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逐梦而行情牵革胡 ——中国革胡传承人吴昱忻
柳苏凌 华音网 2025-11-13

每一位青年音乐学子都怀揣着一个有关音乐的梦想。他们用青春热血书写、编织着中国音乐事业的明天。今天让我们走进民族低音拉弦乐器——革胡传承人吴昱忻,品读他的音乐故事!

东、西方文化的双向奔赴

回首中国民族乐器改良发展历程至今,在短暂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汇了无数改良者的智慧。别看吴昱忻只有20多岁,但他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中国民族拉弦乐器的新时代改良事业中,并探索以东、西方音乐文化交叉结合的方式,推动革胡艺术的进一步改良。这不仅是对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本身的改良,更是一次东、西方文化双向奔赴的破冰之举。

吴昱忻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乐改人,毕业于著名音乐学府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与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在获得专业音乐学士与艺术领导学(ArtsLeadership)硕士文凭后,他带着儿时的音乐梦想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走上了他日思夜想的“革胡”艺术道路。他将先进的声学理论、乐器修造与设计、录音混音技术、音乐产业等多重知识注入到“革胡”改良之中,一边专注乐器的内在改良,积极创作具有时代性的新作品,一边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不余遗力地普及和推广革胡文化。在中外重要音乐活动、媒体平台和学术平台都留下了他的琴声。

2022年,他担任《央视网络春晚》革胡演奏嘉宾。同年受邀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讲师,在西方学府积极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2022年以伯克利音乐学院中国音乐产业协会主席身份创办首届《国际民乐论坛》;2023年担任茱莉亚音乐学院、皮博迪音乐学院、曼哈顿音乐学院、曼尼斯音乐学院等世界顶尖音乐学院春季音乐会总监、混音工程师,以及哈佛大学常春藤联盟“春晚”音乐总监。2023年作为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史上首位于学院毕业音乐会上独奏的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家,进行二胡、革胡的独奏演出,并于秋季受邀作为中国留美留学生代表,出席中国教育部《开学第一课》嘉宾。

回国五年间,吴昱忻推广革胡的脚步从未停止。登上了CCTV1、CCTV3、CCTV4、CCTV9、CCTV15、广东卫视、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平台,并在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人民日报客户端等网络平台拥有破千万流量。他演奏的革胡作品,还受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学习强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等机构的收录和认可。

今年4月底,吴昱忻受邀参加“2025世界读书日主题盛典活动”。该活动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首都图书馆、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中心承办的公益大型阅读推广活动。吴昱忻在盛典活动中首演原创革胡新作《“乐”闻书香》,成为这场盛典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他说道:“这些年因为改良革胡,我身上背负了很多角色,演奏员、改革者、作曲人、音频工程师、科研人员、项目策划人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革胡’艺术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一方面继承民族拉弦乐器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要做时代化创新。我在 国外高校介绍革胡时,外国人的态度更开放。有一些学者因为皮膜振动发声原理认为革胡跟班卓琴有渊源,这些思路带给我很多灵感。他们不会先入为主地把革胡和大提琴进行比较。因为本身革胡的音色、演奏法都跟大提琴不一样。但国内大多数人还是以大提琴的思维定式去理解。不过我一直坚持认为革胡改良不能脱离他本身作为胡琴的艺术本体。”

正如吴昱忻所言,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他是通过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后开始溯源、思考当今革胡艺术的发展问题。他曾经以演奏家的身份将革胡推上了海内外的顶级舞台;他受邀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革胡公开课,来听课的大部分都是非音乐专业学生,而且很喜欢这件乐器。

“受邀在国际名校开展革胡讲座,并非我的优秀,而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是这件乐器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为此我也结识了一些西方声学教授,他们也给了我专业上的帮助。”

我与革胡“天约定”

吴昱忻从小就是一位文艺骨干。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促使他最终走上了音乐道路。在小学阶段因为喜欢提琴,独自向上海爱乐乐团首席低音提琴演奏家曾庶拜师。初中的时候,由于看到学校民族乐团招收低音提琴,他二话不说就报名,并一举考进乐团。他说道:“我在初中阶段,就基本掌握了提琴和二胡两件乐器的演奏方法。我刚进入民族乐队不久向上海市少年宫乐队指挥苏永祥老师提出想学习二胡,于是他就把我推荐到上海民族乐团万年芳老师那里学习二胡演奏,打下了宝贵的演奏基础。”

让他一直不解的是,为何在中国民族乐团里会出现“低音提琴”。于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革胡”终于出现了!

