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有着上百种的两弦夹弓的拉弦乐器,仅在《中国音乐辞典》之中列出条目的就有53种之多,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胡琴。而二胡则是这诸多胡琴的代表。

二胡有着美妙绝伦的声音。对二胡演奏教学有过重大理论建树的音乐家、乐器改革家陈兴华老师在其理论专著《二胡演奏教学概论》的自序《二胡说》里,有过这样一段文字来描写二胡的声音:“浅吟低唱,娓娓道来,或吴侬软语、或北地高腔……令人荡气回肠、魂牵梦绕、心旷神怡、心驰神往也……。”这些对于二胡声音及其表现力的形容是恰如其分的,毫不为过。
这也说明,二胡的声音是有着巨大的不可代替的美学价值的。
一、二胡先天存在诸多不足
陈兴华老师对二胡演奏教学的基本原理认识透彻,对于二胡造型的观察也入木三分。他认为:“二胡除了声音外,其结构存在的问题很多”,其对二胡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又多有否定之语,指出其问题所在。他曾用“棍架丐器”四字来评价二胡,认为二胡的结构不过是三根木棍插搭而成的一个架子,从而使其作为乐器的美学价值大打折扣,与其所具有的优美声音不搭不配,使之在民族器乐中的重要地位毫不相称。
那么,二胡的结构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和缺点呢?
许多人在见到诸如琵琶、阮以及提琴这些乐器之后,再看到二胡时,常会疑惑或是发问:“那二胡杆子上咋就栓了根绳子?”是的,这是许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与困惑。陈兴华老师说起1969年,17岁的他第一次近距离观赏一把二胡,当时学校宣传队的负责人从外地买来一把新二胡,他在跟前看着老师手里拿着二胡在反复调试,只见他反复地把那琴弦拧来拧去,接着又向女同学讨要线绳,用以拴住那两条弦,这个过程使他大为诧异。
“后来我便知道那用来拴住两条弦的绳子叫千斤,接着我便关注到那千斤的各种材质与样式等等。这种诧异的第一印象一直埋在我的脑海,以至于在我作了一个基层文艺团体的二胡演奏员之后,心心念念始终在想的一件事,就是怎样把这个千斤扎线去掉。”陈老师说。
除二胡之外,所有的弦鸣乐器其琴头之下,经过弦枕便是有效弦长,这种结构方式,天经地义,合规合理。然而,在二胡的琴头之下,又经过了十几厘米的无效空间之后却栓了条绳子,试问这个空间可有必要?这条绳子又可是必需?说到这里,陈老师又谈起一则笑话。某二胡演奏员因工作安排要拉大提琴,因定弦与把位不能适应而在大提琴的琴颈上也栓上绳子。这则笑料说明二胡琴头以下的十多厘米的空间与那条扎绳的存在是多么的尴尬!
可以肯定地说,对于线扎千斤及其结构方式印象不佳,对其缺点有所认识者不在少数,但真要把它去掉又实属不易。所以多少年来人们都在无奈使用,且对其尴尬的存在也找到了不少的依据和说辞。所以,线扎千斤这个鸡肋对于二胡而言虽是勉为其难,却又莫之奈何。
二、二十年前致力于二胡千斤的改良
鉴于陈兴华老师在二胡千斤上的一些制作实践及其关于二胡改良的论述,他在2004年被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聘为技术顾问,并与该厂合作制作完成了滑槽琴杆,前短琴轴近杆平行绕弦,拉弦旋调顶式千斤的二胡。至同年底,《二胡实用教程》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之时,这种二胡就图示在该书的封面之上。后来,陈兴华的四册二胡教学专著的封面均使用了这种改良的二胡照片。
陈兴华老师对二胡千斤的这种设计,在二十余年之前便有系统的文论发表,其主要是体现了对于传统二胡的充分尊重,在保留二胡原有的结构方式的基础上,仅就局部做出了巧妙的调整。这种改良的千斤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陈兴华认为,二胡的缺点是系统的、整体的,如它的无效部分过长。所谓无效部分是指不参与实际发音的部分。这种部分对于乐器整体虽有用,但占比不应太多。二胡的80厘米左右的琴体,无效部分的长度就有近三分之一之多,仅千斤以上的无效部分的长度就有30多厘米,这显然是不合理不适当的,也是应该改变的。

