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弓弦驰骋 桃李满园----刘长福对当代二胡艺术的贡献
石一冰 华音网 2022-10-20

2013年11月16、17日,中央音乐学院为资深教授、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长福先生举办了执教50周年教学成果展演音乐会和学术研讨会,全国二胡界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襄盛会。这既是对刘长福教授二胡演奏、教学、创作的成就的总结和归纳,也是对当代二胡事业的一次盘点和总结。

刘长福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二胡艺术家,他在50年的二胡教学生涯中,从二胡演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二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二胡作品的创作和改编、教材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二胡表演领域,他是“常青藤”式的演奏家和二胡演奏理论的切实推进者在二胡教育园地,他是提出、践行“以基础技巧、应用技巧(含风格性技巧)和音乐表现为主导程序的教学模式”的名师,培养了众多在各种规格国内外二胡比赛中获得金奖及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在二胡作品创作、改编领域,他的作品不仅“接地气”,而且带有对演奏和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广为流传;在二胡音乐传播领域,他针对不同层面的二胡学习者、爱好者编撰出版了众多教材和音像出版物,并活跃于国内外二胡音乐交流的舞台,为二胡音乐的传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可以说,刘长福的艺术经历和成就实际上是我国当代二胡艺术大发展的缩影和写照。

中国当代二胡界不乏优秀的演奏家、教育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二胡理论问题(特别是演奏理论、教学理论、相关史论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远落后于舞台艺术和创作的发展。由此看来,既能在演奏、教学领域引领风骚,又能在理论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演奏家、教育家当是屈指可数了,刘长福无疑是其中之一。刘长福最突出的特点和贡献主要在于对二胡演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二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以及二胡作品的创作改编和教材建设。

一、二胡演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刘长福对二胡演奏理论的研究大多建立在教学针对性和自己多年的体悟之上。他发现了许多学生在演奏领域存在的问题(诸如演奏姿势、音准、演奏心理、演奏中的形象思维等),经过相关研究,提出了“重视二胡的风格演奏与学习掌握民族音乐语汇的关系问题”,总结、澄清了几个核心概念,例如演奏美学方面的“美声奏法与变化奏法相结合”、演奏心理学方面的“复合记忆”和形象思维等等。

刘长福提出二胡演奏的风格与民族音乐语汇密不可分的理论见解,他认为:“二胡的风格性演奏技巧是二胡演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多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我们若想学习和应用好风格性技巧,除了通过乐曲对它们加以熟悉并予以掌握之外,更要主动熟悉和学习各种有关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及其器乐演奏特点,从中不断熏陶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演奏风格性较强的乐曲时,如果我们对所奏乐曲的音乐风格不熟悉,对所需的风格性演奏技巧也掌握得不准确,那么尽管音准、节奏乃至音质方面无可挑剔,也会由于机械刻板的演奏方式和单调乏味的音乐表现使乐曲的艺术风格黯然失色,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演奏中所谓的‘有神韵’和‘味道足’就是指风格性技巧在得心应手的演奏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是活的艺术,是一切完善的记谱法所不能替代的。”①

在二胡演奏中,刘长福提出“美声奏法与变化奏法相结合”的原则丰富了二胡演奏美学。自刘天华在高等教育中开始二胡教育以来,特别是现代音乐美学观念渗透至二胡作品创作之后,二胡音乐风格在以往民族民间风格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变化,面对作品的变化如果以不变应万变,不但难以适应、表达日益丰富的音乐形象,而且二胡作品就失去了丰富的生命活力和感染力。对此刘长福认为:“歌唱性固然是二胡演奏的重要特点,然而它却并非是演奏的最终目的,其真正的价值在以纷繁复杂的技巧手段表现人们丰富多变的情绪和不同的音乐形象及音乐风格人的情绪千变万化,不同风格的乐曲、不同情绪的音乐内容需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这才是音色变化的真正含义,这才是二胡真正的生命力所在。”刘长福的这一二胡演奏美学原则起到了引导专业二胡学生审美经验生成的重要作用。

