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谈到二胡,多数人会立刻想到“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那优美的旋律如泣如诉,不仅使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双膝跪地,还使二胡这件民族乐器的风格被定格在“悲悲戚戚”的基调上。然而,在上海的奉贤一带(当时的奉贤尚属江苏省管辖)还有一位与阿炳同期并且齐名的民间盲人音乐家——孙文明,他不仅拉得一手好二胡,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二胡作品。
孙文明的作品个性化较强,风格多变、超凡脱俗,在音乐的深度与内涵方面有别于其他作曲家。令人遗憾的是,孙文明英年早逝,其作品在演奏技法上又具有相当难度,不同的乐曲在定弦和调性的安排上都具有特殊性,甚至某些演奏技法已近乎失传,所以作品普及的难度相对较大。令人欣慰的是,孙文明的二胡演奏技法目前已成为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正在继续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此将孙文明二胡作品的创作特色与艺术价值作为研究对象,就显得尤为必要并具现实意义.
笔者动意研究孙文明及其作品,缘于以下三点一是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读书时的二胡导师林心铭教授,正是孙文明先生的嫡传弟子(孙文明早年曾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因此笔者也有幸成为孙氏再传弟子,对孙氏风格并不陌生二是早在学生时期,笔者便学习并多次公演过孙文明的《流波曲》《四方曲》《弹乐》《夜静箫声》等二胡独奏曲三是2015年5月13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第32届上海之春的“海上琴梦”——孙文明专场音乐会的独奏演出,并在其后的作品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孙文明二胡作品的创作特色》的主题发言。
由于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尚属单薄,可资参考的历史文献资料也并不丰厚,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其同时代传人及后代的采访与深入接触,以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从作品分析和演奏技法角度去挖掘濒临失传的民间二胡演奏技艺,为二胡学习者学习和演奏好孙文明的二胡作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孙文明生平及作品介绍
孙文明,又名潘旨望,1928年农历4月16 日出生在浙江上虞百官镇虞塘下村的一户陈姓人家。其父原本是一名裁缝,后又改行当起了郎中。孙文明4岁那年因身患天花,不幸双目失明。12岁时又不幸丧母,年幼的孙文明因不满父亲和继母对他和他唯一的兄长的百般虐待,一气之下毅然离家出走,并且从此流落他乡,再未回家。孝顺的他为了纪念母亲的离去,从此改姓其生母孙大凤的姓,名为“孙文明”。23 岁那年,孙文明入赘到上海奉贤县(当时属于江苏省管辖)一户潘姓人家,其岳父母也是盲人,靠算命为生。幸好其妻潘亚娥是一位心明眼亮的正常人,从此孙文明的生活起居有了依靠,并且按照当地人入赘的习俗,孙氏又改名为“潘旨望”。①
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不仅让孙文明练就了一身算命的本领,而且还跟各路茶馆的算命人士学习了一手“拉胡琴”的好手艺。为了养家糊口,他常年在外奔波,依靠算命卖艺为生。每到一处,除了谋生之外,他都会认真去听取并学习各地戏曲剧种,然后在二胡上试拉。他所听到的旋律和小调可谓过耳不忘,记忆力好得让常人望尘莫及。天资聪颖而且虚心好学、求贤若渴的他,每逢“琴场高手”必登门求教。为人诚恳、做事认真的他,在10岁时走路不慎摔跤,右臂肘关节受了伤,导致他持弓的手型与众不同,掌心外侧、手腕上翻,但他从不让别人模仿,总是解释自己的持弓方法不当,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后人敬佩②。在流浪期间他曾多次遭劫,但即使劫后身无分文,他都会拿命死保他手上那把心爱的“铜”杆二胡,因为他深知,只有这把二胡才是他一生的伴侣,永不离弃!这些饱经风霜的经历无不渗透在他的二胡代表作《流波曲》当中,丝丝入扣,句句打动人心。
