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地道的老北京,生在东城,长在西城。”许讲德住在亦庄一个小区里,宽大整洁的房间,惬意舒适。一头华发的许讲德老师面容慈祥,笑谈自己的身世,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 “我在绒线胡同小学上过四年学,初小毕业。”回忆起自己在绒线胡同上小学的时候,许讲德的眼睛忽然亮了起来: “早晨起来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我就是指挥。”说着,许讲德忍不住挥起手臂,做起了打拍子的手势,口中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
十二岁参军抗美援朝
许讲德记得教音乐的女老师姓迟, “我音乐课上的好,迟老师发现了我身上具备音乐天赋。我喜欢音乐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爸爸爱唱旦角,妈妈爱唱老生。我妈妈是旗人,枕边四大名著常有。我的姥爷是四品官,我的家教特别严。”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许讲德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
1950年,驻扎在北京的20兵团文工团排戏,戏中需要两个小孩担任角色。许讲德和弟弟有幸被学校推荐到文工团参加了演出。演出之后,12岁的许讲德就和弟弟一起穿上了军装,正式成为部队文工团的成员。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12岁的许讲德跟随部队文工团赴朝。
她小小年纪就跟着文工团行军,为志愿军战士唱歌跳舞。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画面。她说: “我跟着队伍走,对部队战士就是最好的鼓动!那么小的兵都在队伍里走,也鼓舞了其他的人。”
1953年朝鲜停战,杨成武将军指示文工团领导:停战了,别耽误了孩子们上学。于是文工团的领导就让14岁的许讲德和弟弟回国,打算让他们继续念书。
二十五元购买二胡
告别了战火纷飞的战场,许讲德原本打算进入部队为他们联系好的北京八一小学念书,也希望再度走进学堂重新拿起书本。
“20兵团那两个小孩回来了!”许讲德和弟弟从朝鲜归国的消息被华北军区(现北京军区)文工团知道了,他们说:这里的小鬼班正好在排练节目,让他们加入,这个节目就不愁排不出来了。就这样,许讲德和弟弟还没跨进八一小学的校门,就进入了华北军区文工团(战友文工团前身)。
许讲德进入华北军区文工团(战友文工团)之后,加入了舞蹈队,成为了一名舞蹈演员。她参加了《小白兔》 《打盅盘》 《花狸虎》等节目的演出。作为舞蹈演员,讲德很清楚自身条件并不理想,于是她开始向音乐方面发展,这件事说起来很偶然。1956年,战友歌舞团的乐队队长李湘林外出散步,从舞蹈队宿舍门前经过时,听到里面有吱吱扭扭的拉琴声,走进去一看,原来是舞蹈演员许讲德在拉二胡,李湘林感到非常意外!一问才知道,原来讲德把每个月的津贴都攒起来,舍不得买零食吃,而是到委托商行花了25元钱买了一把旧二胡。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己摸索着练习起来,很是刻苦。李湘林了解到事情的原委,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他觉得讲德能这样做,就说明她喜欢拉二胡,也会做出成绩。因此,李湘林当时就对讲德说: “你到乐队来吧!”李湘林的一句话,自此改变了许讲德的一生,这就是后话了。
二胡独奏屡屡获奖
当时李湘林只是希望讲德能够尽快地参加乐队的伴奏工作,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之后,许讲德居然站在了舞台中央,独奏了刘天华的《光明行》 《良宵》 《独弦操》等乐曲,并在全军会演中得了奖。如果说许讲德在舞蹈专业上与其他人相比不占任何优势的话,在胡琴演奏上她绝对是天赋惊人,无师自通。因为二胡,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掘了自己的潜能,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1956年以后,自学了四五年二胡的许讲德便开始走上了独奏的舞台。在二胡艺术舞台上,她尽情展示着自己的音乐才华。战友歌舞团的作曲家晨耕、唐诃、王竹林、李遇秋、娄生茂等这些曾经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过的战友们,先后为许讲德创作了大量的独奏曲,如《子弟兵和老百姓》 《欢乐的竞赛》 《金珠玛米赞》等作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竹林给我写的《金珠玛米赞》在全军汇演中还获了奖。”许讲德介绍道: “王竹林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作曲家。他是我的队长,他先后写了八首二胡曲。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搞音乐创作一定要去体验生活,所以他写的东西,一般成功率比较高。”这首乐曲的主要特点是民族风格浓郁,地区特色鲜明,它以藏族民间歌舞曲为基本素材,通过ABA三段体曲式结构,表现了藏族人民对解放军的赞颂和他们获得新生活后的欢快心情。许讲德自豪地说: “由于我身边有这么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所以由我首演的曲子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多的。我这一辈子挺幸运的,我自己也努力,但是光自己努力也不行,主观、客观都撞在一起了,因为人的本能都是向上的。”
演奏风格深得名家赞许
