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传统·经典·创新·多元——第二届中国弓弦艺术节系列音乐会述评
万博 华音网 2022-12-07

作者简介:万博(1990- ),中国音乐学院 2012级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4年 6月 26-29日,第二届中国弓弦艺术节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举行。在研讨会、专题学术讲座和公开课之外,每晚举行的 4场立意和主题各不相同的音乐会,格外引人注目。这 4场音乐会分别是:“四海弦风”——中国民族弓弦乐器专场;“名家经典”——当代小型二胡创作专场音乐会;“新秀新曲”——二胡获奖选手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多元交汇”——移植跨界二胡作品专场音乐会。

一、“四海弦风”——中国民族弓弦乐器专场述评

以“四海弦风”命名的音乐,是中国弓弦艺术节的一个品牌。首届弓弦艺术节的“四海弦风”,是凸显了自 1963年“上海之春”以来不同二胡艺术流派的传承及其艺术特色、地域风格。这次的“四海弦风”,则是从中国民族弓弦艺术的角度,展示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族弓弦乐器及其表演艺术。

2014年 6月 25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行的“四海弦风”音乐会,上场的演奏者,基本上都是各地民族音乐领域、演奏本民族弓弦乐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音乐会的开首乐曲是藏族弦子齐奏,由藏族演员卓玛、次旦、普布演奏《阿里拉姆》和《林中悦》两首作品。其中《阿里拉姆》藏族传统民间乐曲,是无伴奏形式。《林中悦》是由美朗多吉创作的作品,由中国音乐学院的弹拨乐队担任伴奏。对于年轻一代的二胡人来说,能够欣赏到藏族的“弦风”,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体验,在实践中,更是一种对于二胡多元琴风的学习乃至可以在创作和演奏中汲取、借鉴。

来自新疆的吐尔逊·比拉力、古丽娜尔·伊明、米合日古丽·阿不里孜三位演奏家,为大家演奏了四首新疆弦乐作品,其中既有传统的木卡姆乐曲,又有自创的作品。胡西塔尔是上世纪 80年代恢复的古乐器,由胡西塔尔独奏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片段《乌夏克木卡姆第一间奏曲》,以器乐独奏形式展现了木卡姆音乐。萨塔尔独奏《巴雅提木卡姆太子间奏曲》经西尔艾力·阿西木的编配,更适合音乐会器乐独奏的演出需要。而吐尔逊·比拉力创作的艾捷克独奏《花园里》,是一首用传统的维吾尔族音乐语言,在弓弦乐器上表现一种对蓝天白云、花香鸟语自然环境的向往,体现一种当代环境保护意识的乐曲。由三位演奏家合奏的维吾尔木卡姆片段《纳瓦木卡姆太子间奏曲》,充分展现了新疆弓弦乐器的独特魅力。这些乐曲的演奏,均引起听众很大的兴趣乃至共鸣。在二胡的创作和演奏中,新疆地区的音乐风格,对大家来说不仅不陌生,甚至喜闻乐见,已经成为二胡多种演奏风格中一种值得借鉴和表达的独特风格。

音乐会上,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雷琴创始人王殿玉的嫡传弟子宋东安的雷琴演奏,引发了听众阵阵掌声。宋东安用雷琴仿拉梅兰芳的京剧《凤还巢》,以及演奏的创作曲目《雷琴的自白》,惟妙惟肖将戏腔、方言在弦上表现出来。宋东安先生还以学方言、绕口令的方式,在雷琴上作演示,与观众互动,不但生动地展示了雷琴的魅力,同时也给大家一个启示,无论是各种地方语言声腔、还是各种戏曲唱腔在弓弦乐器上的表现,不仅在戏曲音乐或者曲艺音乐中存在,并且也是二胡的创作以及演奏中需要表达的一种声腔特色,甚至形成二胡演奏中一类特殊的演奏类型和曲目。

