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重视和加强传统二胡作品的教学——“传统二胡作品教学”专题研讨会述要
万 博 华音网 2023-01-03

2014年12月20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弓弦艺术中心、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共同举办的“传统二胡作品教学”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京民大厦举行。参加会议的主要有来自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与表演团体的教师、演奏家和教学管理者,其中包括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以及民族管弦乐学会的重要成员。参加会议的专家有宋飞、宋国生、许讲德、刘长福、杨光熊、朱昌耀、赵寒阳、邓建栋、胡志平、曹德维、林聪、陈军、刘光宇、余惠生、梁云江、赵夺良、金伟、高扬、呼延梅文、陈智杰、别小霞、金盈、于川、卜小妹、张孝奎、李笑秋等,以及段永强、赵戈、梁聆聆、柴帅等中国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的教师,他们都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发言。研讨会由修海林主持。这次研讨会及音乐会的举办,得到了二胡界专家、学者与师生的高度关注。这次研讨会学术含量高,对不少问题有较为集中、深入并且热烈的讨论。不少专家、学者对于自己在会上发表的观点,虽有深入探讨,但表示有待进一步整理、思考。并且,本次研讨会的发言,有的已在《中国二胡通讯》上有所介绍,有的论文将另外发表,此次会上的发言,也将另作记录,作为原始资料保存,故本文的撰写作为"述要",主要梳理并归纳研讨中提出并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不按人头列述。

传统二胡作品的教学,对于二胡专业以及二胡艺术事业的发展来说,不仅是二胡教学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这场专题研讨会的策划和特点而言,其整体的设计,并非只是一场研讨会,而是在研讨会的前一天晚上,主办者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安排了一场与研讨会相配套、体现传统二胡作品教学成果的音乐会,即宋飞二胡"双语"教学汇报成果——黄晓晴传统二胡作品研修汇报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黄晓晴先后演奏了刘天华的《闲居吟》、《空山鸟语》、《病中吟》、《烛影摇红》、《苦闷之讴》、《光明行》;孙文明的《夜静箫声》、《弹乐》、《送听》;华彦钧的《听松》、《二泉映月》与宋飞移植的《大浪淘沙》。最后,宋飞教授和黄晓晴共同演奏了韵味十足的《良宵》。

这次特殊的、带有实验性的教学研修本身,在二胡教学及演奏思路上就具有创新性。教师引导并要求学生的演奏,将意念回溯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语境中;不固定弓指法,不固定音乐处理,要求学生用脑记、用心记,不允许用笔记;在音乐的诠释中寻求并表达鲜活和富于意韵的音乐形态和表达方式。这场音乐会,引发了与传统二胡作品教学相关的各种问题,并为这场学术研讨会的深入讨论,提供了一个来自实践、同时也需要应对的、具普遍性的话题。

主办方在完成了12月19日晚上举办的宋飞二胡“双语”教学汇报成果音乐会之后,在次日研讨会上,首先安排了宋飞和黄晓晴的发言(另有专文发表)。就像宋飞在音乐会节目单"前言"中篇首讲的,"在二胡教学中,如何实践对传统作品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个传承,并不仅仅是完成对作品的演奏,更不是技术技巧的简单复制,而是要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演奏,将传统的音乐语言、技巧和美学特质,通过教学中的熏染、陶冶,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中,使中国二胡艺术的前辈,大师的情感、心智、才学,不仅在我们这一代,还能在新一代学子的血脉中继续得到传承。"宋飞、黄晓晴师生在发言中,向与会者介绍了她们是如何在短短一个月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和训练方式,研修刘天华、华彦钧、孙文明三位大师具有不同气质、风格和人文内涵的17首传统二胡作品的作品,最终选取其中的12首,通过音乐会向大家展示这一高水准教学成果。

研讨会上首先涉及到的,是关于“传统二胡作品”概念界定引发的讨论。这个问题在其后的发言中,也一再被提到。此问题在讨论中,关涉到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传统概念的关系。“传统二胡作品”的概念界定,主要是在二胡专业语境中的界定。此概念的界定既考虑到与中国传统音乐以及音乐史研究的关系,也考虑到二胡演奏群体从音乐表演专业角度、面对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不同文化属性或类型的二胡作品,因此,其关注是多视角的。与会者对于这一概念的讨论,作为共同的前提,也是客观的依据,都是将刘天华、华彦钧的二胡作品视为现有“传统二胡作品”的近代发端,并且着眼于近代以来二胡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中西乃至多元的“双语”文化语境中,面对不同二胡作品创作的风格、语言特征来认识这一概念。因此,虽然这一界定的视角可以有多种方向,但是在二胡演奏专业或学术共同体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在二胡教学和比赛中的实际应用,是有共同的认识前提的,其概念的应用,也是有其约定俗成性的。

