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7月9日至11日,无锡歌舞剧院原创、天津音乐学院复排的民族歌剧《二泉》 (下称“天音”版) 在天津大剧院首演。作品以多幕歌剧的形式呈现,讲述了无锡民间艺人阿炳坎坷、坚韧不屈的一生。本文着重从天音版《二泉》体现出的“章幕安排”“音乐素材运用”“人文关怀冶等方面予以审视,窥探并深度解读天音版《二泉》的独特之处,并对该剧进行评价。
关键词:天音版《二泉》;阿炳;民族歌剧;
作者简介:王乃仟(1985—),女,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与艺术管理学院讲师。
刊载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第30-34+84页。
一、走出课堂的舞台实践
天音版《二泉》,是继 2023年7月21 日至23日《同心结》复排后的第二部复排民族歌剧。在短短一年内,天津音乐学院领导班子带领校内师生,经历两次大型民族歌剧的复排,走在国内音乐院校前列。于校内学生而言,学生时期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理论课程及琴房练习或比赛,还要通过深度的舞台实践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歌剧,不是一首首独唱段落的罗列,更不是纯粹的演戏,而是要将戏剧冲突贯穿于演唱中,并通过人物设定释放演唱情绪,从而对剧中人物进行烘托和对比。
国内音乐类院校课程设置中,对相关歌剧排演课程和演出也有所涉猎,但大多局限于校内小型活动或片段式演出像天津音乐学院这样师生竭尽全力复排歌剧,走出校园大规模演出的院校却屈指可数。借教育部“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巡展巡演”的东风,天音版《同心结》成为 2024 年度“十部巡展巡演精品”之一。学生从课堂到大型舞台实践,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上向主唱演员学习,在团队协作中发现歌剧所要真正传达的真谛:或许是人物情绪和性格的塑造,亦或是戏剧张力和声音的融合……所以,高校复排民族歌剧绝非一般的大型舞台实践。诠释好一部歌剧作品,不仅要重实践还要提高理论学习。众所周知,阿炳是盲人道教音乐家,但是关于其他相关内容知之甚少,所以只有进行大量理论学习,才能窥探阿炳辛酸的一生,真正读懂阿炳。
天津音乐学院有着资深的教育优势,始终秉持“产、教、学、研、演”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凝聚了一支集合唱团、交响乐团、舞蹈团为一体的专业演出队伍,这是学校领导组织协调能力的整体展现,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强烈责任感的具体体现。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作为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在天音版《二泉》的复排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院长,要协调管理校内工作和歌剧演出任务;作为演员,积极参与日常排练,以保证声音状态的持续稳定。好作品的呈现不仅要有强大的创作团队、演职人员、领导层的支持,还要有能统领交响乐团、合唱团的指挥。在歌剧演出过程中,指挥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手势将决定演出成败,及音乐的和谐统一,指挥绝对是灵魂人物。作为天津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指挥,高嵩在整场演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天音版《二泉》复排成功,恰是因为汇聚了一支兼具“好作品、好演员、好指挥、好导演、好舞美、好舞蹈、好合唱、好音效”的八好团队,可谓“天时地利与人和”。
二、亮点
自歌剧《白毛女》(1945 年) 出现以后,中国民族歌剧史上涌现了诸如《江姐》《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一批以女性为核心的歌剧作品。而歌剧《二泉》一反以“大女主”为歌剧核心人物之常态, 以男主人公——阿炳作为主角。自 2017 年《二泉》首演后,以男主人公为主要人物的歌剧陆续出现在歌剧舞台,这标志着“大男主”时代的民族歌剧逐渐入场,成为主流,被更多听众认可。如近些年的民族歌剧《尘埃落定》《星海星海》等,此正可说《二泉》无疑开“大男主”歌剧新篇章。
