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下午,王次炤教授的《闵惠芬的二胡表演艺术和人格精神》,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开篇第二课,解读了闵惠芬先生的艺术风格与人格精神。
王教授从多角度对闵惠芬二胡表演艺术进行解读。首先讲解了闵惠芬关于二胡技巧的三个层次问题。
第一层是基本训练。闵先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二胡演奏技巧的训练方法,对二胡演奏技巧每一个细节的训练,都提出精辟的见解。她很重视“慢功夫”的训练,练习曲《长弓练习》又名《忆江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层,是技巧为音乐服务。闵惠芬先生认为,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情感。从《空山鸟语》到《二泉映月》,可以看出她的演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技巧表现,更多地展现了音乐的内涵与情感。
第三层,是对技巧表层的超越。闵老师指出:“心到、意到、手到,是音乐记忆,不是音符记忆。”使内心的音乐感受通过技术转化为具体的演奏,实现心灵与音乐的交融。王教授讲解的第二个问题是“声音与风格”。他引用了闵惠芬先生的话:“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并解读了闵先生的关于声音“多重属性”的概念。
此外,闵惠芬老师也是二胡演奏风格的创新者,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秉持刘天华先生“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主张,首演了《长城随想》《新婚别》《川江》等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作品。闵先生认为,二胡音色与中国人语言中的音调和情感表达有关,通过“声腔化”的方式表达中国人的心声与情感。她改编和移植了许多中国传统和现代的声乐的作品,比如《逍遥津》《洪湖主题随想曲》等等,将二胡“声腔化”的理论付诸实践。
讲座的最后,王教授总结了闵惠芬先生完美的表演艺术和完美的人格精神。她的演奏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音乐的热爱。历经多次手术与化疗,她以惊人毅力战胜病魔,持续投身于民族音乐事业,深受听众爱戴。正如她所说的:“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王教授回忆说,闵惠芬先生是一个不谈过去只谈未来的乐观者。她的人格塑造堪称楷模,其坚韧精神令人敬仰。最后,王教授和大家一起聆听了闵先生演奏的《光明行》,这首乐曲象征着闵先生的人格精神,永远向着光明前进!
讲座结束后,进入学员与教授互动的环节。学员们踊跃提问题,王教授耐心地回答,解答了学员们的疑惑,也加深了学员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领悟。闵惠芬先生的生命旅程虽已结束,但她的艺术精髓与精神风貌永远激励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