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8日至29日,呼伦贝尔市第三届“阿艺思杯”青少年马头琴大赛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艺术剧院乌兰牧骑宫顺利举办。本次比赛由呼伦贝尔市音乐家协会主办,呼伦贝尔市马头琴学会、呼伦贝尔市艺术剧院承办,内蒙古阿艺思民族乐器厂赞助并协办。本次比赛共分为小学组依据学年划分的6个组别,加初高中组和大中专组等共8个组别,共有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14个旗、县、区的200余名选手参赛。参赛选手、各参赛团队领队、小参赛选手的陪同家长以及前来观摩比赛的观众近千人到达比赛现场,呼伦贝尔市艺术剧院乌兰牧骑宫座无虚席。
一、本次比赛的规模与规格
本次比赛特邀国际马头琴大师李波,著名马头琴演奏家、教育家纳·呼和,青年马头琴演奏家、理论家张劲盛,呼伦贝尔市艺术剧院副院长、音乐家协会主席陈晓宇,呼伦贝尔市艺术剧院一级指挥斯仁丹巴,呼伦贝尔市马头琴学会会长、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马头琴教师赛音吉雅,呼伦贝尔市艺术剧院马头琴一级演奏员伊敏,呼伦贝尔市艺术剧院低音马头琴一级演奏员白剑侠,内蒙古阿艺思民族乐器厂厂长李财等共9人担任决赛评委。评委涵盖了马头琴演奏领域、教育领域、研究领域、制作领域以及指挥、创作、教学甚至低音马头琴演奏领域的专家,经过初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特等奖8名,金奖16名,银奖24名,铜奖80名。
本次比赛过程中,组委会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细化比赛流程、强化比赛纪律,使比赛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参赛选手、各参赛团队领队、陪同家长和评委团队都对比赛结果表示非常满意。为了充分地体现比赛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由于琴童在小学阶段的年龄差距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对音乐的理解和对乐器的掌控能力方面,因此将小学组别的参赛琴童按照一至六学年划分成6个小组分别进行比赛,又将初高中琴童分为一组,大学生和成人分为一组,共8个组别的比赛使同组别的人员之间年龄差距尽量压缩到最小;同时为了公正起见,所有参赛选手的指导教师均没有参与评委工作,使比赛的公平性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第三是在比赛过程中,所有参赛选手的比分全部是现场亮分,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二、本次比赛中的新现象
本次比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在以往的马头琴比赛和活动中未曾出现过的新现象,值得进行关注。
首先,与以往的马头琴比赛和活动相比,本次比赛中出现了很多选择现场钢琴伴奏的比赛选手。其实在比赛章程中并没有规定选手的伴奏形式,但是在之前的比赛中,选手们往往出于音响效果和所选曲目的考量,选择用音乐气氛比较热烈的伴奏带进行伴奏,既节约了一部分比赛成本,还有助于掩盖演奏中的一些小瑕疵。但是在本次比赛中,200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选手自费请来钢琴伴奏的艺术指导进行伴奏,这一现象说明琴童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在蜕变和成长,从过去追求音响效果的动感,逐渐到现在开始追求音乐表现的层次感和细腻感。
其次,与以往的马头琴比赛和活动相比,本次比赛中出现了非常多元的曲目风格。在以往的马头琴比赛中,参赛选手往往选择比较“传统”的参赛曲目,曲目基本上都是近几十年来我国诸多马头琴名家创作的曲目,如《草原连着北京》《初升的太阳》《腾飞》《青松》《火车》《遥远的敖特尔》等。在本次比赛中,很多参赛选手选择了能够充份体现个人特点和技巧优势的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如有些选手为了充分表现个人的能力水平,追求大型作品的复杂性,选择了如著名作曲家辛沪光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以及年轻一代作曲家们创作的新协奏曲《伊拉图第一马头琴协奏曲》等;有些选手为了表现与众不同的音乐审美品味,选择了比较冷门的皮亚佐拉的探戈作品《HistoireduTango》第二乐章《咖啡馆·1930》,还有选择蒙蒂的作品《查尔达什》,萨拉萨蒂的作品《流浪者之歌》等,这些作品移植到马头琴上进行演奏后,不但对演奏者的技术技巧有较高的要求,还对演奏者对音乐背后的人文历史的理解和音乐风格的把握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还有些选手出于对内蒙古本土音乐家的推崇爱戴以及对蒙古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考虑,选择了已多年未在比赛和活动中出现的、已消失在音乐界视野中的作品,如呼伦贝尔籍著名马头琴演奏家巴依尔先生的《朝霞》《牧场之春》《草原春色》,曾在呼伦贝尔工作多年的马头琴演奏家玉龙先生的《奔驼》等作品。
第三是本次比赛中,较高比例地出现了蒙古国的马头琴作品。中蒙两国的马头琴音乐文化交流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迄今为止经历了建国初期以我国马头琴音乐奠基人桑都仍“访蒙交流”为代表的引进改良、平等交流的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我国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访蒙演出”为代表的文化输出的强势展现时期以及进入21世纪之后以中蒙两国马头琴音乐文化人才频繁交流为代表的全面学习、全盘引进时期等三个代表性的时期。最近20年来,随着中蒙两国马头琴音乐文化人才交流和音乐引进,在我国的马头琴音乐舞台上,蒙古国作品占比越来越高,甚至很多大型音乐会上的作品80%都是蒙古国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中,这种现象更多地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高校音乐会当中,未曾想到在呼伦贝尔市的马头琴比赛中也有了相关辐射。在本次比赛中有很多选手选择了蒙古国青年作曲家乌力吉巴雅尔的《乌力吉巴雅尔第一协奏曲》、蒙古国著名作曲家赞钦诺日布的《心中的戈壁》、蒙古国著名作曲家阿拉腾格日乐的《轻快的白马》等。此类现象本身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本次比赛成功举办的总结和反思
