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邓建栋江南风格二胡作品演奏分析研究——以《姑苏春晓》为例
王芳 华音网 2024-12-20

摘要:江南风格二胡作品演奏艺术的研究与江南地域特色、江南经济状况、江南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江南作为二胡发展的起源地,对二胡艺术的发展、传播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从江南地域文化风格特征着手,论述了江南二胡作品的特点及演奏手法,以《姑苏春晓》为例,分析了邓建栋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的演奏特点和邓建栋江南二胡作品演奏艺术的启发。

关键词:江南;风格;二胡;邓建栋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擦弦乐器之一。二胡的音色近乎人声,具有歌唱性、诉说性。邓建栋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江南地区独特的生长环境养育、滋养了他的创作灵感。邓建栋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的创作和演奏不仅展示了江南音乐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不仅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誉。

一、江南地域文化风格特征

在先秦时期,中国历史上便有“江南”的记载①,当时指的是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统治的地区,这些国家在地理上位于长江以南,因此被称为“江南”。随着历史的发展,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其范围也逐步扩大。到了唐代以后,“江南”包括了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所说的“江南”则通常指代长江以南的地区,包括浙江、苏南及上海等地区。江南地域文化,是指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地域文化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征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

首先,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人们普遍重视文化教育,尊重知识分子,形成了崇尚文人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使得江南地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

其次,江南地区发达的水系和便利的水上交通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基本条件,这种交流互动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而经济贸易又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融会和交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互鉴,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最后,江南地域文化中水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形态多样,水的属性——温润、灵动、善变、通达、随物赋形,早已融入江南地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融入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也包括精神和文化的层面。水文化的特点深深影响了江南地区的生活方式、艺术和思想。例如,水文化的灵动和变化无常影响了江南地区的艺术风格,如水墨画、园林设计等;水文化的通达和善变也影响了江南地区的商业文化和思想观念,如“船到桥头自然直”“水至清则无鱼”等谚语和观念。

江南风格的二胡作品多旋律柔美流畅,音色细腻圆润,同时也是江南地区吴侬软语的衍生物③,这种语言的发音特点在于平舌音较多,不带后鼻音,发音轻柔而连贯,语调多以流线型为主,听江南人说话就像是在低吟浅唱,灵动婉转,别有一番风韵。这种江南语言的独特美感也为江南风格二胡演奏提供了直接素材。邓建栋认为江南的地域文化与江南音乐风格深度融合,也正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同时也将全国各地的文化带入江南,造就了江南音乐艺术独有的特点。

二、二胡在江南地区的发展

二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④,二胡在唐朝被叫作奚琴;在宋朝出现了用马尾做的弓子,二胡开始成为当时流行的乐器;明朝出现了千斤,明朝末年二胡传入江南。在江南地区,二胡得到了迅速发展,最初是民间音乐和戏曲演奏中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比如,二胡在戏曲伴奏中具有“润腔贴腔”“藏拙补陋”“随机应变”“补托得宜”“张弛有度”的重要功能,在江南丝竹音乐中要做到“你繁我简”“你减我繁”“有分有合”“嵌档让路”“交错垫补”等合作规则。可以说二胡是从江南戏曲中走出来的,与江南戏曲和江南丝竹息息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胡逐渐从民间走向专业化,许多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创作和演奏,将二胡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20世纪开始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涌现出了一些江南地区的二胡演奏家,如周少梅、刘天华、阿炳、孙文明、蒋风之、储师竹、刘北茂、陆修棠、王乙、张韶、甘涛、张锐、翟安华、马友德、项祖英、吴之珉、沈凤泉、汤良德、陈耀星、肖白庸、闵惠芬、王永德、朱昌耀、邓建栋等。还有音乐理论家:杨荫浏、钱仁康、华秋萍、曹安和、秦鹏章、王建民等。这些音乐家通过改革和创新,不仅将二胡与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还通过改革和创新,使得二胡的演奏技巧和乐器性能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二胡这件乐器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并最终成为一件被广泛接受和欣赏的民族乐器。尤其是刘天华对于二胡的改进、创立了二胡学派⑤,对江南地区音乐的发展和传播产生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一批江南风格的二胡作品,主要有:刘天华《良宵》《月夜》《闲居吟》,阿炳《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孙文明《流波曲》,刘北茂《漂泊者之歌》,陈振铎《田园春色》,陆修棠《怀乡行》《农村之歌》,王乙《田野小曲》《丰收》,钟义良《春诗》,曾加庆《山村变了样》,陈耀星、庄汉的《水乡欢歌》,成公亮《水乡行》,闵惠芬《忆江南》,金复载《春江水暖》,朱昌耀《江南春色》《苏南小曲》,王建民《姑苏吟》《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邓建栋《姑苏春晓》《吴歌》《江南行》,李渊清《桃花坞》等。

