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式二胡教学体系”是马友德先生自1950年从事二胡教学至今70年间逐步完善起来,并卓有成效的一套教学体系,也称“综合式(感觉型)二胡教学法”。
所谓“体系”,即为诸多因素“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组成的一个结合体。按笔者理解,凡“教学体系”都应该有“目标”与“方向”、有需要宏观把控的“原则”、具体操作的“步骤”与一系列的细节。因此,本文就想循着这一思路对马友德老师从教70年的教学思路展开一次“探访”,看清其内中运行“经络”,予人以深远的启发。
一、“体系”的目标与方向
笔者将马友德老师的多个得意门生:陈耀星、朱昌耀、周维、邓建栋、卞留念等的“综合式”情况,分别按“演奏”“创作”“教学”“社会公信力”分类评析提炼,以找出马老师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方向”。这里先举例说明,在“二胡综合式教学体系”激励下,陈耀星的二胡艺术生涯中,不仅有演奏技巧革新成果,如创造并发展了连顿弓、大击弓、弹轮弓、外拨弦、伪泛音、双弦快速抖弓、小垫揉弦法等几十种演奏新技法,从而创建形成一套“刚健灵敏”的“武曲”技法;同时又创作出《战马奔腾》及《陕北抒怀》《影》《追猎》《腾飞》《盼》等二胡独奏曲和协奏曲多达数百首。
同样如朱昌耀、周维、邓建栋、卞留念等人创作上竟也各具华彩。朱昌耀创作的代表作品有:二胡独奏曲《欢庆锣鼓》在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二等奖,二胡独奏曲《江南春色》和二胡协奏曲《枫桥夜泊》均获1983年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三等奖,民族器乐曲《姑苏情》获1991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征集评奖一等奖;周维创作的《葡萄熟了》《印巴随想曲》《鸽子》《莫斯科的回忆》《红枫叶随想》《美国往事》《泰坦尼克协奏曲》《宁夏川好地方》等曲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邓建栋的《姑苏春晓》《吴歌》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独奏作品一等奖和二等奖,《草原风韵》(合作)获中国(徐州)第二届国际胡琴艺术节新作品比赛金奖,二胡与弦乐《春晓》获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作品创作三等奖和演奏二等奖,《心弦》(合作)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与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主办的首届民族器乐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优秀奖;卞留念创作编曲的作品更是数量达上千首。他们都是遵循马友德教导,“综合式”地发展自己才干,带着推进二胡发展使命及自己的创作登上舞台、走遍世界,成为“二胡艺术使者”。
我们可以看到,马友德老师在综合式教学中确实是为学生们都“隐设”却“洞开”着一种远大的“目标”与“方向”,这在器乐教学法中是不多见的。
从“马家军”弟子综合发展成就看,内中的“目标”与“方向”,并不局限于纯艺术,还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职责,我称之为“社会公信力”:陈耀星成为中国民管会胡琴专业委员会会长;邓建栋除担任中国二胡学会常务副会长及刘天华研究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务外,还担任“金钟奖”“文华奖”“CCTV民族器乐大赛”等国家级二胡比赛评委等。朱昌耀除了担任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外,还长期承担了江苏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总经理、董事长等职责;卞留念则连续担任了24届春晚音乐总监;而周维的经历似乎更具典型性,他做了23年国宴晚会艺术总监,接待了一百多位国际政要,跟随三代领导人出访七十多个国家。历任东方歌舞团和东方民乐团团长、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助理兼营运中心总经理、首席艺术官。他主持创排的大型景观剧、水上声光秀、音乐歌舞剧等就有:《傣秀》《瓷都历险记》《竹林童话》《桃花奇缘》《淝水之战》《巢湖传奇》《冰城之光》《八仙过海》《满秀》等数十部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创作和团队管理经验。
通过上述对马老师几位学生的综合情况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马老师“综合式教学法”的方向与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成为“优秀演奏家”,而更是在创作、教学、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确保教学“目标”与“方向”的实现,马友德“综合式二胡教学体系”可分解为“四原则”和“九练习”操作细则。
二、确保“体系”实施的四大宏观原则”
先来解读马老师教学中的“四大原则”
(一)“课程综合”原则
