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一)二胡的历史
拉弦乐器大部分都是由“胡琴”改变而来,只是落入不同地区拥有了不一样的名字。唐朝首现二胡,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是出现在古代北部,由奚族人所发现的“奚琴”。[1]胡琴在唐朝时已经广为流传,但是更多是对“琵琶”的另一种称呼,跟现在的二胡并不相似;宋朝出现的胡琴,才是使用弓弦来演奏;一直到元代才开始使用马尾做弓。所以二胡的起源说法多样,但是可以确定二胡是在弹拨乐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现在的拉弦乐器。但是二胡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由华彦钧、刘天华等人将这件乐器带入了人们的视线。
(二)竹笛的历史
中国的竹笛可以追源到远古时代,当时是作为传递信号和诱惑猎物而被祖先们所创造。竹笛的原型是骨笛,早在黄帝时期,就使用竹子来制作笛子,这个发现为现代制作笛子提供了好的材料来源。贾湖是最早出土骨笛的,现在还可用来吹奏《小白菜》的音调,贾湖骨笛的出现也代表了中国数学、手工业、文明都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面。但是因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原因,浙江余姚出土的骨笛,现在已不能演奏完整曲目了,河姆渡骨笛均是由禽骨制成,虽然不能演奏完整歌曲,但是可以发出类似于鸟鸣的声音,所以又称为骨哨。而秦汉时期发明了两头笛。唐朝由于开放交流的原因,当时的竹笛流入日本,现在在古都奈良还存放着4支横笛。
(三)唢呐的历史
唢呐别名为喇叭,但又与现代的喇叭有细微区别,通常将高音唢呐称为“海笛”。唢呐最初是由波斯、阿拉伯经过丝绸之路带入国内,后传到新疆;西晋的壁画上存有演奏唢呐的图片,但是根据后来其他国家文献资料证明,那是没有喇叭口的,所以不能称之为唢呐;唐代的文献资料里其实已经出现了唢呐,但是所存信息较少;元代时唢呐传入中原并且广为流传;明代唢呐被用于军乐中,且民间使用较为广泛;明后朝唢呐在戏曲中运用较多;清代唢呐进入宫廷音乐;新中国成立后,由民间走进校园。2006年,唢呐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器乐的发展
(一)二胡的艺术发展
胡琴是从唐代开始流传,元朝时期在军队里较多使用胡琴,到了明清时代,因为戏曲音乐的大力发展,所以胡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传遍大江南北。直到近现代,才正式改名为二胡,所以二胡的真正发展是近现代才开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大力发展民间音乐,寻找民间艺术瑰宝。刘天华作为现代派二胡的始祖,通过借鉴西方的器乐创作原则,丰富二胡曲目的多样性;以我国五声调式为基础,加强了民族风格的体现;在技法方面,吸收小提琴的演奏法对二胡进行了改造,使二胡变得更加专业化,更适用于学校教学。华彦钧可以称为江南民间二胡作曲家的代表,保留了很多优秀的二胡作品。但是北方地区二胡还是更多用于乐器合奏及戏曲。刘天华的出现,使得二胡从民间走向学校,随着科技的发展,电音二胡开始出现在大众眼前,使得二胡变得越来越“洋气化”。
(二)竹笛的艺术发展
汉以前,笛子多是竖吹;秦汉以后,笛子就变成了横吹笛和竖吹箫的统称;到了北朝,笛子就普遍流传了;唐朝时,笛子就有大小横吹的不同点,并且出现加膜的方法,后跟随忽必烈南征流传到大理等地,是现代芦管的前身,代表曲有《落梅花》等;宋朝的竹笛花样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单一的形式,而且从宫廷走向了民间,如宫廷中的鼓吹乐和民间的鼓板;晋朝笛子在吹的那块木头上又加了一块木头,回归竖吹;元朝的笛子与现在使用的笛子相似,多用于戏曲伴奏,后由于南北两地的差异性,出现了梆笛和曲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冯子存的竹笛曲《喜相逢》从民间走进了学校。近现代民间所传播的笛曲更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如河北的民间笛子曲《冀南小开门》等,都是在乐曲中加入地方民间特色技巧,使得旋律中明显能够感觉出地方特色以及生活的幸福美满。
(三)唢呐的艺术发展
具有“乐器之王”称号的唢呐,因为其擅长模仿人声和动物的叫声,所以在被认知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挣扎时期。唢呐在进入中国后,最先广泛使用是在军乐中,然后民间开始使用这件乐器来自娱自乐,后传入宫廷,开始运用于戏曲伴奏。唢呐更多是在民间发展,在河南等地,唢呐是作为养家糊口的工具存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唢呐被再次带上舞台,纳入学校教育中,这时候才正式研究唢呐的音乐符号,也正是在学校教育的帮助下,唢呐开始走向专业化道路,不再是民间的口传心授。同时,唢呐的演奏技术、风格也开始多样化发展,如《朝天歌》是一首唢呐协奏曲,需要学习陕北唢呐独有的风格和特色技法;而《一枝花》是一首山东风格的唢呐曲。
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
(一)二胡艺术
近现代以前的胡琴贡献主要在于音乐活动中的伴奏,而近现代以后的二胡越来越专业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京胡、高胡等。古代是以依附于其他音乐形式为主,近代开始独立走向舞台,通过借用西方的音乐独奏形式,将西方的音乐风格融入中国传统风格,推动了现代二胡的发展。
