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王国潼、宋飞演奏的二胡曲《豫北叙事曲》为研究对象,从揉弦、跳弓、快弓、速度、力度等要素入手,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演奏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讨不同演奏家在同一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发挥个性的艺术价值。
序言
《豫北叙事曲》(以下简称《豫北》)是刘文金创作于1958年的著名二胡曲,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有关该曲研究的前人文献,大致有这样一些:
其一,从作品分析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如荆建华①、陈晓宇②、吴红非③等人的论文,详细分析了该曲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题材和体裁、音乐风格、创作思想等。
其二,从作品演奏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如果俊明的《谈名作〈豫北叙事曲>的演奏》④,还有《华乐大典·二胡卷》⑤乐曲篇(上册)中有关于该曲的创作札记及演奏札记等。这些文章都分别从演奏技法和音乐表现等方面阐述了《豫北》的演奏要领。
其三,还有从钢琴伴奏方面进行探讨的⑥,从音响版本的角度去进行分析的⑦等等。
综上所述,前人有关《豫北》的研究主要是
————————
脚注:
①荆建华:《<豫北叙事曲>宫调探究及启示——兼与王薪舒姜小露商榷》,《大众文艺》,2013年,第1期。
②陈晓宇:《传统音乐元素应用探微——以刘文金<豫北叙事曲>为例》,《民族艺术》,2012年,第1期。
③吴红非:《刘文金二胡作品的题材、技法和体裁》,《中国音乐》,2003年,第4期。
④果俊明:《谈名作<豫北叙事曲>的演奏》,《乐府新声》,1986年,第2期。
⑤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华乐大典·二胡卷》(乐曲篇上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
⑥汤彦:《二胡曲<豫北叙事曲>钢琴伴奏分析》,《乐曲篇音乐天地》,2009年,第9期。
⑦丁明顺:《<豫北叙事曲>及常见的唱片版本》,《乐曲篇音响技术》,2012年,第5期。
————————
在作品分析、作品演奏、钢琴伴奏等方面,但是对于其演奏版本⑧的分析比较几乎没人涉及。与前人研究不同的是,我们拟从演奏版本比较的角度切入,并选择王国潼、宋飞这两位著名二胡演奏家的音像资料为研究对象,以期探讨不同演奏家在同一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发挥其个性的艺术价值,为该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王国潼演奏的《豫北》版本,我们选择了由上海中唱音像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专辑《中国民族音乐大师——二胡演奏家(王国潼)》,宋飞演奏的《豫北》版本来源于雨果唱片公司于2012年1月发行的专辑《长城随想》。
一、演奏技法的比较
(一)揉弦的比较
揉弦是二胡演奏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左手技法,二胡演奏家的艺术个性与揉弦运用情况的关系十分密切。鉴于揉弦一般在乐曲慢板中运用居多,因此我们选取《豫北》第一部分慢板来进行分析观察。
1.揉弦的次数
所谓揉弦次数,是指在乐曲中被揉弦音级的量的总和。不同演奏家由于其对作品的理解和艺术个性等的不同,故此在同一首乐曲的演绎中,有的音揉弦,有的则不揉。我们通过聆听音频结果发现王国潼和宋飞在该曲各个部分的揉弦次数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情况如下谱例所示(音符上有曲线者表示揉弦,无者表示不揉弦,下同):
