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秦派二胡的悲美品格探析
孙丽娜 华音网 2025-03-07

摘要:古今中外,“悲美”是感染力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悲”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在对“美”的追求。二胡是我国传统乐器中最善于表达悲情和凄美的民族乐器。秦派二胡是我国重要的二胡流派之一,凭借独特的秦风秦韵,深受广大二胡爱好者的喜欢,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孕育于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自然环境的三秦大地,秦派二胡以其苍茫悲壮的气概很好地体现了二胡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在本身音色、作品题材、演奏音调和表现技法等方面,充分探讨和分析了秦派二胡的悲美品格。

关键词:秦派二胡;悲美品格;题材;音调;演奏

三秦大地,千年历史,以西安音乐学院为核心,陕西音乐界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长安乐派,并以秦派二胡和秦筝为两大核心要素。秦派二胡的最大魅力就是将地方民间音乐元素融入二胡作品中,形成了扣人心弦、至悲至美的秦风秦韵,而这种独特的悲美品格集中体现在乐器音色、作品题材、作品音调和演奏技法等方面。作品题材的悲美、音色音节调式的悲美、演奏技法的悲美,共同打造了秦派二胡艺术独特的悲美品格,并共同赋予了秦派二胡丰厚的秦风秦韵,使其具有了强大的艺术张力和精神感染力。笔者作为二胡学习者,在对秦派二胡产生、发展、风格的学习了解过程中,总结分析了秦派二胡的独特悲美品格及其具体表现,结合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将其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便能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秦派二胡的美学特质,进而深入理解秦派二胡艺术。

一、二胡本身音色的悲美品格

悲剧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二胡的音色特征明显,如泣如诉、呜咽低沉,极富感染力,可以很好地表现内容的悲剧性,具有十分鲜明的悲美品格。二胡是秦腔演奏中常用的独奏乐器,是一种表现秦腔音乐艺术的重要乐器。二胡音色的最大特点是能发出拟人声,因此在表现人的情感特别是在模拟人哭泣时的悲伤情绪效果最为饱满。

二胡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最能表现中国音乐“悲美”的特点,这与它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二胡是没有指板的两根弦乐器,它的发音筒主要由蛇皮、蟒皮等材质蒙制而成,表达高音时有很大的游离空间,与人哭泣时发声的音腔较为相似,二胡的音乐具有柔和、温婉、细腻、趋人声化等特征,非常适合用于表现具有悲情色彩的音乐内容。与小提琴相比,二胡演奏表现得更加自然,同时左手不使用指板,通过揉弦产生多种音响效果和韵味;右手和弓始终处于两弦之间,通过自然沉肩、浮臂和垂肘进行演奏,很容易做出抑扬顿挫的细腻变化,这样更能演奏出悲凉、缠绵的音色效果。二胡不仅具有哀怨、凄凉的特色,而且具有明亮圆润的特色,不仅有优美、宁静的特色,还有活泼、欢快的特色。但整体来讲,二胡之所以被称为“悲剧性色彩”的乐器,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音色,很容易引发人们内心凄凉、悲苦的情感共鸣,这也是二胡悲美品格形成的根本前提。

二、秦派二胡作品题材的悲美品格

在《秦派二胡曲论》中,共收录了33首二胡作品,笔者在对这些作品的题材进行全面统计的基础上,以其中极具代表性的7首作品为例,探析秦派二胡作品在主题内容和音乐素材方面所呈现出的悲美品格。

首先,就主题内容来讲,《秦派二胡曲论》中所收录的作品基本分为两类,即庆祝类和叙事类,但是悲凉、凄苦和哀怨等感伤情绪一直是二胡最善于表现的。作品《黄土情》充分表达了黄土高坡人们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作品《曲江吟》则以“迷胡”和“碗碗腔”为基本音调,充分表达了人们哀怨交织、悲愤填膺的情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作品《兰花花叙事曲》充分融入了陕北民歌元素,通过对兰花花的形象刻画和爱情悲剧的有力呈现,塑造了陕北青年女性与封建势力激烈抗争的勇敢形象;作品《西口情韵》是对经典二人台《走西口》的成功创新,以二胡独特的风韵演绎了一对新人迫于生活无奈出走西口的感人故事;作品《清华泪》以“碗碗腔”为基调,以《红色娘子军》为创作素材,充分彰显了吴清华的悲惨遭遇以及她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坚毅品性;作品《三边轶事》则以地方经典民歌《买娃娃》为创作素材,为听众呈现了陕北遭遇百年天灾、民不聊生,穷苦百姓为了生计无奈卖儿卖女的悲惨故事;作品《延边忆事曲》以陕北经典信天游为素材,回忆了革命年代先辈的战斗经历和生活历程。上述这些作品,就主题内容而言,有对悲惨生活的人生无奈,有对过往生活的忆念感怀,有对被恶势力欺压的无尽悲愤,有的扣人心弦、震撼灵魂,有的令人悲愤填膺、无限同情,但归根结底都是在讲述陕北民间社会发生的一幕幕悲剧故事,都散发着浓厚的悲美气息。