孙文明不仅记忆力超强,而且应变能力也令人叹服。例如他的那把陪伴终身的“铜”杆二胡正是他由于一次二胡琴杆的断裂,因买不起木料而去旧货店里让人定制而成的杰作。还有一次,在上台表演之前,孙氏的二胡琴码不翼而飞,因他双目失明一时无法找到,他就急中生智,拿出随身携带的一盒火柴,取出其中的一根一折三段,垒成了一个火柴琴码。不曾想这个“火柴码”的音色还甚是通透洪亮,从此以后孙文明便更热衷于使用“火柴码”来演奏二胡③。由此可见,生活中的孙文明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这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1956年底起,孙文明终于否极泰来,逐步登上艺术巅峰。起先是应邀参加江苏省文艺汇演,1957年3月又代表全省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得第二名,期间还受到周恩来和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7年间,他在北京汇演上所独奏的《流波曲》和《人静安心》两首乐曲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定点播出1959年6月起,孙文明应邀到上海民族乐团讲课。当时由周皓牵头,将孙文明创作的二胡曲进行记谱整理,并编印了一本油印本小册子《民间艺人孙文明二胡曲六首》1960年秋,孙氏又被上海音乐学院聘用,在民乐系任教,这一聘便是一年半。正是在孙文明任教期间,在他的学生林心铭的建议下,上海音乐学院专门为孙文明录制了他创作的9 首二胡曲,这些宝贵的二胡作品才得以流传下来④。
孙氏先后共有三女一子,但却因家境贫寒只留有女儿潘音月幸存至今。他对女儿寄予厚望,一心想把女儿培养上大学,连起的名字都是《二泉映月》的“映月”二字的谐音。平日里他不仅自己刻苦练琴,每天不是听老唱机就是静心创作(虽然他并不识谱),他对女儿的教育也极为严厉,树立了良好的家规家风。只可惜自己多年因生活困苦加上积劳成疾,长期的肺痨折磨着他,谁也不曾想到,原本打算在女儿音月9岁时教其学琴的他,却在女儿8岁那年(1962年)便撒手人寰,享年34岁!孙文明的一生是多灾多难的一生,幼年失明、童年丧母、青年丧子,二度改姓(甚至在他过世之后因其妻改嫁导致其女也改姓)。1963年6月,北京某专业团体曾派专车专人去奉贤接孙文明再度赴京演出,却不曾料到孙氏早已离开人世近半年了⑤
据史料记载,孙文明一生共创作了12首二胡作品,其中一首《昼夜红》的乐谱已失传,除去两首纯模拟性的作品《杜十娘》和《志愿军归国》之外,还有9首二胡独奏曲,它们分别是 《弹乐》《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安心》《送听》《夜静箫声》《春秋会》《送春》《二琴光亮》等⑥。
二、孙文明二胡作品的创作特色
孙文明的二胡作品大多是单一段落,旋律优美流畅,曲调琅琅上口。虽然没有大型作品的激昂澎湃,也没有现代作品的华丽技巧,然而每首作品都短小精悍、脍炙人口,并都包含一个特定主题,反映了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心境与情绪,生动而形象。加之孙氏熟谙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以及多种地域风格的民间乐曲,并且对锡剧、沪剧、越剧、甬剧、滩簧、评弹等戏曲和曲艺也颇为熟悉,善于汲取其中的音乐养分,结合自身的演奏体会创作出了12首脍炙人口的二胡曲。除去失传的《昼夜红》之外,流传下来的11首二胡作品集中体现了如下四大特色∶
(一)旋律的表情性
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同时也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脱离了旋律的表情性,作品就形同枯槁,失去了其表情达意的本质。比如《流波曲》作为孙文明所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旋律优美、如泣如诉、真挚感人,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在三四十年代,二胡的琴弦多为丝弦(俗称“老弦”),而并非现今使用的钢丝弦,所以阿炳、孙文明均使用这种比较低沉的琴弦来演奏《流波曲》用的便是低音二胡,定弦为GD,其音色低沉浑厚、古朴苍劲,比普通二胡更显沧桑感。乐曲开头的引子(谱例1)这五个音宛如一声深深的叹息,一下把人带入了一种哀怨的情绪。接下来的一长句引子(谱例2)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向世人娓娓道来他的悲惨遭遇。人们会发现,此曲的基调很像《二泉映月》,有《二泉映月》的影子。