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赤壁怀古——胡志平二胡独奏专辑》CD、《秋词——胡志平二胡艺术专辑》高清数据DVD-ROM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和好评。二胡演奏家刘光宇听后感叹到“不谙熟中国文化就吟不出戏曲的神韵”,音乐理论家修海林听后评价专辑具有“传统的随心自在,更有文人气质的随心自由”①。新专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反映出胡志平深厚的艺术功力,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其二胡艺术的审美追求,开拓出了二胡演奏艺术的新风格、新境界。本文主要对专辑中不同作品的版本风格、审美追求,声音的内涵、格调、色彩、品质进行一些分析和探究。
一、声音的内涵、格调、品质、色彩
胡志平认为,“除了技术能力外,艺术表现的内涵、格调,声音的品质、色彩,所体现出的想象力更为重要”。他曾多次谈到声音是有格调的,“声音的内涵、格调、品质、色彩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想象力和艺术功力是分不开的”。两张专辑所收录的8首音频和10首视频,是胡志平2007至2016年间在武汉、北京、浙江、上海等地音乐厅演奏的时况,除了CD音频中有3首是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专门录制外,其余均为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录像。从专辑作品设计和曲目选择上来看,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经典名曲的再创造,包括对乐曲意境内涵的深层发掘,对声音的内涵、格调、品质、色彩新的感悟与演奏创造。如《闲居吟》(刘天华曲)、《河南小曲》(刘明源编曲)、《洪湖主题随想曲》(闵惠芬编曲),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队《二泉映月》(阿炳曲、彭修文编配),二胡与西洋交响乐队《江河水》(东北民间乐曲、黄海怀移植、龚华华配器)、《赛马》(黄海怀曲、龚华华配器)以及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关廼忠曲)第四乐章“除夕”等;二是他本人创作作品的新演绎,如二胡与扬琴《秋词》、二胡与小乐队《月的悲吟》、二胡与钟磬乐队《禅院钟声》(编曲),其中《月的悲吟》的完整版是首次出版;三是由他首演的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队《纳兰性德辞意》(桑雨曲)、二胡协奏曲《赤壁怀古》(关廼忠曲)音视频的首次出版。
专辑中收录的《二泉映月》是2012年12月30日,胡志平与彭家鹏、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中乐团在琴台音乐厅“2013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实况音视频。对于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胡志平认为是目前所能听到的中国音乐艺术意境最为深远的作品,而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更是“平淡之中有大朴若拙之境”。胡志平对《二泉映月》从学习、研究到艺术创造表现,浸淫四十余载,形成了三个演奏版本,其一是原版,即完整版本,一个帽子头(小引)+6段,无伴奏形式,声音的格调浑然苍劲,是最能体现乐曲深层内涵意味的版本;其二是二胡与编钟的演奏版本,这是他1999年9月为参加“’99巴黎·中国文化周”,专门为中国编钟乐团编配并担任二胡独奏的演奏版本。乐曲以两千四百多年前曾侯乙编钟的音响为背景,采用软锤轻击和刮奏编钟所营造出的悠远音响与二胡苍劲的独白交相融合,在音乐会“古韵新声”板块中展现②,具有独特的意味和音响色彩。这个版本是一个帽子头+4段,但这个4段不同寻常之处是用了缩减版本通常不演奏的第3段,减掉第4、5段,形成1、2、3、6段独特的乐曲谱本;其三是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版本。这里选择的是彭修文编配的谱本,演奏家认为这一版本很好地发挥了中国弓弦乐器、弹拨乐器的特性,简洁干净,没有画蛇添足、多余的语言。专辑中胡志平的演奏在乐队柔美舒展的音响色彩烘托中尽显刚健沧桑的内涵意味,声音表现有筋骨、有意味、格调高远。