侗族牛腿琴第九代传人蒋步先上台后,首先是和观众进行了互动,介绍了手中已有 200年的牛腿琴,然后介绍侗族音乐生活中牛腿琴的作用。他还和音乐会主持人宋飞作了一个互动,边唱民歌边演奏,展示侗族青年是如何通过演奏牛腿琴,用音乐来传达感情和向对方求爱的。蒋步先演奏的《蝉之恋》,琴声就如蝉鸣,表现蝉出壳、展翅继而重获新生命、不断往复的生命过程。

当音乐会导聆宋飞介绍齐宝力高时,观众席上已响起掌声;当齐宝力高奏起相传是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民歌《遥远的克日伦河》,听众更是被其深远的思绪与情愫所打动,报之以热烈的掌声。齐宝力高继而又演奏了《森吉德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且讲了自己对马头琴的认识以及乐器改革。齐宝力高的演奏手法及其音乐的表达,透出的是一种更具本质意义的马头琴音乐。

音乐会最后演出的,是王中山创作的、并和他的两位兄长王中喜、王中华以坠胡与三弦、古筝合奏的丝弦三重奏《韵三阙》,以及坠胡独奏《大起板》。《韵三阙》这首乐曲,是王中山专为其父而作、以表达三兄弟养育之恩、感恩之情的作品。这部作品运用了河南大调曲中的音乐素材,以坠胡、三弦、古筝这三种弦乐器的音乐语言,作为三种情感因素,来倾诉王氏三兄弟对父亲培养他们艰辛的感激之情。这部作品的创作,可以说是回归了中国传统乐教中,通过音乐表达一种特定的审美伦理情感的传统。由于王氏三兄弟曾在一个剧团工作过,他们的演奏可谓默契、自如,在舞台上的演奏,更是一种情深意长、酣畅淋漓的表达。其后演奏的河南民间乐曲《大起板》,是 50年代由何彬改编、刘明源演奏并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奖的《大起板》音乐素材的来源。听这首作品的演奏,就是让听众听到此曲最本真的意趣、韵味和情怀。由此认识到二胡的创作和演奏,都不能没有对其本源的体味和感悟。这首乐曲在王氏三兄弟的琴声中,表达了中原儿女开怀、本真、无所拘束的喜悦之情。尤其是王中喜的坠胡演奏,趣味横生,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传达上,都可谓淋漓尽致,赢得满堂喝彩。

二、“名家经典”——当代小型二胡创作专场音乐会述评

2014年 6月 26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行的以“名家经典”为名的二胡小型创作专场音乐会,一是相对于首届弓弦艺术节的二胡大型创作专场音乐会,并且在教材编纂上,这次活动也新推出了宋飞主编的《当代小型二胡创作作品集》,这本曲集中的大多曲目,都在这台音乐会中得到呈现,二是这些当代具代表性、经典性的二胡小型作品,不仅是名家之作,更是由名家亲自演绎、诠释。

音乐会的曲目,大致上可以根据地域风格、人文情怀分为不同的板块。首先梁聆聆演奏的《翻身歌》,这是王国潼1965年据张撷诚的板胡曲《翻身不忘共产党》改编的二胡独奏曲,其演奏以丰富的色彩和层次,表现了浓郁的河南地方音乐风格。李玲玲的扬琴伴奏,依曲而动、随情而应,可谓恰到好处。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牛苗苗,在地道的秦派乐风演绎了鲁日融创编的《迷胡调》。据鲁日融所说,“迷胡”一词在民间,意指迷人的民歌小曲,此曲据陕西东部流行的迷胡清唱曲为素材编创而成,亦具有戏曲声腔器乐化特点。张尊连演奏的《秦腔主题随想曲》,是赵震霄、鲁日融编创的二胡曲。乐曲具有秦腔的风格意味,是《翻身歌》的姊妹篇。此曲演奏技法上多处采用了秦腔板胡的技术手法与特性音。张尊连的演奏,张弛有度,跌宕起伏,情绪连贯,整体感强。其后演奏的邓建栋创作的《吴歌》、朱昌耀创作的《江南春色》、《扬州小调》和陈军创作的《太湖风》,都属于江南风格的乐曲。《吴歌》是邓建栋继《姑苏春晓》后创作的第二首江南风格作品,其音调主要来自苏州评弹,亦有锡剧等多面的影响,其演奏让人如入“吴侬软语”之境。朱昌耀演奏的《江南春色》和《扬州小调》,这两首作品的创作和演奏,无论从音乐的风格、意境上讲,都可谓佳作。其演奏层次分明、意象鲜活、体味细腻,从中能感受到江南丝竹风格音乐韵味的特点,整体上富于歌唱性,并让人沉浸其中。曲终时听众给予热烈掌声。陈军创作的《太湖风》取材于锡剧,陈军向观众介绍,这是一首能够回到二胡过去的曲子,其中可以在根旋律基础上发展出子旋律,作自在、即兴的演奏。陈军的演奏,正是一种充满着灵性,既能调动起听众的情绪,又能作随性自由表达的演奏。

