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甫一创办,北京胡琴节就在海内外取得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这个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民乐系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民族音乐节暨第三届北京胡琴艺术节”于2018年10月18日至10月21日在众人期待中如约而至,本届胡琴节的成功举办让业界人士进一步看到,它的影响力由积极而变得深刻,由广泛而走向深远。
一、第三届胡琴节总体概况
“第三届北京胡琴艺术节” (以下简称“胡琴节”)一如既往地推出了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既有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主胡的展演,又包含了对当代胡琴音乐代表作(或新作)的演绎和讲座解析。当然,新亮点也不少:首次增设了“艺·德奖” (优秀二胡演奏人才奖)的评选,设置了高校胡琴人才培养、胡琴重奏及弓弦乐团的发展和改革开放40周年胡琴艺术发展论坛等议题。
对于设置新内容的缘由,胡琴节艺术总监于红梅表示:多年来,组委会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胡琴节在成为探讨交流的良好学术平台的同时,更好地成为胡琴音乐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胡琴节寄望于让业界同仁们献计献策,寻找更符合胡琴艺术规律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胡琴节始终直面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不断思索如何在扎根民间沃土的同时,也让胡琴艺术富于创新精神,反映时代风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力。
总之,本届胡琴节既展示了当代胡琴艺术的新风格、新特点、新趋向,也在探索胡琴艺术繁荣之路方面给出了令人瞩目的答案。组委会为本届胡琴节安排了5场音乐会、5场讲座、2场展演、2场论坛以及2场展览。分别概述如下。
二、多样式、多风格的胡琴音乐会与展演
本届胡琴节的五场音乐会,按上演顺序分别为:开幕式音乐会、板胡专场音乐会、胡琴室内乐音乐会、多种胡琴音乐会及闭幕式音乐会。
(一)开幕式与开幕式音乐会
胡琴节开幕式由于红梅主持,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 研究员致开幕词。组委会先宣布了本次“艺·德奖”的获奖选手名单,分别为高白、李仓枭、赵丹青、王梓同、季金。
音乐会上半场以《听松》(华彦钧曲、田再励配伴奏)与《走西口》(鲍元恺编曲)拉开序幕,由二胡演奏家田再励领奏;接着是“艺·德奖”获奖代表高白演奏的《古巷深处》(李博禅曲);其后是二胡演奏家赵寒阳与刘音璇等人合作演绎的《山遥》(王国潼曲)、《行街四合》(陈耀星编配),最后是陈耀星、陈军、陈依妙祖孙三代演奏的《陕北抒怀》(陈耀星、杨春林曲)和《战马奔腾》(陈耀星曲)。
下半场演出,由林涛执棒的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担纲协奏。马向华、白杨演奏的双二胡协奏曲《楚颂》(李博禅曲),奏出了波澜壮阔的豪迈。邓建栋则将《长城随想》(刘文金曲)后二乐章表现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于红梅演奏了终场曲目《卧虎藏龙》(谭盾曲),挖掘出了每一个细腻的音响瞬间,精彩地诠释了这首抒情性与戏剧性结合的优雅音诗。
开幕式音乐会在曲目选择方面广纳博收、包容开放,从传统民间音乐的改编曲到当代热门新作,内在地表达了某种“传统-现代”的互动。同时,在演绎上又体现出极高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代胡琴艺术发展的新高度。
(二)板胡专场音乐会
10月19日晚的板胡专场音乐会共上演了9首作品,其中5首是新作首演。演奏家主要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板胡专业的部分师生和毕业的校友组成,艺术指导是板胡演奏家李恒。
上半场曲目有,板胡合奏《迷糊调》(鲁日融编曲、李恒编配);圣风室内乐团演奏的民乐室内乐《生死场》(陈欣若曲);张珊珊、朱嘉仪演奏的板胡二重奏《长安意象·秋歌》 (首演,张旭光曲);杨勇创作的民族室内乐合奏《民俗三则》(第一乐章:瞳日);石梦迪创作的民族室内乐《洛神赋》(首演)。下半场曲目有,胡瑜等首演的板胡与古筝重奏《风藏侠影》(李尚谦曲);胡穆楠首演的板胡独奏《晋风》(李恒曲);马东岩的板胡独奏《秦川行》(李恒曲);以及由姜克美演奏的首次改编成室内乐版的《乱弹琴声》(王丹红曲)。
板胡演奏家胡瑜担纲指挥的本场音乐会展现了中央音乐学院板胡专业出色的教学水平和丰厚成果。音乐会将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呈现了当下板胡艺术发展的现状。