————————
脚注:
⑧ 版本,原指同一部书因编辑、传抄、刻版、排版或装订形式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本子,或指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或不同说法(详参《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34-35页)。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概念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在音乐学界,有关“演奏版本”大多系指:演奏者对乐曲二度创作后形成不同风格、不同处理及不同音乐表现的某一次录音或定型。本文取这一定义。
————————
从谱例1我们可以看出,在A乐段中,宋飞的揉弦次数比王国潼少,且基本上是在主要音级和强拍强位上揉弦,长音运用迟到揉弦。因此,使这段具有回忆意味的乐段略带朦胧的感觉。而王国潼的揉弦次数则较多,且不一定只出现在主要音级和强拍强位。比如A乐段两个乐句的第5小节这几个音,王国潼每个音都揉,长音不运用迟到揉弦。从中表现的是豫北人民爽朗、朴实的性格,因而艺术效果显得更为坚毅和直率。A1乐段宋飞和王国潼的揉弦次数仍有差别,相比第一部分A乐段,王国潼的揉弦次数根据音符的密集而减少,揉弦次数与宋飞接近。
下表是王国潼和宋飞在《豫北》第一部分的揉弦次数统计表。我们先将这段乐曲各乐句中出现的音级数统计出来;然后通过聆听、分析王国潼和宋飞的音频,统计他们在每个乐句中所出现的揉弦次数;最后,以该乐句中的音级数除以揉弦次数,即得出揉弦频次。
从上表可以看出,整体来讲王国潼在第一部分的40小节中,揉弦次数比宋飞要多14次,因此在揉弦频次上,王国潼比宋飞要密集,即王国潼平均每2.09个音揉弦一次,宋飞则每3个音揉弦一次。此外,从第一部分内部的不同段落层次看,王国潼的揉弦频次起伏变化的幅度要比宋飞大。王国潼是1.46/次—3.38/次;而宋飞则是2.38/次—3.38/次。具体来说,王国潼的揉弦频次除了在A1(第34-40小节)这一部分与宋飞一致外,其余的都比宋飞要密集。
2.揉弦的效果
不同风格的乐曲对于揉弦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的演奏中,揉弦与不揉弦、快揉和慢揉以及迟到揉弦等不同揉弦的交错使用,再加上各种不同的按指力度,都会产生不同的揉弦效果。不同演奏家由于师承关系、审美旨趣,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不同,揉弦效果上也会有种种差异。
我们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的方式以及运用软件观察其音频波形图,对比分析两位演奏家在各个部分揉弦时的一些特点。下表是王国潼和宋飞在乐曲不同段落揉弦时手指运动的不同频率、幅度、力度的基本情况:
从表 2 可看出,王国潼演奏第一部分慢板时,揉弦手指运动频率较慢,幅度较大,力度较小;宋飞在这一部分的揉弦手指运动频率也较慢,力度也较小,但幅度较小,有时在长音处运用迟到揉弦。可见在第一部分时他们揉弦效果比较接近。第二部分快板时,王国潼的手指运动频率较快,幅度较小,力度较大;宋飞的运动频率更快,力度也比较大。第三部散板,两位的揉弦效果差异比较大,王国潼的揉弦与其在慢板中差不多,只是揉弦力度加大;而宋飞不止力度加大,频率也很快。由于该段的情绪起落对比较大,因此宋飞的揉弦比慢板时变化更大,而王国潼处理这一部分时则显得比较严谨,其揉弦效果仍与慢板相似。第四部分,王国潼和宋飞的揉弦效果都比较接近,手指运动频率快、幅度大、揉弦力度大。这一部分虽然是变化再现,但是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不同。这里除了宋飞的揉弦频率更快之外,其余的基本相似。
(二)自然跳弓与快弓的比较
跳弓是利用弓子的弹跳力,奏出短促而富有弹性的跳音的一种弓法技巧,它具体又分为控制跳弓与自然跳弓。自然跳弓又是快弓的一个姐妹弓法,其符号是“▽”,写在音符上方(有时不作标记,而是由演奏者自由选择用自然跳弓还是快弓),由于自然跳弓和快弓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和转换,因此很多乐曲中的快弓片段有些演奏家就运用自然跳弓演奏。王国潼在演奏《豫北》的快板乐段的十六分音符时基本上使用的是自然跳弓,而宋飞则使用的是快弓。