但吴昱忻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很大的疑惑“西洋提琴为何会存在于民族乐队中。”他继续说道:“我偶然看到了香港中乐团的演出,发现了形状像二胡的乐器,但是跟大提琴有相似之处。我就问我的贝斯老师曾庶,他告诉我叫革胡。”

“我当时很想学革胡,但经过调查知道在国内80年代后就不怎么用这件乐器了。后来我又出国留学,也就搁置了。”

吴昱忻在海外留学期间,越是远离家乡就越是感到东方音乐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2020年吴昱忻在命运的牵引下兜兜转转与“革胡”不期而遇。他应邀参与了《国乐大典》第三季的活动。几经沟通最终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老旧库房中找到了一把上世纪80年代留存下来的革胡。

“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张小弟师傅的指导下,让这件原本默默蒙尘、几近失传的革胡焕然一新,大家都十分喜爱这件乐器。在节目录制作品过程中,我融合了二胡、提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家们共同合作。本来一开始想用大提琴的方式演奏革胡,后来想想不对。革胡本身就是中国的民族乐器,具有中国民族拉弦乐器的特色,我应该突出和放大这个特质才对。”

“从这个节目为起点,我得到了江云铠老师的认可。他是中国革胡改良代表人之一,也是革胡发明人杨雨森老师的同事,参与了上世纪革胡的发明与改良事业。也正是杨老师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研发并推出了我国第一批58型革胡。目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的张小弟师傅带领我一起进行革胡乐器改良与量产制作,我有一种使命感。”

“后来我越来越意识到,革胡之前的发展确实遇到了问题。大家对这件乐器抱着低音乐器先入为主的观念,总是跟大提琴作比较,所以在改良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的每一件乐器都是与音乐艺术形式发展相辅相成的,就好比越胡与越剧的关系、南音二弦与南音的关系。革胡的发展源于民族管弦乐形式的出现,我认为,针对一种艺术形式所衍生出的不同乐器,本身并不是原罪。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缘由是什么,历史的车轮或早或晚总会走到多声部合奏这一板块上。由于我们本身缺少民族低音拉弦乐器这个类目,革胡应运而生。时至今日,世界音乐文化格局逐渐多元化,我们也应该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国民族低音乐器的发展,以推动时代发展为前提推动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与革胡的改良事业。”

当传统邂逅青春

吴昱忻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乐改者”,与持重老成、白发苍苍的形象相反,他阳光帅气、富有朝气,说话时总会先微微浅笑,然后娓娓道来。吴昱忻与“革胡”的故事,宛若一首激情燃烧的青春诗篇。

对于革胡的改良,吴昱忻并不停留于乐器本身,胸中早已沟壑纵横。在访谈中他表示,今后他还想利用市场和商业管理的知识对革胡进行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等三维立体化的多层次发展。

他说道:“我很幸运能加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这里给了我很大的舞台,也是作为民乐人的骄傲。目前企业在经历转型升级,我会用所学的跨专业知识从品牌文化角度与敦煌一起参与打造一个民族综合艺术体。作为一名成长在上海的国乐人,我从小到大对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吴昱忻目前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正式的研究员。经过5年的研发与测试,2024年亮相的126型全蟒皮振动圆筒革胡在音色、音质、性能、工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音乐方面,之前吴昱忻基本只是改编作品,后来他尝试为革胡创作针对性的原创作品,比如《革胡·啸》《“乐”闻书香》等革胡作品在网上点击率很高。“同时,我们也正在进行制琴的新工艺探索与从声学角度的科学研究和质量体系搭建,这是我对于中国乐器研究科学化发展的一贯追求,同时也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对于高品质高质量的方针,以及对推动民族低音乐器发展的坚持。革胡现在正在准备开拓更广泛的音乐市场,也经常会有乐团来咨询。”

今日我们目光所及之处的中国民族器乐,大多数都经历过短则百年、长达千年的乐器改良过程。只有通过不断进步才是传承下来的唯一办法。因为只有让民族音乐“活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才能谈传承,只有传承下去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讲述中国音乐故事才不是一句口号,将成为中国青年一代音乐学子们努力追求的事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