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在传承二胡艺术之中绽放民族文化芳华——汝艺二胡艺术成就素描
王安潮 华音网 2024-05-09

汝艺是上海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的教授,是二胡艺术研究领域的学者,是音乐舞台演奏的名家,是民族器乐文化发展的策动者,还是录音艺术中经验丰富的实践者,他在多重身份上不断绽放精彩,在业内外不断显现其吸睛的艺术芳华。教学上,常可见他的学生在全国获奖或在重要演出中亮相;在研究中,他的著作《孙文明二胡全集》、论文《从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看他的创作理念与音乐特质》《孙文明二胡艺术回望与再发现——(二琴光亮)演奏“绝技”复原札记》《身教与言传——论闵惠芬二胡教学艺术》等,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参考文献;在演奏上,他的每一次演出,尤其是近年来二胡全国巡演,在10余所音乐院校引起围观,出版的多张专辑均受人喜爱;在文化上,他在孙文明二胡艺术的推展上奇招不断……他总能以出色的艺术才华和非凡之举,甚至常以“破圈”之举而吸引大众的为之侧目,惊艳民乐界。

创新民族器乐文化

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在近年来获得了深广的发展,专题性、大型化的舞台艺术展演及学术课题不断出现,也不断突破人们的认知范畴。汝艺教授是借助当前学术环境而在做个性探索的特立者,以其创新之举而不断将人们对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认知视界扩展。就在今年7月13日晚的上海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大型多媒体孙文明二胡情景音乐会——重释“文明”》的新型演创研剧目华美上演,汝艺是此次演出的主创+主演。在这场多媒体器乐情景剧中,他饰演了中国的江南二胡名家孙文明,以全新的编配而演绎了孙先生的《弹乐》《二琴光亮》《流波曲》《夜静箫声》《志愿军归国》等二胡名曲,将历史中的民间艺人孙文明形象鲜活地塑造于他曾经生活过的奉贤街巷现实生活之中,亲切的生活场景,惊艳的二胡技艺,感人的故事情节,美轮美奂的历史与现实场境变换,如泣如诉的民族器乐声情,以此而营造了令人流连忘返的演绎盛景,塑造了全新的可视化的二胡文化。

这场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场景化显现,是汝艺民族器乐文化新发展中的创意之一。其创新既有演绎形式情境化的新颖,也有历史人物情感化的推展,更有二胡演奏技艺戏剧性的凸显,重释的孙文明,既是新时代语境下的经典文明新解释,也是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家文明的“不走寻常路”的新诠释。剧中的表演令人赞叹,汝艺既要做好戏剧表演人物形象的饰演,还要做好二胡艺术演奏技术的重释,既当演员,也要演奏,尤其是要戴上墨镜在黑漆的世界中与现场交响乐队合作的“重释”,其难度可想而知。惊艳的演绎博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国内外的专家莅临,更以其民族器乐文化而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使得孙文明成为奉贤的文化名片。

夜静箫声

汝艺以其孙文明江南二胡艺术传承人的身份而很好地做了推广之举,以其非同一般的“重释”而创新地推动了民族器乐文化的发展,这是汝艺十余年来无私奉献探研的集中体现,其艺术创新精神和文化发展理念更令人感佩。他在挖掘孙文明江南二胡艺术之美的基础上,也以新时代语境而创新了的民族器乐文化。

发扬二胡艺术经典

汝艺所着意推展的孙文明二胡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曾被埋藏的遗珍。孙文明先生的成就曾在新中国建立前后有过精彩亮相,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中的“拉弦乐曲”存有其作品4首:《流波曲》《人静安心》《弹乐》《夜静箫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44-52页)。上海音乐学院录音室于1961年所录制的孙文明演奏曲目,有《弹乐》《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安心》《送听》《夜静萧声》《春秋会》《评弹开篇》《志愿军归国》《二琴光亮》《送春》等11曲。汝艺在挖掘传承孙先生经典之中重拾历史精粹,并完成了他从演奏行家到研究学者的转变,丰富其艺术人生。

除了从乐谱和遗响中探寻孙氏的二胡技艺,汝艺还重走孙文明之路,从浙江上虞到上海奉贤,一场研究和丈量“脚印”的接力开启了寻找孙文明,再现尘封的二胡绝响的“田野工作”(见吴桐的文章,《解放日报》2019年12月25日第12版),在有形的“重走”中找到了“重奏”二胡艺术新姿的文化内涵。汝艺的探研之举旨在复原一位和《二泉映月》作者阿炳齐名的民间二胡巨匠孙文明的技艺及其经典作品(见颜维琦、李娇的文章,《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在这之前,孙文明为人所知者甚少,经汝艺研演之后,随着音乐会巡演、乐谱及CD出版,孙文明二胡艺术不仅在江南二胡领域广为人知,还以此而形成了学术聚观的文化景象,孙氏二胡的独特性为人关注,其作品也逐渐为更多演奏家所用,为更多听众所喜爱。以此来看,汝艺的探研之功可比之于1950年杨荫浏发掘华彦钧的历史贡献。

汝艺发扬传统经典文化在于技艺精细之举并落到实处,他从文献记载的代表作复现入手,再以全面整理并复现孙文明的作品,尤以其独特的演奏技艺为突破口,找寻每一处非凡技术的作品内涵所在。针对孙氏每一部作品所对应的创作背景而挖掘技术的声响之本,并从其履历中探析艺术观念之源,从而全面复现了孙文明二胡的技艺之魅,发扬了孙文明江南二胡经典之所在。

凸显江南音乐意蕴

汝艺艺术贡献就在于全面展演并推广孙文明一生创作的二胡作品,再现其作品的“全本”所反映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经历,以新时代的文化可感而重释孙文明二胡艺术的江南音乐意韵。