邓建栋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其江南风格的二胡作品和演奏风格深受地域文化影响,更具精致、细腻的演奏技法和柔和、优美的旋律韵味。纵观二胡自明朝末年传入江南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民族乐器中使用最普遍、流行最广泛的一件乐器,并且经过周少梅、刘天华等演奏家的乐器改革,在规范化和科学化上迈进了一大步,从而使得二胡这件乐器走出江南,走向全国,因此邓建栋认为江南是二胡的摇篮,是二胡的发源地⑥。

三、江南二胡作品特点及演奏手法

江南风格的二胡作品具有水墨画般的浪漫情怀和江南古典特质,透着诗一样的浪漫优雅,其朴素的音调蕴含了人与自然相合的情感基调,吸收了当地语言文化特色和当地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审美标准、生活观念、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了细腻柔和、优美流畅的审美特点。

从作品特点来说多为D调⑦,旋律节奏舒缓流畅,创作基础是民族五声调式;有展衍、对比、加花、鱼咬尾、模进、变奏等旋法特点;板式多为散板、慢板、小行板、垛板、流水板等;力度对比幅度不大;曲式一般以三段体居多,也有“起、承、转、合”的传统戏曲唱段曲式。

从演奏手法来说,左手有揉弦(滚揉、迟到揉弦、压揉)、滑音(上滑音、下滑音、小三度滑音、小二度滑音、垫指滑音、回滑音、四度滑音)、打音(颤音、倚音、擞音、透音、装饰音),以及同音不同弦的指法⑧。右手常用连弓,讲究连绵不断,带有橄榄形的力度变化,还有逆动弓法、重音移位、跨小节或跨拍子连弓、浪弓、带弓、顿弓等技法。

总的来说,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的审美特点在于其独特的韵律和婉约的气质。江南地区的音乐通常以柔和、细腻、优美为特点,这种风格的音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演奏江南风格二胡作品时,需要准确把握这种韵律和气质,通过细腻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江南音乐的柔美和温婉。

四、邓建栋江南二胡作品演奏特点

(一)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

邓建栋在江苏省戏剧学校学习的时候对锡剧伴奏乐器主胡,以及其他吹管、打击乐器的演奏颇有研究,他广泛钻研京剧、扬剧、淮剧等多种戏曲剧种,广泛学习不同的戏曲声腔,排演不同的传统经典剧目。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姑苏春晓》《吴歌》等二胡独奏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民间音乐基础。此外,他现在具有的即兴演奏与应变处理能力,以及对二胡“动”与“静”和“内”与“外”的情感把握能力与他多年来对当地戏曲文化以及其他各种艺术门类的学习密切相关。正是因为十年对戏曲文化的学习、熏陶,才有了他对江南二胡作品创作精髓的把握和特有的审美思想。

以《姑苏春晓》为例,作品曲式结构借鉴了戏曲音乐中成套唱腔的结构,引子中的节奏采用散板,为演奏者提供了二度创作的自由发挥空间,做到了形散神不散。在演奏《姑苏春晓》第一部分时,邓建栋较多地使用长弓、连弓演奏,在换弓处圆润且连贯,描绘了江南水乡柔和明媚的清晨。而引子的最后一句标记了休止延长记号,这样留白的处理达到虚实相生的意境,带给观众无限遐想。邓建栋认为:“江南音乐的特点是柔和、优美、细腻,这与北方音乐的粗犷、豪放有所不同。演奏这一段让人联想到了江南水乡软糯的糯米和元宵。⑨”他还强调了地域的语言、历史对于演奏地域音乐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地域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从而更准确地演绎作品。

2、对江南作品细节的突出

邓建栋在演奏江南风格二胡作品时,审美体验和创作思维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邓建栋在创作和演绎作品的时候不仅能够从作品风格的整体把握出发,充分理解江南风格的音乐元素、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同时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创作思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演绎。这集中体现在对作品细节的把控方面。

