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关于二胡协奏曲《楚颂》的演奏分析
王建宝 王玺仲 华音网 2023-12-20

摘要:二胡协奏曲《楚颂》是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创作的一首二胡作品,于2014年第二届北京胡琴艺术节进行首演,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在本科期间,本人在主课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这首曲目,经过老师独到的处理,我对这首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即“作曲家简介及乐曲创作背景”“作品的曲式结构及演奏分析”“《楚颂》对现代二胡作品的启发以及思考”展开对作品的立体解构式的分析研究,以期待演奏者在演奏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乐曲的分寸,并对作曲家的创作内涵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作曲家简介及乐曲创作背景

1.作曲家简介

李博禅,1992年5月生于北京,200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2010年、2015年分别保送本院作曲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先后师从刘长远、叶小纲、郭文景教授。2010年奥地利G.K.国际作曲比赛获得第一名,2015年第十二届塞尔维亚国际作曲比赛交响乐组获得第一名。连续四届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金胡琴奖”作品展演金奖等。乐谱由意大利BERBEN出版社出版发行。代表作有《楚颂》《曾侯乙传奇》等。①

2.乐曲创作背景

二胡协奏曲《楚颂》是2014年为双胡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创作的作品。于201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北京胡琴艺术节进行首演,分别由两位著名二胡演奏家赵寒阳老师和赵元春老师担任主奏。于2015年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民族器乐作品(二胡与乐队)征集评奖中改为二胡独奏版本,并获三等奖。作品讲述了楚王项羽在多年征战中,爱姬虞美人始终相随左右,从一而终的经典历史故事。作品通过描写征战场面的激烈、霸王别姬的沉痛与乌江自刎的壮怀,赞颂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英勇与执着,以及忠贞不渝的理想和信念。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及演奏分析

《楚颂》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由“英雄”(主部主题)和“爱情”(副部主题)这两个重要的主题交织而成,贯穿乐曲的始终。②

乐曲的开头,钢琴采用五度八度叠加的主和弦表现出空旷深远的意境。随后伴奏由高音区转入中低音区,配合着略显单调的固定的节奏型,描绘出一幅乌江畔边苍凉悲壮的景象。伴奏最终以一个开放式的十一和弦结束,引出了乐曲的呈示部的主部主题“英雄”,见谱例1。

“英雄”主题的旋律传神凝练,在D调上采用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作曲技法,描绘了楚王项羽战败,于乌江畔自刎的景象。一种沧桑古朴而又略带沉痛的情绪弥漫在听者的心中。因此,第一个音必须做到先声夺人,注意装饰音re的音头,要做到强而不噪,骨干音mi的揉弦以滚压结合为主,以表现出沉痛之情。随后的乐句与前乐句形成翻高八度的对比,揉弦的频率依旧保持。运弓要稳,以慢长弓为主,音色要饱满有厚度,十分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乐曲第28小节转入同主音的d小调,其中五度、七度、八度音程跳跃的完美衔接,使得整个旋律有了情感上的升华。主题最终结束在d小调的主音上,右手运弓做一个长音渐弱的处理,仿佛一声无奈的叹息,将项羽一生种种的喜怒哀乐都消散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见谱例2。

在一段大气磅礴的连接部后,伴奏声部情绪转变,采用了略带流行因素的挂二和弦,在悠扬平缓的节奏型中,奏响了温柔甜蜜、缠绵悱恻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始于C大调,起始音符sol、re之间的纯五度、分解和弦音配合着旋律的六度音程大跳给人一种开阔延伸之感。节奏型在平稳的均匀节奏中适当加入了切分音符与三连音,推动了旋律的进行并增强了乐曲的张力,刻画了霸王虞姬两人不离不弃、始终如一的美好爱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忠贞专一、矢志不渝的爱情的歌颂。这段旋律在双胡琴演奏版本上,二胡和高胡旋律的交织更是把这种儿女情长表现得淋漓尽致,见谱例3。

