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贾湖骨笛研究:现状、问题与新探
方建军 华音网 2025-11-05

1986年,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现骨笛,迄今已逾38载。截至2013年,贾湖遗址先后历经八次发掘,共计出土骨笛44支,其中完整和残损的7孔骨笛有18支。据碳14测定,贾湖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9000—7500年,贾湖先民在这里生活大约1500年的时间。贾湖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每期约有500年。骨笛集中发现于中期,并且以7孔(指孔)骨笛居多。早期骨笛有2孔、5孔、6孔和7孔制式,但数量较少。晚期骨笛同样少见,有7孔和8孔两种。

考古发现的骨制管状体,有的上面开孔,有的无孔,尤其无孔骨管,对其作为乐器或发声器的判别有不确定性。贾湖遗址出土的2孔、5孔、6孔、7孔和8孔骨笛的乐器属性在学界业已形成共识,但该遗址发现的无孔骨管尚未取得普遍认可。现在看来,那种无孔的骨管有可能是广义的乐器或发声器。

为方便探讨,我曾对考古发现的早期哨、管、笛从形制上加以界定,提出区分这三种乐器的初步意见。①考古发现的骨哨和骨管,均为无孔的管状体。骨哨的特点是比较短小,吹奏发音较为尖锐;骨管则较骨哨更长,音高自然较骨哨更低。具体的区别,可暂以目前所知汉代和新莽时期的律管长度作为参照。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12支竹制竽律,最短管为10.1cm。②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新莽无射铜律,复原之后12支律管的最短管为10.6cm。③据此,可将长度在9cm以上的管状体视作管,长度小于9cm者作为哨。当然,无论哨或管,管径不能太粗,否则难以吹响;另外,就哨而言,长度过短就成为一种环状体,同样难以吹响。因此,考古发现的无孔骨管并非均为哨或管④,其是否可以作为哨或管类乐器(发声器)来使用,还须结合具体的考古环境(archaeologicalcontext)并经过实测方可加以判别。

至于有孔的管状体,应可界定为笛。这里所说的孔,指的是指孔,也称为按孔。有孔的管,长度不一,有些管虽比较短,但有指孔,可以吹奏不同的音高,这种笛类乐器在当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吹管乐器中不乏所见。当然,以上所述只是目前的初步认识和划分,不一定十分精确,略供大家讨论商榷。

自1987年以来,学界对贾湖骨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综合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首先是对骨笛进行的测音研究。最初骨笛出土时对其是否为乐器尚存疑问,主要原因是不能吹出声音。因为这种两端通透的骨笛属于开管乐器,类似当今所见的洞箫,但洞箫吹口端有一个豁口,通称“山口”,由此吹入气流即可激励边棱发音。但是贾湖骨笛没有这种形制构造,所以演奏者并非都能吹之发声。竖吹的闭管乐器,如排箫,吹口端开放,底端封闭,因此吹口端无须山口即可吹响。这与贾湖骨笛的形制和发音原理殊不相同。

张居中先生是贾湖遗址的发掘主持者和参与者,1987年他与萧兴华先生一道邀请中央民族乐团刘文金先生帮助,由管乐演奏家宁保生先生采用斜吹法首次吹响了贾湖骨笛。⑤这种奏法是口含一端管口,将笛体倾斜到一侧吹奏,实际上气流是从侧边而非垂直进入吹口。当今河南民间吹管乐器筹、新疆哈萨克族吹管乐器斯布斯额和塔吉克族鹰骨笛即用这样的斜吹法演奏。

贾湖骨笛的正式测音工作最早由黄翔鹏先生主持,参与者有童忠良、萧兴华、徐桃英和顾伯宝,当时只测试了1支骨笛,即著名的M282:20那件标本。⑥据张居中先生忆述,那次的测音兼用斜吹和竖吹两种方法演奏。⑦据我对仿制骨笛的吹奏实验,竖吹法须用下唇压住管口的一部分来吹送气流激励边棱发音,但是音量偏小,不如斜吹法音量大且音色明亮。应该说这两种奏法都有应用的可能,但相比而言,斜吹的优势明显,故而其使用的可能性应该更大。

随着贾湖遗址的持续发掘,后来又有骨笛的新发现,测音工作随之开展。专事笛箫演奏和研究的刘正国先生参与骨笛的测音,刘先生采用斜吹法演奏,测试标本较前增加不少,包括2孔和7孔骨笛以及无孔的骨管,测音结果业已发表。⑧

骨笛测音数据的陆续公布,引发学术界对贾湖骨笛音乐性能的研究热潮。目前一般根据骨笛吹奏的音列,按其发音由低到高排列成所谓的音阶。但实际骨笛各孔依次所发音高仅是一种音列,而不是音阶,音阶是研究者主观排列组合而成。当然,骨笛的音阶确实蕴含于音列之中,因此由音列推导出所谓的音阶应是允许的。