许讲德后来还陆续演奏了《售货员下乡来》 《喜唱丰收》 《白花吟》等二胡作品,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许讲德独特的演奏风格。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张韶先生第一次观看了许讲德的演出后,大为赞赏。他评价许讲德的演奏是:音色圆润,音乐流畅,揉弦优美,歌唱性强,台风清新活泼,自然大方,毫不呆板。张韶还号召广播民族乐团的乐队人员都去看许讲德的演出,向她学习。
许讲德坦言: “从小我家里面环境也不太好,我知道吃苦。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各方面我对自己都严格要求,知道自己要努力奋斗。”她接着道:当兵以后,我总结了十六个字:遵守纪律,业务刻苦,努力工作,团结同志。
许讲德欣慰地说: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事业上比较顺利,家庭也比较幸福。
许讲德凭借着她的音乐天赋和对二胡艺术的勤奋努力,经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逐渐成长为新中国自学成才的著名二胡演奏家。她是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她被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多所艺术院校聘请为客座教授,经常应邀到各地讲学。多年来,她为国家培养出数十位二胡优秀人才,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二胡之声酷似人声
二胡这件民族乐器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在于“二胡之声酷似人声”。
许讲德说,从胡琴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件乐器在发展成为独奏乐器之前,最初就是为戏曲音乐、曲艺说唱音乐等伴奏的,而且一直是主奏乐器,担负着旋律声部的演奏。它要与演唱者密切配合,起到烘托作用,在行腔、润腔、语气、情感、气口、韵味等方面都要与演唱者默契一致,起到烘托、包圆、包严和保调的作用。也就是说,凡是人能唱出来的,要求胡琴也要能奏出来,这说明了胡琴要像人声唱出来的效果一样演奏出来。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二胡演奏中,许讲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说:演奏是靠感觉、靠反应、靠控制,从而产生了二胡特殊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演奏手法,如:左手的主要技巧手法要在两根弦上能掌握运用揉、抹、滑、打、压、垫、颤;右手的主要技巧手法要在运弓上能掌握运用长、换、连、顿、抖、跳、抛。这就为音乐表现创造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准确地塑造不同风格特色的音乐形象,抒发演奏者的情怀,根据情感和作品风格的需要,演奏出各种不同韵味的声音效果,去感染和打动人。因此,可以说,二胡是最富于歌唱性和抒发内心情感的乐器。
用胡琴演唱十八段京剧
1974年,中国进入了文革后期。时任文化部有关领导从全国点名调来了一些音乐家成立了一个录音组, “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干什么呢?调查了解民族音乐、民族艺术的发展状况,探索怎么出新的路径。”许讲德回忆说:当时二胡组调来了我跟闵惠芬,笛子是俞逊发和曾永清,琵琶是刘德海和王范地,古筝是项斯华和王昌元。还成立了词曲组,也有唱昆曲的,还有戏曲界有影响的一些人,这件事情在当时受到高度重视,由文化部主要领导来抓这项工作。
许讲德依稀记得,在公安招待所,他们每个人单独一间屋子,屋子里有一个录音机,听京剧唱腔,同时有京剧名家李慕良、赵燕侠、李世济等人进行艺术辅导, “先学唱,后模仿,再画弓指法。让我们用二胡演奏过去的京剧唱腔和地方戏曲,通过这样的学习,走出一条民族音乐发展的路子。”许讲德摸索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就开始录音了,用二胡模仿京剧的唱腔演奏。她说,行腔好办,关键是润腔。 “我的总结是:分清流派,进入角色;认真学唱,行腔准确;韵腔细腻,指法准确……行腔准确,这是第一关,关键在润腔。”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学唱京戏和用二胡“唱”京戏,许讲德觉得这种付出和尝试很有意义。她说: “中国的民族音乐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就是京剧。俗话说: ‘京剧的腔,厨师的汤。’京剧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学习京剧对演奏中国风格、中国音韵的东西很有帮助。”许讲德认为,二胡“唱”京剧之所以很成功,就是缘于二胡之声酷似人声。 “二胡没有指板也没有品,它只有两根弦,两根弦就好似人的两条声带。人声能唱出来的,二胡都能‘唱’出来。”
许讲德用二胡“唱”了《空城计》《贵妃醉酒》《击鼓骂曹》《辕门斩子》《荒山泪》等十八段京剧唱腔,这些作品均成为用胡琴演奏京剧的经典作品。

编顺口溜概括二胡演奏精髓
许讲德在战友文工团曾经是民乐队的分队长。她称自己在台上一辈子没带过谱子,无论是给马玉涛伴奏,还是给耿莲凤、张振富的二重唱伴奏都是如此。“我是旋律乐器,我来托、包,他们唱歌的心里面就有底了。他们说我演奏的二胡酷似人声,也许跟我喜欢用二胡‘唱’京剧有关。”
许讲德还把多年来演奏二胡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用心编写了初学二胡顺口溜:
持琴——琴身放稳稍左斜,利于操作要稳定。两肩两背别抬高,坐姿端正不塌腰。
手型——左手虎口包琴杆,不紧不松要自然。四个手指要弯曲,指尖触弦手型圆。