刘长福提出的“复合记忆”是基于心理学原理(格式塔完形心理学)提炼出关于二胡演奏的一个综合性范畴,它涵盖了旋律、弓指法、表情符号、各种动作、力度、音色等元素,“复合记忆”作为整体大于这些元素之合。“复合记忆”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悉心引领和学生的潜心钻研。刘长福以目的论与兴趣论为指导,指出复合记忆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即主动记忆能力),完成对前述各元素部分的记忆,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发现、攻克其中难点,直至“复合记忆”确立牢固为止,这样就使演奏者胸有成竹,能有效地克服临场紧张。刘长福上述的论述为二胡演奏和教学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启示。

有关形象思维的思辨性论述在美学、心理学领域是不胜枚举,但具体到音乐演奏中如何进行形象思维却属凤毛麟角。刘长福在其二胡演奏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对二胡演奏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作了具体的、富于实践性的探讨。他明确指出:“‘形象思维’活动在二胡演奏中的过程,就是演奏者首先将乐谱和乐谱中的各种符号变成‘心中的音响’,再通过反复的练习、将各种演奏技巧转化为‘实际音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由始至终贯穿着‘感知’、‘表象’、‘联想’和‘内心听觉’等心理行为,并通过复杂多变的演奏技巧来表现乐曲中的音乐形象和抒发演奏者内心的情怀。”③“如果只有所谓‘完美’的演奏技巧而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充其量也只能是机械的演奏,而这种缺乏情感的、‘再现乐谱’式的演奏是不会有深刻感染力的”。

二、二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

刘长福首次在国内提出了以基础技巧、应用技巧(含风格性技巧⑤)和音乐表现为主导程序的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教学模式),三者的关系既体现先易后难的循环渐进关系,又有体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合的逻辑关系。所谓“基础技巧”,是指二胡演奏中左右手最基本的弓指法,是最基础的、单一的技巧训练,包括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不同动作交替阶段和协调完善阶段。其目的和要求在于通过基础的简单动作、运动链的协调组合形成演奏者良好的“动力定型”。“应用技巧”是指演奏者掌握了各种二胡的基本技巧、形成一定的运动链和动力定型后,按照音乐的需要,在演奏中对各种音乐技巧巧妙地组合变化并进行应用。也就是刘长福说的应用技巧阶段“包括许多诸如对音乐的技术组合逻辑,对情绪、情感的组合逻辑,及其两者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的一些感性把握与理性认识的综合教学内容再将这些技巧在乐曲中予以变化和应用”⑥。“风格性技巧”实际上是“应用技巧”的特殊形态和高级阶段,是演奏者在熟练掌握基础技巧和应用技巧以后,为进一步表现二胡音乐的艺术特色而应该掌握的演奏技巧,是沟通基础技巧、应用技巧和音乐表现之间的特殊通道。“音乐表现”则是演奏者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体现演奏者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领下,通过宏观把握和微观处理,整合各种技巧以展现音乐内涵。

该教学模式完全符合美国心理学家、学者奥苏伯尔的“知识停靠点”理论。刘长福的教学模式“始终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且针对初级、中级、高级几个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认知停靠点,让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二胡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⑧”该教学模式是刘长福50年教学活动中逐步总结、研究出的科学理论,对于促进二胡专业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他的教学模式长期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养出一大批在全国二胡界叫得响的优秀学生,如于红梅、赵戈、唐峰、叶强、朱江波、刘扬、马向华、孙凰、林感、韩石、孙婷、王琳、段超等等,他们曾多次在各种规格的国内和国际二胡人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部分优秀学生已经是各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骨干和国家级乐团的首席。

当然,刘长福的成功教学并不只是依靠上述教学模式,他还在运用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根据专业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提出了“根雕原则”,通过“先补短、后扬长”的调整策略,以达到充分保护学生艺术个性的目的,他还提倡并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己从不放松对新思想、新作品的学习,他认为只有思想和教学上保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演奏好作品,教出好学生,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三、二胡作品创作、改编和教材建设

