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期刊刊发贾湖骨笛照片
贾湖遗址自1983年首次发掘,至今已历时四十余年,共进行了十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史前遗迹遗物,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和中国考古百年百大发现之一。其中,陆续发掘出土的近五十支骨管被认为是中国音乐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见图1)。①随着最近几次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发现骨管样本不断增多,对于重新认识这些骨管的属性与功能提供了新的材料支撑。本文作者作为骨管的发现者与研究者,希望借此机会对骨管的发现及功能属性做进一步分析探讨,以抛砖引玉,促进学界对这一重要文物的深入研究。
一、发现
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之一。1983—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进行了前六次发掘(见图2)2001年春和2013年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又在此联合进行第七、第八次多学科综合考古发掘。前八次考古发掘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前期房址五十多座,窖穴五百多座,陶窑十多座,墓葬五百多座,瓮棺葬三十多座,埋狗坑十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文物约五千余件以及大量动、植物遗骸,基本上廓清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②贾湖遗址重要的发现有中国最早的甲骨契刻符号③、中国最早的家猪和家狗⑨、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⑤及含酒精饮料⑥等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遗物之一当属出土的几十支骨管。
贾湖骨管首次发现于1986年春,迄今发现的大部分骨管管身多有7个排列较为规则的音孔,少数有2孔和5孔,个别为6孔或8孔,还有少量无孔骨管。根据遗址碳14等年代学研究,这些骨管年代跨度为距今约9000—7500年,分属于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9000—8500年,发现有5孔、6孔和7孔骨管;中期距今8500—8000年,大多为7孔,也有个别5孔和2孔骨管;晚期距今8000—7500年,分别为7孔或8孔骨管。
二、属性与命名
骨管刚发现时,因无法确定其功能属性,曾暂时命名为“穿孔骨管”②。1987年冬,经黄翔鹏等音乐理论家测音鉴定,认为这些骨管“具备音阶结构,可以吹奏旋律,是中国管乐器的祖制。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有重要地位”⑧。从而明确了其乐器属性。他随后发表《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一文,认为“这支骨笛的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⑨。这一认识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五声至七声音阶乐器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实物乐器。此后的多次测音以及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的5孔和6孔骨管,具备完备的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中期的7孔骨管可以演奏出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晚期的8孔骨管具备了完整的七声音阶盟。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贾湖先民就已经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中华史前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明史中处于领先位置。
关于这些骨管的命名,黄翔鹏先生认为,“如求文献之证,考定器名,以最自然、最简单的命名称‘笛’即可。不必旁求‘琯’'’等先秦古籍中所见之名,更不必就它的吹奏方法,易以后世的乐器之名。朱载堉《律吕精义》说:‘(即笛)之吹处类今之楚(即现名‘潮儿'者)。’我们似乎不必因为一种祖先有了某种后裔,就要以其中的一种后裔之名来给它的祖先定名。”①从而命名为“贾湖骨笛”。同时还有人认为应命名为“筹”,因其与当代河南民间乐器“筹”的形状和演奏方式相同。其后,刘正国先生发表《笛乎筹乎瀹乎——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一文,
认为“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八千年的无吹孔骨质斜吹乐管,既不是骨笛,也并非骨筹,而实实在在就是华夏吹器之鼻祖—骨瀹。从瀹字的本形并不从竹来看,这种骨质之瀹当为中国古瀹 的真宗原形乐器。后起从竹之及竖吹之箫、横吹之笛乃至簧哨类的直吹之笳、管等诸器均衍生于此”。刘先生的这一观点虽然目前仍存有争议,但从中华礼乐文明的延续性和传承发展的角度审视,作为中华礼乐文明源头的贾湖骨管,与秦汉以后历代用于“释奠乐”的“瀹”似乎仍然具有某种程度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制作材料
骨管发现并被鉴定为乐器后,一开始受到新疆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鹰骨笛的影响,笔者也曾认为这些骨管乐器为猛禽尺骨所制。⑨后请鸟类研究专家侯连海先生根据仅有的一支保留一端骨关节的标本(可能是半成品)进行鉴定,认定为丹顶鹤的尺骨,遂认为贾湖出土骨管多为丹顶鹤尺骨加工制作而成。⑨现在看来,因鸟类尺骨骨骼鉴定的主要指标体现在长度和两端骨关节形状,而贾湖骨管两端骨关节均已锯掉,从其形状来看虽有些骨管与丹顶鹤尺骨结构相似,但也有一部分骨管的长度、两端形状以及管径明显不同,这表明贾湖先民也可能使用其他鸟类尺骨材料制作骨管,从骨管外观形态特征判断,可能有诸如其他鹤类,甚至鹰类等。但因目前这些骨管弥足珍贵,现有科技鉴定手段无法在这些骨管上运用,所以,仅凭骨管外观形态特征,无法准确确定所有标本的自然生物种属。
图2.1987年贾湖遗址发掘工地现场
图3.贾湖遗址出土二孔骨笛样本
(上M521:14;下2013M57:23)
图4.贾湖遗址出土无孔骨管
四、功能
如上所述,这些骨管作为乐器属性的特征已经呈现出来。随着新出土骨管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贾湖骨管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似乎还有其他功能。
1.乐器