二胡在题材上面可以分为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传统曲目大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乐曲反映人的情感或讲述一段故事,如《二泉映月》就是反映阿炳内心的彷徨和对生活的愤懑,想去反抗且又无可奈何;《新婚别》则通过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采用描绘内心情感的方法来表达那个时期人们对战争的无可奈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更经常听到的是《江南春色》,描写美丽景色,没有生活压力和战争压迫,可以尽情欣赏美景;《喜送公粮》生活越来越好,新中国的成立,让人民群众能够从饿肚子到吃饱饭;《三门峡畅想曲》赞扬三门峡的宏伟气势。而且二胡更加注重技巧上的运用,如《蒙风》更多是技巧方面的多样性,模仿马头琴的双音等。
二胡由于发现较晚、规则性的制定也比较迟,所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二胡对中国音乐的推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二胡声音似人声,所以常借二胡来抒发内心情感,二胡一直普遍流传于民间,是普通人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抒发。
(二)竹笛艺术
竹笛的发掘不仅为中国音乐艺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更证明了中国历史的博大深厚,骨笛的出土从一方面证明了世界上最早音准率的使用是在中国,我们中国文化不比西方的音乐文化落后。
竹笛作为最早出土的乐器,也是吹管乐器中最为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乐器,在国家和民间的艺术团里占有明显的位置。笛在古人的记录中,被人寄予很大意义,在《乐记》中,笛被认为有治国安邦的作用;在《风俗通》《礼记》等文献的记载里,笛声可洗涤邪气;所以在古代,宫廷音乐里先重视了竹笛的地位。但是历史均表明了音乐对社会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教化功能,一个是娱乐功能;笛在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功能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洗涤邪气上体现了笛的教化功能,在民间音乐活动中体现了笛的娱乐作用。
由于笛子的历史悠久,其自身所含的音乐文化价值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大的贡献,很多作曲家、演奏家通过以“笛”为题材来编创作品,借“笛”抒情。笛子本身自带的文化财富已经升华为一种跨越艺术的文化价值了。[2]咫尺竹管,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吹响了从古至今的时代乐章,代表每个时期的一部分人:陪伴着远古时代的祖先打猎、寻家;陪伴了文人,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陪伴了各地方民间艺人通过手艺吃饭;一首首作品,让人们可以从声音里探寻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
(三)唢呐艺术
唢呐是使用场合最多、流传最广的乐器之一,有些地方人民甚至描述唢呐是贯穿人一生的存在。唢呐如果作为功能性乐器,他可以负责其婚丧嫁娶等;而如果研究唢呐的文化意义,不管哪个地方的人民,都能够发现唢呐其实伴随人的生活,悄无声息地跟随人的一生。民间礼俗活动,常使用唢呐的功能性作用,就像是仪式性的展现,代表了民间俗乐烘托场景气氛。[3]唢呐是近代才开始通过乐谱传承,之前一直是口传心授,而这样的方式也将当时蕴含的音乐文化一遍又一遍回忆、填充,才能有我们如今这么繁盛的场面。唢呐一出,万音俱静,以其独特的音色带领人们回味一段又一段故事及文化。
结语
古语对二胡的评价是“拉断腰”,对竹笛的评价是“十年笛子百年箫”,对唢呐的评价是“一响全剧终”。虽然我国民族乐器有很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乐器,而这三件乐器从古至今、从南至北,虽已融入各地民俗文化,但仍然保持着关联,且悄无声息地伴随着人们的一生。或许现在西洋乐器的侵入,使得这些民族乐器发展减缓,但是这些民族器乐身上印刻着的民族文化不会随之磨灭,尤其唢呐和竹笛还是完完全全本土化文化,二胡虽在之前一度奔着西方技巧、旋律而去,但是刘文金等人又将之带回到了传统的道路上。
二胡、竹笛、唢呐都有像人声的地方,都被用来作为每个地方人民的倾诉乐器,每首作品风格、每个地方特色技法都是在向大家展示那个地区的音乐文化,从传入到融入,这一步步的旋律、乐器演奏变化,正是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乐器中演奏出来。综上而言,笔者认为这三件乐器是最具代表性的。
参考文献:
[1]郑筱筱.中国胡琴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8.
[2]胡亮.京杭大运河文化变迁与昆笛的发展流变[J].民族艺术,2021(02):103-117.
[3]刘姝彤.交互性的美学意义:唢呐的声音呈示与生存环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01):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