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协奏曲红梅随想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及旋法等方面的研究,探明并寻找出了协奏曲曲式结构内部在调式及旋法中的三音列与调式特色音程。这是协奏曲旋法发展的核心。为演奏者对二胡协奏曲的音乐风格把握提供了重要的演奏理论依据。
《红梅随想曲》是作曲家吴厚元根据歌剧《江姐》的主题音乐《红梅赞》及部分旋律片段重新构思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队协奏的单乐章二胡协奏曲。当我们聆听或演奏此曲时,就会被该曲宏大的器乐交响性所震撼、感动。这是一部饱含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协奏曲,让人听后,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引子:刚柔并济地;第一部分:内在抒情地;第二部分:由远及近地;第三部分:激愤感人地;第四部分:从容赞美地。
协奏曲《红梅随想曲》在曲式结构上,运用了变奏曲式和单乐章混合自由曲式创作。乐曲音乐风格,来源于吴越音乐中著名的五声徵调式和巴蜀音乐中徵、羽调式特色音列。在旋律发展上,运用了以七声徵音为中心,由近及远扩展而来。羽宫角为特色音程。演奏时,我们要牢牢地把握羽音la、宫音do、角音mi三音列的特色音程的在协奏曲中的作用及其特殊演奏技法,这对实现并把握乐曲音乐风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子:刚柔并济地;
开始乐句是在变格节拍吴越音乐徵调式中的徵音sol开始的。第二拍mi音则运用了徵调式中的特色音调mi音名,第二小节第一拍音名,直接从徵音sol强奏一个高八度大跳至徵音sol上展开并在第二个徵音sol四分音符延长音上发展。下一拍出现了七声音阶的变徵升fa音,后在宫音do强音的演奏中结束。在演奏激情澎湃的引子前四小节乐句时,第一个变格音名徵音sol右手运弓,要用弓尖定位强点擦弦开始,运弓要急,强,快,长的运弓方法,在奏第二拍mi sol音程时,运弓与第一个徵主音sol的奏法要一致,如同三连音音型的演奏,加之左手配以强点揉弦,使声音变得富有弹性,坚定而有力。表现出对江姐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在奏至下一小节的两个高八度徵音大跳sol时,与第一拍徵音sol形成了强烈的声音对比。左手在演奏徵音sol时,要在徵音特色音上,用高抬快落指+点揉技术,右手运弓,要用强点弱控弓的技术,使声音充满激情与爆发力,再控弓弱奏缓慢前行至变徵升fa音上,下一拍用弱短弓连续演奏角mi和变徵fa音。最后一小节,在宫音do八分音上强收结束。演奏时,右手运弓要用强点弱控弓+强收的运弓技术,左手用点揉并加频的演奏技法结束这一宏大气势的乐段演奏,以表现出江姐对党忠心,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的革命气概。
第一部分:内在抒情地;
主题乐段:是运用了变奏曲式展开发展,主题前两小节音乐旋运用了吴越音乐中最著名的徵角小三度的旋律发展。首先要把握好吴越音乐徵调式sol la do特色音程的演奏。右手运弓擦弦要轻缓、平直、慢,把前四个音名节奏要拉的方整、准确。左手换把要无痕,同时要把握好轻擦弦技术,将徵音sol特色音5535名奏的寂静,甜美,深情。在奏第三拍高八度徵音sol的演奏时,右手运弓要用强点弱控弓技术,实现在一个音上强弱对比与音色上的变化。并加强乐曲音乐风格的柔美度,声音的感召力,以及对江姐的感怀与敬仰。在奏至第三小节
的主题展开乐句时,在do特色音上用强点揉弦,右手运弓需加长、加强,在奏后两拍mi sol la do时,运弓需发力重擦弦并加长,使声音变的激动,柔美。在第四小节
是第一次高潮点出现。为加强高八度羽音la强音的演奏,弓法要用分弓,运弓的弓速要加快,并加力、加长,左手在羽音特色音上用点揉法,使声音迅速达到高潮。在奏下一拍音时,运弓弓速放慢,轻擦,奏出娓婉曲折的音感来表达出对江姐的赞美与敬仰之情。第七小节
主题段第二次高潮乐句出现,连续两拍典型性的以徵调式为中心的小三度+大二的音程出现,使音乐旋律变的流动、温暖并向渐强发展。第三拍mi do小六度下行大跳,将主题音乐推向了段落的高潮。在演奏第七小节
时,运弓弓速要徐缓、慢擦,奏第二拍
时,运弓弓速需缓加力、加速,把旋律推向渐强。左手在特色徵sol音名上要加入强点揉弦,以加强风格性声音特色,使声音更具激情。当奏至角宫音
上行小六度大跳音时,运弓弓速要加快,并急发力,弓长保持不变。特别是在变宫xi音名上,运弓要运用强点加速擦弦法,强调变宫xi音的特色音感。将音乐推向乐段的高潮,并在高潮中结束主题段。表达人们对江姐有如红梅一样的品质的赞颂。
