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弓弦乐器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以来的文献记载中,曾出现过轧筝、嵇琴、奚琴、胡琴、二弦等名称。我国弓弦乐器的产生有着独特的背景和方式,最初的弓弦乐器不是用弓来拉奏,而是用竹片摩擦琴弦发音的。由竹片擦奏过渡到用马尾弓拉奏,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从共鸣体的形状来看,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共鸣体呈长方形。例如轧等,它是由弹发乐器——筝变化而来的,最早也用竹片擦奏。轧筝从唐代出现以来,一直到近代还在民间流传。(关于轧筝、拟另撰文,兹不赘述)第二种:共鸣体圆筒状、琴杆细棒状、如嵇琴和奚琴。这种乐器的形状是从我国古代的鼗鼓得到的启示,由敲打乐器盖鼓发展成为弹拔乐器“弦鼗”、进尔将采用竹片擦奏之法,变化成为弓弦乐器的嵇琴和奚琴。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繁衍为今天众多的民族弓弦乐器的大家族。第三种:共鸣体呈梨形、琴颈较细。如元代以后所谓“胡琴”。胡琴在唐代一般用来指外族传入的弹拔乐器,元代以后也指弓弦乐器。胡琴最早采用马尾:弓、这一方法是从北方少数民族中传入中原。以上这三种类型的乐器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由弹拔乐器变化而来。
早在唐代,"嵇琴"之名已散见于文人的诗文中。孟浩然(689~740)《宴荣山人池亭诗》中云:“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中,记述了唐开元盛世的教坊制度、轶闻及曲调来源等,曲名中录有"嵇琴子"一曲,"嵇琴子"是因乐器嵇琴而得名。
奚琴之名唐代也已出现。奚琴在很早就由中国传入日本,从日本的古籍中还可以窥见一班。日本的《拾芥抄》中引《乐器名物》中记载:“奚琴二张(一张无弦、一张二弦)、天庆九年四月定"。天庆九年即公元946 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五代时期。如果追溯这种乐器在中国之源,则推为唐代无疑。:
奚琴因出自古代奚人而得名。北宋欧阳修(1007~1072×试院闻奚琴作》诗云:“奚琴本出奚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由此可知北宋时期亦有弹奏的奚琴。据《新唐书·北狄传》记载、奚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南北朝时称“库莫奚”,隋唐时称为“奚”。居住在今平泉、滦平、承德、丰宁一带,奚琴最初可能是马上所奏之乐、刘敞(约1008~1069)有诗云:"奚人作琴便马上.弦以双茧绝清壮"。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用马尾弓拉赛的胡琴。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靡,归雁如今不寄书”。据《宋史·沈括传》,元丰五年(1082)沈括领兵驻守在鄜延、以防西夏之冠。鄜延即令陕西省北部鄜县、延安一带,可以想见,当时驻守在陕西北部的军士中,已经流行着一种“马尾胡琴”。
嵇琴在北宋时代,已经有很高的演奏技巧,沈括《梦溪补笔谈》中说:“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戛)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同是沈括的记载,为什么一个称为嵇琴,一个称为马尾胡琴呢?可见这两者还可能在形制上有很大的不同。
有关奚琴,南宋陈旸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 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奚琴原来是少数民族的乐器,它的形状与“弦鼗”相似。”鼗“是一种小摇鼓,周代已有之。《周礼》小师注说:“鼗如鼓而小,持其柄而摇之,旁耳还自击,"这种鼗鼓的图形在汉代石刻画上常见,就是现今民间俗称的“拨浪鼓”、“货郎鼓"之类。据三国时杜挚的说法:秦末老百姓在修筑长城时,将鼗鼓张弦而弹,遂成为一种弹弦乐器——弦鼗。陈旸《乐书》中绘有奚琴图形。我们分析这种奚琴的形制有四个特点,一、琴杆竹制、共鸣体筒状、外形与鼓相似。二、琴轸长的把手一方系弦。三、当时的奚琴还没有“千金”。四、奚琴是用竹片在两弦间拉奏的。