陈耀星、陈军父子演奏的代表作《战马奔腾》,是最受欢迎的军旅音乐作品之一。可比拟为二胡曲中的《十面埋伏》。此曲的演奏,具有不同寻常的听觉震撼,其演奏一如既往收获到听众热情的掌声。胡志平创作并演奏的《秋词》,是二胡曲中不可多得的、有独特文人情怀的乐曲,他的演奏,以吟唱风格润色腔韵之变化,用音乐很好地呈现了刘禹锡同名诗作《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的意境。周维演奏的《葡萄熟了》,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二胡曲,他的演奏,似乎就是观众心中所唱的那样,自由而没有拘束,能尽兴便足矣。曹德维演奏的是黄海怀移植的《江河水》,音乐处理细腻却又富有张力,情绪起伏大、转折多却不失连贯、完整。谌向阳为其作扬琴伴奏,俩人的合作,默契而自然,相得益彰。

宋飞演奏的是其父宋国生创作的、具有浓郁河南地方音乐风格的二胡曲《豫乡行》,乐曲的演奏,借鉴了坠胡的演奏技巧,特别是其中多彩的滑音技巧和富于韵味的弓指法变化。全曲 200多处不同的滑音演奏技法,其使用频率在二胡曲中是最多的。从其演奏中,能感受到中原人民质朴的性格、气质,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刘长福创作并演奏的《塞外情思》,是他青春时代在内蒙长期生活中体验过的各种情怀的表达。蹉跎岁月,难以记怀,并且挥之不去,于是,朦胧的记忆在他的琴上化为了这悠长而极富意味,欢乐与孤寂、悲伤与喜悦同在的音符。真情的表达一定是打动人的。音乐会的最后,是宋飞和她的学生马可、张咏音、王雅琪、黄晓晴一起演奏高韶青创作的《随想曲第二号——蒙风》,清新而富于律动感的节奏,和蒙古族音乐风格悠长而舒美的旋律,在灵巧敏捷而富于动感的旋律展开与抒情悠扬的情绪舒展中,带着听众们的心一起舞动……。音乐会中,曲大卫的钢琴伴奏,随着音乐情绪的起落而自由展开,且张弛有度,烘托气氛。小乐队的伴奏亦让演奏更富有色彩的层次、虚实对比与厚度。这场音乐会,展示的一种已经在当代形成的新的二胡艺术传统,并给二胡艺术在今天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三、“新秀新曲”——二胡获奖选手新作品专场音乐会述评

2014年 6月 28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行的以“新秀新曲”为名的二胡获奖选手新作品专场音乐会,不仅向听众呈现了一场新作品,也向大家展示了新一代二胡演奏家的风采。这场音乐会的演出,北京和上海两地作曲家的创作和二胡新秀的演奏,格外引人注目。从音乐会新创曲目的风格特点和创作意向来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从传统民族音乐中汲取灵感并采用其音乐素材,创作既具有较强地方音乐风格特征、又具有现代感的作品;一类是以某种音乐意象的表现为主;一类是主要写心中的所思所感,并尝试运用多种音乐技法、语言去表达,并拓展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推出新作、新秀,本意是不断推出二胡的新作品,反过来也会对二胡创作、表演中新人新作的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产生推动力。这也是艺术节主办者的立意所在。