陈兴华认为:乐器的无效部分的多少是衡量乐器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其无效部分越多,即说明乐器结构越不合理。二胡当然就是这种情况。还有二胡的单端受力的挂弦调弦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两支琴轴单端挑出的两条琴弦,由线扎千斤再将其拉回,这样的受力结构也是不合理的,这样做使两条琴弦呈斜八两道也不美观;还有,琴筒角挡弓子,持琴位置太低,致使运弓之平难于实现等等结构缺点都不及细言了。
二胡的线扎千斤作为乐器截弦定音的重要部件当然是不称职的,其所具有的使用不便与形象不佳即不必细述,仅其以上的琴头部分又呈现出松散的,线条错乱的状态,这些都使二胡作为一种乐器的美学价值大打折扣,因而需要进行系统的改变。
三、设计制作一种新型拉弦乐器——和琴
现在,一种由陈老师设计的两弦夹弓拉弦乐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新的乐器定名为“和琴”。
和琴经过了系统的整体化的设计,从而摒弃了二胡及其所有的夹弓胡琴所存在的缺点,可以看出,这些针对二胡所进行的改良,使和琴的各项指标均优于二胡。


和琴的共鸣箱体不用木筒而是采用椰壳作为皮膜共鸣体,这也是和琴重要的创新之处。使用椰壳蒙皮,其优越之处妙不可言。蒙皮于椰壳之上产生了胡琴的一个新种与新的声音;较之二胡的制作,节约了木材。再者,椰壳箱体较之二胡的长筒箱体有所缩短,从而使其结构合理协调。还有,在演奏时,二胡琴筒的筒角会挡碍琴弓的弓杆,这一不便在弧圆的椰壳上即不再出现。而最妙的是,自然物蛇皮蒙上自然物椰壳之后所产生的形变。由于蛇皮的肚腹方向的持续张力(头尾方向没有),从而使正圆形的椰壳在蒙皮之后变为椭圆。这是一种较之木筒的制作工序和制作工艺上的巨大方便和优势!在结构上,椭圆音箱体的立向置放使琴体挺拔饱满(而平椭圆是呈扁柿饼状)而更具美感。在演奏应用上,和琴采用与二胡相同的有效弦长,其马位即马子与上板距离也将大致与二胡相同,是大约在壳体皮面的上4厘米与下7厘米的位置,这与黄金分割完全吻合!在已经进行过的反复调试中,其声音效果也与此完全吻合。天作之“和”,正是如此。
和琴的研发和制作具有以下几种优势:
(一)和琴作为夹弓胡琴的新种,较之二胡减去了线扎千斤以上的无效部分,避免了空间浪费,从而使其结构简洁完整,上下协调,琴体紧凑,形象鲜明。全琴各部分安排均恰到好处,各就各位,不多不少,无懈可击,所有部件莫不如此。
(二)较之二胡单端挑出的轴向,和琴的调弦机构显然稳定。
(三)较之二胡,和琴摒弃了线扎千斤,从而使结构稳定。摒弃了线扎千斤之后的弦枕是整体设计的琴头,与上方大螺旋呼应的是下方的小螺旋,这种结构设计的确是匠心高妙,其造型也使和琴具有了典雅之美。
(四)和琴较之二胡加高了底托,份量的增加使底托无需另行配重,从而使拉弦运弓之平易于实现。而所谓运弓之平,即是在中弓位置,大臂下垂、小臂平抬,与弓子在琴筒上的支点在一个平面之上。
(五)和琴突出地使用了螺旋这种传统的最为常用的装饰方法,从而使乐器的工艺性得到了更好地体现。这种装饰方法在琴头、琴轴和底托上系统地得到了采用,可以称之为整体呼应法和主题贯穿法。这种方法的使用,除琴头上下、两只弦轴、底托两侧大小螺旋的统一呼应之外,尚有琴头后圆与琴杆后圆的统一呼应,琴头前平与琴杆前平的统一呼应。这种精到的、讲究的、不俗的美学构思所实现的结构与造型,使和琴成为了风格统一、极具整体美感的一种新型的胡琴。
琴马在皮面上的这个上短下长的位置,其上短符合运弓擦弦点的比例,利于发出高音,而下长则利于产生低音,从而实现高低音的平衡,这种作法是符合声学道理的,也已被试制效果所证明。
和琴的演奏持琴是将琴托置于两腿之间且靠近小腹,琴头向左倾10度左右,使琴头对应面部左耳。右手运弓与琴杆垂直,是略向右上方运行。这样的持琴可使琴体稳定,持中大方。从而使演奏动作自如灵活。
还有,和琴的放置是皮面朝上,底托着地而音箱壳体可以腾空离地。就此而言,不也是优于二胡吗?
结语
和琴采用了所有胡琴及其相关的弦鸣乐器在用材、结构造型等所有方面的优点,从而成为结构合理、形象美观的胡琴,其声音既有充分的美感,又具有自己的个性。在陈兴华老师眼中,它无疑是一件较为完美的胡琴。
和琴于2020年6月开始试制,至2021年4月而告大致定型。由陈正启、崔刚、崔文明、张进四位制作师先后完成制作。特别是崔氏乐器,其职业敏感使他们知道和琴的价值所存与奥妙所在,从而使他们倾尽心力、尽心尽意地投入制作,并在较短的制作周期内顺利完成和琴的定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