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族乐器中,胡琴类乐器是一个大乐器家族,在实际应用中为民族乐队编制的基础。皮膜震动的胡琴类乐器以音质柔美、气质内敛为传统民族乐队所看重,但是时间一长,在气候气温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使皮质发生变化而产生塌陷、声音变质,而且普遍发音量小、声音穿透力弱。不仅会导致乐队演奏立体和声效果不理想,也很难与管乐和木质发声原理的其他乐器音量相平衡。
中国胡琴族乐器一向采用巨蟒皮为发声震动体,但由于国际濒临动物保护法规已经不再允许大量使用蟒皮为乐器制作材料,其制造与传播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主要技术创新点
1、系列秦胡琴筒采用木质复合弧面穹顶共振板(发音板),具有优秀的发音品质。相比传统胡琴琴筒的发音皮膜,内阻尼小,动态范围大,谐频数量多,发声频率范围宽、幅值高,声音辐射无指向性,共振频率高,保持音时间长。共振板制作采用兰考沙地泡桐木板,经特殊工艺处理,保证了足够的密度分布的各向一致性,具有减小分相振动的特点,可避免出现乐器声音的“发破”“嘶M”等,加之采用球型拱模压制定型工艺,有利于提高共振板的刚性,避免出现分相振动,使输出的声音谐和。
2、配套研制的乐器其它部件,保证了系列秦胡的声音品质,如白牛子琴马、空心底座,增加了乐器声音的谐频数量及谐频幅值,增强了音量声压级;腰马提高了音准稳定性、增加了泛音;琴筒内置的音梁使谐频变得丰富等。
3、研制成型后的乐器形成了高中低的系列化,用于乐队改变了中国传统民族乐队弦乐各声部搭配不当、音区衔接不理想、声层组构不强的弱点。特别是复合弧面穹顶共振板的研制发明,不仅解决了乐器的高音问题,而且足够的刚性承载,使得制造大尺寸的低音乐器成为可能。
4、以系列秦胡为乐队弦乐主体组成的西安音乐学院东方民族交响乐团,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民族乐队也不同于西方交响乐队。在乐队声响上体现着富有特色的“中国声”,在音乐思维上达到了“交响化”的音乐表达理念,在当今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和建设中具有开拓性。
5、传统胡琴类乐器生产依赖天然蟒蛇皮,不符合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而系列秦胡全乐器98%以上为木质基材,环境适应性强,乐器使用寿命有效延长。
产生的社会影响
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指挥家朴东生为组长的乐器鉴定小组认为:“系列秦胡研制成果是对新时期民族管弦乐事业发展进程当中一次巨大的、革命性的、可贵的贡献"。中国乐器协会副会长、乐器学家丰元凯认为"西安音乐学院所做的是一件中国人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用一种新的木质材料代替过去的动物皮质材料,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中国歌舞团指挥杨春林则感慨该乐器“成功地解决了原来民族弦乐中的统一性问题,特别是低音大胡不光音色优美,还填补了弦乐组次中音声部和声与音域的空白。"
2000年以来,系列秦胡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赞誉,其成功研制催生了一批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出版了专为系列秦胡创作和演奏的音响作品集;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上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