音乐会演奏的第一个曲目,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章海玥演奏的、由李博禅创作的《乡音》。这首乐曲的创作,并不是一般地理解“乡音”的概念,也不采取选择某种地方音乐曲调作为素材来进行创作的思路,在其创作立意中,“乡音”是其心灵的家园,表达的是一种对心灵家园的向往。这是一部曾在二胡新作品展演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章海玥的演奏,是一种心灵的倾诉,其音乐的表现恰到好处。

这场音乐会中,青年作曲家曲大卫的 5首新创作品尤其引人注目。其中的《津门鼓韵》、《豫乡情畅》、《弦语》、《粤秀清韵》这 4首作品,以“南腔北调集”为名,构成一个系列,分别由中国音乐学院的张咏音、王雅琪、刘宇、黄晓晴演奏;传统音乐语言,是作为民族弓弦乐器的二胡艺术创作、特别是青年一代二胡创作者应当能够掌握、借鉴、汲取、运用的音乐素 材和创作源泉,这是面向二胡创作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若讲开去,这也是刘文金之所以能够成为刘文金的根本。本不固,精神何以生?当然,曲大卫作为青年作曲家,并不想以简单模仿某种具地方特色音乐素材的创作方式来进行创作,而是想通过现代二胡艺术语言的表达,让传统的风格、韵味能够化在乐曲里而有所表现。这方面,《津门鼓韵》的音乐素材,来自天津时调;《豫乡情畅》的音乐素材,取自河南戏曲;《弦语》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新疆风格,《粤秀清韵》的音乐风格,具有地道的广东音乐韵味。这四首乐曲的创作,在音乐风格上,并不是一般的地方或戏曲、曲艺音乐风格的移植、转换。更何况,具有或表现这类音乐风格的二胡作品,听众也是很熟悉的。曲大卫的创作,可以说,不拘于前人同类创作的模式,却仍然让人能够感受到这类风格在音乐中的自然流露。他没有让人只是在这类作品中,回顾一种传统音乐风格,而是在创作中表达了一位其意识、情感仍然活在当下,并想在音乐中也有自己个性表达的作曲家的创作意愿。

张咏音是一位对天津的戏曲、曲艺均很熟悉的演奏者,黄晓晴本身来自广东,她们在演奏中,可以非常细腻而又自然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风格,王雅琪、刘宇对河南、新疆风格把握,也得之于相关的训练,演奏也很到位。曲大卫创作的另一首作品《人生如戏》,是一首从音乐语言上讲,具有现代表现艺术特征的二胡曲,由上海的“四君子”组合演奏。这首乐曲更多的是一种表达而非单纯抒情,作曲家利用四把胡琴的组合,形成相互之间的一种定话、应和以及冲突与融和。

其后的演奏中,来自上海的青年二胡演奏家和二胡新作格外引人注目。由上海音乐学院林杲演奏、董为杰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三岔口》,其音乐并非与同名戏曲有关,音乐的展开和表现,不仅有二胡音乐表达所擅长的抒发,并且在其音乐的陈述中,仍具有某种冲突、起伏,以及有层次地不断展开。金复载创作的《秋岭枫江》,是一部委约的获奖作品,演奏者是来自上海的应怡婷、陆轶文、卢璐、梁扬子这一“四君子组合”。金复载的创作,音乐富有意境,逐层展开,音乐形象生动而鲜明,有画面感,利用这“四君子组合”的弦乐演奏特点,以各种演奏技巧和音乐结构方式,表现这首作品的诗情画意。“四君子组合”的演奏,可以说是各有个性,但整体配合却可谓相得益彰。

