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新时代民族乐器二胡继承创新发展探微
张钰 华音网 2024-06-27

摘要:二胡拨人心弦,是高雅而完美的艺术,在斑斓的文化长河中饱经洗礼而历久弥新。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要想保留本民族二胡传统文化基因,就必须加强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借鉴外来音乐文化,促进二胡音乐文化大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乐器;二胡;创新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历史久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二胡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尤其是弓弦乐器文化)的典型代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斑斓的文化长河中饱经洗礼而历久弥新。基于此,笔者从二胡发展演变历程、性格特征、继承创新发展三个层面来展开探讨。

一、民族乐器二胡发展演变历程

二胡是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也最富有民族韵味的一种拉弦乐器,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源期(唐代至宋代)。二胡由胡琴发展而来,是弓弦类中流行最广的乐器。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有: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如胡琴。二胡就其所属弓弦乐器家族——中国乐器发展史上第四大类乐器的确立,追溯其根源,应始于唐代,形成于宋。据有关文献记载千余年的历史流变中,二胡经历了从奚琴(嵇琴)到马尾胡琴的交互演变过程。关于二胡最早的记载是在宋代,称二胡为胡琴或南胡。胡琴的鼻祖是唐代乐器—奚琴。奚琴因出自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据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考证,唐代出现的奚琴,就是我国东北地区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奚族人所用的一种乐器。蒙古汗国早期,许多隆琴亦称“滩琴”,系胡琴的一种。最初的奚琴是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虽与胡琴很相近,但它是用竹片拉奏的。在朝鲜《乐学轨范》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奚琴是胡中奚部所好之乐。”从以上不同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奚琴是由奚族传入中原的说法,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出处得到了证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记载:“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说明早期它仍处于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阶段,到了宋代,嵇琴已广泛以马尾做弓拉奏了。这种用马尾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的乐器,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是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写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代诗人白居易亦有诗云:“胡琴铮鏦指拨剌,吴娃美丽眉眼长。”另据宋代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载:嵇琴本为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它已是当时很盛行的拉弦乐器,被列为教坊乐队的主要演奏乐器。《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第二阶段,发展期(宋代至明清)。在宋代至明清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元代。当时由于弹拨奚琴逐渐没落,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拉弦奚琴上,以竹片做成的弓子拉奏成为主要演奏方式,广泛流传于后世。明清时期,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及各地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兴起,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并根据不同地域及风格需要,逐渐演变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拉弦乐器。从明代《麟堂秋宴图》卷中所见使用的胡琴来看,已经是卷颈龙首、马尾琴弓夹于两弦之中拉奏,也有千斤,与现在龙头二胡的形制特征是比较接近的。随着戏曲音乐的兴起,胡琴的使用越来越广。清代李调元《剧话》(初刻于1784年)有这样的记载:“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随着胡琴的广泛流传和各地区地方戏曲的兴起与发展,民间艺人们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语言特点、风俗习惯等,不断创造,逐步繁衍出许多色彩、功能、形制各异的胡琴。这些胡琴在各地戏曲、曲艺、民歌、小曲的合奏中,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迅速发展期(明清至今)。自元代开始胡琴这个名字就已普遍应用,而到了明清时代,胡琴更是普遍用于各种戏曲伴奏、民间乐器的合奏,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早在清朝时期,二胡就已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直至今日,二胡在我国西北地区广大农村,人们在操办红白喜事的时候,还与唢呐、锣一起成为“主角”。近百年来,二胡的演奏更是进入了兴盛时代,逐步成了江南丝竹等民间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到了近代,胡琴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二胡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极大地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20世纪初期,二胡琴筒主要是六边形的,后期经过改良,出现了多种形制的琴筒;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琴杆主要以圆杆为主,到了70年代后,圆形琴杆被改进为扁杆,有椭圆的,也有呈扁形并且靠近琴弦一侧为平面的(多为现在二胡琴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二胡艺术的发展也突飞猛进。这件家喻户晓、流传最广、最富韵味的中国传统拉弦乐器,在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酷似人声的音色气韵,从流浪街头、凄风苦雨中一步步走进了世界艺术的大雅之堂。

二、民族乐器二胡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民族特征,它既能体现这个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还能表现出民族的审美思想,二胡也不例外。在民族乐器中,二胡个性鲜明,独具特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1.民族乐器二胡的特点