正如标题中提到的一样,本次比赛的成功举办来自于呼伦贝尔马头琴学会的一群年轻人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以及来自内蒙古音乐界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早在十年前的2014年,呼伦贝尔市就举办了《呼伦贝尔首届“阿拉坦额莫勒杯”马头琴广播电视大赛》。2014年11月6~7日,由呼伦贝尔市文联、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旗委宣传部主办的呼伦贝尔首届“阿拉坦额莫勒杯”马头琴广播电视大赛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赛,来自呼伦贝尔市内外的近百名马头琴手参加了比赛。在这场比赛中,有享誉国内外的著名马头琴演奏家玉龙,蒙古族青年作曲家、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副主任新吉乐图等人担任评委并组织了比赛。
在3年后的2017年7月17~18日,由呼伦贝尔市文联和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旗委政府共同主办的《呼伦贝尔市第二届“甘珠尔杯”马头琴大赛》在新巴尔虎左旗巴尔虎影剧院成功举行。这次大赛有幸邀请到著名马头琴演奏家玉龙,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头琴大师布林先生,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创作中心一级作曲吉林白乙拉,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姜明程教授,呼伦贝尔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苏义勒,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评委考官陈晓宇,呼伦贝尔市马头琴学会会长赛音吉雅等人担任评委。
2018年7月28~29日,由呼伦贝尔市文联、呼伦贝尔学院主办,呼伦贝尔市音乐家协会、呼伦贝尔音乐与舞蹈学院、呼伦贝尔市马头琴学会承办,内蒙古阿艺思民族乐器厂、海拉尔区红太阳手机大卖场协办的——呼伦贝尔市首届“阿艺思杯”青少年马头琴大赛在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厅举办。此次比赛特邀了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头琴大师布林先生,著名马头琴演奏家玉龙,著名马头琴演奏家仟·白乙拉,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姜明程教授,呼伦贝尔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苏义勒,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副团长陈晓宇,呼伦贝尔市马头琴学会会长赛音吉雅担任大赛评委。著名表演艺术家毕力格图,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呼伦贝尔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铁柱担任本次大赛监审。在呼伦贝尔市首届“阿艺思杯”青少年马头琴大赛中,共有130名琴童报名参赛,数量上突破了之前两次的参赛人数。
在2018年的呼伦贝尔市首届“阿艺思杯”青少年马头琴大赛之后,还于2023年举办了呼伦贝尔市第二届“阿艺思杯”青少年马头琴大赛,当时共有150名选手报名参赛,再次突破了之前的参赛人数,加上今年举办的本次比赛,呼伦贝尔的马头琴比赛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积累了5次经验。在这十年当中,除了前两次的比赛是由呼伦贝尔市的新巴尔虎右旗和新巴尔虎左旗两个地方政府承办以外,后面的3次均由内蒙古阿艺思民族乐器厂赞助并协办。由乐器厂商赞助协办后,比赛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充份体现了此项赛事完成了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完美蜕变。
在呼伦贝尔市马头琴相关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同时,呼和浩特市的马头琴活动也纷纷登场。7月20~23日,内蒙古蒙韵马头琴厂组织的《蒙韵马头琴全国7.20琴友活动》在呼和浩特隆重举办,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的120余名马头琴爱好者齐聚青城,完成了研学、旅游、培训和乐器展销等多项内容,满载而归;8月11~15日,赫楚芒来马头琴网校10周年庆典活动在呼和浩特市马头琴小镇圆满召开,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的近200余名马头琴爱好者齐聚青城,感受了草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并在呼和浩特马头琴小镇“国际马头琴音乐厅”举办了专场音乐会,并在广场完成了百人马头琴“快闪”等活动。
如今,在全国各乐器门类销售、培训等领域纷纷“躺平”的大环境下,内蒙古的马头琴生产、教学、培训等领域为何如此火爆?除了多年来持续不断的“观众培育”“听众孵化”等隐形功夫,还和持续性地举办比赛、展演等活动的引领脱不开干系。在目前文化+旅游、非遗+研学等多产业、多层次融合发展的需求和现状下,马头琴领域的生产+培训、研学+旅游、文化+体验的深度参与式的文旅融合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