胡艺术文化符号的时代“打出了一条新路”,铸就了一座灿烂辉煌的“二胡艺术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