这段行板进入57小节之后,转入了降E大调,并对主题旋律进行了一些小的加花变奏,伴奏与二胡共同奏响主题旋律,使得情感更加充沛、感人心脾,将情绪推向了一个小的高潮。旋律优美流畅,十分打动听众,同时也对演奏者的音乐感和演奏功底有着很高的要求。起始于弱拍的乐句比较多,谱面上的许多滑音记号和力度记号需要演奏者仔细读谱,谨慎进行处理。练习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先通过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慢慢找到乐曲的律动再运弓演奏。演奏时注意旋律的连贯性,右手换弓痕迹要小,左手的揉弦频率要保持均匀稳定,幅度和频率建议可以小一些,对于滑音的处理要十分谨慎,以小幅度、连接性的滑音为主。行至57小节后,根据乐曲情绪的加深,左手的揉弦频率和力度都要适当加强,包括右手的运弓力度与贴弦度也要加强。66小节结束音si为了做到谱面的力度记号,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弓来完成,即拉弓完成f的力度,紧接着推弓完成突弱渐强的力度。

最后,演奏者在练习呈示部的这两个主题时,应当在演奏中更好地体会“气”的运用。“英雄”主题和“爱情”主题的的气韵是迥然相异的,所以在行进乐曲的呼吸时,演奏者内心一定要随着音乐的进行而波动,使得音乐的气息与演奏者的气息相互协调。如此这般,作品的句法、段落、章法布局清晰可见,而栩栩如生的音乐内容和音乐形象就在听众面前展示出来了。

75小节进入了结束部,起始为F大调,77、78小节离调至降E调,79小节返回F调之后,83小节又转至降E调结束。在这短短11个小节内,调式的反复转换使得情感更为扣人心弦,仿佛是二人美好的感情回忆中夹杂着一丝无奈。演奏这个乐段时,可以表达的略微朦胧一些。体会二胡音断气不断的原则,做到动静结合,连断相映,虽然音符停止,但是内心的旋律和气息是连绵不断的,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生动,意境更为深远,见谱例4。

乐曲第86小节由伴奏进入乐曲的展开部,100小节二胡的旋律为降E调的小快板,描写了楚汉争霸时战场激烈厮杀的场面。其中4/4拍、6/8拍、2/4拍、7/8拍、3/8拍、3/4拍等节拍的频繁转换成为了此曲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一个很难掌握的难点。要求演奏者在准确完成谱面上众多重音记号的同时,掌握旋律的律动,在频繁的转换之间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要注意左手换把时干净利落,大量变化音的音准要严格的对待。与此同时,右手运弓的颗粒性、长短弓快速衔接时对弓段的分配以及快速换弦的准确性对演奏者的要求也是很高的。146小节至153小节,二胡在交替演奏三连音、后十六分音符以及平均的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时配合着双弦技巧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将战场厮杀的惨烈与震撼表达了出来,见谱例5。

165小节开始,在后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强有力的行进般的伴奏节奏中引出了乐曲的再现部。这段旋律虽然与“英雄”主题旋律十分相似,但是演奏方式和表达的情感却是与其大相径庭的。演奏这段旋律时,运弓要连贯饱满,配合着强有力的揉弦,表现出楚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演奏时须注意换把干净利落、棱角分明,切忌拖泥带水。当然,在实际演奏中,不同的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根据旋律在脑中构建的形象思维、音乐感知也是各有差异。演奏者在很好完成技术层面的要求下,这种丰富的艺术表现和个人的演奏风格能显示出音乐的无穷魅力,见谱例6。

