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闵惠芬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家,她以独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个性,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二胡演奏曾感动无数国内外观(听)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她引领中国二胡艺术发展近半个世纪,推动我国二胡艺术迈向新的里程碑。她的出生和成长经历,她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她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决定了她的艺术成就。本文从“成长之路”“民乐贡献”“器乐演奏声腔化”“普及民乐培养新人”四个部分,讲述闵惠芬老师的二胡人生。
关键词:闵惠芬 二胡艺术 必然性 德艺双馨 器乐演奏声腔化
我国著名的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家闵惠芬(1945~2014)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她对二胡艺术的普及、传承和发展,以及对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探索与践行,都应当载入中国民族音乐史册,并且对中国民族音乐作出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闵惠芬先生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中国民乐艺术家致力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辉煌艺术人生。回眸先生的艺术之路,成就斐然、令人瞩目,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她艺术成功的必然性。
一、成长之路
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父亲闵季骞(1924~2020)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1895~1932)的再传弟子。笔者的父亲曾经多次去过闵惠芬老师上海的家,听父亲说,走进闵惠芬的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个硕大的玻璃立柜,立柜上陈列了她从八岁随父学习二胡以来,用过的所有二胡。在她的孩童时代,就表现出了对音乐超乎寻常的天赋与灵气。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闵季骞当时工作的单位——苏南艺术师范学校①的一位美术老师搬家时,将一把破旧的二胡丢弃在一边,年幼的闵惠芬在征得那位美术老师的同意后,如获至宝般地把它搬回了家,兴致勃勃地学着拉起琴来。父亲见她对二胡如此痴迷,也被她的决心打动,终于决定教她拉琴。聪颖且极富天资的闵惠芬在学琴仅仅10天后,就登台在苏南艺师音乐专业举办的文艺晚会上,演奏了《芦笙舞曲》等二胡曲目。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登上舞台,所以她的印象尤为深刻,以至于在几十年后讲起,依然记忆犹新。也就从这次登台以后,她与二胡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大约在她学琴的第4个年头,12岁的闵惠芬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王乙(1919~2002)教授。在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当时年仅17岁,并且一脸稚气的闵惠芬,在这场高手云集、名家争霸的激烈角逐中,以近乎完美的演奏,力挫群雄,一举夺魁。当时在场的我国二胡前辈、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韶(1927~2015)先生格外激动,他表示“我恨不得上台把她抱起来”,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本次比赛的评委会主任贺绿汀(1903~1999)先生也对她称赞有加“别看她年龄最小,但她的演奏最有音乐”。随后闵惠芬升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就读,师从陆修棠教授。1969年,闵惠芬从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毕业后,在北京等地又得到胡琴大师刘明源(1931~1996)、蓝玉崧(1925~1996)等先生的悉心指导。她曾先后在中国艺术团、上海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闵惠芬凭借她对二胡艺术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终于成为中国著名的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是当代民乐届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
基于她对中国二胡艺术的特别贡献,1988年闵惠芬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1989年获首届全国“金唱片奖”,1998年获中国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她曾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获得了崇高的政治荣誉。她还是第五、第六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音协刘天华研究会会长、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中国唱片最高奖“金唱片奖”评委、第四届至第七届以及第九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评委会主任,这些都能够侧面体现她的专业担当。