自然跳弓与快弓,会产生很明显的不同效果,我们运用测音软件(Sound Forge Pro 10.0)⑨测出的波形图如下:


很明显,王国潼用自然跳弓演奏的发音效果图呈点状,因此产生的声音更短暂,更富有弹性,使得这段乐曲快板显得更加欢快跳跃。而宋飞用快弓演奏的发音效果图呈线状,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比较紧密,没有非常明显的断开状态。这样的效果显得比较连贯,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二、速度力度的比较
(一)速度的比较
1.第一部分
乐曲第一部分是叙述性的中慢板,带有深思与回忆般的叙述性,用同一主题材料的单三部曲式渐次深入并展开变化。三个乐段的速度比较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A乐段标注的表情记号是“叙述地”,王国潼和宋飞的演奏速度都是每分钟44拍,时长相同。A1乐段标注的是“更深情地”,王国潼略有加速,以每分钟50拍的速度将乐曲情绪缓慢地往前推进。宋飞则以每分钟52拍的
————————
脚注:
⑨ Sound Forge是Sonic Foundry公司开发的一款专业化数字音频处理软件。它能够非常方便、直观地实现对音频文件(wav文件)以及视频文件(avi文件)中的声音部分进行各种处理。
————————
速度,比王国潼略快,在听觉上几乎感受不到速度的差别。A2乐段标注的是“激情向往地”,王国潼以每分钟55拍的速度演奏,比前两个乐段的速度略快,但是相对于宋飞的速度仍不是很明显,宋飞以每分钟60拍的速度,让乐曲显得更加流动而富有激情。这一部分总体来说,王国潼的演奏十分平稳且稍有往前推动的感觉,宋飞则有明显的速度对比,步步向前,流动性更大。
2.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快板,分为B和B1两个乐段。作者充分运用了河南坠子中的发展手法,通过“句句双”等民间音乐手法及西洋作曲中模进、扩充等手法进行发展。王国潼和宋飞演奏的快板部分的速度对比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宋飞演奏这一部分的整体速度比王国潼要快。王国潼在演奏两个乐段时的速度几乎没有不同,只是在各个乐句间呼吸处略有张弛。而宋飞演奏的B1乐段要比B乐段明显快一点儿。曲作者在乐谱上标明的是,两个乐段的速度术语由“兴高采烈地”到“更明快些”的转变。宋飞对此的理解,可能主要在演奏的速度上;而王国潼则侧重在速度之外的表现要素上进行着意铺陈,以达到“更明快”之目的。
3.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为自由的插部,转入C宫系统。该部分篇幅短小,加上其节奏、速度、音调的散整结合,把其分为前段、中段、后段较为合适。这一部分乐段在速度、节奏、旋法上富于对比、变化,具有戏剧性效果。王国潼和宋飞在这一部分的速度有较大的不同,比较数据如下表:
从上表得知,王国潼在前段速度较慢,演奏的节奏比较规整,与谱面比较接近;宋飞演奏此部分的快慢对比性更大,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比王国潼速度更快,前段分为两个乐句,曲调上下起伏,宋飞在两个乐句间的呼吸有明显的气口。中段为欢快的民间吹打节奏,宋飞演奏的速度还是比王国潼快,显得更加激情澎湃。后段的“稍自由地”乐句两位演奏家则各有不同的处理:王国潼的两个六连音速度基本上差不多,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宋飞的第一个六连音较快,利索干净地出现,第二个比第一个要放慢,而形成对比。在这一句最后的音(mi)上有一个自由延长记号,王国潼基本上没有延长,宋飞在这个音上有明显延长,而且此处有一个气口。因此,在后段的处理上,宋飞的渐慢比王国潼要明显,演奏的时间明显比王国潼的要长。
