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艺术是中国弓弦乐擦弦类,皮、板膜振动乐器以“胡”琴类乐器为总称的世界。对"胡琴"两个字的准确诠释,应当尊重历史考证的依据。从考古形态学上讲,一千多年来从历史留存的雕刻、雕塑、壁画、绘画、摹图及文字史、古诗词资料中,奚琴是胡琴家族的鼻祖,但从奚琴到"胡人之琴"再到总称“胡琴”的时代,是中国弓弦乐器的沿革史,并非中国二胡演奏的艺术史。唐宋以来称为“胡琴"暨“胡人之琴”的乐器,所指应是在大、小忽雷和火不思等乐器之间非弓拉的弹拨乐器,因为从唐文宗到北宋末年的近300年历史中,严格讲是299年,尚没有一件记载用马尾擦弦的弓弦乐器。从明朝中末期至清朝到民国的几百年历史中,是“总称胡琴”的时代,记录了中国大地东西南北中在戏曲、民歌、曲艺中担任主奏乐器的"胡"类乐器,涉及了344个戏曲剧种中222个品种。“总称胡琴”的时代延生了二胡这件乐器。因此二胡演奏艺术与胡琴艺术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也是它寻根问祖的必到之地。 “胡琴”两个字有同名而不同器的两段历史,把“胡人之琴”和“总称胡琴”时代的“胡琴”混为一谈,应当是值得再推敲的,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
上个世纪1921年,沈初人先生在《中华音乐指南》二胡摹图旁,写上了“总名胡琴,又名二胡"几个字。这是"二胡"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华夏大地,应当是有历史坐标意义的。其后三十年中,二胡是同南胡同名存在的,这充分证明了它与“总称胡琴”时代的血缘关系。1924年近现代二胡演奏艺术奠基人刘天华先生和肖友梅先生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将二胡列为国乐课课程,二胡登上了最高学府。1923年,刘天华先生的学生徐炳麟,在北京北河沿北大三院礼堂演奏《病中吟》。二胡登上大雅之堂,这些历史距今都不足百年。近百年来,二胡艺术作为胡琴艺术发展的核心内容,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四个历史阶段、两次艺术的大飞跃,即1919年至1949年的奠基时期,1949年至1978年发展的初级阶段,(包括了建国后17年和"文革"十年两个历史阶段),1978年至今的繁荣发展时期。在这其中经历了由刘天华和刘文金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所生发的二胡演奏艺术的两次重要飞跃。这两次飞跃的启示是:没有创作的繁荣和艺术载体、艺术表现力、技法上的不断推承,应当说没有二胡演奏艺术灿烂的今天。近现代胡琴艺术的发展是以中国二胡演奏艺术为龙头的,因为它在胡琴乐器中表现力最丰富、技法推进最快、教学保障最到位、乐器改革最有成效,是在刘天华学派东西乐艺观中西融汇思想的引领下,以作品创作为先导,技法悟化为后续,演奏理念和艺术理论为升华的推进模式中进行的。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胡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二胡演奏艺术处于历史发展的最繁荣的历史阶段,跑出了器乐门类艺术中最高速度,超过了西方小提琴300年发展的进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小提琴从帕格尼尼开始,从巴哈、贝多芬到柴柯夫斯基,从德国派、匈牙利派、再到俄罗斯派,经过了大概300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不足百年的一个二胡发展历史,确实跑出了超过了西方小提琴300年发展的一个进程。
40年来面对开天辟地处于发展最佳机遇所获得的历史成果,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应当表述。
成果一,思想解放了。40年来,二胡人解开双脚的羁绊,打碎精神的桎梏,笑得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灿烂,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有这种感觉。因为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走过来的人,这种感觉恐怕就更突出一些。思想解放是胡琴艺术迅猛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是从“左”的思潮的禁锢中朝着门类艺术“中国梦”的理想迅跑,是创作、演奏、教学、理论、乐改理念的丰富思考和活跃,是演奏技法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从未有过的推进和交流。
成果二,队伍壮大了。有了一个百万人的职业与非职业的演奏学习队伍,这里面包括了职业的学习演奏教学队伍,青少年美育教育、社会艺术水平学习和老年人自娱自乐的休闲队伍。1992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二胡研究会”几位专家首先发起启动的“全国二胡(业余)考级”活动,实现了刘天华先生早年提出的“二胡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理念。27年来,考级的参加人员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军,这个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在全国没有一整套系统教材的情况下,认真筛选成册,按十个等级进阶划分,这应当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成果三,学科建设上有历史性的推进。有了一个以十大音乐学院、八大艺术学院、国家综合类大学中的音乐学院和师范类院校、职业艺术学院、艺校大约388所具有几十万音乐教师的,以小学、中学、本科、研究生、博士生为教学层次的教学实体。这个教学实体是从新生代艺术教学的实践中建立的,从人才培养上,本科以前的教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在表演艺术研究、艺术学研究上,怎么研究、列入什么课题、由谁任导师、导师如何教、学生应该思考什么,仍是学科建设上亟待有人管、有人思、有人做的事情。
成果四,教学内容更丰富了。拿二胡来讲,有了一个不成形的以传统、民间、现代、移植、流行作品为内容的教材基础,初步为教材系统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这些教材从古曲《汉宫秋月》《悲秋》《关山月》《鸥鹭忘机》《梅花三弄》《三宝佛》《阳光三叠》,到民间乐曲《一枝花》《江河水》《中花六板》《慢三六》《灯月交辉》《行宁四合》,还有华彦钧的三首名著,孙文明的11首名著,周少梅的11首名著,吕文成的5首名著等作品。在现代创作作品中,有刘天华10首名著,储师竹4首,陈振锋6首,蒋风之15首,俞鹏10首,刘北茂9首,王沛伦2首,陆修棠6首,张季让10首等作品和近半个多世纪演奏家、教育家、职业作曲家创作的一大批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及移植、流行作品。
成果五,创作推动了演奏艺术的发展。40年来,职业作曲家团队和演奏家、教育家团队,创造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及部分小提琴、民族乐器的移植作品。演奏家、教育家团队创作的极具地域风格的作品:《江南春色》《苏南小曲》《姑苏春晓》《葡萄熟了》《一枝花》《豫乡行》《椰岛风情》《塞外情思》《曲中吟》《秦风》《蚂蚁》《大浪淘沙》等,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职业作曲家团队参与创作的作品《兰花花叙事曲》《红梅随想曲》《新婚别》《长城随想》《天山风情》《秋韵》《如来梦套曲》,大型二胡狂想曲、协奏曲、随想曲、叙事曲,从演奏技术上扩大了二胡的表现力和演奏空间,在速度运指、换弦、摸把、音色变化上推动了演奏技巧上的飞速发展!
