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于浙江音乐学院隆重开班。研修班汇集了民乐演奏、创作、评论、乐器制作等多方面的青年才俊,邀请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员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课程。本人有幸入选到此次研修班,通过几日的学习与研讨,收获颇丰,故以此文聊表内心之感。
一、从延安文艺看民乐事业
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在讲座中讲到:“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不仅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后来的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延安文艺,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不仅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民乐事业的发展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引领着中国革命文艺前进的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首先我们要坚持人民性。民乐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与人民产生共鸣。在新时代,民乐人应继续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优秀民乐作品。其次要坚持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延安文艺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创造出了“当下”的艺术时尚,如新戏、新秧歌、民族新歌剧等。这种创新精神启示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使民乐艺术更加丰富多彩。第三要推动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集体创作是延安十分流行的艺术生产方式。在新时代,民乐事业的发展可以借鉴这种集体创作的方式,通过跨领域、跨文化的合作,推动民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本人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不禁思考: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音乐教育的旗帜,这份鲜红的底色来自何处?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于红梅教授曾在2024年“开学第一课”中讲到:“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延安鲁艺重要的传承单位之一,和鲁艺血脉相连。央音正是在延安鲁艺精神引领下创立的新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我想,中央音乐学院的红色基因根植于延安的黄土地上,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的条件下孕育而成的。正如伟大的《黄河大合唱》,在物资匮乏的延安,音乐家们用汽油桶改造成低音胡琴,用搪瓷缸和勺子制造出特殊的打击乐器,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谱写出了这首充满爱国情怀的伟大作品。”
刘妮馆长在讲座中分享了组建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过往,并邀请了冼星海先生的女儿冼妮娜老师出现在讲座现场。刘妮馆长讲到,当妮娜老师把冼星海先生的指挥棒交给刘妮馆长,交给延安革命纪念馆时,妮娜老师表达出来的不舍一瞬间击中了刘妮馆长的内心,那根小小的指挥棒承载了她对父亲满满的怀念与爱,这个故事不仅让在场的我们为之动容,更觉得身上继承发扬传统音乐的担子又多了一份重量。正是延安文艺这些革命精神的艺术家所奉献下来的经典力作和感人事迹,才能让中国的文艺事业薪火相传。我们更要继续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时代的乐章。
而如何续写新时代的乐章?我想弘扬民族音乐、振奋民族精神是第一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民乐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彰显出新的活力。民乐事业的发展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坚持守正创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基础上,积极务实地推进中国民乐艺术和民乐事业向纵深发展。
其次要注重社会普及与人才培养。在民乐艺术的社会普及层面,以课外教育、兴趣爱好为目标的民乐学习者、爱好者基数十年来有较大提升。这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民乐学习的热潮对于发展民乐事业、培养人才梯队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要提升文化产业意识。民乐制作业文化产业意识显著提高,这对于民乐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提升文化产业意识,可以更好地将民乐艺术与市场相结合,推动民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延安文艺为新时代民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民乐人,应该继承和发扬延安文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探索创新与传统的结合,推动民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为弘扬民族音乐、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我作为新时代的央音人,必须始终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坚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将个人梦想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要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自己的学习和创作中,为国家和人民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二、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民乐人”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拉开了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序幕。会上总书记的讲话深入浅出,以党厚重而有力的“百年征程”为起点,深刻阐述了在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重视、引导文化建设;是如何带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新文化走向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是如何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的旗帜;是如何弘扬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旋律;是如何吹响守正创新、发愤图强的文化新征程的号角……习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广大文艺工作者,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目标与“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之间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全篇讲话振奋人心,激荡起万千文艺工作者的热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民乐人肩负着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重任。我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推动者。
首先,我们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中国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而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历久弥新,无数动人心魄、魂牵梦萦的史诗画卷成为百年来亿万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与精神力量。文艺工作者更应该着眼历史、立足时代、抓住机遇,以更加符合国情和国家发展方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己任,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其次,我们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党是人民的党,新时代是人民的新时代。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正确的旗帜。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所以我们要坚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文艺事业中去,成就文艺之清风、作品之清朗、思想之深刻、风气之隽永的优秀文艺事业环境,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充盈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时立志成为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艺术家。第三,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而作品经久流传、生生不息的缘由正是作品始终处于不断更新、自我创新、推陈出新的良性发展的前提下。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新是文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文艺作品鲜活的源泉。从认识的角度来说,是更有广度、深度地观察和思考世界;从实践的角度说,是能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具体实践活动中。所以创新是无限的。但创新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胡乱猜测的,更不是异想天开的。我们进行文艺创新,一定要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新时代新时期新征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审美追求。正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所以创新文艺事业必须“两条腿”走路,坚持正确认识正确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第四,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面对世界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大局面,一定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把眼光放向更高更远更宽广的舞台上,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选择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因此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外来文化保持审视又不失大国风范。坚决杜绝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向上的文化底蕴,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第五,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从价值观来看,我们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做艺先做人,要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
作为新时代的民乐人,我们要首先传承民族音乐精髓。民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新时代民乐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和研究民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传承民族音乐的精髓。其次是推动民乐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新时代民乐人还需积极探索民乐的创新发展之路。这包括创新民乐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和传播方式,使民乐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民乐的传播方式。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使民乐艺术更加广泛地传播,吸引更多的年轻听众。
作为新时代的民乐人,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他们的作品不仅要有艺术价值,更要有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时代民乐人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民乐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三、总结
通过这次研修班的学习和探讨,不仅回顾了民族音乐事业的历史,更是对当下民乐发展的一些问题和疑虑进行了有深度有广度有内容的思考。当我看到一代又一代卓越的音乐家和教育家在民乐发展的路上奉献了他们的青春与才华。他们凭借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和动人故事让我仿佛穿越至不同的时代,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段旋律都诉说着奋斗的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我们虽是民族音乐事业的新人,却抱“鸿鹄”之志,民族音乐之花终能结出“文化自信”之果;以“鲲鹏”之势,终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感谢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的开展,感谢每一位老师专家学者的倾情奉献和无私教诲。愿小树早日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