二、民乐贡献
自1963年闵惠芬获得第四届“上海之春”第一届全国二胡比赛第一名以后,她的二胡艺术人生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她的一生获得了无数艺术奖项,她先后出访过美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得高度评价。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尤金·奥曼迪(EugeneOrmandy,1899~1985)称赞她是“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小泽征尔(SEIJIOZAWA,1935~2024)被她的《江河水》感动得伏案恸哭,赞叹:“拉出了人间的悲切,痛彻肺腑”;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评论员撰文称她为:“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她是第一个提着二胡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国民乐演奏家,她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的二胡,认识了中国的民乐。
1981年,正处于艺术盛年的闵惠芬,不幸罹患癌症,但她坚强乐观,凭着对二胡艺术坚定执着的追求和满腔的热情,以自己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她躺在病床上,还创作了讴歌美丽生命的二胡曲《音诗心曲》。说起该曲的创作,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闵惠芬患病期间,有一次从昏迷中醒来,躺在病床上,冥冥之中感觉有一个旋律,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耳旁,她费力地睁开眼睛环视四周,寂静且无任何的声响,可这个旋律却一直盘旋在她脑海中,此时,她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将这段美好的旋律留下来。由于刚动过手术,她身体非常虚弱,根本无法动弹,但她还是努力地支撑起自己的上半身,在病床的床头柜抽屉里,找到了一个蓝色的信封,用笔将这段旋律记录了下来。第二天,她让家人请来了指挥家、作曲家瞿春泉和她的扬琴伴奏丁言仪,以及自己的学生赵剑华,她向他们坦言想将此旋律创作成二胡曲。此后,瞿春泉将其创作成了二胡与乐队合奏曲《音诗心曲》,由赵剑华在1986年5月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首演此曲,获得如潮的掌声,并荣膺创作二等奖。闵惠芬老师撑着病体,也坐在观众席里观看了演出。
闵惠芬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她引领了中国二胡艺术发展半个多世纪。她用丰富的作品,拓展了二胡艺术的表现空间;用执着的追求,成就了二胡艺术的里程碑之作《长城随想》;用对生命的热爱,升华了人生境界,铸就了高贵人格,她在我国民族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器乐演奏声腔化
闵惠芬主导的“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对中国二胡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关于该课题的开启,还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闵惠芬接到中央通知,要求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录制二胡演奏京剧唱腔音乐,而且还专门请了著名京剧艺术家李慕良(1918~2010)先生,作为她的京剧艺术指导,辅导她领会京剧唱腔的特点。从不唱京剧的闵惠芬,先是自己模仿原磁带的唱腔学唱,然后再反复琢磨如何用二胡来模拟京剧唱腔。短短4个月时间,在李慕良的悉心指导之下,她终于首创了用二胡“移植”京剧声腔的演奏技法。她演奏的《卧龙吊孝》《逍遥津》等4部京剧唱腔二胡作品,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二胡经典之作。
由此,闵惠芬从京剧曲牌的探索扩展到了民族歌剧的研究,使得“器乐演奏声腔化”得以进一步发展,《洪湖主题随想曲》就是最好的佐证。歌剧《洪湖赤卫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同志在洪湖地区闹革命的事迹缩影。其中,女主角韩英的唱段《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旋律委婉、沁人心脾,勾起了闵惠芬强烈的创作欲望。她以该曲为基调,仅用7天时间,便改编创作了感人肺腑、酣畅淋漓的二胡曲——《洪湖主题随想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此后,她对“器乐演奏声腔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发而不可收。从京剧到歌剧,又从歌剧拓展到越剧、潮州音乐等,《宝玉哭灵》(根据越剧《红楼梦》唱腔改编)、《寒鸦戏水》(由潮州筝曲改编)等都是闵惠芬先生“器乐演奏声腔化”的代表性作品。数十年,这样的努力和追索她从未停止,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
四、普及民乐培养新人
闵惠芬年届花甲,除了创作与演出外,她还将精力放在了民乐的普及与新人的培养上,她几乎每年都要举行20多场民乐普及音乐会。闵惠芬不仅致力于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亦秉承着民族文化的优秀品格。即使在民乐发展处于相对低谷的时候,在她病体虚弱、精神不佳的时候,也从未气馁,挺身奔走于田间地头、校园厂矿,用一弓一指奏响心声、弘扬国粹;用数以千计的讲座式音乐会和规模各异、不计其数的演出,影响并拓展了民族音乐的爱好者群体,也激励了一大批民乐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