(三)胡琴室内乐专场音乐会
担任10月20日晚“胡琴室内乐专场音乐会”10首曲目演奏的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6所音乐院校的8个室内乐团。
演出曲目有,胡琴四重奏《胡中越影》(何娜曲);二胡与巴杨三重奏《回旋曲》、胡琴与扬琴四重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均为芮雪创作);胡琴四重奏《西关故事》(李复斌曲)、《春郊试马》(陈德钜曲,余乐夫改编);胡琴三重奏《弦锁秋宵》(首演,孙兆余曲)、胡琴四重奏《弓弦舞》(李博禅曲);胡琴四重奏《人生如戏》(曲大卫曲);胡琴三重奏《行歌》(刘畅曲);胡琴四重奏《湘韵》(第二、三乐章,刘卓夫曲);民乐室内乐《圣风》(常平曲)、《舞舞舞》(张帅曲)。
本场音乐会的最大看点是,它集中展现了国内各大音乐院校在胡琴室内乐的创作、演奏和教学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同时也突显了胡琴节汇聚全国胡琴艺术“精粹”的特点。
(四)多种“胡琴”音乐会
10月21日下午的多种“胡琴”音乐会一共推出了9种“胡琴”类乐器演绎的13首作品,散发出浓厚的原汁原味的民间乡土气息。
曲目有,李永志演奏的板胡独奏《河南梆子腔》(赵国良曲);周春元演奏的四胡“唱段”《大过门》《丑末寅初》;贺西格演奏的由其本人创作的马头琴曲《风中的苏力德》、马头琴与二胡《传奇》;阿比旦·阿地力江演奏的艾捷克独奏《乌夏克木卡姆序曲和间奏曲》、萨塔尔独奏《母亲》;苏雅演奏的蒙古四胡《说书调》《牧马青年》;胡化山演奏的软弓京胡《抬花轿》;张永智的雷琴独奏《沙家浜》(“智斗”选段)和《贵妃醉酒》;最后是李玉璞用京胡演奏的京剧曲牌《夜深沉》(吴华编曲)。
音乐会向观众展示了各类“胡琴”的形制、声音特质和不同风格,展现了中国民间胡琴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文化魅力。
(五)闭幕式音乐会
10月21日晚的闭幕式音乐会融学术性、专业性与观赏性为一体,呈现了当代胡琴(主要是二胡和板胡)音乐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本场音乐会演出的9首曲目分别是:胡穆楠的板胡独奏《汾水情》(李恒曲);陈艳的二胡独奏《不度》(钢琴伴奏版首演,陈哲曲);闫国威的二胡独奏《墨梅》(于红梅曲);杨雪的二胡独奏《碎叶城倒影》(李博禅曲);孙凰的二胡独奏《阿曼尼莎》(王丹红曲);朱江波的二胡独奏《竹韵》(吴厚元曲);胡瑜的板胡独奏《悲欢之河》(首演,孙晶曲);王颖的二胡独奏《太阳祭》(钢琴和打击乐版首演,张朝曲);全体演员合奏的“乐队作品”《原野的风》(首演,张朝曲)。
本场音乐会展现了年轻一代演奏家们炫亮的风采和无限的前景,也再次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胡琴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水平。
(六)两场“戏曲与地方音乐主胡展演”
两场展演以广东汉乐和河南豫剧为主要内容都以“讲解-示范-演奏”的模式进行。
10月19日上午,广东汉乐的主讲者,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居文郁先生首先以《古朴典雅的广东客家汉乐》为题做了报告。他围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1)客家的由来和广东汉乐的历史源流;(2)广东汉乐的分类和演奏形式;(3)广东汉乐的音乐形态和曲调风格;(4)广东汉乐拉弦乐器的技法特点。随后,居文郁(椰胡)与其同事杨红(古筝)、王建欣(洞箫)共同演奏了五首广东汉乐的代表性作品。
10月21日下午,河南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李永志主讲的《河南豫剧与板胡》,围绕豫剧的主要发展历史、板胡和豫剧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重点介绍了豫剧板胡的形制、定弦、指法和音色特征,以及不同豫剧流派如何影响板胡的演奏等等内容。
三、广博深刻、洞见频出的讲座与论坛
本届胡琴节的讲座和论坛邀请的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学家们,从胡琴音乐的创作、表演和研究三个不同的层面畅所欲言表达观点。
(一)两场“作曲家讲座”
10月19日上午首场讲座的主讲人是作曲家王丹红,她以《浓颜下的感悟——谈二胡协奏曲〈阿曼尼莎〉的创作》为题对其作品展开解析。她从创作背景、灵感来源入手,展开对作品结构与素材的分析和解读,结合青年二胡演奏家闫国威的演奏示范讲解了音乐的处理方式。作曲家也以于红梅的首演为例,延伸谈及了如何在二胡演奏中准确把握音乐的风格和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10月21日下午,青年作曲家李博禅的讲座以《丝路寻音——谈近年个人音乐创作》为题,他先以《古巷深处》《楚颂》等作品为例,分析了音乐的素材和灵感来源。随后是杨雪结合现场演奏与李博禅共同探讨、分析如何演绎阐释作品《碎叶城倒影》和《丝路拾光》。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互动融合带给了现场观众全新的感受。