由上海音乐学院龚楠演奏的、由陈密佳创作的《长鼓调》,应怡婷演奏并有王佳男作打击乐伴奏、张梦创作的《赛乃木随想》,其共同点是都采用民族音乐素材来进行创作。《长鼓调》是取朝鲜音乐素材创作而成,《赛乃木随想》是取新疆地区流传广泛、种类繁多的赛乃木舞蹈音乐作为素材创作而成。这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特点是比较鲜明的。

音乐会上,更具有二胡音乐表现的现代感、以及在创作中更注重拓展二胡现代作品创作技巧的作品,是陆轶文演奏、高韶青创作的《随想曲第 5号——纳西》和马可演奏、戚浩笛创作的《炫的狂想》。这两部品,不仅演奏难度较大,并且从听觉上给人以较大触动。如果配上乐队,甚至可能就会是震撼。这两部作品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展现的是二胡创作中一种离传统较远的一种“现代”乐风。背后固然有当代音乐创作中某种思潮、风尚的影响,但是听众也确实从中感到了在二胡上迸发出的某种音响冲击力。《随想曲第 5号——纳西》曲名中的“纳西”,其实并非“纳西族”之“纳西”,而是取“容纳西方”之义,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运用到二胡音乐的创作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经加花变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二胡音乐语言的表达。这部作品显然具有某种探索性,其音乐效果,值得我们去思考。《炫的狂想》,其创作初衷是试图把小提琴协奏曲的一些创作或演奏要素,迁移到二胡创作中去。甚至构成不同格调、语言和多种音乐风格的混合、拼贴。乐曲的创作,尽量发挥更多的二胡技巧,根据不同情绪表现的需要,丰富二胡表演艺术。这两部二胡新作品。具有一种“现代语境”和中西“双语语境”下的关照和探索。其成功与否,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民族器乐创作领域中,传统与现代如何能够得到一种真正有效、并且能够推动二胡艺术发展的契合,是一个需要在实践和发展中得到检验的问题。民族器乐的发展,与交响乐的发展并不相同, 但也会碰到同样的问题。并且,这方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供思考和借鉴的经验乃至教训。对于二胡艺术的发展来说,无论是新的创作还是新的艺术表现,都需要有不断的反思能力和调整能力,才能面对二胡艺术未来的健康发展。

四、“多元交汇”——移植跨界二胡作品专场音乐会述评

2014年 6月 29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行的以“多元交汇”为名的移植跨界二胡作品专场音乐会,是一场不仅吸引了满堂观众、同时也是让人期待究竟能看到什么样的、 能以“多元交汇”、“移植跨界”这类时尚新词相称的二胡作品音乐会。节目单上,专为这场音乐会写的“音乐会引言”,作了这样的表达:音乐的时代风尚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都市引领着时 代风尚并成为多元文化汇聚的高地,跨界的对话、交流、碰撞与融汇,给国乐带来新的生机。这场音乐会,在传统的延承与多元的交汇中,表达了一种当下的思考……面对高耸林立的

玻璃幕墙与都市音响空间,当我们从传统走来,面对当下,可以有什么样的选择与表达?我们期待着聆听者心中的回声。

在这个“引言”中,我们看到一种面对现实的态度,也听到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思考……,一切都处在“多元交汇”之中,二胡艺术,也处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发展”之中。在这样一种表达之后,我们在音乐会开始,听到的并非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作品演奏,而是给人带来某种思考的一个创意——由两位青年演奏家演奏名为“同在与交汇——《江河水》VS《流浪者之歌》”的这样一首特殊的乐曲。这正是“双语”乃至“多语”文化语境中的对话。

