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诠释——2019 年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综述
李佳音 华音网 2023-10-16

2019年8月16日至2019年9月8日,“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艺术节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围绕“发掘民族文化历史符号,传承马头琴艺术优秀传统,发扬蒙古马精神,促进草原丝绸之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助力马博会”的宗旨展开。在为期24天的艺术节期间,共举办15场音乐会,由中国、蒙古国、俄罗斯3个国家五十余名专家参加的“全球化视野下马头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主题国际学术论坛,并由21家马头琴制作专家参与的马头琴制作艺术展览会以及马头琴音乐新作品征集;中国内蒙古马头琴大赛等五个方面的活动。参与人数之多、信息覆盖面之广、人员规格之高、影响力度之大,均创下内蒙古历史之最。


一、对传统的继承

其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马头琴,并非民间固有的形制,它是在潮尔等民间乐器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革而形成的。①而马尾胡琴类乐器在民间的存承极为丰富。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潮尔(qoor),锡林郭勒、喀尔喀等地的锡纳干·胡尔(Sangen huur,“锡纳干”为“勺子”),新疆、阿拉善地区的叶克勒(yikil,意为“马尾”),昭乌达、科尔沁北部的阿日森·胡尔等(arsen huur,“阿日森”为“皮”)等等,这些弓弦乐器都是以马尾为弦,马尾为弓,故统称为“马尾胡琴”。这些称谓为同形制不同,定弦各异的马尾胡琴类乐器,从蒙古高原的东部到西部,流传于不同的蒙古部落和地区,并与当地民众生活、传统文化与民间音乐其他形式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游牧民族马尾胡琴家族。

“发掘传统资源,展示马尾胡琴多元传统”是此次艺术节的重要主题之一。为此,艺术节在学术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践行这一主题。其中,“全球化视野下马头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主题学术论坛中,设置了“马头琴的历史与变迁研究”“马头琴音乐的传承、创新与创作研究”"马头琴艺术家与风格流派研究”“马头琴与草原音乐传播的世界经验”“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音乐”等议题,力图在学理上发掘传统资源,梳理马尾胡琴的发展脉络,并将其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下,审视马头琴艺术的当代存承及其发展张力,由此展开对世界各地游牧民族中的马尾胡琴的历史与当下进行研究,对中国境内的“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进行理论梳理。其中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论文,如呼格吉勒图教授运用音乐图像学方法就马尾胡琴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回顾梳理;李世相、臧志君、杜伟光、金铁宏、贺翔等代表从不同维度围绕马头琴音乐创作中的问题阐发了各自的思考;通拉嘎对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如何将马头琴进一步产业化,提高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生命力、传播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陈铭道、杨玉成、杨晓、吴凡、齐琨、徐欣等学者,将民族音乐学的眼光运用于马头琴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从表演、文本、语境、传承等维度,探讨马头琴的音乐形态、演奏技法等问题。论坛汇集了各大院校学者之间、音乐团体之间、艺术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拓展了学术发展空间与理论研究视角,显示出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借鉴与融合。

与论坛呼应,在音乐会上处处体现马尾胡琴的多元性。15场系列音乐会吸纳了12个马头琴乐团以及三百余名马头琴手参加演出。通过对音乐会的设计可以看出,主办方一方面充分考虑了传统马尾胡琴各种地方性表现形式以及传统乐曲、传统技艺、传统风格表达,尽可能地展现马头琴音乐遗产深厚而多彩的历史面貌;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外著名马头琴艺术家和艺术团队,呈现了从独奏、齐奏、重奏、协奏到交响乐、大乐队、爵士乐等各种现代表现形式,共演出198种各类曲目。其中,专门安排“源与流——马尾胡琴传统形态展示音乐会”,力图向世人展示传统马头琴艺术各种形制、演奏法及风格的多元传统。从音乐会的内容来看,他们充分挖掘传统资源,展示马头琴在传统长调演奏、短调演奏、阿斯尔合奏、卫拉特合奏、东蒙合奏、鄂尔多斯乃日等传统形式和乐种,以及潮尔、马头琴、黑力、叶克勒等不同形制和地域传统,察哈尔演奏法、孛尔只斤演奏法、厄鲁特演奏法等各地、各部落传统技法,布林、巴德玛、尼玛、扎登巴、仟白乙拉、海日罕、恩泽等老中青马尾胡琴演奏家同台,带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回归传统,一次性访问不同区域流传的马尾胡琴类乐器的技艺及风格,全方位认识其传统形态。