4.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为变化再现的中板,以第一部分主题为基础加以自由发展。这一部分可分为4个大的乐句:第一句(第1-8小节)、第二句(第9-16小节)、第三句(第17-38小节)、第四句(第39小节-结束)。
两位演奏家第四部分演奏速度对比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王国潼在第四部分的演奏中整体速度比宋飞快,因此王国潼这一部分的演奏时间明显要比宋飞短。王国潼从第一乐句到第四乐句的速度由♩=80转变到♩=56,宋飞的则是从♩=68到♩=55。在这一部分中,王国潼的速度对比十分明显,而宋飞的速度安排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感。
通过全曲四个部分演奏速度和时长的比较,我们可大体观察到两位演奏家在演奏时发挥的创造性作用。将表3一表6四个部分演奏的总时长相加,即可得出他们演奏全曲的总时长。王国潼的总时长为8分15秒,宋飞演奏的总时长为8分05秒。虽然相差仅10秒,但在艺术处理中任何一点儿细微的变化都足以体现出二度创作中演奏家的艺术个性及其不同的演奏效果。两位演奏家在各个部分演奏中的许多细节处理和速度变化,也很明显地体现出他们对该曲二度创作融入的心血和思考。
(二)力度的比较
刘文金创作这首乐曲时,在乐谱上标注了详细的力度术语标记,演奏家在进行二度创作时便可以根据这些术语的提示进行一定的力度处理。我们选取乐曲中有针对性的地方,运用软件(Sound Forge Pro 10.0)将这些地方的音频起伏波形图截取出来进行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演奏家在录音时的条件和录音师调整的录音数据不一样,以下的波形图只能表示两位演奏家在演奏同一段乐曲时各自的力度变化趋势,而不能说明他们之间力度大小的区别。因此,这里的所谓“力度比较”是指不同演奏家各自“相对力度”之比较,而非“绝对力度”之比较。
1.第一部分慢板(第1-57小节)


根据以上图3、图4我们可以看出,王国潼的力度刚开始时也比较弱,前面两个乐句基本上是符合谱面标注的力度,但是到第17小节之后反而没有弱,而是借助前面铺垫的情绪继续加强,力度图明显变大。在这一乐句力度明显达到波形图的最高点,到后面的A1时比前一乐句要弱,A2乐段也没有按照谱面强起来,而是保持稳定的力度直到结束,这种处理显得比较沉稳。
宋飞的力度基本上是按照谱面标注的起伏和变化,从开始A乐段第1-8小节力度为mp,再到第9-16小节变化重复第一乐句时以mf的力度演奏,情绪稍有起伏;到第17小节时又回到mp,体现出一种欲扬先抑的含蓄;然后,到A1乐段即再次回到主题时力度再次达到mf。曲作者谱面标注的是“更深情地”,因此演奏这一乐段比前面的力度应稍微增加一点儿。演奏至A2乐段时力度达到f,情绪为“激情向往地”,根据上图可以看出宋飞的力度波形是渐渐变大的。
2.第二部分B乐段(第1-26小节)
根据图5、图6可得知,B乐段标注的演奏力度为f,王国潼虽然有轻微的力度变化,但总体的变化不大,基本上遵循谱面标记。但宋飞演奏时,力度起伏对比却很明显,第9小节处开始弱下来,第13小节又强上去,至第15小节后的两小节又弱,与前两小节形成对比。这说明曲作者虽然标注的力度术语不够详细,但演奏家可以在二度创作时投入自己更多的思考,根据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和风格进行自己的力度处理。
3.第二部分B1乐段
图7、图8是王国潼和宋飞演奏第二部分B1部分一个由弱渐强的片段。王国潼的波形图中由弱到强的变化比较突然,不大均匀。宋飞的波形图中,由弱渐强的幅度和渐变则比较均匀,有层次。两种波形图体现了他们两种运弓的方法。宋飞的波形图没有明显的间隙,可见音与音之间比较连贯;王国潼的图中有明显的块状之间的间隙,可见王国潼运弓时音头比较明显,颗粒性强。有关此类力度变化的情况,我们还截取了该段另一个旋律片段再做比较,如下图:
图9、图10清楚地说明,王国潼的演奏音与音之间呈比较宽厚的块状,且有明显的间隙,能推断出他运弓的力度比较扎实,音头比较明显;宋飞的则没有明显的间隙,不像王国潼这么明显的块状,虽然有起伏但是整体还是相互连着,说明她运弓注意音与音之间衔接连贯、紧密,没有着重突出音头。
4.第三部分