成果六,艺术交流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丰富。举行了几十次大型国家级比赛,如“金钟奖”“文华奖”"敦煌杯""全国少年儿童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北京二胡邀请赛”"天华杯”“山城杯”“ART杯”"龙音杯”“台北市民族器乐大赛”“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等,推动了演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支优秀的演奏家团队。
成果七,在科学化、规范化道路上,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正在不断变革。演奏技术的推进,展示了一个门类艺术从未有过的发展速度,体现在两个大方面:
(一)在演奏技法方面
1.作品技术强度上速度的彰显,引发了教学中如何面对速度的挑战。作品体现在速度上,但具体实施则是由速度运弓、运指、速度换把、换弓、换弦的到位完成的。是速度与人的生理极限的挑战,是教学演奏理念与保障音乐到位的技巧的悟化与实践。
2.基础技巧上的推进。改革开放40年来,演奏技法上,弓法的丰富、指法的丰富、音色变化的厚重打开了思路,诸如运指中密集的上行、下行、半音阶的运行,同音异指、异音异指的换把、跳把,食指与小指的换把指序、快速八度换把、非传统把位的换把,非传统音程的指距和指序关系、更高的手指独立性、弹性和揉弦的要求,运弓中正反弓向的布局、长短弓交替使用的方法、不同弓段弓位的起始、固定音型的换弦、技巧性运弓(跳弓、连顿弓、抛弓、双音弓)的丰富,更高要求的双手配合状态、更复杂的混合弓法运行、运弓力的传导变化,各种地域风格技法、乐派、流派所支撑的技法,为中西融汇的院校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学在基础技巧的推进上提出了更多新的思考,推动了教学理念向纵深的发展。
3.作品曲式和音程关系上扩大了教学中作品二度创作的视野和包容量。
①从初级发展阶段一般的三段体结构向更丰富的多乐章、多段体结构发展。仅一个《第三二胡狂想曲》,就由引子、行板、中板、快板、柔板几个部分组成,十分丰富。
②运用了过去二胡作品中很少使用的降A、降E等调式。从简单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自然大小调,创造出九声音阶。
③从简单的二度三度四五度八度关系,发展到增二度、增三度、增四减五度、增八减八度。
④在快速转调上,更深了一步。
4.因曲而设的技术表现更丰富了。
①跳弓、抛弓、连顿弓、双弦运弓、抖弓、大击弓、仿马嘶、人工泛音、因曲而定的设计向更难的层次发展。
②在律动节奏上,从简单的2/4、3/4、4/4,发展到更加丰富的6/8、7/8、12/8、5/4、6/4等模式,从简单的八分、十六分音符发展到复杂的附点八分、十六分音符及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5.更多的提供了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西洋交响乐队的合作机会。在这一点上,《长城随想》、第一至第四《狂想曲》、第一至第四《二胡协奏曲》《春江水暖》《天山风情》《协奏曲》《清明上河图》等,以及昨天听到的《楚颂》《卧虎藏龙》等,都有与大型乐队合作的版本。
(二)在演奏理念方面,创作作品是演奏艺术前
行的动力源,提示了演奏技巧更广泛的空间和更宽的表现力,达到这个表现的空间,需要教学中正确演奏理念的支撑,而正确演奏理念的支撑与实践,正是在教学思考和教学实践中树立起来的,其最终的成果是演奏艺术的大踏步的前进。改革开放40年来,前沿技法和音乐表现的丰富,为中国二胡教学和学术研究建立了新的课题,作品中技术上的推进,从面上讲表现在舞台上的是演奏,实际的根子却是教学中保证演奏到位的教学理念的到位。教学的推进集中体现在对演奏技法推进中的思考与实践上。因此,越是在演奏技法高速发展的环境中,越是要提倡教学思考和演奏思考。学习和思考是一个整体,只学习不思考就不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也不可能在正误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去掉错误的。如何在教学相长中开动演奏思考和教学思考的机制,已经成为二胡演奏艺术发展中的当务之急,这是改革开放40年历史留给我们的作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