乐曲开头就尤其像《二泉映月》的起始句(谱例3)。而紧接着的一句引子(见谱例2)也与《二泉映月》的引子(谱例4)无论在旋律动机、主题结构方面还是在拍号等方面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由于孙文明一向崇拜阿炳,不仅因为他俩同为盲艺人,有着相似的遭遇,更是因为《二泉映月》那凄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着孙文明,仿佛道出了孙文明自己的心声。除了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之外,孙文明平时练习最多的便是瞎子阿炳的 《二泉映月》。只可惜这两位同一时期的盲人艺术家却始终无缘能结识
(二)技法的独创性
孙文明的二胡独奏曲不仅旋律优美、抒情流畅,极具感染力,更重要的是,他发挥想象自创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演奏技法,从而拓宽了二胡的演奏技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
例如在其处女作《弹乐》中他就别出心裁地运用了无千斤的演奏技法来模仿琵琶和三弦等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这种无千斤的演奏技法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无疑是种全新的尝试;而在《夜静箫声》中作者又运用了连续泛音的演奏技法来模仿箫声在《人静安心》中他又运用了分开马尾来演奏双音的技法,从而达到一种双声部复调的音响效果;在《杜十娘》中他通过连续滑音来模拟评弹音乐的唱腔,而这种滑音需要通过同指换把来完成;在《志愿军归国》一曲中他又大量地运用了调节琴轴的独创技法来模拟火车进站的鸣笛声等等。这些演奏技法均具有相当的难度。对于一名民间音乐作曲家来说,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音效的模拟性
孙文明的这些二胡作品,几乎每一首乐曲都是用不同的定弦或不同的调性来创作的,因此经常需要运用不同定弦的低音胡琴来演奏(对此有人打趣的说,如果举办孙文明二胡作品专场音乐会的话,演奏者需要携带一大堆不同定弦的胡琴来展示!)。他的不少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声效特点。除了之前提到的《弹乐》《夜静箫声》之外,还有几首作品也具有很强的音效模拟效果。例如《志愿军归国》这首乐曲就是运用连续转动琴轴和弓毛刮奏等现代人都难以想象和模仿的技法来模拟火车开进车站和鸣笛声,以及志愿军行军步伐和口号声的音响效果,其声响被模拟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且现场感极强,令人惊叹!还有一首《杜十娘》,亦同样模仿了评弹音乐的旋律,听起来犹如是在演唱弹词开篇,形象逼真、极为生动。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孙文明擅长创作和演绎这类带有模拟性的乐曲,但他本人却并非热衷于此,也并不推崇此类作品,因为他深知,真正能够体现二胡魅力和抒发内心情感的作品一定是更有旋律感的作品。
(四)风格的多样性
正如前文所说,在多数人印象中,二胡是一件擅长表现伤感情绪的民族乐器,其音调委婉深情,听起来令人肝肠寸断,感觉心里总是堵得慌。而孙文明的二胡曲却并未局限于此,他既有表达抑郁、哀伤情绪的《流波曲》,同时亦有不少旋律活泼明快,表达积极向上乐观情绪的优秀作品。例如《弹乐》《送听》《四方曲》《春秋会》等,从而打破了人们以往对二胡作品只擅长表现悲情色彩的固有印象,创作风格丰富多样,创作手法新颖别致。这不仅拓宽了二胡的演奏技能,同时也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
三、孙文明二胡作品的演奏特色
孙文明不仅在其乐曲创作方面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且在其作品的演奏技法上也别具一格,他自创的某些演奏技法至今仍很少有人超越。由于孙文明的二胡曲演奏范围较广,所以他的胡琴所需的音量更大。为了能更逼真地模拟出各种多变的音响与音色,孙文明为自己“定制”的“二胡琴筒是圆筒形的,筒身比一般的二胡琴筒稍大一些,约9~9.5公分,其琴杆(铜制的)较长,琴码至下轸子的距离约62~63 公分,比一般二胡长约5公分左右。千斤用铜钩子,高度不固定,但比一般二胡高,多使用活动千斤。码子常用火柴杆子折叠而成,有时也用铜丝码。琴弦也较粗,一般用中、老弦”⑦。孙文明平时爱用“夹腿式”(即胡琴夹在两腿中间)来演奏,并具有“换把多、跳动大、滑音多、音区高”,“虚弓、弹弓交替运用”等演奏特点⑧。现今较为流传的二胡独奏曲有∶《弹乐》《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安心》《送听》《夜静箫声》《杜十娘》等作品(按创作年代排序)。