比赛在复赛上要求除组委会指定的《回想曲》(齐·宝力高作曲)和《遥远的敖特尔》(李波作曲)两首曲目外,通过自选一首传统曲目,考察参赛者对马头琴、黑力、叶克勒、潮尔等马尾胡琴类乐器在阿斯尔、长调、民间乐曲等民间体裁中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引导青年马头琴手学习传统,传承马尾胡琴类乐器遗产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开幕式音乐会将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马头琴艺术家和团队,与蒙古国、图瓦、布里亚特各地马尾胡琴艺术家联合起来,展现叶克勒、潮尔等同源异流的马尾胡琴类乐器,都在体现组织者对马尾胡琴“一体多元”传统的传承决心。


二、马头琴发展70年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70年来,中国马头琴艺术事业虽然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仍然需要继往开来,不断深化和继续拓展。20世纪时,在色拉西、桑都仍、齐·宝力高等几代马头琴前辈的努力下,拉开了现代马头琴改革的序幕,开辟了现代马头琴学校传承和舞台发展的新天地,“马头琴的现代化是通过乐器改造、作品创作、演奏技法创新、传承教学体系化和规范化来实现的”②。然而,“各方面的齐头并进,使得现代马头琴艺术迎来了持续70年的繁荣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传统马尾胡琴的持续衰微”③。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华文化复兴,以布林先生为代表的一些马头琴人,从繁华的当代追溯远古,在琴声中寻找历史遗音,找回了“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让濒临失传的传统演奏技法,回到现代马头琴人的关怀当中。在内蒙古艺术学院,纳呼和等几代马头琴人培养了一大批技艺精绝、视野开阔的高素质、创新型马头琴艺术人才,为继承传统,承接现代,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根基。在几代马头琴人的努力下,中国马头琴艺术的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极具民族文化标志意义的传统马头琴多彩技艺,正在通过一代代学生,薪火相传。这一成就值得去总结并加以反思。

为此,本次艺术节把“建设中国马头琴事业”作为核心目标,展示当代马头琴70年发展的成果,引领当代马头琴创作与创新发展视为一个主要任务,针对当前传承不够,创新不足,新作品匮乏等问题,尤其针对当前中国马头琴所面临的“如何建立中国马头琴自己的艺术发展系统”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总体规划,一方面呈现内蒙古马头琴人在保护和传承马头琴历史遗产方面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全面展示70年来积累的经验曲目,介绍重要的代表性艺术家,以此来展现内蒙古马头琴艺术发展的辉煌历程。这些内容在论坛议题、音乐会曲目、比赛曲目等方面都进行严格的高规格要求,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一核心理念。

如为期7天的“马头琴制作艺术精品展览”,汇聚了全国先进马头琴制作领先企业、前沿专家、权威机构与收藏爱好者等,展示和推广马头琴制作工艺,共同探讨民族乐器制造业新图景。为了全力推进本土民族乐器产业间的高端交流、多样化与高质量发展,21家厂商共展出了二百多件作品。各大制琴师从制作理念、制作工艺及制作出来的多样化产品,从共鸣箱材质的合成到琴头精湛的雕刻,在不同层面展示了马头琴精良的制作工艺。其中,既有形制各异的现代马头琴,还有潮尔、叶克勒等古老乐器,亦有许多探索性的最新产品,形制多样,着色多变;既有成品,亦有半成品和制作工具。通过与制作师们探讨交流,参观者不仅能了解马头琴从选材到制作的全过程,同时对马头琴制作的历史和21世纪马头琴及制作业发展的脉络更有了直观了解。展览评选出制作贡献奖、最佳音质奖等五项奖项共计22名。