运弓——弓子功夫很重要,好像盖房打地基。握弓运弓要平稳,手腕灵活臂随行。
音准——二胡音准难掌握,音程关系要弄清。各调指距多变化,把音拉准才好听。
节奏——分出句子讲语气,长短变化要弄清。音符节拍要奏准,流畅自如是硬功。
表现——理解作品要准确,声中有情是关键。风格韵味声中有,经听经看才感人。
这些顺口溜高度概括了二胡演奏的精髓。
关于二胡左手的重要性的问题,许讲德说:左手按指手法要讲准确性,讲分寸感,讲巧安排,从而达到风格准、韵味浓、情感真实的演奏效果。二胡的左手技巧是中外拉弦乐器中演奏手法最丰富的,它为二胡进行富有歌唱性的演奏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演奏手法中,掌握好分寸多变的动作,做到巧安排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一种手法的运用都是在多变中进行的,绝对不是死板的僵硬的动作,因此一定要根据乐曲所表现的不同内容,即情感、风格、韵味,去巧妙安排,使分寸的掌握和运用恰到好处,才能收到生动、真实、准确的演奏效果。如:在运用打音、装饰音等手法时,处理不当,就可能失去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跑了味。再如:揉弦和滑音等是美化声音、突出个性的手段,它好像人的化妆一样,化妆好可以使你的五官变得更美,更靓丽,并富有个性美。但是哪个部位到底应该化多深、多浅、多粗、多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五官条件而定,所以二胡左手丰富的演奏手法运用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所奏乐曲的风格韵味是否真实、准确。因此,两手的功夫是二胡演奏者综合素质的体现。心到、手到、生动自如才能打动人心。而两手技巧能否准确运用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积累和基本功是否扎实过硬。
二胡演奏讲究情与韵
关于揉弦,许讲德说:这么多的揉,每一个字都能写好几篇文章。不同地区都有不同风格的揉弦方法。不管怎么揉弦,手型始终要保持圆的状态。
“我认为成功的二胡演奏应该具备五个字:声、情、技、型、韵。充满韵味的二胡声音可以绕梁三日而不绝,让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她那首曲子拉得真好听!’令人回味无穷。中国人说话这村跟那村不一样,中国音乐也应该是这样的。你不要说‘我就是这种风格’,你要有根据,因为你奏的是情,奏的是味。”
许讲德说,成功的二胡演奏要具备四个条件,即四优:优秀的教师,优异的作品,优质的乐器,优良的演技。
“会拉琴还要会养琴,会调琴。”这是许讲德的经验之谈。许讲德选择二胡的标准是:上下里外通,手感特别灵;制作要精细,好看又好听。我不要求二胡非得是什么名贵的木料,只要好听就行。我最喜欢老红木的。
许讲德手中有一把制琴大师满瑞兴先生最早给她制作的机械轴二胡。 “现在舞台上,用机械轴二胡的只有我和马向华。”许讲德依稀记得当时北京有一个乐器改革的组织, “他们研究的非常精密,机械轴二胡就是乐器改革的成果之一。”受到许讲德钟爱的这把机械轴二胡跟随许讲德已经四十多年了,她说这把胡琴现在依然很好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作为著名的民族音乐家,许讲德在二胡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她至今戏称自己是“中国最后一位没有文化的小艺人”。可是从她对二胡演奏“致广大,尽精微”的论述中,有多少所谓有文化的演奏家可以与之比肩?
许讲德在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从内蒙古大草原到西沙群岛,从福建海防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人物,她曾代表国家出访了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苏联、日本、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她优美的琴声令人难忘。
许讲德在演出讲学之余,还一直致力于社会的音乐普及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她倡导的二胡考级活动得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她与张韶、赵寒阳共同编写的《全国二胡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陆续出版,社会反响极其热烈,为二胡艺术的普及和培养优秀演奏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今,许讲德虽然已经退休且年事已高,但她仍旧活跃在二胡艺术舞台上,仍旧为社会做着有益的事情,仍旧应邀到各地去讲学、演出、参加大赛的评委工作,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为二胡艺术的普及继续释放着自己的光热。2005年,许讲德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许讲德从艺55周年师生音乐会”,当时已经67岁的她每天在家刻苦练琴,完善自己,使得音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为自己的音乐生涯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而今,年届八旬的许讲德老师一头华发,精神矍铄。只要是在二胡音乐会的现场,人们都会看到许老师的身影。她一生与音乐相伴,情系二胡。她当年演奏的诸多二胡作品,已成为中国二胡历史典籍中的经典曲目;她充满传奇的音乐人生,她对中国二胡事业做出的贡献,必将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