专辑中收录的《河南小曲》,是胡志平2016年6月16日在国家大剧院交响音乐厅“四海弦风群英会”二胡名家名曲音乐会暨第四届中国弓弦艺术节开幕式音乐会上演奏的实况音视频,担任扬琴伴奏的是扬琴演奏家许学东。两人当日上午合伴奏,下午走台,晚上演出获得了满堂彩,可以说是不经意间为《河南小曲》留下了一个经典范本。《河南小曲》是河南风格二胡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乐曲的编创者是已故的中国弓弦乐大家、“胡王”刘明源。刘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功底,他演奏的《河南小曲》生动鲜活地表现了河南人爽朗、诙谐、憨厚、质朴的一面。胡志平演奏的《河南小曲》则将河南人性格中的豪放与质朴、粗犷与细腻、酣畅与妙味不着形迹地融为一体,表现出新时代河南人的气度和情怀,很有点小中见大的意味。在声音的内涵和色彩变化上,乐曲开始第一个音就把粗犷豪放的气度展现了出来。接下来的快板旋律,熟悉河南民间器乐的行家可以在生动的节奏气韵变化中听出大调曲子筝演奏的音响色彩。在声音的品质和格调表现上,胡志平的演奏非常讲究,尤其是乐曲慢板,气韵悠长,力度变化大开大合,从极弱的PPP到很强的ff,都留有余韵。坚实圆润的声音品质,虚实相生的色彩变化,既粗犷又雅致,似有文人音乐的精妙意味。这一方面是胡志平民族民间音乐素养深厚,从小对于河南民间音乐,如河南豫剧、曲剧、河南坠子、大调曲子的学习与实践已经浸染到血脉之中,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速度节奏变化特点的研究与中国美学气韵生动的感悟以及对于民间乐曲传承创新“源于民间而又高于民间”的格调追求。
二胡与交响乐队版的《江河水》《赛马》是胡志平2013年11月16日在琴台音乐厅与彭家鹏和东方交响乐团合作首演的音视频。由武汉音乐学院已故教师黄海怀移植的《江河水》、创作的《赛马》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曲目,乐曲原版演奏的情感内涵、技法风格表现从黄海怀、吴素华到胡志平可以说是一脉传承。二胡与交响乐队版《江河水》《赛马》由武汉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龚华华配器。胡志平演奏的《江河水》在乐队充满张力和丰满的音响背景衬托下,“悲怨”的情感表现更加富有感染力,尤其是乐曲中间部分极其细腻的声音控制把哀怨凄恻的情感内涵抒发得更加触人心弦。而《赛马》的演奏中,快板更加奔腾激越,散板更加辽阔悠远,充分表现出了原版音乐形象和情感表现的多义性。
胡志平与浙江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指挥:刘志培)合作演奏的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关硒忠曲)第四乐章“除夕”,是2016年5月23日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的实况音视频,二胡典雅的格调、灿烂的音色、温暖的音响品质、细腻的腔韵变化,很是动人。专辑中收录的《洪湖主题随想曲》是2016年4月30日在“上海二胡艺术周”开幕式音乐会上演奏的实况视频(扬琴:桂好好)。这首由闵惠芬根据《洪湖赤卫队》“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唱段编曲而成的二胡经典作品,在胡志平的演奏中可以听出主人公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人民大众的深情,将动人的唱腔韵味、坚定有力的气韵节奏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体现在二胡声音的内涵、格调、品质、色彩变化之中,听后令人心神为之一振。专辑收录的胡志平2015年6月23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演奏的《闲居吟》(刘天华曲),陶然闲适的意味,空灵柔美的音质,极其讲究的声音色彩变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气韵,极富想象力。作曲家朱晓谷教授听后曾发微博评论“仿佛‘刘天华再世’!”③这是胡志平心中的刘天华,是建立在对刘天华深入研究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聆听分析,专辑中每首作品声音的内涵、格调、品质、色彩均各具特色: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音乐厅声场、不同的录音师、不同的设备作用,但主要是演奏家对于不同作品内涵的发掘、风格的把握、演奏处理和技法运用的不同,根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
二、一往情深与超旷空灵
正如上海音乐出版社以“一往情深与超旷空灵”为标题推介新专辑,这一概括鲜明地总结出胡志平三十多年来对二胡艺术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胡志平1987年攻读研究生期间便开始学习研究中国传统美学,同时学习作曲、指挥和民族音乐学等,以二胡这件乐器为载体进行艺术意境创造和探索实践。他最初撰写的几篇论文探讨的都是和中国美学相关的问题,如《二胡曲<汉宫秋月〉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技巧》④《论二胡演奏艺术意境之创造》⑤等。胡志平1990年2月曾以“一往情深与超旷空灵”为题,从三首粤胡曲分析探讨广东音乐家余其伟创造的艺术境界⑥;时隔28年后的2018年11月,“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新乡召开,胡志平应邀作大会主旨发言,他再一次以此为题,从“‘希声’之境,音乐艺术创造的最高追求;‘声韵’表现,‘韵’是有音高变化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中国器乐艺术百年来的‘得与失’”,谈及对中国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感悟。