汝艺以孙氏作品的全面挖掘而逐层深入其音乐意韵的技艺内涵。如对1951年春创作的《弹乐》中所糅合了江南丝竹和评弹音乐的演绎;对1952年创作的反映孙氏一生困苦生活的《流波曲》,汝艺对其悲戚幽婉的江南二胡音韵做了更为低徊婉转的江南意境新展;对1952年创作的《四方曲》,汝艺凸显了曲中运用的京剧及粤曲的节奏节拍素材;对1957年创作的旨在表达民间艺术受到重视后感激之情的《人静安心》,汝艺做了由外及内、由浅入深的解读;对1957年春创作的《送听》,运用了模仿高胡、椰胡以及传统广东音乐组合的音色与音响;对1957年10月创作的《夜静箫声》,以实弓与虚弓相结合而处理了实音与泛音相融合的边界效应,丰富了演奏中的泛音列,是有控制地对“狼音”进行简单有效的特有处理技巧;对1959年6月在上海民族乐团讲学期间以钢丝弦二胡而创作的《春秋会》,汝艺也注意了钢丝弦二胡音响的特点再现。

汝艺不仅传承了孙文明在二胡技艺的新发展上,还传承了他对民间音乐的深切感悟与新中国文化氛围下的新观念上。如在《弹乐》开头,他显现了曲中音乐素材如评弹《潇湘夜雨》《珍珠塔》中的《看灯》,在音乐的发展中所运用的弹词牌子曲《离魂调》的过门音乐,并多处发展了江南丝竹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六》的主题等,以复现《弹乐》中的江南音乐的韵律,而传承创作中的立意创新;为复原演奏双音的二胡绝技,汝艺在《二琴光亮》中以双马尾二胡琴弓而演奏出五度音程的双音,他挖掘出这一新技法所表现的马头琴、呼麦的民间音乐艺术效果,在展现持续低音中又营造出西方帕萨卡利亚的艺术效果,汝艺意在凸显民间艺术家孙文明的超前创新音乐理念。

汝艺在西安音乐学院交流演出

绽放民族文化芳华

汝艺出生于山东,成长于江南,从其当兵时日起,他就将山东人的豪情与韧性带进了军队文艺之中。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家级演奏奖,促成了他之后追求二胡艺术的执念。他也幸运地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修炼其演奏之功,1986年,汝艺开始跟随孙文明的嫡传弟子吴之珉学琴,尤对《流波曲》有了深解,而留校的工作中又在录音艺术方面再展其能力。他在考入二胡著名教育家王永德门下做研究生,在音乐史名家陈应时指导下完成其硕士论文,同时,他也成为闵惠芬的关门弟子。为了系统研究,还跟林心铭系统学习孙文明二胡艺术,并在中国音乐史名家指导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之后,他的二胡演奏艺术发展进入快车道。

孙文明全国巡演中央音乐学院站

“演奏加创作”,是汝艺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给人的突出印象,他在那场演出中融入电子音乐的手法,那场演出因《音乐周报》的评论而为人所知。最为学界称道的要属汝艺于2011年11月18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二胡交响音乐会,他用胡琴和人说话,所演奏的不同时期的二胡名曲,将杨立青的《悲歌》、刘文金的《雪山塑魂》、吴厚元的《红梅》、闵惠芬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及张长城的《红军哥哥回来了》、华彦钧的《二泉映月》、陈耀星与杨春林的《陕北抒怀》等作品,他将“影响几代人的经典曲目,感动几代人的优美旋律”集中展演,显示出他宽广的技艺驾驭能力(见宁汐的评论文章,《人民音乐》2012年第4期)。之后,汝艺的演奏盛会逐渐增多,音乐会多是主题鲜明而极富吸引力,如再现民乐经典的《汝艺二胡演奏会》(2017年12月3日)、纪念闵惠芬的系列音乐会之一的《海上雅乐·诗在弦上吟——汝艺二胡音乐会》(2022年月11月26日)等。

在民间艺术新时代发扬的语境下,汝艺在上海音乐学院资料库中发现了埋藏的遗珍——孙文明的二胡录音,奇特的音响效果所隐含的二胡演奏技艺深深地吸引了富有学术眼光的汝艺先生,也由此而拉开了他以学术研究为切入点的演奏新旅程。在深入研究并研制孙氏二胡之后,汝艺获得孙文明演奏艺术的真谛,2017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首演了孙文明全版二胡曲音乐会,由此巡演并演讲于全国专业音乐学院的《汝艺“民间音乐家孙文明二胡作品(全版)音乐会全国巡演》,它现已成为民族器乐文化品牌,他也以此而展开其宽阔壮美的民族器乐从民间传统走向现代舞台的专业学术发展之旅,以集中的艺术才情而绽放民族文化芳华。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汝艺先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山东走来,在其执着的艺术追求之路上,他披荆斩棘,并不断地突破自我,从而能持续地获得成功。其秘诀,一是在于扎根传统并放眼现代,将传承发展作为其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精进的根本,因此而能有宽阔的艺术视野,能够驾驭地域风格性作品,也能胜任现代交响性新作;二是在于精耕细作并锐意进取,将孙文明江南二胡艺术进行现代学术的挖掘,求其内核技艺与江南文化,因此而能以巧取胜,尤以多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发展之道而博得业内外的喝彩;三是持续精进并海纳百川,将自己的艺术发展与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发展协同发展,将个人技艺持续精雕并与社区文化需求的交互联袂,广泛吸纳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于其内,在丰富内涵的同时也能绽放多样的艺术魅力,铸就自己,也美丽他人,将自己的民族器乐表演与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协同并进,华美绽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