(一)脍炙人口的《弹乐》
《弹乐》,创作于1951年春,是作者的第一首二胡曲。其曲名可解释为弹弹乐乐,十分惬意之意。故“乐”字应读作“le”,而并非“yue”。此曲是作者糅合了评弹音乐和江南丝竹《三六》的音调创作而成。力求模仿出评弹音乐的伴奏乐器琵琶和三弦的弹奏效果。此曲在演奏上的最大难点便是首次采用了不用千斤的演奏手法。其方法是内弦装于上轸子,外弦装于下轸子,内外弦均向外绕于轸子,使琴弦均在轸子的外侧,而内弦经过下轸子时移放于下轸子的内侧。这样真正的千斤其实就是下轸子了。此曲的定弦要比普通二胡刚好低整整一个八度,运用这种无千斤的演奏手法可以使可振动的琴弦达到最长的长度,振幅也就最大,从而达到低音发音浑厚、饱满、通透的目的。
由于不用千斤,导致内外两根弦自然分开,所以演奏者不仅要掌握把位放大和左手抬高去找音高的技能,而且还要打破传统的双弦合并的按弦法,用外弦单弦按指的方法去触弦,甚至是手指横向按弦(打破了原本竖向按弦的传统手法),这对于演奏者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种难度不仅体现在指距的变化、手型的改变,尤其对音准的把握显得难上加难! 为了达到模仿弹拨乐颗粒性弹奏的音响效果,此曲的右手运弓也是基本上在每一句的句尾音都用了近似于顿弓的弹性运弓,亦可称其为“弹弓”,这样方能奏出近似于拨弦的一触即放的理想效果。需要留意的是,其弹弓还分为“弹后实、弹后虚、弹即拉”等不同种类,可见其右手演奏技法的多样性。全曲的速度统一,没有过多的快慢与强弱对比,也基本上不用揉弦,表达的只是一种轻松愉悦、怡然自得的心情。不仅右手运弓松弛,富有弹性,而且左手的触弦也是虚实结合,听来既似泛音又像拨弦。需要注意的是,此曲由于曲调反复,旋律近似,所以其背谱显得尤为困难,经常会“绕晕”不少演奏者。
《弹乐》这首乐曲旋律流畅、欢快活泼,听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目前此曲已被广泛应用在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学和演出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些专业二胡比赛的指定曲目。
(二)感人至深的《流波曲》
《流波曲》,创作于1952年冬。是孙文明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广为流传的经典名曲。乐曲那如泣如诉、凄美委婉的旋律倾诉着这位盲艺人在旧社会所历经的种种遭遇和苦难生活,可以说 《流波曲》是孙文明一生的真实写照,正如曲名一般,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一时期的孙文明适逢他人生的低谷期,因而此曲的创作基调是抑郁而低沉的,充满了昏暗的色彩。但即便如此,乐曲的高音区依然流露出作者那不卑不亢、坚忍不拔的情绪,表达了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此曲的定弦为GD(也可FC)。其音色不如之前的《弹乐》那么明亮,而是低沉、浑厚、苍劲、有力,极具沧桑感。在乐句的长音中多处运用到了波音(即一弓顿一至三下)的手法,宛如一声声叹息在倾诉着作者的心酸与无奈!那时起时落、时怨时愤的旋律正体现出作者坎坷的人生。此曲的原版中段带有反复,而现今的人们往往会删除这个反复乐段,使乐曲更为紧凑与连贯。乐曲的分句丝丝入扣、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孙文明的作品揉弦都较为简洁 《流波曲》的揉弦多为滚揉,运弓饱满流畅、连绵不断。从高音区第二次出现的(谱例5)开始,逐渐进入全曲的高潮段落,弓速加快,情绪也越来越激动。直至最后两句(谱例6)的两声叹息才逐渐由激愤的情绪逐步转为平缓,犹如回到了无奈的现实当中。一曲终了,不禁给人意犹未尽,唏嘘长叹之感。值得一提的是,虚、实指的交替运用,也大大增强了此曲的色彩变化,从而使音色对比更为鲜明。
(三) 真情实感的 《人静安心》
《人静安心》作于 1957 年春。这一时期的孙文明生活较为安定,他终于告别了多年的流浪生涯,体验到了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愁的安稳生活。从全曲的旋律基调来看,不难发现此时的孙文明正值事业蒸蒸日上、家庭生活祥和美满,音乐中流露出他那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乐曲共分为四段:
第一段: 歌颂美好生活。
这一乐段,曲调悠扬。全段均用外弦的高音区来演奏,音色晶莹剔透、纯净无暇,好像作者平静的心情。
