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胡琴的演变
周菁葆 华音网 2024-02-26

我国古代的传统音乐.多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为主,先秦时期的七十种乐器中,弦鸣乐器极少。汉代我国使用的“箜篌”、“琵琶”是西亚音乐东渐的结果。为什么“胡琴”当时没有东流,其原因与西域古代民族的习俗有密切关系。那时西域的主体民族都从事畜牧业.游动性极大。“箜篌”、“琵琶”都是弹拨乐器,便于马上演奏、所以很快在西域流传。而胡琴则在马上难以演奏、西域民族当时没有接受,故而中原音乐长期没有这种拉弦乐器。

公元十一世纪,西域喀喇汗王朝建立,长达372年,在此期间,维吾尔人开始过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一变化、使西亚的拉弦乐器逐渐被维吾尔人接受,从而东传,对中原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郭沫若在《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中说:“本来中国音乐之史的发展,几乎始终是受着外来的影响,中国所固有的乐器不外是、箭、鼓、钟的几种,连琴、瑟都是外来的”。这里所说的琴、瑟都是外来的,并不确切。五弦琴、十弦琴以及瑟并不是舶来品。它们是中国的传统乐器。

但是“胡琴”倒是外来的。“胡”在我国历代史书中是泛指西域民族。古人知道“胡琴”从西域传入,但何时传入到西域,何时又东流中原,史书中从无详载。因此,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中感叹地说:“既为不能详其所自”。今天,我们则可以从丝绸之路宏观的角度,探索出一些“胡琴”演变的历史。

“胡琴”的称谓,最早见载唐代大诗人岑参的诗作。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中岑参出任安西北庭(今新疆吉尔萨尔)判官、写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诗中云:

中军置酒饮客归,胡琴琵琶与笼笛。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写有《和杨师臬给份小姬英英》,诗云:

见学胡琴见艺成,今朝追思几份情。

掩弦花下呈新曲,放拨灯火谢改名。

此外,白居易(公元772—846年)曾写有《筝》诗,诗云:

赵瑟情相似,胡琴调不同。

陈肠《乐书》中云:“唐文宗朝,女伶郑中丞善弹胡琴,昭宗末,石涂善胡琴、即琴一也,而有擅场,然胡汉之异,特其制度殊耳。”

从以上的诗中可以看出.唐宋时所谓“胡琴”,是泛指弹拨乐器,并不是现今所指的拉弦乐器。真正以拉弦乐器见载的是《元史·礼乐志》:“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摈之,弓之弦以马尾。”按《元史》是明初宋濂(公元1310—1387年)主修,这种二弦“胡琴”至迟应在十四世纪已传入中原。那么。“胡琴”究竟源自何地呢?

欧洲学者宋内拉(M。Sonnerat)认为:拉弦乐器源自印度。①,但是,汉文史籍中并无印度音乐使用拉弦乐器的记载,经常提到的“风首箜篌”(印度音乐中称作维那)是弹拨乐器。戈玛拉斯瓦米(A·Coomaraswamy)在研究巴拉胡提浮雕中也认为印度无拉弦乐器。②,直到十三世纪成书的印度文献《乐海》(Samgitratnakara)中才认为Kona一词具.有弓的含意,③,但并未详载拉弦乐器的名称。因此,拉弦乐器的起源,不能追溯到印度。

拉弦乐器最早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公元前3000年,希伯来人就已使用阿拉伯人发明的“拉巴卜”了(Rab-ab)。当时的拉巴卜是一根弦,叫作诗人拉巴卜(Rababechae'r)。这种乐器名称,东渐后用指弹拨乐器。现在中亚地区的拉巴卜,基本上都是弹拨乐器,如阿富汗人的“鲁巴卜”,我国维吾尔人的“喇巴卜”即是。而阿拉伯人的弓弦拉巴卜,至今仍在阿拉伯半岛上流传。

“拉巴卜”的东渐,使波斯传统音乐发生了某些变化。在漫长的历史中,波斯人又发明了二弦拉巴卜,称为“卡曼恰”,这种乐器在西亚地区得到流传。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人使用一种二弦乐器。④。这种二弦乐器与《元史》中的二弦“胡琴”当是一物。蒙古人后来称作“马头琴”乃是因为琴头用了马形装饰,但琴的共鸣体类似梯形,与阿拉伯人用的拉巴卜形状基本相同。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阿拉伯人还有两根弦的拉巴卜;二是可能蒙古人在一弦拉巴卜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总之,蒙古人从西亚带回中原的“胡琴”,不是波斯人发明的那种共鸣体为圆状的“卡曼恰”。反证之,波斯人的“卡曼恰”可能还没有普及。

据林谦三的研究:“在波斯画里,十五世纪的帖木儿朝一派的画、画有一种半球状槽上蒙着皮革,有二弦或三弦的弓擦弦乐器。十六世纪的萨法维(Safavi)朝一派全盛时期的画里,频频见到这种乐器。所奇怪的是十五、十六世纪文献,绘画所表现的弓擦弦乐器,差不多都是圆槽,二三弦的”。⑤。这说明蒙古人的“胡琴”不是波斯人所发明。

波斯人发明的二弦圆槽共鸣体拉弦乐器,其广泛流传是在察合台汗国时期。帖木儿朝正是西察合台汗国。从壁画中反映出、维吾尔人在十四世纪以前已经接受了波斯人的“卡曼恰”。

据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熙宁(宋神宗年号)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这是一种二弦的拉弦乐器、由此联想到《乐书》中所载的“奚琴”也是二弦,但史书中说这种乐器是用“竹片轧之”,并不是现在所指的拉弦乐器。

为此,可认为维吾尔人至迟在公元十四世纪已掌握了波斯人发明的“卡曼恰”,而用“哈尔扎克”重新命名,之后称作“艾介克”。按阿拉伯语中“艾介姆”是指非阿拉伯人。维吾尔人采用“艾介克”,显然原为了表示这是本民族的乐器。维吾尔的这种拉弦乐器共鸣体为圆形、两根弦。用弓拉奏。

这种乐器传入中原称作“胡琴”,之后又得到发展,逐渐演变成二胡、京胡、板胡、南胡、四胡等。而蒙古人从阿拉伯学到的拉巴卜,以“马头琴”为名,长期只在蒙古族中流传,并未引起中原音乐的共鸣。使华夏音乐发生变革的是维吾尔人的胡琴。

现在可以勾画出一条胡琴演变的历史沿革线。即:阿拉伯人的拉巴卜—→波斯人的卡曼恰——维吾尔人的哈尔扎克—→中原音乐的胡琴。

我国音乐中胡琴的使用,是西亚音乐东渐中重要的标志之一,它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注释:①宋容拉(M.Sonnerat):《东印度旅行记》。②戈玛拉斯瓦米(A.Coomapas-wamy:《维那的构造》。③葛洛绥(」·Grosset):《印度音乐史》。收入《音乐全书》的《历史篇》。④玉尔(Yule):《马可·.波罗游记》。⑤林谦三《东亚乐器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