第二部分:由远及近地小快板;
调性又转回D大调上,音乐充满了朝气与坚定。调式为蜀徵体系徵调式。小三+二度sol mi+re三个音,变格节拍在徵音sol上强奏开始,旋律进行连续用了三个sol mi sol+八度徵音sol上的八分音符排比句的节奏型,来推动旋律的发展。有朝气蓬勃催人奋进之感。演奏时,第一个徵音sol要用推弓,强点擦弦开始,因徵音sol是巴蜀徵体系的特色音,左手要在徵音sol音加入点揉以加强乐段的地方音乐特色。前三个音的演奏,在运弓力度,运弓长度上要完全一致。奏第二小节高八度徵音符点sol时,运弓要使用强点弱控弓技法,即在徵音sol上用快速的强音头点擦后,运弓力量马上松开变弱并控制运弓力度与弓速。使声音即有力度,有弹性,同时又有很鲜明的对比度。第二个角音mi与下一拍re mi要轻缓运弓,演奏至徵音sol切分音时,要使用强点弱控运弓技法,让声音在对比中一路前行,表达出内心的激动与快乐。下一小节的do la sol la do的奏法与前两小节一致。在演奏变奏的展开段时,要注意八+十六分音型节奏重擦弦奏法,即要在八分音sol mi sol强奏后至下一拍
时,要用重新加长发力的重擦弦的颗粒状声音的演奏法演奏,使十六分音符声音与八分音符在音色音感上,保持声音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把人们带到欢快的情绪中。
接下,调性又转入到G大调,在果断地小快板中前行。在蜀徵体系中的宫,羽,徵为主的三音音列中展开,密集又坚定有力的重复相同音名与节奏,仿佛让人联想到江姐面对敌人,从容不迫的心态以及勇敢刚强的性格,表现出江姐的自信及对未来的憧憬。
此段小快板演奏时右手运弓要用轻点弓擦弦,使声音演奏的,饱满而有力,清晰而颗粒的效果。接下旋律发展进入到了降B调上,纯朴风趣地地方风格性旋律,使调式发展进入到蜀羽五声调式体系中,用特色角羽宫三音音列发展而成。乐段是从蜀羽体系中特色角音mi徵音sol小三度特色音程开始的。演奏时,要把握巴蜀音乐激情、风趣、纯朴的特点,特别是要把握角羽宫mi la do三音列特色音名上的音乐风格的演奏。在奏角音mi时要用强点弱控弓奏法。奏下一拍sol mi re时,右手推弓要缓加速,在re音上要加重音,使演奏的声音即而有弹性又有巴蜀风趣纯朴的风格感,并与前一拍在声音上形成豪放与舒缓的对比。第二十小节
在宫音特色音do上运弓要加入轻点重音。以表达江姐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革命精神。在下段插部小快板中,调性分别转入D调,G调C调,旋律在三个调中交替的平行发展。调式由D蜀徵体系
转入G、C蜀羽体系
小快板的音乐旋律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演奏时,右手要运用长,强,平,直的快弓擦弦法演奏,左手要分别在特色音名徵音sol角音mi上加强到点揉弦,把声音演奏的激动有力,节奏演奏的规整干净。
第三部分:激愤感人地;
调性转入降B调,这是一个散板结构,音乐在蜀徵体系中徵音sol上激愤悲痛的开始。演奏时,右手运弓要在徵音sol上,用强点弱控弓演奏,左手在徵音sol上加强点揉弦。第二拍角音mi运弓要急,强,快的推弓发力并重擦弦。后三拍在这一乐句中,出现了变徵升fa,在演奏后三拍时,右手运弓要在每个单音名上用强点弓演奏。右手运弓,也要在每个单音上用极强的强点加长弓演奏,并在每个特色音加强点式揉弦,把悲痛的情绪推向高潮。把江姐失去亲人的悲痛表现了出来。音乐旋律仿佛是号角,宣誓着江姐内心的坚强与强大。段落在高八度的坚定有力的徵主音中结束。
第四部分:从容赞颂地;
在激昂的快板中,第一乐句四小节,以蜀徵音sol开始。第五小节至十小节,音乐发展进入了蜀羽调式,在羽音la上开始演奏时,把握好徵羽调式的特色音程,sol la mi的演奏方法。第一乐句中5653的演奏时要在徵音sol特色音上,用强点、平直、加长的运弓演奏,后三个音的弓长、力度、速度均保持不变,以奏出声音上的刚健有力,刻画出江姐面对敌人凶残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奏至十二小节处
旋律发展运用了徵音sol开始的五声音阶密集排列至两个八度音上的十六度大跳,递进式发展,使乐段发展进入了新的高潮。演奏时,右手运弓重点放在换弦及左手大跳音的演奏,右手运弓在内外换弦时,一定要在每一个换弦音上,用强点弓演奏。腕子要打开,运弓要加快,换弦时的频率及力度和整体段落速度保持不变。随着音的升高,运弓的力度弓长随之加长,奏出强音状至徵音sol达到高潮,表明以势不可挡的决心和意志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