谱例1《姑苏春晓》引子部分

邓建栋在创作中运用了江南民间乐曲独有的演奏手法,如颤音、滑音、打音、叠音等。以《姑苏春晓》引子部分为例,在引子部分开始时的高音1音,邓建栋采用了泛音奏法,随后在高音5的处理上,先作泛音演奏,随后自然而连贯地加入了揉弦奏法。这种处理方式能够表现出一种晨曦微露的感觉,同时也能够展示出江南音乐的柔美和细腻。在中间的2音,邓建栋运用了打音奏法,即在实际上演奏的是2音的后倚音,这种处理方式能够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动态感,描绘出百鸟争鸣、充满生机的愉快场景。乐曲中的高音5、高音6等音在演奏时均使用了颤音奏法,而高音1使用了滑音奏法。这些传统技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同时也能够展示出江南音乐的独特魅力和风格,展示出江南音乐的独特韵味。引子的最后一句,三个高音1泛音连续采用了同音异指演奏法,同一个音用三个指头按弦,使得三个手指演奏出的音符具有不同的声音效果,生动描绘了清晨鸟儿歌唱的画面,同时也为听众带来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画卷。

谱例2《姑苏春晓》快板部分

在《姑苏春晓》快板部分,节奏为2/4拍,演奏高音6之前均加入了高音7音,也就是从高音7音滑至高音6音,独具京剧音乐元素。

在演绎第二部分的时候,邓建栋注重在一弓内通过先渐强再渐弱达到音色起伏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橄榄弓”。这要求演奏者具备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感受,通过控制手指和手臂的力量,逐渐增强和减弱音符的力度,使得音色逐渐变化,表现出音乐的起伏和情感。此外还大量运用了切分弓奏法,又叫跨小节或跨拍子连弓,突出骨干音,使得演奏者在换弦时可以更好地控制力度和节奏,避免了不必要的噪音。

谱例3《姑苏春晓》小行板部分

五、邓建栋江南二胡作品演奏艺术的启发

1、广泛学习潜移默化

邓建栋对于江南音乐的完美把握和处理离不开当年在锡剧团工作的五年里对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学习。在这五年里,他广泛参与了新编大戏的排练和演出,以及经典传统剧目的演出,接触了各种流派的唱腔,通过实践掌握了戏曲伴奏中的各种技巧。在这个基础上,逐渐积累起了对戏曲艺术的“韵”的阐释和理解,培养了即兴演奏能力和临场应变处理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戏曲音乐的节奏变化以及板式的多样性变化,学习了戏曲演唱中唯美动情的音乐歌唱性的表达等。正是在锡剧团的工作经历为学习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为后来对二胡作品风格的精准把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气韵浇灌形神兼备

“气韵”是二胡艺术作品中一种贯穿全局的精神,是艺术家的精神气质、艺术修养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在二胡演奏中,“气韵”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首先,气息的运用对于二胡演奏中的气韵表现至关重要。在邓建栋的演奏中,通过合理地调节呼吸,将气息与演奏动作、音乐表现融为一体。呼吸有起有伏、有动有静、有张有弛,表现出了江南二胡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其次,意念的把握也是二胡气韵表现的重要方面。邓建栋将自己的意念融入演奏中,将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情感体验通过二胡表达出来。在演奏过程中,排除杂念,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表现出音乐的内涵和情感。第三是韵律的把握,韵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音乐节奏和旋律的灵魂。邓建栋的二胡演奏中,非常注重情感表达和画面感的阐释,他能够完美地掌握音乐的韵律,为艺术作品注入情感的灵魂,使音乐更具生命力,这与他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技术水平分不开。

江南与二胡有着深厚的渊源,江南二胡演奏艺术的形成与江南戏曲、民间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逐渐从一件伴奏乐器登上了高雅的音乐殿堂。邓建栋先生的江南二胡音乐作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音色干净、富有歌唱性。左手的滑音、揉弦与右手的运弓配合紧密。通过深入理解作品、体验情感和发挥创造力,更好地表现出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的韵律和气质,更丰富和拓展了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如今,二胡这件乐器正在逐步实现刘天华先生追求的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

注释:

①据《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

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②朱方达,赵宇丹,郑玥.基于江南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乡村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23,(06).

③宋飞.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J].武汉音乐学报,2016,(03).

④赵雪涵.二胡的发展历史与风格[J].北方音乐,2020,(03).

⑤李祖胜.二胡艺术与江南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04):71.

⑥邓建栋在2023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博士大讲堂中做了《谈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的演奏与特点》的专题讲座,指出了“江南是二胡的摇篮,是二胡的发源地”。

⑦王佳茜.二胡江南风格的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

⑧徐婷婷.浅谈江南风格二胡曲的艺术特色[J].北方音乐,2015,(09).

⑨靳薇弘.“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邓建栋二胡演奏艺术研究[D].扬州大学,2021.

参考文献

[1]胡小莉.江南二胡风格与江南文化的关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2,(04).

[2]召唤.论江南风格乐曲中二胡演奏的揉弦特点[J].艺术百家,2001,(02).

作者简介:王芳(1992-),女,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讲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