(二)三场“胡琴演奏艺术讲座”
10月19日下午的首场讲座由二胡演奏家邓建栋主讲,讲座题目为《论二胡演奏二度创作的高级感——从首演几部狂想曲谈起》。邓建栋首先解释了为何谈二度创作问题,他认为演奏不应该只是低层次的表面模仿,而应进入艺术创作的深层次领域。他提出二度创作应该形成共性基础上的个性风格。随后,邓建栋详细论述了如何让二度创作带来高级感。最后,他呼吁演奏者要尊重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第二场讲座由香港演艺学院的余其伟借助远程网络同步视频的形式,带领其学生,以“讲解-示范”的方式演绎了《柳浪闻莺》《连环扣》等广东汉乐的代表作品。他在讲解中也表达了对胡琴音乐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原汁原味”只在博物馆存在,不必以此苛责民乐的当代演奏和创作。他还提出,胡琴音乐应坚持古典审美精神和民间传统,但也可以吸收西方音乐的技法。
10月21日上午的第三场胡琴演奏艺术讲座来自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的演奏家苏雅。讲座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蒙古四胡的历史渊源、近现代蒙古四胡的形制、蒙古四胡的地域风格、四胡的演奏方式问题。讲座的第二部分,由苏雅和蒙古四胡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伊丹扎布先生,以“讲一演”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地域风格的四胡演奏法。
(三)两场“改革开放40周年胡琴艺术发展论坛”
两场论坛集聚了创作、演奏、研究等各方面的专家代表,四个单元围绕胡琴音乐40年的发展历史和当前面临的挑战展开了多层面的讨论。
1.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胡琴艺术(技术)的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焰作了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二胡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展望》的演讲。他从创作、表演、人才培养和社会音乐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他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二胡艺术走过了从中国视野到国际视野,再到中国视野下的国际视野之历程,折射出我国二胡艺术的发展转变。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会长陈耀星的发言题目为《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他认为,改革开放促使二胡艺术得以蓬勃发展,现在二胡教育需要有更规范的方式和机制,要深入到传统文化中寻找养分,也要不断接纳新元素,以全新的演奏形式面向当代。
西安音乐学院鲁日融以《秦派二胡四十年纵览》为题发言。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1)现代二胡精神;(2)三支二胡大军的论述; (3)复合型二胡艺术人才的培养。此外,他还对“秦派二胡”的代表作及其传承、特点和不足、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会长朱昌耀的发言题为《四十年二胡艺术发展的硕果、自信与思考》。他首先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胡琴领域取得的成就,认为现在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好二胡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等三个方面的关系。
解放军艺术学院杨光熊的发言题为《胡琴艺术繁荣发展的回顾和反思》。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器乐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大量的创作促进了胡琴发展,现在要重新思考如何将前沿技法和传统美学相结合。
中央音乐学院赵寒阳从自身经历出发,谈到了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地实施二胡的教材建设。他认为,演奏理论、作品、教材是二胡“艺术大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材才有可能使胡琴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胡琴技术的发展”单元,中国音乐学院沈城、演奏家陈军、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常务副会长周维,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黄宗权等四位嘉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简短地发表了对二胡音乐文化过去40年的历史发展和当前现状的看法。