“课程综合”原则是马友德为学生设计的最根本的决策。在《名家教二胡》“简述综合式教学”章节中,他为学生设计了七种“综合”教学方式:1.专业主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2.各种演奏训练方法的综合;3.各类艺术实践的综合;4.音乐理论与创作课程的综合;5.艺术修养课程的综合;6.各种流派风格及各种教学法的综合;7.教书育人综合治理。前六条主要是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设计的,第七条则是侧重对主课老师的“自律”与“言传身教”。这七条如仅从教学课程看就已非常惊人,几乎包含了要成为“大艺术家”的必备的“庞大的素质库”。这些教学内容与二胡教师的教学并无必然的联系,但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就将这些全部揽到自己的教学责职中来。“我在这几十年的教学中逐渐认识到综合式教学的重要,这是一种规律,是培养优秀人才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律。”①为此,他“把乐理、视唱练耳、副课钢琴等专业基础课,都综合到我的二胡教学课堂上来……”。②由此,马老师让二胡专业课成为一门全新的“综合式”课程,以此来确保他的“战略目标”。这套“综合式二胡教学法”在1950年代,实际上已成为二胡专业教学法上的一种突破,是一种确保“毕业后要能演奏、教学、创作都可以做好”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确保“综合式二胡教学体系”实施的“第二原则”。马老师曾与笔者说过:“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我认为是二胡教学中的关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具体解决。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都不能脱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离开了具体的问题,其他便成为无的放矢了。”
“因材施教”的关键点是对“材”的理解,马友德曾说:“我发现不少教师教不好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材’缺乏充分的研究,以主观代替客观,不能因材施教造成的。这就等于医生不能对症下药,或下药不当。我研究学生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音乐感觉;另一方面是生理条件和现有技术程度;第三方面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要注意。时代在变、条件在变,人在认识、能力、爱好等等也在变。要随时都能掌握住学生的进度,一直到学生毕业、成材。”这些话体现出了马友德“综合式二胡教学体系”中一位教师独到的情怀,更显示出一位教育者的教学智慧。
(三)“寻找感觉”原则
马友德老师曾经设想过欲将“综合式教学”就改名为“综合感受教学”,可见“感觉”在他教学中的重要性。马老师曾说过,一个好老师要“会用感觉教学”。当“课程综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都落实下来后,是否同时注意到“会用感觉教学”就尤为重要了。他说:“音乐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种不易捉摸、不易感觉的艺术形式。学生对上课时老师在动作和声音上的要求,常常处于一种盲目的似懂非懂或半懂的模糊状态。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从感觉入手,真正懂得和理解对感觉的要求。学生必须讲明真懂还是不懂,真正感觉到要求是什么,才能从盲目变为自觉。心中有数了,才能踏实前进。”③马老师认为,“这是学生学习音乐入门的关键”。
(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原则
确立这一原则,其实是和马老师与笔者笔谈中的一番话有关。马老师说:“立平同志:您好!我们认识虽早,但交流甚少。希望今后有机会多聊聊。说心里话,我本人是共和国成立后由共产党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教师,是毛泽东思想教育成长起来的。很多的思维方式、做事方法、理想追求和现代一些做法不太一样,而且和比我老一辈的也不同。我教学生因人而异,按高质量标准要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问题出发,从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学生的需求布置学习内容,把学生在专业中存在的问题排出次序一个一个逐步解决,不强调每个人每学期拉多少练习、多少曲目,关键是解决问题。例如音准问题,主要是听觉有没有听准,然后你手的按弦动作是按听觉的要求去运动的,最后练成动听统一。时间长了就会从有意识变成下意识。这一做法看似平常,而且很慢,实际越到最后,快速和高难度,越来越容易。我这一方法比做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就是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这就是说二胡演奏技巧中的问题我都解决了,什么样的曲子我不能拉呢!当然这只是基本功训练方法的一个方面。二胡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品种,还需要各方面的修养……”④在这段话中,马老师表达的核心就是“集中力量打歼灭仗”!