音乐会上,由演奏曲目体现的“多元交汇”,体现的是文化传播中“主客互位”的接受与选择。中外音乐交流,有的体现的是文化主动选择中居于主位立场的引入,有的体现的则是文化被动接受中异类文化的传播。例如于川移植并演奏的《引子与回旋》,可以说是一种异质乐器之间的“文化移植”。就其原本文化主体的“主位”立场及属性而言,是西乐(主位)在中国(客位)的传播;但是此曲在中国的传播和移植,同时又是文化主体依其“本位”立场而作的引入。结果,就移植的对象(作品)而言,此曲的文化立场原本属“西”(主位);就移植的乐器(二胡)及其音乐表达而言,此曲的文化立场应当属“中”(主位),由此在音乐的传播与接收以及作品存在方式上,形成“主客互位”的现象。在这里,对于熟悉原曲的听众来说,在聆听中,随时在二胡与小提琴这两个中西最具代表性的弓弦乐器的演奏特点之间进行比较,无论是以何种演奏为参照甚至标准,未必不是一种表达,甚至可以提供一种具有思考价值的参照。

其后演奏的,是由 Roydon Tse创作的《舞动蓝调》,这是宋飞从加拿大带来的一首由加拿大籍华人创作的、处于“国际语境”中的二胡作品。据宋飞介绍,加拿大的一些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发起了推进二胡创作的工作,甚至获得政府的资助,目前已创作有 40 多首二胡作品。《舞动蓝调》在中国的首演,是音乐的传播与接受中“主客互位”的结果。由于宋飞刚从加拿大回来,便决定将此曲列入本场音乐会曲目,因此,王雅琪、黄晓晴是在短短的几天里 练就此曲,在音乐会上演奏,无论从音乐风格的把握还是驾驭复杂的演奏技巧,都证明了她们的能力。

相对于从国外引进的二胡曲目,由霍永刚创作、并由作曲者本人和林果演奏的《拉丁风情》,是从文化本位立场做出的一种选择及音乐表达。此曲汲取拉美音调进行创作,在二胡上表达一种异国情调。由于二胡作为弓弦乐器,其音乐表现力本身具有很大的 张力,因此,作品的音乐表现自然、流畅而又“拉丁风情”浓郁。

陈军创作的《心中的阿尔金》,表达的是他面对阿尔金山脉时,面对这样一片纯洁净土,并让人向望的神圣土地时,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动。音乐与其说是拉给听众听的,不如说更多的是他发自内心却又返回内心的一种倾诉。陈军的《弦语》又回到他擅长的富于动感、具有欢快的音乐表现上来。 乐曲运用了踢踏舞及现代音乐节奏,以及活泼的音调律动,充分调动起听众的情绪。

周维创编的《印巴随想曲》和《美国往事》,将听众的情绪再度调动起来。作曲者借鉴了印度的拉格创作手法并汲取了印度、巴基斯坦音乐中的某些素材来创编此曲,以其擅长的、对音乐风格特征的把握,将《印巴随想曲》中极富韵味的异国情调,在二胡上表现出来。《美国往事》,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版的“美国老歌曲”的“曲牌联缀”,所选曲目,都是青年人耳熟入心的歌曲。此曲的创作,出于接待美国总统小布什访华之需,故周维戏称“大家可以享受总统待遇”。周维对这两首二胡曲由来的解说,加上他淳熟的演奏以及丰富的舞台经验,使这两首二胡曲的表演很受听众欢迎。

宋飞演奏的《乡恋》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下子将音乐会带入到一个新的表达语境和音乐氛围中。能够进入到任何一种音乐的风格和人文语境中,并且能够让音乐以情深意切的表达从琴上流淌出来,这是宋飞的演奏才能。在她的弓弦之间,音乐是那么自然而然地从琴弦中流淌出来,音质富有磁性而触动人心,让人感觉到弦上的歌声,似乎比原版歌曲更加入心、更有魅力,甚至成为一种新的音乐表达。由歌入乐,由歌唱而转为器乐,甚至依靠器乐而得以传承久远,从古至今,本来就是传统器乐得以发展、获得动力的一种路径。历史上,正是无指板圆筒状弓弦乐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音乐表演格局。而这些,除了弓弦乐器自身的表达力,也是依靠弓弦艺术家的杰出演奏才能从而扭转局面的。这样一个历史,今天仍在延续。所以,弓弦乐器演奏家经常“光顾”其他领域的音乐,借鉴、择取,为我所用,有其因由,有其时尚所需,同时也是发展之必然。

