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赞红梅 红梅赞 ]
潘方圣
不知是否是天意,于红梅1980年因演奏一曲《红梅随想曲》而一举成名;1998年,凭借独奏专辑《红梅随想曲》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一等奖;2003年,又以主打乐曲《红梅随想曲——于红梅二胡协奏曲专辑》,荣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于是,“赞红梅、红梅赞”犹如“梅花漫天绽放飞舞”般似的,乘着“随想”的翅膀红遍国内外。
《红梅随想曲》是作曲家吴厚元根据著名民族歌剧《江姐》(编剧:阎肃,作曲:羊鸣、姜春阳、金砂)的主题歌《红梅赞》编织成曲的,它是一首专为二胡与管弦乐队所写的单乐章协奏曲。乐曲以宏大的气势,高超的技巧、悲壮的情调,生动地塑造了女革命家江姐(江竹筠)的高大形象,讴歌了她的革命理想、革命情操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以梅花傲对寒风暴雪,敢为众花先的怒放姿态,以示英雄高洁无暇的品格与无私献身的精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那江姐浩气凛然的气势,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炽烈深厚的情感,不仅在演唱家的歌喉中激情地迸发出来,而且也在二胡演奏家的弓弦音间深情地流淌出来,感动了无数的听众,这是于红梅能多次取得极佳成绩的底气所在。
梅(花)原产于中国南方,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梅花历来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历代咏梅诗词佳作频出、成绩斐然。
〔宋〕王安石的《梅花》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虽然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意品格之高贵,但毕竟格局并不大。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主席感到陆的文辞很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于是,创作了一首《卜算子·咏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可以说是毛主席境界最高的一首诗词。
现代词学大家王国维说过:“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并以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句),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蝶恋花》句),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句),此第三境也。
辛弃疾其词句的内涵无需多说,其境界更是独步高层。然而,毛主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句,词人胸襟之开阔、气魄之宏大、格调境界之高尚,确实无人可以与之相比。同时,语言之朴素、平和,又给人一下子感受到春天的浓郁气息,漫山遍野的花丛,亲切的人间大爱——词人的那种谦逊脱俗、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地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达到了自古以来诗词意境的最高峰。也可以说是词人出生入死、革命奋斗取得胜利之后,那种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爆发,但又不仅是他个人的情怀抒发,而是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能人,此时的个人也则是无数群花中的一朵,虽沧海一粟(花)但却是最为靓丽的。比喻的是迎来了革命的巨大胜利,个人感到无比的慰藉与感概。这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气度!何等的温让恭谦让!何等的欢笑(庆)鼓舞!
王国维论宋祁《木兰花》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毛主席的结束句:“她在丛中笑”的“笑”字,这一去声字幅度宏阔、飘逸,这一“笑”,“笑”出了革命的胜利,“笑”出了激动的泪花,又是多么的开怀、爽朗,但是作为普罗大众的一员,又是那么平凡。说明“笑”得最开心的人并不在灯火阑珊处,而是淹没在欢欣鼓舞的人民群众(“山花烂漫”)之中,其意境与格调全出矣!