三、传统音乐资源的开掘与创新

本次艺术节在马头琴传统资源的发掘与展示上下工夫的同时,在推动马头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上也用心颇深。策划者在活动安排上,既有传统的全面展示,同时又时刻在文化的隐喻与独立之间灵活转换,尝试通过创新设计与传统音乐资源语汇的运用,传达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实现对传统音乐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当今中国马头琴已经呈现出源流、形态、技法、风格、存态等多元状态。一方面,马头琴是“非遗”,它保留着传统马尾胡琴属性和核心特征,另一方面,它也越过了作为“非遗”的范畴,呈现出鲜活的现代品质,并全面融入到现代音乐表现体系中,迈向广阔的现代生活。”④也就是说,马头琴是一种“现代化”的传统乐器。它既是一种传统资源,亦是一种现代舞台艺术。经过70年的现代化变迁,马头琴“最终实现了从民间乐器向专业乐器的质的转变”⑤,博特乐图将马头琴的变迁称为“改创型”模式。

为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彰显内蒙古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繁荣马头琴音乐的传承与创作,发现和推出马头琴音乐创作与演奏人才,推动马头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期间,征集马头琴音乐新作品,评选优秀作品,并举办“马头琴音乐新人新作专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上的新作品的推出均体现了一种秉承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态势,邀请内蒙古艺术学院青年马头琴乐团,持“中西相融”的理念,彰显了国际视野。耳熟能详的作品,亦有中国古琴、大提琴、古典吉他等演奏家的加盟,强调“多元”以及“新元素”的运用,将爵士、古琴、古典吉他等艺术形式融入其中。二是坚持推广“新人新作”,通过全国征集的方式,鼓励新时期马头琴新作品的创作,共征集马头琴新作品35首,最终评选出15部优秀作品和19部最佳入围作品,演出各类新作品四十余首,有二十余位青年作曲人才得到呈现,有近二百名马头琴艺术新人得到了演出展现的机会。

在马头琴及马头琴类乐器的创新性发展上,尊重传统、开放包容。通过与史诗、长调、呼麦、古琴、大提琴、吉他、短调、好来宝、四胡等表现形式以及各类乐队形式的融合,展现马头琴艺术形式的现代表现张力,力图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传承与创新等多种因素进行集中展示与多元呈现:如“风华蒙古乐”—赤峰市蒙古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通过对蒙古音乐元素的加工、改编、移植、创作,呈现老一辈作曲家呼格吉夫的音乐作品,同时恢复胡笳、筚篥等古乐器的演奏,以合奏、小合奏、重奏等表现形式,尽展赤峰古乐与当代草原音乐体裁马头琴创作作品的跨时间汇融,及八音——契丹、蒙古游牧民族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体裁的交融;“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通过极具蒙古特色的马靴鼓、奶桶鼓、马鞍子鼓、马鞭子鼓、套马杆响板等打击乐,演绎拉弦、吹奏、人声与打击乐的交响,运用全新语汇诠释蒙古族的文化精神;又如闭幕式暨“蒙古马”主题音乐会通过“序”和三个板块的精心设计,分由史诗表演艺术家、安达组合和内蒙古艺术学院民乐队担当表演主体,在远古与当下、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创新等方面铺展“蒙古马”主题……这些音乐会均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传统马头琴艺术与现代之融合及创新性发展。

这些现代配器支持下的多种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呈现出新的审美取向和马头琴艺术的发展趋势,使艺术节色彩纷呈、内涵深刻。


结语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马头琴需要与世界接通,这种接通也使传统文化符号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意义。此次艺术节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主创团队所倡导并践行的继承、发展、融合、创新理念的融通尝试,主创团队将这一审美尺度诠释得恰到好处,体现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实施理念、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如何赋予传统文化符号以现代气息,如何对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创造出更多现代的符号,如何强化这些符号,又如何通过这些符号带给人们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感召力,这些举措使得马头琴在当下的发展具有了秩序和意义,此次艺术节背后的思考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①博乐特图《牧歌起时,彼相和——草原情话马头琴》,《乐器》2006年第8期。

②③④⑤博特乐图《现代化语境下长调、马头琴、呼麦变迁之比较》,《中国艺术时空——中国非遗专刊》2019年第6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