宋代还有嵇琴为嵇康所造之说。宋人高承《事物纪原集类》中说:"嵇琴、嵇康所制,故名嵇琴。虽出于传诵,而理或然也”。宋末陈元靓《事林广记》中亦称:“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清亮。"宋人的说法只是出自当时的传闻,这可能是由于古代奚、嵇同音(X1),嵇康本姓奚,(见《晋书·嵇康传》)又是著名音乐家,好事者因此附会而成的说法。
嵇琴和奚琴名称虽不同,但从以上几条记载来看,的确象是同一种乐器。两者都是“二弦”、又都是“以竹轧之"。宋人以"奚"字多有奴仆之意,故多用"嵇琴"之名。
嵇琴在宋代的民间小合奏中已经普遍使用,在勾栏、瓦舍中十分流行,在宫廷宴乐中也有一定的地位。这在宋人的笔记、杂录中有较多的记载。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记述了南宋京都临安的生活风俗,其中谈到民间音乐时说:“大凡动细乐,比之大乐,则不用大鼓、杖鼓、羯鼓、头管、琵琶等.每只以箫、笙、筚篥、嵇琴、方响、其音韵清且美也。若合动小乐器、只三二人合动尤佳,如双韵合阮咸、嵇琴合箫管、锹琴合葫芦琴"。"细乐"和"小乐器"都是宋代民间器乐的小合奏形式。宋末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当时著名“小乐器”演奏家:“嵇琴:曹友闻、箫管:孙福、(刘)运成。"
读如zheng一声,即轧筝。)同书的"天基圣节排当次"条目中录有嵇琴曲名:《花梢月慢》和《寿炉香慢》。还记载了当时在宫廷中供职的著名嵇琴演奏家曹友闻、杨春和、魏国忠、冯师贤、刘运成、起进、王处仁等。
非常难得的是,在甘肃敦煌还保留有这一时代的弓弦乐器的壁画。敦煌的榆林窟第十窟的壁画中、有一帧绘于南宋时代,其中就有飞天乐伎手执一件乐器、这件乐器的特点是:卷颈、二弦,似用竹片轧之、无千金,共鸣体筒状。与嵇琴和奚琴一脉相承。
元代的弓弦乐器、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很大。名称有胡琴、二弦两种。但形制与宋代的嵇琴有奚琴有所不同。《元史·乐志》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子弦以马尾。"再查"火不思"条又称:"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胡琴的外形与琵琶、火不思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不能象嵇琴那样两弦间轧之,两只能将弓置于两弦之外接之。挟(读如lie二声),扭转也。
元人杨维桢(1296~1370×铁崖先生古府》卷二“张猩猩胡琴引”前有小序说:“胡琴在南为第二弦子,在北为今名,亦古月琴之遗制也。"这种胡琴的形状又似月琴。通过以上的记载我们看到,元代的胡琴是从弹拨乐器——琵琶、火不思、月琴发展变化而来的。胡琴之名也用来指弓弦乐器。
明清两代,是我国弓弦乐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戏曲音乐的蓬勃兴旺,弓弦乐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演奏技巧日益提高,乐器的形制也日趋定型。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较早的弓弦乐器的实物,是在福建泉州的开元寺。开元寺初建于唐代垂拱年间(685年左右),元年遭到破坏,明初重建。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横梁上,飞天乐伎手持琵琶、二弦、洞箫、拍板……;今天福建"南音"所用的乐器形制与它们完全相同。南音的二弦与宋代陈旸《乐书》的奚琴有很多相似之处:琴杆用竹制成,装轸法与今二胡正好相反,轸长一方系弦。共鸣筒用整木剜成,面板用桐木。宋代奚琴用竹轧之,今南音的二弦改用马尾弓。闽南的二弦保存了奚琴的古老形制,它今天还在闽南民间流传。
明代宣德三年(1428)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的插图中,有一乐工手执琵琶形状的乐器,两根弦. 右手作拉弓状。这种乐器与《元史》中所描绘的胡琴很相似。
奚琴在宋代已经传入朝鲜,成为朝鲜李王家所藏乐器,至今南朝鲜还保留着奚琴的古老形制。在民间也十分流行。据朝鲜的《乐学轨范》(1494年序)记载。“奚琴,文献通考云:‘奚琴,胡中奚部所好之乐,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民间或用'。……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这种奚琴不但可以用黜檀花木以竹片轧之,亦可用乌竹、海竹弓以马尾轧之。正好反映出奚琴由竹轧而变为马尾弓拉奏的并行、过渡的时代。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奚琴各部位名称,以及音位、指法,并且还谈到奚琴的制作和用材。这是一份很值得重视的文献资料。