乐曲行至196小节,进入了二胡的solo部分。这段大篇幅的solo是以急速的快板形式出现的,可以算是全曲中技术难度最大的一个部分。演奏时建议放慢至每分钟50拍的速度开始练习,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完成后再进行提速,最终慢慢提到同等单位时间下170拍的速度上去。同时注意右手快弓的颗粒性与左手的指力相互配合,保证快板的完成质量。作曲家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中还穿插加入了一些连弓技法和变换的重音节奏,演奏者在完成技术要求的层面上,可以发掘出整个段落隐藏的一条旋律线。这段旋律以极快的速度和华丽的技巧描绘出战争中的激烈和惊心动魄的场面。solo结束后是一段“爱情”主题的再现,这个再现的副部主题在调式上回归到了主调(即D大调),演奏上要更加大开大合、慷慨激昂,将快板部分积攒的情绪释放出来,见谱例7。

乐曲264小节进入尾声部分。在每分钟180拍的速度下,旋律在5/8拍、6/8拍、2/4拍、4/4拍等节奏中迅速变换,配合着重音的不停转移,将气氛推向全曲的高潮。演奏时注意在节奏变化时对重音的妥善安排,例如275~278这四个小节中,2/4拍、6/8拍和5/8拍转换时,每小节的重音要及时根据拍号变换,一气呵成,不能有滞塞的感觉。旋律的音阶上行和同音型反复的力度要严格按照谱面的标记完成,mf-fff、fp-ff的渐强对比度都是十分鲜明的。乐曲最终在长达16拍半的颤弓下配合着钢琴的刮奏,在情绪达到最顶峰的时候强收结束全曲,给听众留下无限的遐想,见谱例8。


三、 《楚颂》对现代二胡作品的启发以及思考

众所周知,自刘天华先生主张将二胡纳入音乐学院的正规教学后,二胡相较于其他的民族乐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历经了刘天华、阿炳等近代艺术家,以及当代的刘文金、王建民、关乃忠等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二胡的曲目量和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多彩。期间,二胡作品经历了1915~1949年以《病中吟》 《二泉映月》《小花鼓》《怀乡行》等曲目为代表的初创时期;1949~1979年以《流波曲》《赛马》《秦腔主题随想曲》《豫北叙事曲》以及文革后期出现的《战马奔腾》《江南春色》等优秀作品为代表的兴盛时期;1979~1999年以《长城随想曲》《第一二胡狂想曲》 《双阕》等作品为代表的新探索时期。③之后又兴起了一股演奏西方移植作品的热潮,例如《流浪者之歌》《引子与回旋》等作品。

在如今的21世纪,现代二胡作品更是百花齐放,大量的作曲家在保留本土音乐元素的同时尝试融入更加新颖的世界性音乐元素。而《楚颂》这个作品,我个人认为在当代二胡作品中是十分优秀的。作曲家李博禅没有一味地生搬硬套西方的现代作曲模式,而是根植于我们民族自己的音乐思维,注重二胡擅长的演奏方法、音色特点和音乐表现的领域,从而创作出适合二胡演奏的音乐作品。这种尝试无疑是不成功的。像《楚颂》这种既能着重抒发个人情趣、引起听众的共鸣,又不乏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曲目在现代二胡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四、结语

二胡作为中华民族乐器的代表,历经了一代代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探索和创新,在曲目量、演奏技法和表现力上都取得了飞速的突破和发展,而《楚颂》更是当代二胡作品中的优秀之作。笔者以这首作品为例,希望为后来的演奏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演奏者可以适当看一些有关霸王别姬的相关资料和影视作品,在完成技术层面的要求后,根据自己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知,适当地进行二度创作,在突出个人演奏风格的同时,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完美。如今的民族音乐已发展得更加国际化与多元化,这样的优秀作品对我们二胡演奏者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享受的体验。


注释:

①《人民音乐》,2016年第11期.

②此说法取自于笔者对原作者的采访。

③乔建中.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二胡艺术百年观[J].《音乐研究》,2000年01期.


参考文献:

[1]宋飞.二胡演奏中的二度创作[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

[2]孙凰.谈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D].2006.

[3]刘长福.谈二胡演奏中的形象思维[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4.

[4]林东坡.论二胡演奏艺术中的“气”[J], 《艺术百家》,2007.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