根据图11、图12(谱例6的旋律),宋飞演奏的起伏比较接近谱面标记的力度标记术语,开始的mi、sol力度为mp,渐强到后面的高音自由延长的mi处后再弱下来;王国潼开始处虽然有弱起,但是后面的力度起伏不大,几乎为较均匀的状态。
在谱例7的旋律中,曲作者将两句相同的六连音力度标记为:第一个mp,第二个mf。从图13、图14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国潼演奏这两个六连音力度几乎相同,都为较强的处理,这种处理虽然没有力度和速度上的变化,但却有某种爽朗利索的感觉。宋飞虽然没有按照作曲家谱面标记的力度来处理,但力度对比非常明显。她将第一个六连音力度处理成为强,第二个为弱,这样显得音乐的起伏更大,一强一弱、一快一慢的结合,形成诙谐自如、张弛有度的效果。
结 语
从两个演奏版本的比较中我们可发现:
王国潼的演奏,揉弦次数多且幅度较大,力度对比较强;运弓宽厚扎实、刚健有力,豪壮而有气势,发音饱满、苍劲深沉,情绪上朴实严谨却又富于激情,给人热情、粗犷的阳刚之气。曲作者刘文金在王国潼从教40周年贺词中写道:“王国潼是我的同窗好友,也是我早期的处女作《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成功推向舞台的第一位出色的诠释者,他娴熟的演奏技巧和细腻的演奏风格,刚柔相济的音色品位和清新畅达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⑩王国潼的演奏风格跟他的学习环境也有关系。他从小接触过民间艺人的演奏,进入大学后,他所在的学习环境中不少人是学西洋乐器的,各国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流派的乐曲、不同版本的练习曲等等都对他的演奏具有一定影响力。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鲁日融曾提道:“他那细腻、清晰流畅、激越的快弓、跳弓技巧使我耳目一新,他是最早移植演奏外国小提琴名曲的二胡演奏家。如果说刘文金的《三门峡畅想曲》是现代二胡创作的一个里程碑,那么王国潼首演此曲所展示的音乐技巧和时代精神风貌,应当是二胡演奏艺术的一个里程碑。”⑪可见王国潼演奏《豫北》时所运用的多种技巧,以及他在运弓中所体现出来的音色的张力,跟他长久以来形成的个人风格息息相关。相比王国潼,宋飞处理的《豫北》则显得细腻
————————
脚注:
⑩杨光雄:《翰逸神飞心声曲、人琴合一永相随》,韩惠君:《王国潼艺术研讨会文集》,香港:香港二胡艺术中心,2011年,第56页。
⑪鲁日融:《艰辛创业、辛勤耕耘、德艺双磬》,韩惠君:《王国潼艺术研讨会文集》,香港:香港二胡艺术中心,2011年,第75-76页。
————————
柔和。无论是从揉弦、运弓,还是从音色的多样性变化上看,其力度控制能力极强,弱强对比、虚实结合、相得益彰。比如第一部分慢板,她用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完美演绎了三个乐段的层次渐进和强弱起伏,从第一部分的音频波形图可以看出,A乐段开始处的波形非常细小,足见其慢弓演奏的控制能力。然后到A1乐段和A2乐段时,力度渐渐变大却又不失委婉。到了快板乐段,演奏更加干净利落,在整体把握音量的同时又不失音乐的起伏变化,因而使这段音乐具有明显的强弱对比,张弛有度。著名音乐学家田青曾评论宋飞的演奏:“既有北国大漠孤烟、铜锣铁马的豪放,又有江南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的旖旎,既有汉隶的古朴苍劲,又有晋草的婉转风流。”宋飞除了二胡之外,还学习过京胡、板胡、坠胡、琵琶、古琴等,因此能在二胡演奏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尤其是对于乐曲音乐风格的把握非常地道。她演奏的《豫北》相比王国潼,显得更有新时代的个性与精神,快板激情起伏更大,慢板更生动唯美。在宋飞的演奏中,体现了年轻一代二胡演奏家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追求。
————————
脚注:
⑫田青:《风韵气度境界》,《国际音乐交流》,2001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