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美美与共容纳中西——浅析《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的创作特色
万吉 华音网 2025-11-18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二胡演奏技术迅猛发展,促使专业作曲家与二胡演奏家们创作出大量现代二胡作品。这些作品在音乐内涵的丰富性、演奏技术的复杂性以及风格的现代化等方面均超越了以往的作品。著名二胡演奏家兼作曲家高韶青创作的《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就是这批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音乐分析、创作特点以及演奏技法等多个角度,探讨《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的整体创作特色,以期给广大二胡教学者和演奏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高韶青 《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 创作特色 演奏技法

引言

著名二胡演奏家兼作曲家高韶青共创作了六首《二胡随想曲》系列作品,其中《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2013年完稿于上海,是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委约高韶青所作,并于同年10月作为第九届“金钟奖”二胡比赛作品进行了首演。

关于作品的名字,高韶青曾经提到,起名“纳西”原本并无“容纳西方”的意思,但这个无意中的巧合却成为了他创作中的重要灵感来源。《纳西》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吸纳了地道的纳西风格旋律并叠加花变奏,同时与美洲大陆Reggae①、爵士乐Stride②风格互相融合,中段又用华尔兹舞节奏巧妙地衬托出充满情调的唯美旋律③,在整首曲目中融入了非常多具有高韶青独特风格的创新二胡炫技演奏技巧,将作品的音乐内涵、技术复杂性和风格的现代化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一、《纳西》音乐分析及创作特点

(一)《纳西》的音乐分析

《纳西》巧妙地将纳西族音乐素材与美洲大陆Reggae、爵士乐Stride风格相融合,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该曲遵循西方作曲法则,曲式特点是以变奏曲为基础的A-B-A1型,通过大量变奏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的层次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乐曲通过变奏结构层层推进,将纳西族音乐和西方音乐巧妙地融合。

引子部分(1~26小节),二胡以GDGE为主题动机,通过三个八度的G、D、G、E及三度向上音程二度向下音程的快速琶音进入乐曲。紧接着,作曲家以不同音程关系的双音的运用,以重现纳西族人们歌唱时的和弦效果,将乐曲的技术性和演奏难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A段(27~79小节):进入主题后,作曲家采用纳西族旋律原型作为主旋律,通过二胡和乐队交替演奏:在乐队演奏主旋律时,二胡采用Reggae的节奏型作为伴奏声部,当二胡用高八度的变奏来演奏主旋律时,乐队反过来演奏Reggae的节奏型。乐队用高八度演奏主旋律时,二胡声部则在此处出现了一段新的复调旋律。随后出现了该乐曲的一个技术难点:为作曲家首创的左右手结合拨弦和右手拉左手拨弦技法。随着拨弦的结束,又回到主旋律变奏,需要二胡运用泛音及节奏的变化来完成这次变奏。

B段(80~160小节):中段旋律根据主旋律进行了节奏上的变化,整段节拍为3/4,音乐类型为华尔兹,体现了纳西族人们能歌善舞的才能。中部主旋律共出现四次,通过移调等手法,运用二胡不同的音域和乐队中不同的乐器音色,将主旋律富有层次地呈现出来。其中第三遍主旋律最为特殊,在乐队的木管声部,二胡声部旋律是三度向上音程叠加二度向下音程琶音,巧妙地与引子开头部分的快速琶音形成了呼应统一。

A1段(161~162小节):此段为快板。作曲家在第一句采用了快速十六分音符加上复合节奏作为主旋律变奏,第二句节奏与第一句相同,但是加入了双音音色进行变化和点缀。第三句为作曲家新创的又一技术难点:在弓杆敲击琴筒的同时,弓毛还需要奏出音高。这一技术更好地模仿还原了少数民族原始的打击乐音色,作曲家将这一音乐贯穿这一段第三次的主旋律变奏。随后急速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中,作曲家引用了爵士乐曲giantstep④中的急速变化和弦作为主旋律变奏,通过低音到高音的演奏积累情绪,为后一句爵士乐Stride的加入作了巧妙铺垫,将百老汇音乐剧的画面感带到观众面前。乐曲的最后呼应开头,以急速的三度向上音程二度向下音程琶音将情绪推向最高潮。