东方演艺集团二胡演奏家张晔自己创作并演奏的《枫之舞》与《弦上精录》,以及她移植并与宋飞一起演奏的《优雅的波萨》,给音乐会带来一股都市中的时尚乐风。其中的《枫之舞》,是张晔写给她母亲的一首曲子,她将对母亲的爱,融入到秋日红枫中,乐曲就像是展开一首诗,讲述一段思恋。《弦上精灵》,似乎是一个置身于都市时尚氛围中、多彩霓虹灯下时尚青年的心灵表达,能够欣赏这首乐曲之人,或熟悉都市时尚生活氛围,或处于青春时期的种种选择之中,同时又能够自信、坦然地面对生活,方能有所触动。《优雅的波萨》,是张晔移植的、由 R.Lajatos创作的乐曲。原曲来自南美巴西。巴西具代表性的文化,一是足球,再就是爵士。而爵士中又以较快速的桑巴和较慢的波萨诺瓦为典型代表。在本场音乐会中,”当二胡中不仅有“流浪”,还有“波萨”;不仅有“拉丁”,还有“印巴”以及“角鲨”时,岂不是表明,二胡作为中国弓弦乐器的代表,已经又一次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原来的“中西格局”,从而在全球视界中,呈现出更大的吸纳、包容、多元态势?可以预言,中国的二胡艺术,势必在带着积累深厚的传统、经典走向世界的同时,又以多元融汇的姿态和主位的心态与表达,将多元文化纳入怀中,转化为自己的个性音响,走向更大的舞台……这也预示着,二胡艺术将进一个新的发展期。

宋飞和马可演奏的《角鲨》一曲,是马可根据皮亚佐拉创作的同名曲移值而成的。原曲作为探戈舞曲,具有奔放而热情的音乐氛围。她们的演奏富于舞蹈律动感,使人振奋并激动人心,带动了整场听众的情绪。其后,宋飞和马可、张咏音、刘紫筠、王雅琪、张馨月、刘卓夫一起演奏了高韶青创作的《随想曲第三号——炫动》。此曲将五声音阶与爵士节奏结合在一起创作而成,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法以变奏,既充满现代气息而又不失当代中国乐风。

音乐会最后,在观众那带有某种鼓动性的掌声中,宋飞为了感谢观众的支持,又为大家演奏了《甄環传》中的片头曲《红颜劫》和具有探戈风格的电影音乐《一步之遥》。这样的演奏,原曲的情感意义其实已经不再重要,如何在二胡上演绎,反而是听者更为关注的。不少听众对宋飞在二胡上演绎的《红颜劫》称赞有加,认为比起原歌曲来说,弦上的演奏可谓情更深、意更切,能体验到声乐演唱上表达不出来的那种委婉纠结、惆怅感伤的心绪和情态。

这场“多元交汇”、“移植跨界”的二胡作品音乐会,是一场称得上是赏心悦耳的音乐会,同时也是一场通过移植、跨界,从而拓宽二胡艺术表现、展示多元乐风的音乐会,更是一场意在促使人们去思考当下乃至今后二胡发展的音乐会,这也是主办者的用意所在。并且,这场音乐会在这届弓弦艺术节中,并非是独立存在,而是在同时面对民族弓弦乐器的传统、经典以及鼓励新人新秀不断有新的创作的同时,展示了二胡表演艺术舞台上呈现的另种风格样式。其中既有很早就移植的作品,也有新近引入的作品,有借异国情调抒发当代情怀的作品,也有借名曲名歌在二胡上以自己的语言作另种表达,更有以不同的风格、音调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情思……这些汇总在一些,正是中国二胡艺术未来发展要面对的问题。本源、传统不仅是二胡艺术创作的源泉、土壤,也是中青年一代走向多元时代之时,要不断汲取的一种营养,移植跨界中的借鉴、表达,不是目的,而是由此产生一种转化、提供一种参照,为中国二胡艺术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提供可参之曲、可鉴之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