其中的一段话:“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数千年的杰出创造中,从老子的有无虚实所揭示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到虚实动静、气韵生动的整体艺术形象,再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的方法手段,甚而到把有无虚实具象化、技法化而形成的丰富而复杂的中国音乐声韵技法表现体系,无不体现出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和体系方法”⑦,集中概括了他对中国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研究、实践和认识。
由桑雨创作的二胡与乐队《纳兰性德辞意》1987年底由胡志平首演,今天听起来风格依然独特无二。演奏家对作品倾注了自己对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感悟,比如把“怨”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把“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观念和方法,讲究“力不可用尽、势不可使尽”,把二胡马尾双音音响作为表现内心深处不可名的复杂之情意的载体等,成功地诠释出一种典雅、深刻的内涵。指挥家彭家鹏与胡志平合作后,认为这首作品具有中国哲学的意味,特别不可思议⑧。专辑中收录的是2007年11月27日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走台时的录音,也是这首作品CD音频的首次出版。
胡志平“一往情深与超旷空灵”的审美追求和对“希声”之境的感悟在他1990年初创作的二胡与民乐队《月的悲吟》和二胡与扬琴《秋词》中体现得更加突出。《月的悲吟》的哀怨悱恻、情景交融与《秋词》的复杂之情意、空灵之神韵是二胡曲中所未有的语言格调。专辑收录的《月的悲吟》是2007年11月27日在武音编钟音乐厅音乐会走台时的录音。《秋词》则是2014年6月27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中国弓弦艺术节‘名家经典——当代小型二胡创作专场音乐会’”演奏的实况视频。这一版的《秋词》在声音的内涵、格调、品质、色彩的表现上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由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委约作曲家关硒忠创作的二胡协奏曲《赤壁怀古》是一首极具人文情怀的二胡曲,作品气度宏大,格调高雅,表现了中国文人似滚滚长江的胸怀与情怀。胡志平曾与作曲家到黄冈赤壁采风,眺望长江,感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豪气、人生的沧桑与无奈。作品于2016年7月8日由胡志平与武音东方交响乐团(指挥:彭家鹏)合作首演于武汉琴台音乐厅,专辑中收录的视频是同年10月26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交响音乐厅音乐会实况,CD音频则是2018年1月17日在武音编钟音乐厅的录音。比较来看,实况视频二胡苍劲、悠远的声音内涵、虚实相生的声音色彩表现与交响乐队恢弘的音响融合得非常好,虽然乐队个别声部有瑕疵,但总体上看比之后重新录制的CD音频更富感染力。
讲究声音色彩的绚烂变化、声音品质美的韵涵、声音格调的清远雅致有筋骨、声音内涵的情怀胸怀有气度,以声音为载体,以小见大,抒发情怀和美的感悟,在两张专辑中有非常突出的展现。这是胡志平“一往情深与超旷空灵”艺术意境创造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在二胡艺术上的创造实践成果,相信对于当代二胡艺术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①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和引语源自于对胡志平的采访。
②胡志平《上下八千年的古韵新声》,《人民音乐》2000年第6期。
③引自朱晓谷先生2018年6月12日的微博。
④胡志平《二胡曲<汉宫秋月>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技巧》,《黄钟》1988年第3期。
⑤胡志平《论二胡演奏艺术意境之创造》,《黄钟》1990年第4期。
⑥胡志平《一往情深与超旷空灵——从三首粤胡曲谈余其伟创造的艺术境界》,《文化参考报》1990年第3期。
⑦见“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会议指南”,河南新乡2018年11月。
⑧“纽约会客室”专访胡志平、彭家鹏:编钟与民乐,美国中文网视频新闻,2019年6月21日10:3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