(二)《纳西》中的“非乐音”创作手法

“非乐音”音效模拟,是用乐器模拟大自然或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音效的一种创作手法。在音乐作品中,“音效模拟”的应用不仅能使作品的音乐风格更加鲜明,还能显著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传统的旋律、音响效果相比,模拟音效更加直观形象,能够更精确地将作曲家想表达的音乐信息传递给观众,给观众营造更丰富立体的面面感。例如,作品《战马奔腾》中,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如抛弓、大击弓等,将各种声响模仿出来,展示十分具象化的

音效,将战士的英武身姿、战马的嘶鸣及奔腾驰骋的生动场景以“统一布景”的形式展现出来。作曲家通过马蹄声、马的嘶鸣声等,从多个方面进行音效模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万马奔腾的场景之中,带来更为强烈的听觉感受。

在《纳西》这一作品中,“非乐音音效模拟”的使用,生动再现了云南纳西人民的生活情景,丰富立体地刻画塑造了音乐形象。作品中有两处使用了这一创作手法。第一处“非乐音”音效模拟于第51~66小节,作曲家通过快速的边拉边拨弦及快速的左右手配合拨弦这一演奏技法,模拟了云南竹板舞的特有舞步节奏(见谱例1)。

第二处“非乐音”音效模拟于第32~39小节,标注“X=制弦加击筒声”。演奏时,运用弓毛一上一下对琴弦摩擦产生“噪音”,对特定节奏进行巧妙编排,使其节奏感听起来井然有序,复刻了Reggae音乐特有的节奏型(见谱例2)。

二、《纳西》创新性演奏技法

(一)双音技法的创新性运用

双音在二胡演奏中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弓杆与弓毛两部分同时摩擦两根琴弦,形成双声部声效;另一类是通过右手的不同握弓方式,使弓毛同时摩擦内外双弦而发声。在高韶青的作品《蒙风》《炫动》中皆运用了第一种双弦演奏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纳西》中,高韶青对这一技法做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使该曲的声响更为丰富,增加了二胡表现力及可塑造性。由于二胡内外弦定弦为纯五度,因此,很多二胡作品的双音音程关系均由纯五度音程构成。在《纳西》这首作品中,第15~23小节的双音并非二胡演奏中传统的纯五度双音,而是除了运用常规的纯五度双音外,增加了纯八度、大六度和大七度等音程关系的双音,最大程度地模仿和再现了纳西族合唱音程关系和音效(见谱例3)。

《纳西》这一段的双弦演奏技法,对于演奏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演奏时,右手运弓需同时进行内外弦的演奏,即通过弓毛贴内弦、弓杆摩擦外弦发出双音。左手一指按双弦,其余的二指、三指、四指仅按外弦,按照乐曲音程关系演奏出八度音程、六度音程及七度音程。需特别注意的是,此时二指、三指、四指的按弦力度需要精准控制、恰到好处,若按弦力度太浅,则外弦音色太虚容易无法听清;若按弦力度过重,则外弦音色容易产出噪音。同时,在右手的运弓技法上,需要做到出弓迅速、果断,使音乐铿锵有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处双音的使用,出现在全曲的再现部分。随着第一主题再次出现,这一乐段的技法也更加丰富,衬托出了相较之前更加愉快的情绪。作品在再现部分第169~192小节使用了右手运弓单双音交替的演奏技法。演奏时,右手持弓与正常持弓方式略有不同,由于此处需要单音和双音快速交替演奏,右手持弓方法无法切换,所以弓毛在演奏单音或是双音时需要始终摩擦内弦,在演奏双音时右手食指需碰触弓杆,使弓杆摩擦外弦来切换单双音模式。该曲中的另一处高难度双音击弓演奏始于第185小节,标注“X=击琴筒”,即在之前的单双音交替演奏的基础之上,增加右手击琴筒的动作。演奏时,需利用快速回弓及落弓的惯性形成琴筒的敲击声,这种特殊的音响效果以有规律地节奏进行呈现,用于模仿云南少数民族人们跳竹板舞时发出的声响及节奏。此段从单音到单双音交替,再到单双音交替并敲击琴筒的技法变化,使音乐情绪层层递进,全曲气氛也随之推向高潮(见谱例4)。

