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道器相洽 技艺相融——评黄颖仪新著《二胡演奏技巧与理论研究》
罗小平 华音网 2022-12-30

继《岭南音乐——粤乐·潮乐·汉乐》力作问世之后,黄颖仪教授又出版了新作《二胡演奏技巧与理论研究》,令学界同仁为她在民族音乐领域笔耕不辍、为民乐表演艺术探究的生生不息而倍感欣慰。

道器相洽、技艺相融是该书显著的理论特点。从书中三大部份的框架——基础训练、名曲提示、理论研究,可看出其内容既有形而上的学理提练,又有形而下具体操作的展示,在规律性的寻觅中有切实的基础应用支撑,与实践的联系密切相关;在具体的技法阐发里又体现出对规律的把握及对艺术整体的思考,而不会囿于单一因素的局限。以《二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为例,作者分别从与乐器相关的声学、力学原理,与演奏者相关的生理、心理规律来论述掌握技术训练的关键,把物理—生理——心理三者协调作为器乐演奏之道加以强调。在分析这些原理时,又能结合实际的操作予以解释,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作者谈到从生理学角度,如何调节学生在快速演奏时的紧张状态时,就认为把握身体各部份肌肉群的运动规律和相互协调的关系以及气息通畅的调整是有效的途径。

在揭示二胡线性思维的表现力时,作者通过《器乐表现中的形象思维与类型差异——以钢琴和二胡为例》一文联系到乐器一弓二弦在“指之或轻或重、或滑或揉、或浮或按,其弓或顿或连、或迟或速、或开或合"来阐释,使艺术之道显现于技巧之精妙细节中,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可感。作者在解读广东音乐即兴演奏多样统一的规律时,在《探究广东音乐即兴演奏中的二度创作》一文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种即兴加花演奏在旋律即兴循环以及音高、速度、节奏和音色即兴演奏中的逐一体现,又结合《旱天雷》《春郊试马》《步步高》《百尺竿头》《柳浪闻莺》《饿马摇铃》等具体作品进行剖析,使读者不仅洞察这种加花的具体作法,还可从中体会到二度创作在不同演奏家表演中的千姿百态,不同演奏家创造个性的千差万别,由此发现二度创作的无穷魅力和音乐表演的美学价值。

如果说上述形而上道的阐发处处显露形而下器之运用的相接,那么在形而下器的实践中,则时时体现着道的导向和轨迹。如在第一部分练习曲的系列具体演奏提示中,作者反复强调表演者练习中放松、自然的状态,与其在二胡训练中生理角度的分析交相呼应。在《探析二胡音准训练》一文中,作者紧扣操作层面的音准问题,从训练音准的前提———视唱练耳的学习,途径——音阶练习,影响左手音准的三种因素————换把动作、揉弦、左手按弦,检验音准的重要方法——空弦与自然泛音检验、录音自查等层层进行探究,使音准训练的规律清晰呈现在具体实践的支撑之上。

技与艺的相得益彰不仅在理论研究文章中比比皆是,在名曲演奏提示的字里行间也可信手拈来。如《蓝花花叙事曲》女主人公可爱、活泼、动人的形象与右手技术的运弓松弛、有弹性,顿音的轻巧、颗粒性,颤指的灵巧均匀相关。尔后,她内心的怨恨、悲愤情绪的充分抒发,在技术上要以运弓的饱满有力,加音头、弓速快,揉弦幅度更大、更深,并带压揉来表现。《长城随想曲》里,模拟古钟音响,营造余音袅袅、渐去渐远的意境需注意右手运弓轻、软,滑揉慢、弱,力度渐减的应用。《天山风情》结束段的慢板,为了让欣赏者进入宁静、悠长的天山静态画面,运弓要徐缓平稳,泛音要清晰通透,换弓和换弦天衣无缝。以上一切技术的处理都是为了赋予音乐准确的艺术形象、丰富的情调和鲜明的意境;与此同时,作者在阐析这些艺术表现时,则无时不联系技巧的精确运用。