第二段: 表达愉悦心情。
这一乐段依然整段都用外弦演奏,节奏活泼、跳跃,多运用富有弹性的顿弓来演奏。谱例 7 这样的后半拍弱起节奏表现出一种俏皮、戏谑的幽默感,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悠闲惬意的愉悦之情。
第三段沉浸幸福遐思。
此乐段整段用双弦演奏。这亦是孙文明的又一项“发明”即把弓毛分开成两半,里面一半拉内弦,外面一半拉外弦。这样就能十分轻松而又形象地表现出一种哼鸣之声,配合那幽静、甜美的音色,仿佛作者正陶醉在幸福的遐思之中,给人以无尽遐想。
第四段抒发欢乐情感。
此段为单、双音交替演奏。其中双音用双马尾来演奏内外弦。这种单、双音结合的演奏手法也是孙文明的首次尝试,配之以舞蹈性的节奏律动,充分体现了作者欢快、愉悦的心情,起到了良好的演奏效果。
这种双弓毛奏双音的演奏方法为将多数弓毛置于两根弦之间,留少量弓毛放在外弦的外侧。两束弓毛同时向内拉,就奏出双音,向外拉只奏出单音。值得一提的是,此曲的定弦为(GD)的八度定弦,即内弦要比普通二胡的内弦低一个八度。所以在演奏音域和音准等方面会增加一定难度。
(四)耳目一新的《送听》
《送听》创作于1957年春。孙氏在定居上海奉贤之后,经常在茶楼坐堂表演。每当演奏结束之时,为了表达其对听众的感谢之情,特意创作了这首热情欢快的小曲,深受听众的欢迎。
此曲是以广东音乐的音调为基础,糅合了一些江南丝竹音乐的因素 “为了模仿广东音乐小乐队的音响效果,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双马尾弓。其方法是将弓的马尾分成两股,一股多的(约7分之6)放在内、外弦之间。另一股少的(约7分之1)放在外弦的外侧,空弦定音为(2-2)即(D-d)。当弓子向内弦方向拉奏时,即可奏出双音”⑨。孙文明巧妙地利用了内弦粗而音量大,可以模仿小乐队伴奏的浑厚音色,而外弦则细而音量弱,近似隐约漂浮在高处的高胡音色,给人以对比鲜明之感。
这首小品全曲均使用双马尾来演奏,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双马尾的弓毛比例分配要恰当。演奏时需要提前调整好内、外弦弓毛的使用量。2.尽量选择内外弦间距小的码子来演奏此曲,以求更好地把握音准。3.在此曲的演奏中,左手尽可能地用指肚按弦,力求轻巧而富有弹性,这样可比常规运用的指尖按弦更容易把握音准。
(五)意蕴深远的《夜静箫声》
《夜静箫声》又名《箫声》,创作于1957年10月。此曲定弦为(FC)(后人常以GD定弦的“二泉琴”来代替),全曲均在内弦上演奏。乐曲模仿洞箫的音色,此曲由于虚弓、轻指和泛音等多种手法的交替使用,加之幅度小而密的揉弦和颤音,力求模仿出洞箫那虚幻而又圆润的音色,因此演奏难度系数极高。需要说明的是 “虚弓”并非指我们日常所提及的弓子发虚这样的演奏弱点,而是指运弓的力度似虚非虚、轻而不浮,这样发出的音色方能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洞箫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所“吹奏”出的音响效果。说起这个“箫声”的创意,其实来源于一个不经意的杂音。由于二胡的高音区需要具备较深的功力,不小心就很容易出现杂音。孙文明在练琴时有时会不小心蹭到琴弦或者出现弓毛打滑的现象而产生杂音,于是他灵机一动,索性将错就错,把杂音变为连续的泛音,从而模仿出了箫的音色《夜静箫声》一曲也就从此诞生了!需要强调的是,此曲由于泛音的频繁运用(多为自然泛音),故而易出现杂音,所以演奏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控制力,并且还要掌握好运弓和按弦的力度变化。
(六)生动形象的《杜十娘》
《杜十娘》,创作年代不详(约创作于50年代),是孙文明模拟评弹唱腔创作而成。苏州评弹的伴奏乐器主要为琵琶和三弦(南方小三弦)。而此曲正是作者别出心裁地运用一把二胡来同时模拟两种弹拨乐器的伴奏过门部分和唱腔部分,听来宛如演奏复调,有种自弹自唱、自我伴奏之感,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此曲的定弦为(GD)(相当于普通二泉琴的定弦)。乐曲在演奏过门部分时,运弓应富有弹性,以示弹拨乐的效果。而在演奏唱腔部分时,均用左手一指在内弦滑奏,从而模仿出人声的唱腔,时而像是说唱,时而又像是念白。孙文明在演奏模仿戏曲、曲艺中各家各派的唱腔时,运用了不同的滑音手法,从而使音色更接近于“人声”的歌唱。单就模仿“评弹”的唱腔,就能让人格外清晰地分辨出徐丽仙、蒋月泉、朱雪琴等弹词名家演唱的不同的“腔”与“调”。
还需要注意的是,演奏中过门句和唱腔句的音色对比要鲜明。即唱腔句多在外弦高音区,音色要明亮突出、连贯流畅,而过门句的音色则多在内弦低音区,音色应相对暗淡柔弱、通透轻快,这样方能体现出近似“双声部”的对比与反差。这一点,对于二胡传统曲目的演奏技法来说亦算是一个新的挑战。