歌剧《二泉》意图透过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讲述民间艺人华彦均——阿炳,戏剧性的一生。《二泉映月》的音乐主题在剧中共出现三次:第一次为著名二胡演奏家陈军演奏《二泉映月》前五小节。五小节结束后,舞台另一侧发出柺杖敲击地面的声音,一位行动缓慢、手拿柺杖戴着墨镜的老者慢慢走到舞台中央,一段与老者沟通录音的声音响起,老者整理长衫,落座录音机旁,双手放置双膝, 准备完备后,二胡演奏家第二次奏响《二泉映月》 的旋律。第三次出现是在歌剧最后一幕《 离世》中。音乐学院的大教授给阿炳拉的胡琴录音,但他继烧琴后多年未碰琴,当再次拿起胡琴时的爱不释手与激动之情跃然舞台,此时场景又回到第一幕,《二泉映月》的旋律第三次被二胡演奏家奏响。笔者认为:三次出现的《二泉映月》旋律采用了间离的创作手法。通过多维空间,时空交换,将两种场景合二为一,形式新颖、意义不凡。剧中多次运用此手法,歌剧第二幕,作为“小天师”的阿炳在茶社为茶友们演奏另一首名曲《寒春风曲》时也是运用这样的技术手法。笔者认为,该剧运用此技术是想通过当代二胡演奏者与阿炳进行专业技术上的对话,这是传承也是创新。通过这样的技术,让音乐与科技两种不同领域的门类进行组合,这也是此歌剧的另一大亮点。
这部作品除了运用间离手法,还运用了倒叙的手法。歌剧第一幕便出现了二胡演奏家陈军与阿炳的饰演者王宏伟同框, 呈现出 1950 年杨荫浏先生和曹安和先生为阿炳录音时的场景,交代录音开始时,熟悉的《二泉映月》响起,不禁让“阿炳”回忆起他饱经沧桑的一生,从懵懂少年到颠沛流离的中年,从与父亲回忆谈话中又想到了自己的幼时,一生在与命运做抗争。歌剧最后一幕再次出现第一幕录音时的画面,表达出录音已渐渐进入尾声。当这一段结束后进入正序——阿炳身体抱恙,躺在病床,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在眼前,他在与双亲和养母对话,与妻子彩娣告别,与这个世界和解。
三、调整与删减
天音版《二泉》相比于无锡歌舞剧院版有所调整和删减。无锡版《二泉》,阿炳养母与生母唱段都是由民族唱法歌手演唱,人物对比在音色上没有特别鲜明的显现。天音版养母角色则选择了由女中音演员演唱,在复排过程中,作曲家杜鸣根据演员特点对于部分唱段做了调整,比如加入高音,删减重复部分等。由于生母和养母唱段多为重唱或齐唱,区分声部对于角色的性格对比很有必要。整部歌剧中,从父亲、生母、养母的多次重唱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调整不仅丰富了重唱在音色方面的层次,也将戏剧延展性拉开。在人物塑造方面,天音版《二泉》主抓人物内心,让每个角色都与阿炳产生情感交集, 如剧中第二幕《交恶》中纨绔甲角色人物的选用,恰到好处,“光头”造型与阿炳青涩“小天师”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一善一恶、一动一静,凸显出阿炳勇敢无畏的一面。
无锡版《二泉》将整部歌剧设为七幕,而天音版裁减为六幕。无锡版第四幕《反日》是用无锡方言诠释的三段不同内容的说唱新闻,包括:数板人的说唱、日本人说唱以及阿炳说唱新闻。而这些片段在天音版中被删除,这个调整使得天音版《二泉》在剧情方面更加自然连贯,不会令观众产生疑惑之感。天音版第六幕《离世》,主要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抓生产,繁荣经济”的面貌。此时中国的老百姓在历经时代风云的流转与社会变革后,终于不再生活于水深火热中。女声运用方言合唱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乐曲欢快明朗,积极向上,舞台也一改前几幕的黑暗光,“红旗”“红头花”“红灯笼”等剧情发展的道具彰显出一片喜庆景象。此曲后, 闻讯而来的“天师”阿炳、彩娣和数板人轮说“说唱新闻”,传达无锡解放消息以及音乐学院大教授要为阿炳录音的消息。当要散场时,“阿炳”抒发自己的情感说出“解放了,天亮了,我阿炳瞎了这么多年的眼睛,好像一下看到了光明。”这一句是无锡版未有的犹如内心独白般的“呐喊”,也正因为这句感人肺腑的话,让失明已久的阿炳好像重新看到了光明,感受到了温暖和爱。在他失明前,百姓生活浑浑噩噩,现如今解放了,人民站起来了,好日子也要来了,生活也会慢慢好起来,他也即将拉起胡琴,让更多的人听到。这恰恰是编剧任卫新先生的独特创意“目盲心亮”之反差,以及“二泉即阿炳的两只眼睛”的舞台呈现。
四、重在细节
