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怀念二胡宗师“南陆北蒋”
项祖华 华音网 2024-09-27

江苏不但是富饶秀美的鱼米之乡,历来又是文人荟萃之地。它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又是孕育二胡名家的摇篮。刘天华先生、阿炳先生是江苏人;蒋风之先生、陆修棠先生相继出生于江苏宜兴与昆山。由于同籍和共艺的关系,我跟随陆、蒋两师曾长期相处,深受教海和提携,故对他们怀有深挚的感情。不幸陆先生已于二十年前文革浩劫中蒙受凌辱迫害致死,今年是他诞生七十五周年和逝世二十周年纪念。蒋先生总算留得青山煎熬过来,想不到于今年1月26日,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8岁。华夏大地失去了两位国乐前辈和二胡宗师,这是我国艺术教育和民族音乐事业的巨大损失。

解放前我就听说二胡界有“南陆北蒋”之称,所谓“南北”之分,仅以久居所在之地而言,并非指艺术风格上的“南北”派别之异。蒋先生1908年生于江苏宜兴,19岁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琵琶大师朱荇青先生,濂学二胡与钢琴。后因参与学潮,与洗星海等一起被开除学籍。1929年北上定居,进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刘天华先生学习二胡与小提琴。1931年刘先生逝世后,蒋先生成为学院派二胡艺术的主要传人。解放后,先后在河北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担任过教授、系主任和副院长等职。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狐诣,执着探索,成为“蒋派二胡”的一代宗师。陆先生1911年生于江苏昆山,曾在上海国立音专进修声乐,精擅国乐和二胡演奏。解放后,相继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长期在汇南、上海地区从邪二胡演奏、创作及教学活动,形成“陆派二胡”的艺术风格。蒋、陆两师跨越中国新旧更替的两个历史阶段,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们承前启后,呕心沥血、创立了“南陆北蒋”各具特色的二胡学派,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二胡演奏和教学人材,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先父项印石于1929年在苏州创办吴平音乐团,陆先生就长期担任过该团的艺术指导及国乐指挥,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四十年代,陆先生曾是我的中学音乐课老师;我十岁习奏提琴并师从江南丝竹元老任晦初先生(李鸿章之婿),继家兄祖英也同随陆先生学习二胡。刘天华先生创作的二胡曲是他授教和经常演出的曲日,他还最早配置扬琴伴奏谱,由我尝试用传统的双七型蝴蝶形扬琴担任伴奏演出。陆先生指挥吴平音乐团国乐队的成员,主要都是我们青年学生。1949年初,陆先生在上海举行“南胡独奏音乐会,”获得文化界的高度评价。他成功地演奏了刘天华的《病中吟》、《阳居吟》、《光明行》、陈振铎的《雨后存光》以及他所创作的《怀乡行》、《风雪满天》、《孤雁》、《农村之歌》等优秀作品。当时由我担任提琴伴奏,在合作排练演出的艺术实践中,陆先生高超的艺术造诣和表现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陆先生正值不感之年和艺术黄金时期,迎接了新中国的到来,他全力投入了民乐教育事业的建设。1957年我调至上海民族乐团工作,陆先生正主持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教研活动,后即邀请我去上音兼任扬琴教师。他的丰富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使我从中得到许多教益。

陆先生常说:“拉弦乐器的演奏有一种最受人喜爱的特点,那就是歌声般的特质。换句话说,就是演奏乐曲要演奏得好象在听众面前歌唱一样”。也许由于学过美声唱法以及熟悉昆曲的行腔,陆派二胡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富于歌唱性、流畅性,讲究律动感和音乐感。

陆先生创作出版过九首二胡独奏曲,1936年创作定稿的《怀乡行》,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最负盛名的传世佳作。他还曾编著出版过《二胡曲选》,《中国乐器演奏法》、《陆修棠二胡独奏曲八首》、《怎样拉好二胡》等书,其中有的书最高发行量达三十万册之多,可见“南陆”二胡学派影响之深远。

蒋先生在二胡艺术上深得刘天华先生的真传,又不拘泥于师承。他匠心独运,刻意独创,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兼容广蓄。他爱听戏曲和曲艺,从中撷取其微妙的音腔和神韵。将琵琶、古琴的吟、揉、推、拉,巧妙地汲取融化在二胡技巧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风格:古朴典雅、深邃细致、内在含蓄、韵味隽永。

蒋先生编著出版过《蒋风之二胡曲八首》一书,其中收集了他根据古曲、丝竹曲及民间乐曲而改编整理的《汉宫秋月》、《熏风曲》、《花欢乐》、《云庆》、《关山月》等作品。他生前编著的《二胡表演艺术》一书,也将整理出版问世。

陆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主持民乐教学工作的十年余,在制订教学计划,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各方面都有胆有识,卓有成效。记得1965年春,我去上音取经座谈,陆先生已觉察那种专业设置和主修乐器越分越细,造成“单打一”越学越窄的弊病,提出要培养学生通才多能、全面发展的观点,这是多么精辟鲜明的胆识啊!当时我已调至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学院任教不到一年,别后重逢,陆先生高兴地邀我去他家里吃饭,详细询问了中国音院和蒋先生等同仁的近况。万万没有没有想到,这竟成为我们最后一次会见。文革浩劫的第一年末,疯狂的攻击、诬陷、迫害,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残酷夺去了陆先生的生命。

中国音乐学院的创建、复院和发展,和蒋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64年在敬爱的周总理的倡导下,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最高学府在京成立。蒋先生作为器乐系主任,筹划调集了民族器乐界志士仁人,团结一起致力创业。我就是由蒋先生提名而离沪调京共事的。蒋先生治学严谨,执教有方,练琴示范,坚持不懈。十年动乱,历尽磨难,未曾动摇他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诚。古稀之年,他仍坚持演奏活动。功力依然深厚,气韵不减当年。在近几年间,蒋老风尘仆仆,赴七省八市讲学授艺,以致积劳成疾。

蒋、陆两教授毕生从艺执教,极重师品艺德。他们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谦逊和蔼,平易近人。虽然多居南北一方,所创流派不同,却同心协力,互敬互重,对待艺术事业,孜孜不倦,刻意求精,堪称后辈楷模。他们留下珍贵的艺术财富,值得我们永远仰慕和学习。蒋、陆两师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我国民族音乐事业之中,他们也将因为这个事业的发扬光大,而得到永生。

本文作者项祖华 1934年生于江苏苏州。扬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1958年起先后在上海音院、中国音院、中央音院任教,培养了大批扬琴专业人才,并投教我国第一代扬琴硕士研究生。曾创作不少扬琴作品,主要有协奏曲《海峡音诗》、《林冲夜奔》、《竹林涌翠》、《春满江南》《思乡曲》等;主编出版《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扬琴专辑》,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论文,如《扬琴的源流及其发展》、《从扬琴特点看它的演奏技巧的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应该改革》等。

本文作者与蒋风之先生合影(1982年)

陆修棠先生与本文作者合影(1957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