除了以上六首流传广泛的二胡曲之外,孙文明所创作的另两首作品《四方曲》和《志愿军归国》也不容小视。《四方曲》又名《新流波曲》,创作于1952年冬。此曲汲取了广东音乐和京剧音乐的一些音型、节奏的特点作为元素,通过清新、明快、流动的旋律来招徕来自各方的观众,故起名为《四方曲》。全曲加上反复总时长不到三分钟,是首短小精悍的小曲,听来犹如正餐之前奉上的一碟开胃小凉菜,清爽而又有滋有味。孙文明时常在街头演奏该曲,也经常在茶楼把此曲作为开场曲,可见其对该曲的钟爱。
《志愿军归国》是一首纯模拟性的乐曲,虽然孙文明本人并不十分推崇,至今也并无记谱,但此曲的结构却很完整,尤其是其极为逼真的音效性更值得后人在创作中借鉴。乐曲分为三大段引子“升旗”。第一段前半部分“行军”,此段落用连续自然泛音来模仿军号声后半部分“我是一个兵”,用八度定弦的双音演奏来模拟双声部的对唱。第二段 “特快列车”,此段用弓毛刮奏的手法来模拟火车进站的汽笛鸣声。而这种弓毛刮奏的演奏技法与后来著名作曲家陈耀星先生所作《战马奔腾》一曲中的“仿马蹄声”乐句极为相似。第三段 “歌舞”,此段用连续双音拉奏来模拟双声部合唱和重唱,加上右手边拉左手同时拨弦,并且还时不时地用左手轮指拨弦来模仿弹拨乐伴奏,惟妙惟肖,犹如身临其境。
这首作品的诞生不啻让二胡的演奏技艺又推进了一大步。
四、孙文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纵观当代二胡作品,不乏有刘文金、王建民、关乃忠、高韶青等著名作曲家的众多优秀作品。如∶四首二胡狂想曲、五首二胡协奏曲、五首二胡随想曲以及《长城随想》《雪山魂塑》等多部大型二胡协奏曲。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二胡作品的艺术宝库,并逐渐成为艺术院校和各大比赛的指定曲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今的二胡作品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现代二胡曲创作的必然趋势。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与传扬。因为传统民间乐曲是民族音乐的根,离开了传统,民族音乐将很难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众所周知,是民族音乐先驱刘天华先生使二胡登入音乐界的大雅之堂,使二胡不再是叫花子讨饭的家什,树立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又让二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见识到“两根弦的中国小提琴”。
然而,人们忽略了另一个名字“孙文明”。他同样也来自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精华,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他所创作的多首脍炙人口的优秀二胡独奏曲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作品虽然没有刘天华的《良宵》,阿炳的《二泉映月》那么家喻户晓,但同样深入人心,令听众产生共鸣。而他所独创的演奏技法,不仅拓宽了二胡的演奏技艺,更为后人研究二胡的演奏技法、提高演奏水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早在6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陆修堂先生就打算出版孙文明二胡曲集,并且开始让林心铭先生(当时还是陆修堂的学生)将孙文明的《流波曲》《人静安心》等作品用五线谱记谱并整理。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陆修棠先生去世。十年浩劫之后,我们对孙文明的作品似乎越来越淡忘了,孙氏当年在上音教学时所用到的学习资料也基本都丢失殆尽。林心铭先生为了能继续完成陆修棠先生的遗愿,主动承担起整理孙文明生前录音等资料的抢救工作。因此,这份文化艺术瑰宝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综上所述,孙文明二胡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于首先,孙氏的二胡作品在定弦上打破了传统的常规五度定弦(DA),其作品几乎每一首都运用了不同的定弦(例如有DAFCGD DdFf等),这不仅拓宽了二胡的演奏音域,还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手法,从而打破了二胡的传统把位,使指距的变化趋于多样化。同时也打破了创作二胡作品音域受限的传统模式。