其次,就《秦派二胡曲论》中作品的音乐素材而言,以悲情叙事为主的作品主要以秦腔等陕北民歌为主,但不管是哪一种音乐素材,几乎都与悲美品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秦腔的运用最为广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音乐素材。它们所呈现的悲美品格各具特色,耐人寻味。比如鲁日融先生的《秦腔主题随想曲》和《迷胡调》,就将秦腔的悲切苦楚和迷胡的缠绵悱恻等悲美品格彰显得淋漓尽致。《秦腔主题随想曲》的第一段以秦腔曲牌《杀妲己》通过秦派二胡的旋律把充满低沉、哀怨的凄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迷胡调》则采用了《西京调》的音乐素材,赋予了秦派二胡凄凉缠绵和耐人寻味的音色特点。

秦派二胡中三秦大地文化中的音乐精髓,承载了华夏文化历史的印象和时代记忆,为后人呈现出了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幕幕生活悲剧。三秦大地上发生的这些饱含辛酸的历史故事也为秦派二胡发展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赋予了秦派二胡独特的悲美品格,提高了秦派二胡作品的艺术张力,这也是其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三、秦派二胡演奏音调的悲美品格

秦派二胡被称为“悲剧性色彩”的乐器,主要是由于它最善于利用音调,引起受众内心世界郁闷、愁苦、凄凉、悲愤之情的共鸣。秦派二胡的作品,有着非常独特的音律现象,就是在乐谱中经常出现的“4”“7”的音高不同于平均律中的常态音高,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秦派二胡作品的素材基本源于地方民间音乐。此外,秦派二胡还形成了“欢音”和“苦音”两种特性音阶调式,如果在秦派二胡演奏过程中忽略了这种特殊性,那么将无法充分彰显出秦派二胡的悲美品格,也无法展现出陕西音乐独有的秦风秦韵。所以,我们在表演秦派二胡作品尤其是那些以“苦音”为主的作品时,就必须真正理解和掌握那些音符,让秦派二胡作品散发出真正的艺术魅力。

秦派二胡作品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广泛汲取地方民间音乐养分。在陕西民间音乐元素的催生下,秦派二胡中形成了两种仅次于主干音的特性音调,即上文所提到的“欢音”和“苦音”。欢音音调是特色音“3”和“6”,主要用来表达欢快愉悦的情感;苦音音调是特色音“4”和“b7”,主要用来表达凄凉、伤感等悲观情感。而苦音中的两个特色音音高完全不同于平均律中的常态音高,它具有较强的飘逸性、临时性和多变性,是十分特殊的音律现象。也正是由于这种多变性,才形成了秦派二胡作品独具个性的悲美品格。

陕西音乐在广泛融入西域音乐元素之后,逐渐形成了具有燕乐音调、宫徵调式同宫转调的独具特色的音调特征。秦派二胡作品中以民间戏曲为素材的作品,基本都采用宫、徵调式;而以地方民歌为素材的作品,则基本采用商、徵调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秦派二胡音乐创作家形成了一种统一风格,就是采用苦音宫、商、徵调式来呈现秦派二胡作品的悲美品格,彰显秦派二胡的秦风秦韵。比如,《秦腔主题随想曲》的第一段,就是以“1”和“5”作为主音调,采用宫、徵调式更迭方式演奏,以表达作品的深沉感和悲美气息。《迷胡调》中以“5”作为主音调,采用苦音徵调式演奏来表达低沉、缠绵和凄苦氛围,成为秦派二胡音调悲美品格的一大表现形式。可以说,悲美品格主要源于悲痛、凄苦等伤感情感。

四、秦派二胡表现技法的悲美品格

秦派二胡是通过演奏者用各种特定技法去展现其秦派地方曲调的悲伤旋律,从而给听众以悲美品格的艺术享受。秦派二胡演奏者要想完美呈现一部音乐作品,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技法去呈现作品的悲苦曲调和忧伤旋律,必须做到感情和技巧的天然融合,以优美的秦派二胡音乐感染力打动听众的心,让听众与作品和演奏者之间产生广泛的情感共鸣,进而让听众产生愉悦的艺术体验。演奏者要实现感情与技巧的合二为一,必须熟练掌握秦派二胡中弓毛与琴弦的接触点,熟练掌握“搂弦”技巧。例如,在演奏《兰花花叙事曲》时,演奏者需要把弓子平行上移,在相对靠上的部位擦弦,如此一来就能够产生一种空旷且悲伤的音色,仿佛时远时近、时隐时现的轻声哭泣。为了充分展现兰花花被抢进周家后的痛苦心情,经常采用比较微弱和深沉的音色,形成前后结构上的音色呼应。