三、从“微观”层面看“体系”的操作性
总结了马友德老师“综合式二胡教学体系”宏观把控的“四大原则”后,我们得进入他实际教学的现场,来探究更多具象的教学手段。笔者将之归纳为“综合式二胡教学体系”操作微观层面的“九种练习”,因篇幅有限,现概述如下:
(一)练动听
“练动听”,即训练得“动听统一”。马老师所说:“你手的按弦动作是动觉按听觉的要求去动作的,最后练成动听统一。时间长了就会从有意识变成下意识。这一做法看似平常,而且很慢,实际越到最后,快速和高难度,越来越容易。”当然“动听统一”是渗透在整个综合式教学过程,围绕对音质、音色、音情、音乐等等所有技能训练的。这其中还连动着马老师多种特别的技巧,如他研学的苏联小提琴家米强斯基的“中间位置论”,在二胡基础训练中运用的“三点论与中间位置”等训练绝招。
(二)练感觉
“练感觉”,即练琴要“寻找感觉”。因有些道理都已在“寻找感觉教学原则”中交代了,这里只针对“个体”练习补充:要带着感觉练琴,还要练出内感觉。“内感觉”是一种“警觉”,能最快速度地辩识和捕捉声音。长期训练“内感觉”,还可能培养出“超音速”,即“内心”走在乐谱之前,帮助演奏者找到音的最佳定位,最终“动听统一”,随心所欲。
(三)练情乐
“练情乐”,即“练情”,“情乐”则是增添了“音乐性”的含义。没有“情乐”的演奏不仅不完美,而且实质上是一种“错误”,至少是某种“技能残缺”。马老师的“练情(乐)”便强调学习者从一开始就必须注意将“情”投入,将“乐”融入。
(四)练心理
“练心理”,即解除学生“怯场”的心理障碍。“心理”在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至关重要,一些本来很有才华的学生终因“心理因素不过关”而未能有大成就。马友德老师的“综合式教学”一开始就注意并立足解决这类问题,他积累有许多“调试”学生演奏心理的妙法,有兴趣者可直接阅读他的一些教程,这里不一一例举。
(五)练视野
“练视野”,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条件。一个人的发展,与“视野”的开阔与否关系极大。大视野得大发展,小视野得小发展。他历来站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为学生讲解二胡“各种流派风格”长处,毫无门户之见,并为学生广荐良师。如卞留念告诉我,他学习期间,马老师就主动介绍他去陈朝儒、刘明源、张韶、蓝玉崧、项祖英、王国潼、闵惠芬、王行、唐毓斌、陈耀星、吴素华等处“游学”。
(六)练表演
“练表演”,涵义很宽泛,涉及手上技术、弦上“情乐”、演奏心理以及“台风”等等。马老师认为关于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学校里只有期中考试一次,期未考试一次,这是很不够的。“我采取这样的办法: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汇报演奏会,使学生有多次上台实践的机会,不论听众多少,总会有舞台演奏的气氛。每次演奏会后,我都组织学生漫谈,让他们谈谈自己在舞台上演奏时的心态感觉……谈一次总结一次……这样一年就会有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实践机会。”⑤甚至每次回课时都会变成“表演”,若有外人来参观听课,就让学生当众表演。这些做法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欲”,逐渐就找到了舞台表演的感觉。
(七)练创作
“练创作”,这是马老师从年轻时就给学生强调的一个教学手段。马友德老师1950年开始二胡教学,1956年就提倡学生创作并给予指导,还提倡自创自演。这在二胡教学中是相当超前的。这种意识可能与那个“跃进”的年代,社会上提倡“破除迷信”有关。总之,落实到马老师的教学上,他大胆创新,提倡学生创作,从现在来看效果是巨大的。在马老师的学生中,由此在创作上成果丰厚的人就不少。如:陈耀星还在附中时就创作了二胡独奏曲《草原新村》,旋律、风格、曲式都很完备。后来创作出包括“划时代”作品《战马奔腾》在内的上百首作品,这在演奏专业人中是难以想象的。朱昌耀、周维、邓建栋等也无一不是创作丰厚,且都有各自流行于社会的创作代表曲。就这一点,马友德老师的“综合式教学”就功德无量!
(八)练人格
“练人格”,是因为艺术到一定高度,“人品”决定“艺品”。艺如其人,故“人格”二字不可轻视。在马友德老师的教学思想里,“人格”二字是很有分量的。他认为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成为“高素质、高修养的人”。对此,马老师的心得是,“育人须是言传身教,而身教又胜于言教;教书要说理,育人要动情”。为此他还自列五条为人师表的“自律”,其中包括“以诚相见、不弄虚作假、不吹嘘自己、不徇私情、说到做到”等等。
(九)练境界
“练境界”,是培养大艺术家登上“高原高峰”必须强调的。“练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向往着成为大艺术家,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然,“境界”决非是空泛的。“千里寻她千百度”就是“历练”,按照“综合式二胡教学体系”所按排的“教学目标”和“策略原则”及“九种练习”里的“一招一式”做,大境界呼之欲出。
结语
马友德老师的“综合式二胡教学体系”无疑为新时代提供了一种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值得加以广泛推广。愿中国现代二胡艺术因有了马友德老师这套“综合式教学体系”而更加健康发展。
①③马友德编著《名家教二胡》,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②⑤同①,第5页。
④2019年11月17日,马友德给方立平的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