骨笛的音列与当今常见的六孔竹笛不同,竹笛的发音由孔1到孔6可以构成(筒音作)或1234567(筒音作1),这是音阶的形式。但贾湖骨笛不是这样,5孔、6孔、7孔和8孔骨笛均非如此,它不是按照全音和半音级进模式构成。有的骨笛音列结构比较明显,有的在音列里有一些变化音。这些变化音有的是骨笛本身所固有,有的则是因演奏者吹奏角度或力度的不同所致。骨笛的吹奏确实存在个体差异,表现在音高上会产生一定的上下游移,这是吹管乐器者所熟知的。因此,贾湖的7孔骨笛,有六声音阶、七声音阶甚至八声音阶的不同认知,目前仍是诸说并存,迄无定论。

除音列和音阶分析外,还有学者对贾湖骨笛的音律进行探讨,由骨笛的测音数据加以验算来探求其律制,从而得出骨笛的发音为十二平均律的论断。⑨这种研究方法恐不科学,因为骨笛的音高会受到吹奏角度、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次所奏表现在音高数据如频率和音分上一定会有出入,所以根据骨笛的测音数据来研究律制,并由此证明中国距今八九千年就已产生十二平均律,恐怕是不足信的。大家知道,十二平均律的理论由明代朱载堉提出,具体时间在1581年前后,这与贾湖遗址的年代相距甚远,因此对贾湖骨笛音乐性能的研究不可过度引申或随意拔高。

另外还有一类研究,即对贾湖骨笛进行模拟制造——仿制,以此来探索骨笛的设计制造、工艺技术和演奏方法等。目前所谓骨笛的复制,实际都应归为仿制,因为复制是十分严格的,它要求必须跟出土原器在制作材料、形制、尺寸等方面保持高度精确一致,这是文物复制的基本要求。目前有学者利用CT断层扫描对出土骨笛进行尺寸测量,并转换为三维模型,然后再利用3D打印技术来制作出与原器形制尺寸一致的骨笛。⑩这是十分有益的尝试,可是它仍然属于仿制。因为3D打印的材料与出土骨笛的原材料并不相同,贾湖骨笛由丹顶鹤尺骨或其他鸟骨制成,因此在音色上一定与3D打印材料有所差异,不过若仅就探究骨笛的音列而言,3D打印则是目前最佳的仿制手段。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仅对个别出土骨笛进行CT断层扫描和3D打印,在仿制品数量上远不能满足研究所需。

近年来,我对贾湖骨笛的研究有一些新的思考。从以往的测音观察,演奏者都是将骨笛的细端管口作为吹口,因而发表的测音数据均为由细端吹奏所获。我曾致电向刘正国先生请教,得知测音时确实是从细端吹奏。又据张居中先生记述,骨笛的测音均为从细端吹奏。骨笛的骨管形状是自然生长而成,故两端有粗有细,当时测音之所以从细端吹奏,估计应是考虑更易吹响的缘故。

骨笛粗、细两端均开口,因此两端应该都有吹奏的可能。我在吹奏仿制骨笛的过程中,试行了几种吹奏方法,其中即包括吹奏骨笛的粗、细两端。有的7孔骨笛如M282:20,吹奏粗、细两端的音列大体相同,但有的骨笛如M78:1,粗、细两端的音列则有较大差异。

目前要想对贾湖骨笛重新予以测量和测音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是骨笛分藏于多处,有的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有的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还有一些收藏于贾湖遗址博物馆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另一方面是受到文物保护的限制,如果利用3D打印技术仿制骨笛,须对原器进行CT断层扫描,同样要接触出土骨笛的原器,一般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情形下,只好借助普通的仿制手段,来检测骨笛粗、细两端吹奏的音列异同。

2023年,我与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陈瑞泉先生合作,对贾湖骨笛进行仿制实验,并对骨笛的音列结构试做新的探索。陈先生长期从事笛箫专业的演奏和教学,并有仿制骨笛的实践经验。我们从出土比较多的7孔骨笛入手,先后仿制了7支7孔骨笛,试图进行有限的定量分析。