其次,孙文明所独创的一些演奏技法,例如《弹乐》中的无千斤和弹弓的演奏《人静安心》中的双马尾演奏《夜静箫声》中的连续泛音以及虚弓的演奏《志愿军归国》中的活动琴轴和连续滑音的演奏等技法,不仅大大提升了二胡的演奏难度,拓宽了二胡的表现力,同时也发展了二胡的演奏技艺,让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演奏技艺能够更好地得以传承。
再次,孙文明的二胡曲虽然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演奏手法丰富多变、极具个性,但其旋律依然不乏优美抒情、委婉动听,极具可听性,深受百姓喜爱。由此可见,任何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可听性。无论你用什么样的音乐创作手段,如果失去“可听性”,就等于失去了听众。而孙文明的二胡作品,则为某些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的现代作品树立了榜样。
当然,孙文明的作品也有局限性,其每首乐曲的主题较为单一,除了《流波曲》之外很少有段落区分,但瑕不掩瑜,这些美中不足并未降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除去创作和演奏,孙文明还为专业二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上音任教期间,他培养了林心铭、吴之珉、吴赣伯、刘树秉、胡祖庭、郑豪南等多名学生,还有著名二胡演奏家蒋风之之子蒋小风也跟其学过二胡。后来这些学生当中有不少已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知名教授或资深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正是这些学生们把他的优秀作品广泛地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才使这笔宝贵的遗产流传至今。孙文明的二胡艺术源自于民间、播种于高校、普及于乐界。而这一点正是之前的其他民间音乐家没有条件做到的。孙文明在事业巅峰期适逢好时机,才得以有幸将其宝贵的二胡艺术传承下来。
孙文明的二胡作品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早在80年代,日本研究中国民乐的专家增山贤治就曾对孙文明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90年代初起,由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女士牵头,二胡界纷纷开始学习、研究孙文明的作品,并且在音乐会上演奏《弹乐》《人静安心》等乐曲,掀起了一股演奏孙文明二胡作品的热潮随后,马向华、严洁敏等一些著名二胡演奏家也都陆续在各自的独奏音乐会上演奏《夜静箫声》《人静安心》《流波曲》《弹乐》《四方曲》等乐曲,并深受好评一些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也选择以孙文明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此后,民间艺人“孙文明”这个名字不再陌生,社会各界也开始愈来愈重视孙文明创作的二胡作品。199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二胡名曲荟萃》⑩一书,书中收集了孙文明创作的八首乐曲。
同年,在上海市奉贤区举办的 “民间音乐节”期间还隆重举办了 “艺海流波”纪念孙文明诞辰七十周年音乐会; 2000 年,“民间音乐家孙文明纪念专辑”CD 由香港龙音公司出版发行。在2016 年 5 月的第 33 届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系列活动中,上海音乐家协会和奉贤区人民政府已在上海隆重举办了 “言子杯”孙文明全国二胡邀请赛,促使孙文明作品更为广泛地流传。2016 年 12 月在上海市奉贤区正式成立 “上海孙文明二胡艺术研究中心”,无疑对人们传承、发展孙文明留下的二胡艺术瑰宝,弘扬传统音乐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附言: 笔者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曾专程采访过孙文明之女潘音月女士和孙氏弟子林心铭教授等人,在此对他们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