在研讨中,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多重视角,有提出以20 世纪50年代以后与“改革开放”时期不同阶段为界来认识,也有从二胡专业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来认识;有从老传统与新传统的关系和传统的形成,也有从二胡作品的创作及其风格特征等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界定标准。其中涉及到文化界定、年代界定,风格界定等不同标准。也有说刘天华、阿炳只有一百年,算不上是传统。传统二胡作品的界定,是二胡界在演奏、教学、科研实践中的界定,并且首先面对的是二胡的作品,所以其概念界定,不同于一般传统音乐概念的界定。传统二胡作品,其中有风格性乐曲、创作乐曲、改编移植乐曲等。所以,界定会有不同的视角,界定的依据、方式及其应用,仍有待作进一步的探讨。有认为,进入教学的传统二胡作品,必须是优秀的、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也是能受到群众喜爱,流传较为广泛的。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风格、流派和作者,梳理出不同的系列。这方面,外延可以再扩大一些,界定可以有多种视角。

与会者认为,这次传统二胡作品研修成果汇报音乐会,为专业院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开了个好头。宋飞的传统二胡作品教学,是一种研修,其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口传心授,更不是在一对一的教学中,增用大量的课时去完成,而是通过给学生布置专题,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先去探究,在研修过程中,给学生以引导。训练中有分解,有整合。这里有老师的尽心和付出,也有学生刻苦和努力。黄晓晴的演奏证明了,十几岁的学子是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训练和教学方式,研修传统作品,成熟而富于内涵地完成整场堪称经典的传统二胡乐曲的演绎。

中国音乐学院应以能有这样的学生为荣。据有的教师介绍,黄晓晴这一个月,没有落下一节课,被学生称为“学霸"。平时练琴是别人的3倍。学17首(包括宋飞移植的华彦钧的琵琶曲《大浪淘沙》),音乐会汇报演奏12首。几年的课程学习量,一个月完成。在大一阶段,就用一个月完成了一个本科生几年也完成不了的任务。肯定不是死练,如果没有有效、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完成的。这里就有值得去探究、总结的问题。启发式教学,给学生一定空间,强调学生自己的感悟,引导。把学生浸泡在"传统营养"的水里,通过正常教学,精心准备、严格要求,刻苦训练,非常精彩。黄晓晴能完成这样重份量的音乐会,能够把传统二胡作品演绎到这种程度,教师是关键。一个学生能拉一场传统二胡作品音乐会,一个大演奏家都很少有这方面的涉猎。

一些专家说,地方看北京,北京是风向标。中国院、中央院的中国弓弦艺术节和胡琴节,都在办,并且其他院校也都有特色。这次活动,中国院办得非常好,在这方面,在全国起了引领作用,我们回去也会把这样的认识和做法带回去,引导学生。不少与会者谈到,这个专题研究会以及音乐会,非常重要,有意义,引导大家对传统二胡作品的传承教学以思考,体现了使命意识,探索、实践精神。同时也对二胡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实践,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必然。二胡的“双语”教学,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来看,从刘天华就已经开始,提出二胡“双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多数与会者都谈到,现在的问题是传统的缺失,舞台上更多的是炫技。传统作品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又是如何通过演奏表现出来,正是演奏和教学中需要面对的问题。现在对传统作品的演奏以及教学,甚至被谈化了。这是面对当今中国二胡的发展,面对二胡的教学,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都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次举办的宋飞二胡“双语”教学汇报成果——黄晓晴传统二胡作品研修汇报音乐会,无疑是带有启示性的。

与会者谈到,传统二胡作品的演奏与教学,关涉到“双语"、即"母语"与"非母语"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从刘天华就已经"开始"了。传统二胡作品,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起来。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传统二胡作品在二胡教学中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时代在发展,不断会有创新,演奏技术技巧也会不断超越,艺术演奏技术的不断超越是不可否认的方面,但二胡是艺术,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就不只是技术,更要重视的艺术。有的二胡创作作品,经过一定的时间检验,已经成为新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是传统二胡作品的重要内容。传统二胡作品,无不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受到各个地方的戏曲、民歌的影响。与会者还谈到,今天来谈传统二胡作品的教学,开启这个话题,不仅具有学术性,更有实践意义。这个问题在今天的提出,本身"具有历史的座标"性质。二胡艺术这30年的发展,胜过300年甚至更多,发展速度快,是非常自豪的事。但是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重视传统。传统在发展,但不能没有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要思考。二胡是大众的,民族的,也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二胡的发展不能离开传统这个根。音乐会、研讨会为大家开启了一扇门,有很高的含金量。音乐会的完成,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的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

