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论《三门峡畅想曲》在二胡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潘方圣 华音网 2023-04-23

我国二胡发展的历史并不算长。且不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拉弦乐器的出现都是较晚的,最早出现的都是打击乐器、吹奏乐器与弹奏乐器等。这是因为吹奏乐器与弹奏乐器的音位是相对固定的,因此,还是比较善于操作的。而拉弦乐器除了空弦按其他乐器来定之外,其他的旋律音都是要根据自己耳音来操作固定的,因而属于难度较大的一种乐器演奏,更不用说当时人们耳音听到音的旋律是怎样的了。现在,我们所称的“二胡”,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大致还没有这样一个乐器名称,它是被称作"南胡"的,顾名思义也就是相对于所谓"北胡"而言的。其实,我们今天胡琴类乐器的起源,最早就是从西、北方向外族、外国传入进来的。这一乐器一旦到了华夏大地,就像是如鱼得水那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因为,从语言方面来看,自元代以来我国形成了广大的北方方言区,胡琴在北方的发展也就普遍开花、种类繁多、音色各异。尤其是自明清以来,随着我国曲艺、戏曲音乐的蓬勃发展,比较典型的就是像板胡、坠胡、四胡等拉弦乐器,就成为了胡琴类乐器的主流。后来向江南地区发展出现了南胡,以致于后来再进一步由南胡发展出了越胡、申胡等戏曲主伴拉奏乐器。而更南方的岭南与潮汕等地区,早期发展出了二弦、椰胡、有胡等拉弦乐器。因此,可以说至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从全国范围来说,南胡并不在胡琴类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但值得注意到的是,由于南胡的定弦不高不低、使用的音域、音区适中,音色、音量平和,这就为它日后成为一件独奏拉弦乐器的崛起,奠定了十分良好的基础。而南胡真正出现的转机,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江阴(历来属无锡管辖)、无锡等地出现了周少梅、刘天华以及华彦钧(阿炳)等演奏大家,一下子把南胡的地位提升到了我国胡琴类乐器的首位。之后,就又将"南胡"改名为"二胡"。这个"二胡"名称也就常成为胡琴类拉弦乐器的泛称,于是,也就覆盖了整个胡琴界,但其代表就是以前的南胡,直到后来这一称呼才成为今天“二胡”的专称。当然,其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种乐器要有起色,首先要成为独奏乐器,再好的伴奏乐器从乐器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乐器演奏艺术的。例如,在世界范围中,像小提琴之所以成为一门独奏乐器艺术,技巧及其难度的增加,是其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1782-1840),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的创新,才极大地提升了小提琴作为一门独奏乐器艺术的地位。同样,肖邦(1810-1849)、李斯特(1811-1886)对钢琴艺术发展的贡献也是如此。那么,对于初创时期的"二胡"来说,南胡的主要流行地区江阴的周少梅,在那时已有"三把头胡琴"之誉,这并不仅仅是运用几个把位的演奏技巧,而是涉及到将整个二胡提升到独奏乐器的地位问题。刘天华与华彦钧更是通过作品的创新,巩固了这一乐器的艺术地位。因此,我们可以说到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二胡"崭露头角成为我国主要拉弦乐器的开创时期,成就了一门独奏拉弦乐器的艺术之路。当然,要说到成为一门独奏乐器艺术,那时二胡的技巧还远未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成功的作品也还竖非常之少。例如,在定弦与调性方面,主要仅是两种定弦法,调性运用也很贫乏,技巧运用的难度也不是很高,以作品而言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范围的整理、编曲、革新的层面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刘文金创作以及王国潼参与并演奏的《三门峡畅想曲》的出世,二胡的发展才具有了类似小提琴帕格尼尼式的飞跃,进入了二胡成为一门独奏艺术所需要的作品与演奏的新时代。首先,从作品的定弦和调性层面上讲,作为一门独奏乐器艺术,此曲的出世开创了后来众多二胡独奏曲或协奏曲之先河。此曲开始是速度自由、辽阔的【引子】,用1=F的定弦演奏,这在之前二胡的调性运用中,虽已有所开拓但并不多见,运用精彩的则更少。从这一【引子】已可看出,明显是受到某些小提琴乐曲【引子】的影响。然后,第一段的主题是活跃的、舞蹈性的【快板】旋律,转入1=G的定弦演奏:

 

这个主题旋律已与传统旋律不太一样了,尤其是后面复奏段的加花旋律,具有独奏曲风格的音调与技巧运用。而第二段歌唱进行曲风的对比舒展段落,更似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概:

 

然后,第三段又转入了1=F的定弦柔和的、小调性的变奏段落,与第一段呈示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运用不同调性的模仿性旋律,以从侧面来丰富乐曲主题的音乐形象。而第四段则是进入了【中板】,却突然转入了运用1=降B的37定弦,这可谓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二胡在之前几乎没有出现过用如此定弦演奏的乐曲,即使像前面F调的定弦在那时也是很少运用的,更不要说是运用bB 调的这种定弦演奏了。说明作曲者已经掌握了西洋作曲的多调性运用手法,于是,在二胡上促使其向独奏拉弦乐器艺术的发展:

 

接着,是那富有表情地、无比赞美地高音旋律乐句,旋律写得非常流畅生动,演奏更是充满了激情,它极大地抒发了人们对三门峡工程的由衷赞叹!如此雄伟的水库,犹如祖国的铜墙铁壁,屹立在亿万人民的面前,让诋毁和唱衰我们伟大事业的小丑们索索发抖吧!而后,是加花复奏了前面的

【中板】旋律,但更为生动、灵现。进入了第五段,这是一段热情、乐观、灵巧的【小快板】,密集加花的旋律节奏,把乐曲推向了辉煌的高潮,其间,还出现了通常独奏乐曲所必须具有的那种激情式的【华彩乐段】,这也是明显吸收西洋小提琴等独奏器乐曲的特点,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第六段是再现段,最后是尾声段,密切的16分音符推进,有着独奏乐曲“炫技”的极大成分,这是现代乐器独奏曲所必须的,由此,乐曲也就开创了二胡现代独奏曲的先河。

那么,再从王国潼的二胡演奏来说,他参与创作及演奏的此曲也即是他的成名之作,从20世纪60年代初前后开始,因《三门峡畅想曲》的凌空出世,使得中国二胡演奏艺术才谈得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层面——那就是真正地成为一种世界意义上的独奏乐器。可以说世界上有拉弦乐器之王的小提琴独奏艺术,中国有二胡独奏艺术,这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相当了不起的一件大事。同样,在当时与此相媲美的就是吕绍恩创作、刘德海独奏的现代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这两曲随之成为中国民族乐器独奏艺术的双璧,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响。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乐器真正成为独奏艺术起步时代,已经取得了与以往不可比拟的巨大成绩。《三门峡畅想曲》的创作成功,自然作曲家刘文金夺得首功,但与二胡演奏家王国潼的参与及精湛的演奏功力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王氏吸取了小提琴上的很多技法在二胡上率先运用,例如,快速的自然跳弓和超越传统二胡演奏运弓力度等新的音乐表现手段,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以往我们一直强调民族乐器的旋律性,很少提及作为一门独奏乐器所必须的技术与技巧性,其实此类看法是有所偏颇的。实际上这二者是并不矛盾对立的,像上面提到的帕格尼尼以及肖邦、李斯特等那样,他们铸就的乐器独奏艺术,不仅乐曲旋律流畅而且演奏技巧娴熟,甚至很多炫技式的部分就是要给人造成乐器独奏的深刻印象,发挥乐器本身所具有的最大能量,从而使得这些作品与演奏都牢牢站稳了脚跟。从王氏以后出现的不少的二胡作品,包括独奏曲和协奏曲等,都已充分说明这种二胡发展的方向是成功的,是朝着奔向世界独奏乐器所共同发展目标的,王氏之初创功不可没。现在,再回忆此曲诞生的那个年代,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不仅要具有那种超前的意识,而且,更要有不怕失败勇于献身的精神。此曲诞生之时恰逢首届二胡比赛前后,不少人包括一些评委对《三门峡畅想曲》及其首演者都不是那样很理解的,这些,看来也是十分正常的。但是,这种拓荒性的艺术实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经受住了垂练与考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正是二胡艺术发展中跨出的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步。说其自刘天华之后,二胡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并不为其过。

王氏自1960年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校执教。1972年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二胡,后任艺术指导。1983年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值得指出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王氏将在北方取得的成功经验,开始横扫我国南北二胡界,尤其是把二胡独奏艺术带到了岭南和香港等地区,1991年应邀担任香港演艺学院中国音乐顾问,1992年任该院中乐系主任。他的后半生就此与广东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继续发挥着对推动二胡艺术发展而贡献力量。

忆往昔!任何历史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必然会留下深深的时代脚印。不管你所专研领域的大小,只要是全心全意深耕于此,必然会有所收获,必然会被历史所铭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