明代的弓弦乐器在民间的器乐合奏、戏曲伴奏以及宫廷宴乐中,都被广泛的应用。故宫藏画有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麟堂秋宴图》,其中有二弦的弓弦乐器与洞箫、拍板的合奏。这件乐器也是卷颈龙首,弦轸反装,并没有“千金”。清初刊本《金瓶梅》的插画中,反映了明代的戏曲乐队中已使用二弦的弓弦乐器。《明史·乐志》记载洪武元年(1368)的"开国"大宴上,表演四夷舞乐时,就用琵琶、胡琴、箜篌、头管等乐器。
清代弓弦乐器发展很快,种类繁多,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弓弦乐器很发达。我们从清代的文献中可以见到很多的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60)刊行的《皇朝礼器图式》以及嘉庆十六年(1812)刊行的《大清会典图》中还绘有许多弓弦乐器的图形。
清代弓弦 乐器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共鸣体呈梨形、细颈的弓弦乐器。一类为共鸣体圆筒状、琴杆细棒状的弓弦乐器。兹分述如下:
一、共鸣体呈梨形,细颈的弓弦乐器:
1.奚琴——见《大清会典图》观此奚琴与宋代奚琴形制大异,但仍沿袭其名。
2.胡琴——见《皇朝礼器图式》这种胡琴属于元代胡琴系统。
3.得约总——见《大清会典图》这种弓弦乐器外形似小提琴,有三条弦。
二、共鸣体圆筒状、琴杆细棒状的弓弦乐器:
1.胡琴——见《皇朝礼器图式》这种胡琴无“千金"而有"山口"。琴弦经过山口通琴轸。这与今天的板胡极相似。
2.提琴——见《大清会典图》这种乐器与四胡很相象。
3.丐弹胡琴——见《皇朝礼器图式》这种乐器与近代二胡极其相似。
4.哈尔扎克——今名“艾捷克”,见《大清会典图》。
清代己有四胡之制。故宫藏乾隆间的《塞宴四事图》中就有演奏四胡的乐工。唐再丰《中外戏法大观图说》(光绪十九年刊行)中也有绘有图形。
近代的弓弦乐器,在全国各个地区都很兴盛,其原因是由于地方戏曲和乐种的兴趣。各地区、各民族的弓弦乐器从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乐器形制,以及演奏风格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据统计,近代全国各地区流行的弓弦乐器有三十多种。下面分作三类叙述:
一、共鸣体以皮膜蒙面的弓弦乐器:
1.二胡:又名南胡。
2.粤胡:今称高胡。
3.中胡:即中音二胡。
4.大筒: 用于湖南花鼓戏。
5.京胡:用于京剧。沈星培首先使用。
6.京二胡:用于京剧、评戏。
7.四胡:用于蒙族说唱、华北皮影等。
8.坠琴:用于山东琴书。
9.坠胡、曲子弦、坠子弦:河南戏曲、说唱用。
10.大擂:又名擂琴。
11.潮州二弦:琴筒似板鼓状而小,声音尖、高。二、共鸣筒以板为面的弓弦乐器:
1.板胡:有高音、中音之分。明末清初随梆子腔而兴起。
2.椰胡:流行于广东、广西地区。
3.坠子弦:河南坠子用。由三弦改装,面板用桐木。
4.二服弦:用于陕西眉户戏。川剧的弹戏中称“盖板子”。
5.线胡:用于陕西碗碗腔。
6.二弦:用于福建南音、梨园戏。与宋代奚琴相似。
7.大广弦:用于台湾哥仔戏及闽南芗剧。
8.老胡:用于福建蒲仙戏。
9.提琴:流行于苏州。即板胡。
三、少数民族的弓弦乐器:
1.马头琴:蒙古族乐器。
2.艾捷克:维吾尔族乐器。
3.萨它尔:维吾尔族乐器。
4.胡西他尔:维吾尔族乐器。
5.柯布孜:哈萨克族乐器。
6.柯雅克:柯尔克孜族乐器。
7.根卡:藏族乐器。
8.奚琴:朝鲜族乐器。
9.马骨胡:广西壮族乐器。
10.牛巴腿:贵州侗族乐器。
11.三弦胡琴:云南纳西族乐器。
结束语:
我国的弓弦乐器产生于唐代,最早的弓弦乐器是用竹片来拉奏的,是由弹拨乐器发展变化而来。我国弓弦乐器将弓置于两弦间拉奏的特点,是区别于其它各国弓弦 乐器的重要标志。用皮膜蒙琴筒、琴弦悬空无指板的弓弦乐器,其音色最接近人声、这一特点是其它乐器所不能代替的。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弓弦乐器与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正是我国弓弦乐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