歌剧《二泉》是一部融合众多音乐元素的民族歌剧,管弦乐、民族乐器二胡、琵琶、板、小锣、小镲、木鱼、小堂鼓、磬等都运用其中。此外,作为一部讲述无锡民间艺人阿炳的歌剧,唱段中还加入了锡剧、越剧、江南小调、无锡地方民歌、苏州评弹等地方元素,除保留了歌剧中传统的混声合唱、重唱、对唱, 也运用戏曲“手眼身法步”,展现出一副生动的江南画卷。如歌剧开场,伴随着江南水乡背景的呈现,一首女生合唱《无锡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天音版《无锡景》改编于江南小调,演唱中合唱队员们运用了无锡本地方言演唱第一段歌词,在吴侬软语的吟唱中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无锡古镇。第三段歌词“天下第二泉呀,惠山脚半边……山脚下两半边开个泥佛店呀”运用了普通话演唱,当听到“天下第二泉”“惠山”“泥佛店”时,让观众从前一段陌生的无锡方言中听到阿炳的故事即将开始。歌剧中段女生合唱《月儿弯弯照九州》是一首改编于江苏民歌的作品,大幕拉开,多位手拿油纸伞、身穿旗袍、脚踩高跟鞋的富家女走在街上,在阴暗的灯光下她们展示着婀娜的舞姿,合唱进入尾声时,这些女性纷纷坐上黄包车或步行到远方,这样一段《月儿弯弯照九州》与后一段阿炳独唱《病了这么久》形成强烈的对比,体现出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的不易和艰辛,以及命运的捉弄。该剧《二泉映月》的旋律虽只出现三次,但整部歌剧中无不透漏着《二泉映月》的动机或片断。如:第三幕阿炳和父母们之间的唱段《病了这么久》,提取了《二泉映月》中的曲调作为音乐动机,乐曲悠长且低沉。
歌剧《二泉》是一部讲述无锡人、无锡事的歌剧,在整部歌剧中,均能看到“旧民国、老无锡”的影子。无锡不仅汇聚江南文明、吴文化,此地也有盛名的道教文化,除此以外无锡也是全国著名的紫砂器及茶叶产地。无锡道教音乐作为吴地民间音乐重要的支脉,在歌剧第一幕便出现道观场景,经文、道教诸神在舞台上营造出神圣的氛围。男声合唱《白云黄鹤道人家》时,让听众仿佛进入道观。歌剧第二幕,茶社里众茶友、店小二与纨绔甲、纨绔乙说笑时,卖花女“彩娣”遭到了纨绔甲、乙的调戏,此时他们说唱内容中的“紫砂”主要产地即无锡。“彩娣”作为茶社的卖花女,“阿炳”作为经常去茶社喝茶并且说唱新闻的民间艺人,更能切身感受当时紫砂和茶文化在无锡的盛行。这部剧的合唱、重唱、独唱部分,多次出现“阿福、阿喜”,它不仅是一对“彩陶泥娃”,也是阿炳亲生父母的定情信物,更是他和彩娣感情的粘合剂, 是父母感情的传递, 剧中的 “彩陶”作为无锡又一文化代表,给整部剧的情感线再添新料。通过整部剧均能体现创作团队的用心精良,注重每一处细节,无一多余。
五、人文关怀
歌剧《二泉》是一部有情感冲突的民族歌剧——亲情、爱情、友情均有所涵盖。阿炳与父亲的情感是理解与不解,与生母的情感是遗憾,与养母的感情是尊敬;阿炳走街串巷宣传说唱新闻,身边听到说唱新闻的人都会记住近日新闻,这是他们之间有距离的友情;而阿炳和彩娣的爱情通过父母的定情信物“阿福、阿喜”进行延展,作为情感延续的信物,这件小小的彩陶承载了两代人的感情,也成为阿炳黑暗中获得光明的一大精神支柱。唱段《恍惚回到你身边》彩娣唱词“彩娣我虽没有西施容颜,彩娣我只和你粗茶淡饭,这百年修来的是同船渡,这千年修来的是共枕眠,我和你就是阿福阿喜,将来一起土里埋来土里烂,这份缘,活着拆不散,这份缘,死了也扯不断……”虽然阿炳自小没有得到许多亲情的温暖,但彩娣愿做他的眼睛和手臂,与阿炳的长厢厮守,给了他精神上的寄托,给阿炳黑暗的生活带来一丝丝慰藉。彩娣最经典的动作之一,是将阿炳的右手搭在自己的肩膀,这是导演、演员在盲人生活场景中提取的动作,此处设计显得既合情又走心, 不失为天音版《二泉》的又一闪光点。
歌剧最后一幕《二泉的水》唱段中的歌词 “阿炳我迸出的血是,流不干的泉……”是对阿炳一生完美的总结。阿炳虽然命运多舛、受尽磨难,但是他的一生因为有音乐相伴而不孤单,因为有音乐也让他有了发泄内心苦闷与不满的窗口。他出生于在黑暗的旧社会,出身不好受人排挤,只有把难将心事与人说的心事化作旋律谱写成乐曲。阿炳的生活虽贫苦,但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他甘于平凡却不甘平凡地被命运击败,音乐便是阿炳黑暗中的救赎与获得光明的另一大精神支柱。所以,这部剧在演唱《二泉的水》唱段时,虽然阿炳已重病缠身,即将离世,但是他心中依旧充满阳光,对自己的一生、对热爱的音乐依然留恋。当阿炳演唱“阿炳我迸出的血是,流不干的泉……”一句后,混声合唱再次重复这一段旋律,此时舞台灯光慢慢变暖,从天而降的“天泉”映入眼帘,照射到泉水和人们心间,那一湾波光粼粼的泉水在光中显得充满活力,“阿炳”身体前倾拥抱周围的每一束光,他的眼睛好似看到了光明。这一刻他不再是苦大仇深的瞎子阿炳,而是勇敢直面生活、心中有光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此即任卫新创意“眼盲心亮”的绝佳呈现。
六、“ 阿炳”复活