于红梅,1971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少年时曾连续两届获得山东省青少年器乐比赛一等奖。1983年,她在“泉城之秋”音乐会上以一曲《一枝花》,引起音乐界普遍关注,并被电台、报社以专访介绍。
198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受教于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韶先生。
1990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继续从师张韶教授;其间还学习了高胡、中胡、板胡等民族拉弦乐器,得到了刘明源、张玉明、李桓、田再励等先生的指导。学习期间以优异成绩连年获得学院全优三好生奖学金、沈心工奖学金。
199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免试保送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留校任民乐系教师。师从著名音乐理论家、民族音乐教育家蓝玉崧教授和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长福教授。同年5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于红梅硕士二胡音乐会”。
1999年,独奏专辑CD《迷胡》荣获在美国举办的IndieAwards“世界独立唱片大奖”之“最佳世界民族音乐奖”,这是自此世界瞩目的音乐大奖设立20多年以来,第一位华人音乐家获此殊荣。
2000年,参加文化部“中国文化美国行”活动,分别在许多国际著名的音乐厅演出独奏,协奏,如纽约艾弗丽·费雪Avery.FisherHall,联合国议会大厅、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国家音乐厅,芝加哥交响音乐厅,旧金山交响音乐厅等演出。
2000—2001年,参加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的中国文化部组织的“法国——中国文化年”演出,演奏《二泉映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ProMusicisInternationalAward上,荣获“乐府国际音乐大奖”。
2002年,在世界最著名的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成为第一位在此音乐厅举办独奏会的华人民族器乐演奏家。
2004年,参加乌克兰利沃夫国际音乐节演出,演奏《红梅随想曲》。
2005年,荣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一等奖 。
2007年,为庆贺张韶教授80诞辰,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 “于红梅师生音乐会 ”。
2008年,与指挥家、作曲家刘文金合作,在山东济南举办了“于红梅师生赈灾义演音乐会”;同年,在美国加州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 。
2010年分别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两场二胡音乐会 。
2011年,参加《乐鸣东方》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同年,参加“中国·一个国家的艺术”文化系列活动,在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演出。
2012年,参加央视“光荣绽放——十大青年二胡演奏家音乐会”。
2014年,再次获文化部“文华杯·中国民族器乐比赛园丁奖”。
2016年,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厅参加《欢乐春节·中国新春音乐会》。
2020年,在美国纽约参加“春之声·中国新年音乐会”演出,同年,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红梅花开——于红梅与民族室内乐音乐会” 。
于红梅迄今已录制出版了16张个人演奏专辑、激光唱片、磁带等;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于红梅二胡独奏专场音乐会”和音乐电视片“绽开的红梅——于红梅演奏专辑”,以及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台等录制专题采访。还参加了中国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世界和平年会音乐会,德国音乐节,澳门艺术节,国际电脑音乐节等诸多重大演出活动。作为独奏家出访了欧洲、美洲、亚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成功地举办了多场个人专场二胡独奏、协奏音乐会等。
于红梅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的同时,与国内外多位作曲家、演奏家合作,首演了多部(首)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经典二胡作品:《追梦京华》《八阕》《天香》《西口情韵》《塞上弦鸣》《阿曼尼莎》《诗咏国魂》《墨梅》等;创建并参与了“卿梅静月——中国民乐演奏家重奏组”,致力于当代民族弦乐音乐的发展与创新。作为中国当代乐坛优秀的演奏家正向世界展示她独特的演奏风采和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
历年来主编有《张韶纪念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编订出版《二胡音乐会曲集》(共3册),写有《二胡演奏中的力度变化》《“一枝花”的演奏法》《“幸福歌儿唱不完”演奏法》等学术文章。担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器乐乐种传承发展研究”首席专家,并在多所音乐,艺术院校示范,讲学。
于红梅的演奏艺术风格真挚淳朴、细腻感人、充满激情,琴人合一,对乐曲内涵有着独到的艺术见解。在过去的岁月中,正如毛主席《咏梅》词中所说的那样,早已是“犹有花枝俏”了。这不仅是她天资聪慧,从小就得到音乐、戏曲等多方面的艺术熏陶,同时,也是她从小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所铸成的。
她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其发展成长的历程虽不能说是那样的艰辛,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成大事业的人来说,都有一部艰苦的、卓越的奋斗史,于红梅当然也不例外。于红梅2018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2022年又担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五届胡琴专业委员会会长。由此,她从主要担任演奏工作逐渐转到了负责教育的岗位上去。每当学子们纷纷毕业之时,正是那“山花烂漫之时”。她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园丁、一个学科的带头人,不由得回顾那“已是悬崖百丈冰”的时期,学生们十年寒窗虽苦,老师的栽培更是不易,她作为园丁心中是那样无比的欣慰、无比的感概。正如在草坪上拍摄的一张张毕业照中,处在中间的她不仅在学生们簇拥下笑得最为灿烂、最为会心。老师那种不求回报、只求学子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出成绩,这才是对老师们的最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