(二)拨弦技法的创新性运用

拨弦,在二胡演奏中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比较常见的左手按音,右手不运弓,改直接拨弦,如:黄海怀《赛马》中运用的就是此类拨弦技法;第二类是左手边按弦边拨弦,如按一指用二指拨弦,陈耀星《陕北抒怀》中则运用了此类左手拨弦技法;第三类是左右手合作拨弦,在王建民所创作的《狂想曲》系列中均有此类拨弦技法。在《纳西》这首曲目中,这三类拨弦技法全部具备,且高韶青还丰富了这三类拨弦技法的难度,使拨弦技法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使得二胡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

《纳西》第一类拨弦技法,运用右手拨弦,此部分于乐曲第32~38小节出现(见谱例2),这类拨弦为右手拨外弦,同时需要弓毛摩擦内弦且在弦上一上一下制造出“噪音”,并让这种“噪音”根据节奏奏出特定律动感,左手还需按谱面演奏纯五度或小六度的音程关系。这样的演奏技法要求左右手兼顾演奏,并且根据规律的节奏演奏出来,才能完整呈现出《纳西》作品中的节奏律动效果。

《纳西》第二类和第三类拨弦技法出现在同一个乐段部分,在乐曲第51~58小节(下文称为第一部分)和第59~66小节(下文称为第二部分)(见谱例1),这段乐句的节奏型均为连续快速三连音演奏。第一部分的拨弦技法,第一个音右手拉奏,后两个音左手拨弦,此处的拨弦演奏仅涉及左手,演奏时,第一个音拉奏在外弦上进行,后两个音拨奏也为外弦,因此右手需在第一个音拉奏结束后迅速贴紧内弦,左手再进行拨弦。左手拨弦演奏时,一指按双弦,四指或三指拨外弦,一指顺势将第三个音空弦la拨出。第二部分的拨弦技法,所有音皆为拨奏,演奏时右手拨出第一个音,后两个音的拨弦技法与第一部分左手拨弦技法相同。需注意的是,演奏第二部分时,弓毛始终紧贴内弦。因此,在演奏这两类拨弦技法时左右手都需高度配合,并且特别注意左手拨弦的节奏及力度控制,节奏控制需要稳定,手指力度需要均匀。拨弦这一演奏技法在《纳西》中的创新性运用,加强了音乐的感染力,给听众带来了丰富立体的听觉体验。

结语

《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作为高韶青融合中西音乐元素的杰出之作,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作曲功底,更为中国二胡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美美与共,容纳中西”的艺术追求。该曲巧妙地将纳西族音乐的质朴与美洲大陆Reggae、爵士乐Stride风格的灵动相融合,通过创新的演奏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实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元素相互辉映,共同构建出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音乐画卷。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音乐的共通性,也彰显了文化多样性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让观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体会音乐跨越文化界限的无限可能。

注释:

①Reggae音乐起源于美洲大陆牙买加地区,常译作“雷鬼”,其音乐的主要特征包括节奏强调反拍的重音、中

等速度和明显的节奏感。

②stride节奏型是爵士乐中具有独特韵律感的节奏模式,它强调低音部分(通常由钢琴或低音提琴演奏)采用了

一种快速的、跳跃性的行进节奏,仿佛是在“踏步”前进,因此得名stride。其低音部分通常会在每个和弦上重

复根音,并在和弦变化时进行快速的过渡,以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③笔者在采访中由高韶青时亲述。

④“Giant Step”原是爵士音乐家约翰·科川的一首著名作品,以其复杂的和弦进程和高度技巧性的演奏而闻

名,被视为爵士乐历史上的里程碑。以其独特的和弦进行而闻名,这种和弦进行以大三度分割五度圈的概念上

下绕行,为和弦密集串接的作曲方式带来了超高难度,后来成为爵士乐的代表性作曲技巧。

参考文献:

[1]高智怡. 模拟音效在二胡作品演奏中的应用与价值[J]. 艺术家,2022(1):136-138.

[2]孙超凡. 二胡随想曲《蒙风》艺术特色初探[J]. 戏剧之家,2021(30):89-91.

[3]张思嘉,田菽峰. 浅析《第五二胡随想曲—纳西》的艺术特色[J]. 大众文艺,2021(17):70-72.

[4]孟珂. 高韶青《五部二胡随想曲》的艺术特色与音乐价值[J]. 艺术评鉴,2019(7)7:9-1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