从很大程度上讲,二胡演奏时运弓速度的不同决定了音色的“热”与“冷”、情感的“动”与“静”。例如,《怀乡曲》中一段慢板旋律将台湾同胞怀乡思亲、盼望统一的心情彰显得淋漓尽致。演奏时若是运弓速度过快,声音的流动性也将随之加强,就很难表达出那种深沉、思念的内在情感。若在演奏过程中放慢运弓速度,降低声音流动性,让音色变“冷”,就能自然而然地让听众产生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而当演奏到后一节时,就要相应地提高运弓速度,这样就能充分表达出台湾同胞那种心潮起伏、激动无限的怀乡之情。通过快和慢两种运弓速度的运用转换,可以很好地演奏出不同的音色和表达传递不同的氛围情绪,这就是技巧之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与喜剧不同之处在于,悲剧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生命感、价值感、安全感等情感。秦派二胡呈现的悲美品格,同样触动了听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使之对时光的流逝、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悲苦,都产生一种悲哀感和怜悯感。通过作曲家的旋律谱写和演奏者的技艺表现,共同催生了秦派二胡独特的悲美品格。秦派二胡善于表达悲情,这不仅体现在音节调式上,而且还体现在演奏技法上。陕北的音乐流派都广泛采用双四度音调结构,音域较宽,跳进音程较多。而陕南的音乐流派则刚好与之相反,音域较窄,级进音程较多。作曲家普遍以下行级进、延音与大跳音程等方式创作旋律,模仿人的哭诉声音,然后在悲伤音调的烘托下,把秦派二胡悲美品格表现出来。

但在现实中,我们在欣赏那些来自音乐学院高才生演奏《兰花花叙事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等极具代表性的秦派二胡作品时,基本不会听到其独特的悲美品格,更谈不上秦派二胡呈现出的独特的秦风秦韵。之所以会如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秦派二胡独特的演奏技法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不仅将这种演奏技法的表现脱离了二胡本身现实演奏的需求,而且脱离了秦派二胡现实演奏的需求。因此,演奏者在对秦派二胡作品进行演奏时,必须要深入思考如何将秦派二胡作品的悲美品格彰显出来,将秦派二胡独特的演奏技法当作技巧加以训练,包括搂弦的练习、揉弦的训练以及特殊滑音的处理等,只有将这些演奏技法完美融入表演中,才能牢牢抓住听众的耳朵,打动听众的心。例如,在演奏《曲江随想》引子部分结束句时,第三拍中还原“4”和“1”都要求是二指演奏,需要运用大上滑演奏技法,做到指不离弦,手指从“4”的位置向下甩,直到“1”的位置松开,这样就能演奏出浓厚的韵味。这里的“1”只是一个概念上的“1”,并不要求指法十分精准,只是要求二指必须同在内弦上演奏,清晰表达出还原“4”到“1”的甩音。在作品的第三段当中,常将各种具有秦派特色的二胡演奏技法融合在一起,包括搂弦、大上滑、下行回转、一指向上延伸滑揉等,很好地表现秦派二胡的风格特征,从而较好地与作品的开头部分进行呼应,有力地烘托出整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民族器乐地方派别的新景观——从“秦派二胡”的生成与繁盛说起[J].人民音乐,2010(10):66-67.

[2]鲁日融.“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1):58-61.

[3]李宝荣.二胡悲从何来?—中国二胡悲情音素初探[J].乐器,2007(7):56-58.

[4]牛苗苗.激越豪放与凄婉雅致——从鲁日融先生的《曲江吟》看秦派二胡艺术特征[J].音乐天地,2009(4):61-62.

[5]王静.论秦派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的艺术处理[J].德州学院学报,2018(5):36-39.

[6]彭辉,李荣.情到深处,音乐语言化的体现与超脱—析二胡叙事曲《西口情韵》的演奏[J].音乐创作,2006(2):110-112.

[7]李月.浅谈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的艺术特色[J].成功(教育),2011(16):262-263.

[8]牛苗苗.从秦地戏曲音乐论秦派二胡曲的风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4):42-47.

[9]徐元勇.论“器乐演奏声腔化”与我国古代“唱调”的渊源——听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二胡专场音乐会[J].中国音乐,2006(4):108-111.

[10]张金玲.浅析秦派二胡作品《曲江随想》的创作手法及演奏技法特色.[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3.6.

孙丽娜: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音乐教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