辩证统一、执中适度是作者突出的思维特色。从书中布局的设计、理论研究与演奏操作的互动、论点的发挥与实证的结合均可体现这一思路。

全书宏观的整体观照与微观的具体设计是环环相扣的。作者从哲学角度探析音乐教育的论文《多维音乐教育哲学流派思想下的音乐教育研究》就是以宏观的视域论述了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哲学之辩证关系,逐一分析了音乐教育与审美哲学、实用哲学、人文哲学的内在关联,并探究了雷默的审美哲学观、艾利奥特实践哲学观、鲍曼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对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然后,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维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音乐教育哲学的重新建构",强调了音乐教育必须以哲学为基础,以真理为追求的观点。这种宏观的整体感不仅影响了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如对二胡教学的研究、二胡音准的分析,对微观的技术训练设计同样极其有效。作者根据训练目的原创的45首练习曲体现了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在训练要点的提示中,又注意到乐器的物理之性与学习者生理之性、心理之性的协调,具有点与面辩证统一的特色。

书中体现的古与今、中与西的辩证观点,也是作者颇有心得之处。如论文《道家学术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启示》从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入手,进而分析了疱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技艺,刚柔相济、阴阳融合之运用和大气磅礴、大朴若拙境界的追求对二胡表演艺术的启迪,让古代的美学思想之精华复活在今天的民乐表演创造中。作者在撰写第一部分练习曲时,在音阶练习、颤音练习、揉弦练习、连顿音练习等部分都参考了大量的小提琴练习曲的技法并同时附上简谱与五线谱两种记谱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二胡的演奏技术还为不少由小提琴改编的二胡乐曲提供了技术上的铺垫和衔接。尽管令西方乐器的技巧为中乐所用,一直是民乐发展的方法之一,但作者在此的设计亦体现了中西技术、观念的兼融并蓄,体现了其辩证思维的特色。

此外,作者在《浅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二胡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一文中,亦论及了继承与创新之辩证关系。文章在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二胡作品在创作主题、题材方面的继承与创新,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的继承与创新,传播与传承方式的改变,创作、演奏人才的大量涌现后着重指出:二胡艺术在传统与现代这个天平上,既要凸显二胡艺术的传统特色,又要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其中大有学问,值得慎重思考。借鉴外来文化的目的,不是使二胡变得不中不洋,如抛弃了其民族特征,将会欲速则不达。

传统文脉与岭南文化精神是作者丰富积淀的本源。颖仪教授的父亲是广东音乐专家,在广东音乐曲艺团环境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小生发的粤乐基因使其广味的演奏激发于内,岭南文化的精髓充实于心。这不仅使她对广东地域的音乐文化研究情有独钟,写了一批相关论文和几本相关著作《当代岭南音乐名家研究》即将出版),还主持了《当代岭南音乐(粤乐、潮乐、汉乐)名家演奏艺术及作品研究》《当代粤乐名家演奏艺术及作品研究》《岭南传统音乐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岭南音乐—粤乐·潮乐·汉乐导论》等系列项目并在广州大学开设了广东音乐及其演奏、岭南音乐,与广东音乐相关的合奏、艺术实践、艺术展演等课程。更重要的是,她吸取了岭南文化开拓、进取、超越的精神,以演奏家的资历敢于涉足于理论研究的领域,成果叠出。以殚精竭虑的探索精神在民族器乐的教育、科研中不懈努力、孜孜以求。

黄老师具有集演奏、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元知识结构。她录制出版的《阳关三叠——黄颖仪胡琴独奏专辑1》《名曲荟萃———黄颖仪胡琴独奏专辑2》展现了她在表演艺术上形神兼备、刚柔相济、情深韵长、细致感人的特点。她在教学上贯彻的知行合一、情理互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原则又使学生全面发展并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表现突出。她发表的几十篇论文,领域广泛、论题多元、论点鲜明、独具特色,已被相关领域研究者发表的24篇文章引用,令同行瞩目。

笔者期盼秀外慧中、年轻有为的颖仪教授,在路漫漫的求索中以非凡的智慧和努力继续攀登,以陆续涌现的优秀成果不断给学界更大的惊喜!

罗小平 星海音乐学院教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