一是结构简单,音色柔美。二胡是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组成;琴筒的一侧用蟒蛇皮覆盖,弓做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皮革发音的共鸣体。二胡的音色集中在中高音域的表现上,音色柔美集中,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高,具有柔和抒情的特点。形制独特,独具个性。二胡的琴筒是木制的,筒的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通常为内弦定d1,外弦定a1。二是发音独具个性。二胡发音的品质不仅取决于琴马,还与琴筒的材质、皮膜的薄厚和松紧程度,以及天气的阴晴冷暖、空气的潮湿和干燥有直接关系。三是功能多样、技法丰富。二胡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它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是主乐器。二胡演奏技巧比较丰富。主要分为指法和弓法两大类。左手上有滑音、揉弦、拨弦、颤音等演奏技巧;右手有跳弓和顿弓、拨弦、碎弓等各种技巧。弓法有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技巧等。

2.民族乐器二胡的文化内涵

一是独特魅力,音色动听。在音乐世界的王国里,每一种乐器都有其自己独特的音色,构成了繁复奇妙的音响现象。就弓弦乐器来说,都具有通过弓毛在琴弦上摩擦来发音的特点。二是气韵传神,雅俗共赏。著名音乐家张锐曾说:“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艺术特别强调传神。”常言道“二胡运弓如呼吸”,这就点出了气在演奏中的重要作用。无气不成韵,无韵即无神。正像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气脉贯通,则贯气提神,气韵神足,方能出神入化,气韵生动。在演奏中,演奏者应该尽量做到气韵合一,即生命的节奏与韵律之统一、节奏与和谐之统一。气与韵只有达到了平衡、和谐,才能进入气韵传神的境界。二胡还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二胡在极其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是以俗文化的姿态出现的。那时在权贵阶层眼里,二胡是一种睥睨之物。新中国成立前,二胡很难在正规场合进行演奏,甚至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二胡只是街头卖艺人的演出工具而已,而且其传承方式在民间也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先进技术的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很多优秀二胡作品(包括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二胡乐曲)被灌成了唱片,通过电台播放,得到广泛传播。改革开放以后,录音机、电视机的广泛使用,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大大促进了二胡音乐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各艺术院校普遍设置了二胡专业,并适度借鉴了西方以练习曲为准备阶段的教学方式,编写了大量有民族特色的进阶教材,教学过程更具理性化、科学化特征。现如今二胡专业教育、专业创作、专业培训和专业演奏,人才辈出,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三是底蕴丰厚,养心安神。演奏技法的革新,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胡作品的内涵更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见证和依据,如《光明行》《洪湖主题随想曲》《陕北抒怀》等大量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作品,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二胡以其浓郁的民族审美特性,赢得了世界性的广泛认同和赞誉,成为世界音乐苑林中最富中国特色的一朵艺术奇葩。

三、继承创新发展民族乐器二胡事业的对策思考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需要进行继承和创新。继承和创新是艺术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继承的活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当学会继承与创新,让文明之火一直延续下去,经久不息。

1.注重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着力夯实二胡艺术发展根基

二胡艺术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历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如《二泉映月》《光明行》《良宵》《病中吟》《空山鸟语》等作品,无论是对于业余爱好者还是二胡专业演奏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对这些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是每个二胡教育家、二胡演奏家的分内之事。我们要从传统音乐文化创作主题、题材和经典作品中吸取精华,要注重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着力夯实二胡艺术发展根基。

2.加强保留二胡传统文化基因,着力推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

二胡不仅是一种文化与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应传承、保留好这种民族文化基因,着力突破二胡艺术发展界限。二胡艺术作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既要在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养料,同时也要顺应时代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之路,注意从西方音乐元素中取其精华,实现自身演奏技法和技巧的突破,走出艺术发展的宽广之路。

3.弘扬时代精神,着力推动二胡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二胡作为传统音乐瑰宝,与时代同频共振,必须与时俱进,并不断创新发展,延长自身的艺术生命力。要从现实中去找寻艺术灵感,吸收艺术养料,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经典曲目。要加强多元视角下二胡音乐教育,加强二胡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坚定文化自信,突破传统的束缚。要借鉴和传播外来音乐文化,促进二胡音乐文化的发展。二胡演奏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掌握基本演奏技巧,熟练演奏技法,以适应新时代要求。二胡作品创作者和演奏者要根据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要在时代的脉络中不断地去梳理研究,丰富自己的舞台经验。要加大二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立足世界音乐之林,充分利用全球文化互相交融的有机结合,技术并重、中西兼容,在创作中借鉴对二胡发展有利的一切成果,为二胡的创作演奏开拓出更宽的领域,推动二胡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万欣.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及展望[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2]许叶蓁.刘天华二胡教学活动的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3]李妮.对二胡艺术发展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7(3):82.

[4]牛苗苗.从秦地戏曲音乐论秦派二胡曲的风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4):42-47.

[5]李荣芝.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解析及其演奏处理[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张钰:广西艺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