众所周知,阿炳是旧社会底层人的代表,以拉二胡的盲人形象进入大众视野。剧中饰演阿炳的演员——王宏伟,是当今音乐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在生活阅历与社会地位上,二人是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工作性质的两类人,但由他诠释的阿炳形象入木三分, 感人至深。剧中阿炳的主要唱段《一把胡琴话乾坤》《再看一眼》《雪啊它下不完》《风雪已经停了》《重新拿起胡琴》《二泉的水》( 阿炳独唱),为王宏伟塑造阿炳形象打下坚实基础。剧中王宏伟从十八岁懵懂少年到中年病魔缠身的病人,每个阶段的人物形象都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仿佛是“阿炳”的真实再现。王宏伟在演唱《一把胡琴话乾坤》时,表现出自信勇敢且骄傲的神情,面对纨绔子弟和众人的嘲讽,他临危不惧,面容放松,眼神清澈, 声音坚定有力;在演唱《再看一眼》时,则表现出病痛缠身,精神备受煎熬,双眼失明后的无助与呐喊,声音悲凉且带着哭腔;《重新拿起胡琴》 表现出喜得胡琴的幸福与回归病痛的真实,往日酸甜苦辣都似过眼云烟……但是无论如何也要全力以赴重新拉响胡琴的心声,演员在演唱此段时,中低音区气息平稳且深沉,高音区松弛有度,充满张力;《二泉的水》作为该部剧阿炳最后一首独唱段落,是通过告别的方式告别一生中的喜怒哀乐,虽没有双眼,也要有希望,该段情深至切,感人肺腑,表达出阿炳一生无憾……该段最后的高音,更是阿炳内心真实的呐喊。
通过“阿炳冶不同阶段的独唱,我们可以感受到演员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剧中阿炳情绪大起大落,时喜时悲,情感把握之准确也只有像王宏伟这样从小经历过父亲病逝,有过贫苦的农村生活记忆,加入文艺兵团,“上高原、入边防、进基层”等生活体验的演员,才能感同身受。王宏伟饰演的阿炳在剧中唱段共有 20 余首,频繁出现的 high C 甚至 high A 让音乐张力达到顶峰,在台上毫无痕迹地诠释如此高难度的作品,需要演员有强大的体能与稳定的歌唱技术支撑,有丰富表演经验的王宏伟气息沉稳、细腻悠长,将阿炳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天津音乐学院的院长,不仅要处理好各种工作还要同时兼顾排练和演出,日理万机的忙碌中也没有忽视作品的表演,每次排练和演出间隙,他还指导在场的师生如何处理表演中的细节,如何将舞台变成课堂。这一切与宏伟院长日积月累的舞台经验和高超的专业能力是分不开的。宏伟院长堪称完美的声音与细致入微的表演,让听众动容,好像真实地看到了一位传世音乐家在讲述他坎坷的一生,离我们不远不近,既熟悉又陌生。观众看到这部作品时,人物的情感赋予作品真情实感,这既是瞎子阿炳的情感,也是阿炳扮演者的情感。此时此刻阿炳仿佛满血复活了!
结 语
世人熟知阿炳,仅是因为他的名曲《二泉映月》,认为《二泉映月》是悲情的、愁苦的,阿炳代表了旧社会生活在底层人物的形象,中年失明的阿炳,虽然眼盲,但是他有着对命运不屈服的精神。他对死亡的呐喊,对道教的感悟,对音乐的热爱,都体现在这部剧中,如非他经历苦难,也不会有录音时欣喜若狂的幸福感。通过这部以男性为主的歌剧,我们感受到中国民族歌剧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样优秀的作品,不仅会影响当代观众的审美,同时也会提高观众对音乐、戏剧、哲学、审美等诸多方面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歌剧《二泉》自 2017 年首演,至近日天音版复排,是别具匠心的民族歌剧创作,该剧不仅彰显了民族歌剧沧海桑田的发展,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强大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一部用歌剧体裁以民间表演艺术家为主角,讲述其生平故事的作品,这样的题材在当今歌剧领域可谓凤毛麟角。天音版《二泉》让大家在聆听与观看这部剧时,不仅能感受到“服化道”之用心,也能感受到高科技灯光与布景所带来的美轮美奂的情景融入。剧中大量运用的地方音乐素材,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有效融合比比皆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部复排歌剧,让大众看到了专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创新和转型,通过理论与大型舞台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剧院,有效开启音乐之旅并融入其中,其乐融融,真正达至寓教于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