有的专家还谈到,把传统二胡作品"植入"学生的心中. 让其生根发芽,具有重要的意义。宋飞的“双语”教学方式给我们很多启发。二胡教学,一是要注重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二胡艺术的每次飞跃,都离不开教学理念的创新,二是要注重二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三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四是注重教师自身的师德风范,立德育人。只有热爱事业、关爱学生,才可能有这样的教学成果。黄晓晴的传统二胡作品音乐会,跨度大,难度大,证明她在专业演奏能力、民族音乐修养以及文化素养这三个方面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不少与会者谈到,二胡艺术成就大,成为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中的佼佼者,但是也有不尽人意的现象。对当今二胡演奏、创作中传统的缺失,感到担忧。特别是对年青学子疏远传统深感担忧。不同的专家提到现象有:乔建中先生在西安音院讲学时,曾问学生,有谁拉过《二泉映月》,只有一位学生举手表示拉过;有的二胡专业学生不知道《悲歌》是谁的作品;金钟奖比赛中,有相当多的选手,在《闲居吟》这首曲子上丢分。专家们说,学生不会拉刘天华、阿炳等的传统作品、害怕拉传统作品,以及不了解传统风格的作品,不能怪学生,是我们在座老师的责任。在教学之外,也有社会风尚的影响。也有专家指出,现在一些学生手上拿着二胡,却不会说"中国话"。二胡的训练过于重视快、响,炫技,二胡特有的韵味少,缺乏深度。无根之木,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二胡传统的根、源在哪里?要到刘天华的《病中吟》、阿炳的《二泉映月》等作品中去找。二胡艺术这30来年突飞猛进,在整个民乐中起领头作用。技术是到顶了,该回头看一看了。这时,谈传统二胡教学就更有必要了。现回归传统,我们在这方面给学生的很少,要给学生解释,什么是传统二胡作品。

对于演奏传统二胡作品的难易、技巧与风格、体悟等问题,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有的专家提到,一些学生甚至教师,对传统音乐作品是不屑的,往往从谱面上的简单、复杂与否下结论,认为传统作品简单。专家说,传统作品简单吗?其实要演奏得有韵味,非常复杂。艺术院校的二胡专业如何对待传统音乐,应从我们老师做起。这里有个接地气的问题。学习传统是继承,也是为了发展。有专家提到,蓝玉崧先生讲过,"要用最先进的技巧,表现最地道的风格。"一些真正懂得传统二胡作品的学生说,拉传统作品比拉"四狂"难多了。专家说,能够说"传统的真不好拉"的,才是好学生。传统二胡作品,拉过之后,再回头看,总是有不足。拉下来容易,拉好不容易。最简单也是最难的。

有专家谈到,安如砺先生说传统作品“外静内动”。现代的快节奏、表面效果与传统的沉静内敛,是有反差的。现在学生对传统作品无从了解,不知道怎么去拉,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培养他们对传统作品的兴趣,而不是片面追求炫技。现在传统二胡作品的教学越来越困难。从谱面上看,《汉宫秋月》似乎就是一个旋律绕来绕去,但其音乐意韵,决不是乐谱上的旋律发展,而是通过二度创作中的深刻探讨,才表达出来的。要重新认识传统。二胡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有专家谈到,许多学生对用西方音乐作曲技法创作的东西,照单全收,过度追求,并用西方弦乐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甚至作为审美标准,而不知道小提琴的弦乐艺术与中国弦乐艺术在风格、演奏技法、方法上的区别在哪里,这些是令人担忧的。《汉宫秋月》与《引子与回旋》的表达肯定是不同的。高难度的技巧训练是需要的,“双语”的训练也是需要的。但是若是以西方弦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演奏传统二胡作品,会破坏二胡的民族审美语言特性。这方面必须要向民间学习。