刘长福创作的乐曲主要有二胡独奏曲《草原新牧民》、《杏花天影》;中胡独奏曲《怀念》、《塞外情思》;高胡独奏曲《瑶山雨》、《草原小姐妹》;板胡独奏曲《喜送丰收粮》、《山乡节日》等。其中《草原新牧民》和《塞外情思》是蒙族风格胡琴曲中的佼佼之作,早已广为流传。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寻先生创作的二胡曲《拉骆驼》掀开了蒙族风格二胡曲创作的帷幕,此后相继有《在草原上》(朴东生);《马头琴之歌》(夏忠汤);《草原上》(刘明源);《赛马〉(黄海怀);《牧人乐〉(陈茂坚);《草原新牧民》、《塞外情思》(刘长福);〈战马奔腾》(陈耀星);《奔驰在千里草原上》(王国潼);《青年牧马员》(果俊明);《牧马少年》(宋国生);《蒙风》(高韶青);《嘎达梅林》(陈御麟);《嘎达梅林〉(李双彦)等等十几部蒙族风格的二胡、中胡独奏曲问世。“这些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与过人之处,也各自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及受益群体。同类二胡和中胡曲中,除《赛马》通俗易懂易上手,普及率最高,《草原上》意境、形象描写较生动准确、舞台效果较好外,刘长福教授的两首成功之作《草原新牧民》和《塞外情思》则具有风格性技巧更全面更典型,结构更完整,形象更生动、意境更深刻等诸多优点,应该毫不逊色地跻身于同类作品的前列,并在艺术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材中,尤其有较高的选用价值。⑨

移植作品是二胡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长福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期间已经开始移植小提琴作品、钢琴作品,例如《土耳其进行曲》、《查尔达什》、《流浪者之歌》等等。新时期以来,由于二胡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对高质量的技术型作品有了更切实的需要,刘长福又移植了《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无穷动》等,并将《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改编为二胡重奏形式。

在二胡建设教材方面,刘长福凭借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编选了《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要求明确、曲目合理、练习科学,是一套不可它比的教程式练习曲集。共编选308首作品,来自70名作者,其中92首是刘长福创作,3首移植和1首订谱。《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部分,每部分都将训练基点放在技法训练的连续性上,使每个技法在每个层次的训练中都体现在曲目安排有所体现,每个章节独立成章,又相互贯通、环环相扣,以达到每一层次的训练标准。“它的技术涵盖面宽、技术规格明确且实用性强,从‘基础技巧’的训练到综合性以及风格性‘应用技巧’的训练,同时也包括有较大技术难度的移植曲等补充练习,力求以全方位、多项目的特点将二胡演奏技巧训练囊括其中。训练内容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纵向结构,即逐阶递进性特点;训练过程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横向结构,即渐进拓展性特点。二者互为支撑,互相作用所构成的技术训练的系统。n 《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是刘长福教学理论的物化,体现了他二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刘长福二胡艺术之路是对刘天华所开创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继承与发扬。

刘长福教授从教50年来,集教学、演奏、创作、理论总结于一身,善于发现二胡艺术中的细节问题,对当代中国二胡艺术做出了多方位的历史贡献,赢得了赞誉。在刘长福教授从教50周年之际,我们衷心祝愿他永做二胡艺术的常青藤,为中国二胡事业继续做出新的贡献。

注释:

①刘长福《二胡演奏的风格性技巧》,中央音乐学院1979级硕士论文,第36页。

②刘长福《刘长福二胡教学系列四 美声奏法与音色变化》《小演奏家》2003年第2期。

③刘长福《二胡演奏中的形象思维漫谈之四一一技术、技巧与形象思维》,《小演奏家》2005年第11期。

④刘长福《二胡演奏中的形象思维漫谈之三一一感知、表象与联想》,《小演奏家》2005年第10期。

⑥“风格性技巧”指演奏特殊风格音乐所使用的应用技巧,由刘长福首次提出。

⑤徐阳阳《弦上春秋一一刘长福二胡教学成果探析》,中央音乐学院2008级硕士论文,第12页。

⑦所谓“知识停靠点”,就是在构建人的知识框架过程中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建立更新、更高质量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的过程。

⑧同⑥,第16页。

⑨宋国生《有感于刘长福先生的胡琴曲创作》,整理自刘长福教授学术研讨会记录。

⑩刘潇《从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析刘长福二胡基础训练理念》,中央音乐学院2009级硕士论文,第6页。

⑪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国乐改进社成立刊》1927年8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