笔者的父亲就是受到闵惠芬的深刻影响,从而投身民乐演奏与教学。1996年12月,闵惠芬应母校——丹阳市实验小学(原丹师附小)的邀请,回丹阳讲学,父亲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丹阳工作,正好能够借此机会去看望自己曾经的老师,并向她汇报自己的工作点滴。闵惠芬再三嘱咐父亲要好好工作,为振兴我们的民族音乐做好铺路石。她返回上海后,又专门写信鼓励父亲“……由于您的辛勤耕耘,丹阳出现了二胡艺术的新苗,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我们大家可不要小瞧,希望您继续努力,并要团结其他专业的老师,若干年后,就会形成洋洋大观,学术阵地的形势就会非同小可了……”。闵惠芬曾数次回到丹阳,为普及民乐,她或自己开办讲座音乐会,或与其父闵季骞先生、笔者父亲及其学生一起,举办师生四代同堂音乐会。她从不拘泥于演出场地的大小、不挑剔演出设备的好坏,在任何地方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演出中去。
20世纪90年代,南京晓庄师范学校②想邀请闵惠芬来学校为师生举办一场二胡讲座音乐会。在她整年的日程都已安排得满满当当之余,她准备路过南京时见缝插针来晓庄师范学校举办一场音乐会,因为两天后她将去郑州、兰州、徐州等地举办音乐会,就连来宁当天下午她还有一场演出,结束以后才能出发去南京,由于时间紧迫,她连化妆都是在车上完成的。当有人为她的身体状况表示关心,闵惠芬总是说:“如果我不去,不太扫大家的兴了吗!这些活动使我对弘扬民族音乐更增添了信心,我们的用武之地,天地是很大的呀!……我总觉得自己是在经历艺术生命的第二个春天,我要尽力多做些事情。”为了普及民乐,提高大众对民乐的关注度,闵惠芬将自己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二胡,她就是这样一个永远替别人着想,从不替自己考虑的人,将民族音乐事业融于自己的一生。
闵惠芬这个名字,影响了我国几代民乐人。尽管闵惠芬因为公务繁忙,经常要去国内外各个地方讲学、演出,无法系统地给学生上课,但只要有机会,她都会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听大家拉琴,细心地为他们讲解乐曲的内涵、旋律的处理。她曾经这样说过,不仅仅操琴练习才叫练琴,而操琴前的案头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读(唱)谱。拿到一个新作品,必须通过前期的读(唱)谱,对它有一个大致的、全面的了解,拉琴时才能胸有成竹地驾驭它。她常说:“拉琴时不要过分在意某一个音,要注意整个旋律的流动感,否则就会影响整体音乐形象的塑造”。闵惠芬的治学理念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她对艺术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深深地打动并影响着所有与她接触过的人,使大家享用终身。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教授,也是因为小时候看了舞台艺术片《百花争艳》,其中闵惠芬演奏的二胡曲《江河水》之后,对她母亲说“我要学二胡!长大后我要成为阿姨那样的演奏家。”闵惠芬以她沁人心脾的音乐和独特感人的艺术形象,感动了无数的国内外观(听)众,纵观她的艺术人生,其成功是必然的,她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她引领中国二胡艺术,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结语
2014年5月24日上午10时,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四周回旋着先生生前演奏的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第三乐章《忠魂祭》的音乐,③跌宕深沉的旋律,将人们带入了无尽的缅怀与哀思之中。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著名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大师的追悼大会及其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业界名家及海内外各界人士,共计数千人参加了闵惠芬的追悼大会。父亲作为一个曾经受益于先生的弟子,并代表南京晓庄学院,参加了闵惠芬先生的告别仪式,向她敬献了花圈。大家站在安卧于鲜花丛中的闵惠芬老师遗体前,更多的是回忆大师生前的点滴,而非以泪洗面,大家都表示会继续传承她钟爱的二胡事业,为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作出自己的努力。
闵惠芬先生引领了中国二胡艺术发展半个多世纪,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奉献给了这个光辉的时代,在中国民族音乐史上树立了不朽的典范和永久的丰碑。
注释:
①苏南艺术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现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
②南京晓庄师范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师范专科学校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合并为南京晓庄学院。
③自闵惠芬1981年起身患癌症期间,曾经有过“遗嘱”:在追悼会上,不要放哀乐,要播放他演奏的《长城随想》。
参考文献:
[1]刘再生.琴弦上的梦幻——论闵惠芬二胡艺术成功之道[J].音乐与表演,2011.04.
[2]傅建生,方立平.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18-320.
[3]闵惠芬.《长城随想》演奏礼记[A].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华乐大典·二胡卷·乐曲篇(中).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400.
[4]于红梅.心中的偶像[M].方立平,刘振学.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C](第二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56.
作者简介:吴子吟,南京艺术学院2022级音乐教育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