也有专家谈到,二胡艺术一百来年传下来的基因,一是有韵,二是好听,三是简单。能够活下来的,才是传统的珍品,只要是有个性的东西,才能活下来。有专家提出,刘天华是近代最早在中国音乐的传承与创作中,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的人,其历史地位不仅在二胡史,并且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史上地位非常重要。二胡的历史发展,要结合二胡艺术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二胡研究生,基本是技术型的,不是学术型的,这方面应倡导“双导师”制。只有艺硕,没有学术型的研究生,以后真正懂得二胡专业、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研究性人才从哪里来?整个民乐专业都有这个问题。

有专家谈到,我们的二胡教学,有责任和义务。民乐不能放弃传统作品,要重视对传统的传承和弘扬。这方面要检讨,做的不够。传统二胡作品的教学,要关注中国音乐中特有的音高感、韵味感、节奏感。要关注音律的文化属性,关注音高的偏离变化,以及节拍时值的游移变化。也有专家谈到,现代作品技术性很强,传统作品情感性很强。但技术征服不了人,只有靠文化的、情感的力量才能征服人。从宏观上讲,继承传统就是爱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体现爱国精神。传统就是文化认同。不能重现代,轻传统。

有的教师在会上介绍了现有二胡专业教学大纲中传统作品的比重以及学术计划。并谈到现在的教学中,主要是拉新创作的二胡作品,其中只是夹杂着传统作品,存在着"轻传统,重现代,轻韵味,求技术"的问题。年较学生的审美观,片面追求“大篇幅,快速度”。传统经典二胡作品,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无法在“静”中感受到经典。大部分青年人,习惯在炫技、快速的“动”中表达。二胡的考生,也把技术性、高难度放在首位,但恰恰暴露了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

专家们说,要研究传统、演奏传统、发现传统、把握传统的美,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知道给学生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才会知道应当怎么学。这里,老师起到关键的作用。有专家说,对不同的学生,以及面对学生不同的发展志向,要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喜欢用二胡拉爵士乐,很地道。如果能把传统的东西也拉好,感动学生,学生也会来学。不同的院校,在对传统的继承上,可以形成各自的特点。例如广东音乐、秦派二胡,不要千篇一律,而是要异彩纷呈。有的专家认为,我们要告诉告诉学生,传统不能丢,不能把弱点当特点。对于二胡艺术的发展来说,传统不是分支,传统是根,有二胡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对传统二胡作品的演奏、教学以及创作,都要研究。

也有专家在会上,介绍自己多年来对传统二胡演奏技法记谱法的探索,在传统记谱符号的基础上,又根据通行的二胡演奏技术技巧,归纳、提炼了100多种记谱符号,希望能形成大家认同的二胡记谱法体系。专家提出,这种努力很可贵,需要在实际运用中接受检验。

会上还就专家发言中提到的二胡演奏的规范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专家提到,蓝玉崧先生曾讲到,"二胡演奏艺术要发扬,必须要有规范"。可以从现有的各家各派的演奏技术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形成某种演奏技术上的规范。规范不是量化,规范是演奏技法的科学系统化。专家指出,现在有的将规范理解成了风格、流派规范了。我们讲演奏上的规范,并不是要求地域、风格、流派的统一。演奏技术可以有规范,但风格、流派没法规范。生、旦、净、末、丑要是都一样,就没法看了。

在会上,专家们还就二胡的乐谱问题各抒己见,进行了研讨。有的专家提出刘天华的谱不能动;有专家指出,刘天华二胡作品的乐谱,原谱和现在出版的乐谱,实际上是有改动的,也已经被群体认同;有专家说,原创谱与演奏谱是不同的,二胡的演奏,既有中国传统的“死谱活奏”,又有“二度创作"中基于原谱的诠释。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能否在作曲家原谱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的诠释,还是以"忠实于原作"的态度进行演奏,其实无论在中国音乐还是西方音乐的演奏中,都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传统、民间、移植、创作不同类型作品的演奏,在二度创作中采取的演奏手段和方式,是不同的。在中国弦乐艺术的演奏、教学以及人才培养中,“死谱活奏”的能力恰恰是需要培养,不应丢失的。对问题的种种认识,实际上依据的是二度创作的实践、特别是应当依据演奏中的实际音响效果以及与之相关的审美认同来判断其合理性。在讨论中,对于各种不同的装饰音与乐曲的音乐表现以及旋律的关系,包括演奏谱中对相关演奏技法的标识、编订,都因认识上存在着某种模糊性而需要有进一步的讨论。这些问题的讨论,涉及到音乐表演美学等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有助于促进该专业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应当有专门的研讨,推动认识的深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