2.高校胡琴人才的培养与胡琴重奏及弓弦乐团的发展
20日下午,论坛的第三部分主要聚焦于人才培养问题。中国音乐学院张尊连回顾了40年来高校师资和教学体系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认为应该建立统一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重庆歌剧院院长刘光宇认为应该利用戏剧的样式使二胡“戏剧化”,实现戏剧美和二胡美的结合。
四川音乐学院的梁云江介绍了“川音”民乐系民族室内乐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情况。天津音乐学院的陈智杰认为要尊重教育规律,创新教学体系,从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等方面着手改革。上海音乐学院的陈春园认为目前二胡教育要重视人生价值观、情操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重视基本功,重视个性,形成多方面的经验素质。
西安音乐学院的关铭认为在创作中要考虑用什么语言去完成作品,对语境和语法的考虑有重要意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郑晓玫以其所在国乐系为例,谈及当下台湾专业院校二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问题,认为两岸的交流带给台湾多方面的益处。台湾中华国乐学会理事黄光佑以《楚颂》为例,讨论了二胡音乐创作的审美取向问题。
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马东岩对澳大利亚的民乐发展状况和该校民乐课程的设置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他认为中国民乐在海外发展速度很快、前景很广。中央音乐学院田再励提出要对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基因,才能提高文化自信;要推动二胡艺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好作品。
论坛的第四部分,主要聚焦胡琴重奏及弓弦乐团的发展。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刘虹认为传统室内乐正在向现代室内乐发展,因此要不断发展合奏意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王莉莉认为重奏的训练应建立在独奏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乐感、音乐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其中的重要训练内容。
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别晓霞,认为应重视加强传统音乐的训练,重视地方音乐风格乐曲的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卜小妹和首都师范大学于川对师范类院校中民乐重奏乐团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星海音乐学院余乐夫介绍了其所在的民乐重奏乐团训练的主要突破口,是以广东音乐为依托,加入有特色的弓弦乐器。
浙江音乐学院何娜对其指导的重奏乐团的教学、演出成果进行了介绍。中央音乐学院胡瑜分享了组建民乐重奏乐团的艰辛历程,他认为既要坚守传统,也要不断坚持往前走,要有突破和创新。
本届胡琴节还举办了两场展览,分别是“民族弓弦乐器展"和“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拉弦教研室成果展”。前者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弓弦类乐器;后者以不同形式回顾了40年来拉弦教研室在各方面取得的斐然骄人的成果。
总之,本届胡琴节取得圆满成功,以胡琴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民乐文化,因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属性与人文积淀,定将在全球化时代拥有广阔无限的前景,而北京胡琴艺术节是一股推动胡琴艺术乃至中国民乐发展的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力量。由此,有充分的理由对其报以期待:北京胡琴艺术节将在新时期国民音乐生活和国家文化战略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