仿制工作必然要涉及7孔骨笛的各部尺寸问题,我们以考古发掘报告公布的尺寸为基础,对于不尽详细的尺寸数据,用Digimizer图像测量软件对骨笛照片进行测量分析并得出数据。通过与原报告公布的骨笛尺寸数据比对,可知由测量软件所获尺寸的精确度较高,误差不到1mm,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研究手段。当然,测量软件只能测出骨笛的二维尺寸,如管长、孔径、孔距、管外径等,而骨笛的三维尺寸如管内径则无法探测,因为管内径是自然生成且不规则,因此仿制品不能达到与原器的高度一致,这是必须说明的。但是,我们仿制骨笛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由粗端吹奏时骨笛的音列是否与细端相同或相异,因此只要掌握管长、孔径、孔距和管外径等尺寸,即有可能制作骨笛的仿制品并获得可资参考的音响数据。仿制骨笛时,对于7支出土骨笛的标本,每支都制作出多件仿制品,以尽量避免只有一件所产生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仿制出土乐器,是实验音乐考古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它可以模拟和验证出土乐器的制造工艺、演奏方法和音响性能等。实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实验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具体方法也会有所差异。我们的仿制实验,目的是获取骨笛不同吹奏端口的音列结构,而并非对骨笛制造工艺、方法和流程的探索。因此我们选用养殖的鸵鸟骨以及大型鸟骨类“烟袋杆”作为制作材料,但并未探寻贾湖骨笛用何种工具以及如何制造,比如我们没有考虑贾湖遗址发现的石制或骨制工具,并模拟利用此类工具来仿制骨笛,而是采用现代的制造工具来完成仿制品的制作。

在7孔骨笛仿制品的吹奏和测音环节,我们先用细端吹奏和测音,结果与最初发表的7孔骨笛音列结构一致。然而,在吹奏粗端之后有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所有7孔骨笛都是相同的音列结构,即均为角—徵—羽—变宫一宫一商一角一徵(35671235),无一例外。这恐非偶然,因为如果一支或两支骨笛如此,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或随机性,但是目前仿制的7支7孔骨笛全部如此,这就必须引起注意。

如前所述,以往用细端吹奏测音的7孔骨笛,有的具备较为规则的音列,如M282:20骨笛的音列即与粗端演奏所得大体一致,但有的骨笛会有一些不规则的变化音,如M78:1骨笛的音列就显得比较怪异。现在通过仿制实验,以粗端吹奏之后,音列结构具备一定规律且保持一致,由此推测7孔骨笛在当时或许是用粗端作为吹口来演奏,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除7孔骨笛外,贾湖遗址还发现有2孔、5孔、6孔和8孔骨笛,但由于出土数量不如7孔骨笛多,且大多为孤例,所以目前对这些乐器的仿制实验,以及吹奏粗端所形成的音列等,尚不能进行有限的定量分析,须积累更多的出土实物再行研究。

对贾湖7孔骨笛所做仿制实验以及吹奏粗端所得音列结构,只是对骨笛客观性能的一个新发现,但目前还不能得出最终结论。因为我们测试的骨笛属于仿制品,尽管它与原器的尺寸已经非常接近,但毕竟不能等同于出土骨笛的原器,所以对于7孔骨笛粗端吹奏的音列,还须对出土骨笛原器进行测试才能验证仿制实验的正误。

今后的研究工作或可朝两个方向做出努力。其一,在不能直接吹奏出土骨笛原器的情况下,通过CT断层扫描和3D打印来仿制多件不同的7孔骨笛标本,并做粗、细两端吹奏和测音,以进一步检测其音列结构;其二,争取相关文物收藏和保管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对出土骨笛原器进行重新吹奏测音。实际上,对于出土骨笛原器的音响复测,在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政策和制度的前提下,专业演奏者无须经过多次吹奏即可进行录音采样,并由此获知骨笛粗、细两端演奏的音列。

贾湖遗址的面积达5.5万m²之广,目前仍有较多区域尚待发掘。随着今后贾湖遗址发掘工作的继续开展,希望能有7孔骨笛的新发现。那时再对骨笛粗、细两端吹奏并测音,一定会有新的结果,而我们对贾湖骨笛音乐性能的认识也将会更加全面。

①方建军《贾湖骨笛音乐性能探论》,《音乐研究》2024年第4期,第5-17页。

②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第107-110页。

③马承源、潘建明《新莽无射律管对黄钟十二律研究的启示》,《上海博物馆馆刊》1981年第1期,第1-9页。

④有的骨管出土时内有骨针,可能为存放骨针所用。

⑤万辅彬、张居中《贾湖遗址发掘成果丰硕骨笛研究国际影响极高——张居中教授访谈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5页;张居中《中国最早的骨笛发现始末:贾湖遗址考古回忆录》,《美成在久》2020年第2期,第26-41页。

⑥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文物》1989年第1期,第15-17页。

⑦见本期陈瑞泉《九十年的回响——贾湖骨笛发现者张居中教授考古侧记》一文。

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舞阳贾湖》(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40-552页;刘正国《贾湖遗址二批出土的骨禽测音采样吹奏报告》,《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第5-17页。

⑨萧兴华《中国音乐文化文明九千年——试论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发掘及其意义》,《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第3-14页。

⑩方晓阳等《贾湖骨笛的精确复原研究》,《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2期,第100-105页;苏润青等《图像处理技术在贾湖骨笛三维重建模型中的应用》,《西部考古》2019年第2期,第323-332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