如上所述,经多位音乐理论家鉴定研究,贾湖骨管具备乐器属性,并先后经萧兴华、徐桃英、刘正国等多位管乐专家吹奏测音,贾湖骨管可以成功吹奏《小白菜》《二泉映月》《沂蒙山小调》《梁祝》等乐曲曲调,充分显示出优良的音乐性能。但作为乐器的这一重要功能,骨管在贾湖族群中应该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作用。其最初功能首先似是娱神,是沟通人神,与祖先和神灵对话交流的载体和道具。
丹顶鹤被中国古人称为“仙鹤”,它是一种候鸟,每年定时往返于栖居地,且丹顶鹤严格恪守“一夫一妻制”,相伴终生,在古人看来这一特性是具有神性的。据古文献记载,上古太昊、少昊和东夷部族都有鸟崇拜习俗,《吕氏春秋》亦有黄帝命伶伦仿凤鸣之声作乐的记载。这似乎表明早期人类从鸟类鸣叫中得到启发以至于模仿。关于早期人类音乐的起源与自然界鸟鸣的关系在学界已被广泛讨论。笔者的研究团队在对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雌雄丹顶鹤鸣叫声分别进行采样分析,发现从它们的鸣叫声中提炼出的音高与贾湖骨笛之间似有密切的关系。联想到《吕氏春秋》所载“伶伦听凤凰之鸣作十二律”的典故,原始先民仿效鸟鸣创制乐律似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聚落就已得到印证。
综合上述分析,贾湖先民利用丹顶鹤尺骨来制作管乐器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他们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管乐器最早可能受到丹顶鹤鸣叫的启发。随着骨管的不断发展演化,用来通神的骨管演化为制作精美、镌刻繁缛图案纹饰的二孔骨管(如一期三段的M521:14、二期五段的M2013M57:23,见图3);用来娱人的骨管则逐渐演化为能够演奏六声音阶、七声音阶的七孔、八孔骨管(如M78、M282等多个墓葬出土多支骨管)。
2.标准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一度量衡的国家,而制定度量衡的标准是黄钟律管,即所谓“黄钟巨黍”。如《淮南子·天文训》载:“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黄钟之律修九寸。”《汉书·律历志》更明确记载了:“同律度量衡”,即度量衡的制定标准来自黄钟律管。虽然历代黄钟律管的物理标准与音高有所不同,但贾湖骨管延续1500年的传统应该为后世“同律度量衡”做了实践上的积累。2013年第八次发掘出土的两支无孔骨管,虽然管身已经残碎,但仍然能够辨识其骨管两端的形态以及管身是否有开孔。这种两端加工完好的无孔骨管,虽然残碎已经无法吹奏测音,但似乎与后世的律管(标准器)仍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尤其是2001年发掘出土的样本编号为M50:4的无孔骨管(见图4),经刘正国先生吹奏测音,可以顺利地吹奏出“do、mi、sol”三声自然谐音列,并指出这种无孔骨管“对我们进一步探究人类音乐的最初发轫,乃至音律(音阶)的缘起,也无疑将具有更重要的学术意义”。进而认为可能就是最早的律管。如果这一推论成立的话,标志着作为后世度量衡标准器的律管,在八九千年前已经出现,以其作为度量衡标准器的萌芽,出现在贾湖时期似乎也是完全可能的。

图5.贾湖遗址M282墓随葬品位置摆放
3.仪器
据先秦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有着从候风转向候气的一个漫长过渡期,即从吹律听风到候气应律。两者的转折在于由四时八节的纪年方法转向十二月历的纪年方法,由听辨风向、风力转向观测地气,①我国古代一直有“律历同源”的记载。如果说当时的律管已经出现,贾湖骨管的功能之一就很可能与吹律听风、吹律候气相关。或者说,不排除这些骨管也可能是当时贾湖先民用来辨别气候变化,确定季节演替的一种原始仪器。
4.礼器
中华古代文明特别强调礼制和乐制,称为“礼乐文明”,而礼乐文明的萌芽在贾湖族群的墓葬中已经有所体现。据《周礼》记载,先秦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葬礼,考古发现的葬礼遗存主要体现在墓葬形制、随葬品的组合、多寡、摆放位置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应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贾湖骨管乐器往往两两成组地摆放在墓主人的特定部位,例如左股骨两侧、手中或身体左侧,规律性较强,显系当时特定仪式所决定(见图5)。骨管乐器两两组合现象甚至早在距今9000年的贾湖早期墓葬中已经出现,表明这些器具早已成为贾湖人葬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了礼器的性质。此外,从最近两次发掘出土的两支二孔骨管(见图4M521:14,2013M57:23)分析,骨管正面都镌刻精美的分组纹饰图案,反映出贾湖先民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骨管背面有两个音孔,通过团队的仿制实验及吹奏测音,两孔骨管虽然不能像七孔骨管那样吹奏完整的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但其演奏出的泛音列各音具有高亢、嘹亮、悠远的特性,推测应为聚落首领用于通神、祭祀或联络沟通等场合所用,具有礼器的功能属性,与一般多孔骨管明显不同。由于贾湖墓葬中率先出现了中华礼乐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鼎罐壶陶冥器组合,这种以鼎壶为核心的礼器组合一直沿用到汉代,也可从侧面印证墓葬中随葬成对管乐器的礼器性质。如果这一判断成立,似乎可以说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特征的礼乐制度的火花,在贾湖时期已经闪现了。
结语
综上所述,贾湖遗址发现的这些骨管,作为乐器,它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功能。尤其他们的音阶结构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先后具备了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在8000年前后形成了完备的七声音阶,成为当今世界通用的七声音阶的最早源头,这一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此外,这些骨管应该还兼有礼器、原始仪器和原始标准器的多重功能,随着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功能也将逐渐得到厘清。
贾湖人不仅是一群优秀的猎人、渔夫、工匠、最早的农民,还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东亚地区9000至7500年的史前文化辉煌;是东亚地区进入万年以来的第一个文化的高峰和历史的丰碑,和西亚两河流域的同时期文化相映生辉;在中华礼乐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源头性的重要地位。
①Juzhong zhang,Harbottle,Wang&Kong,Oldest Playable musical instruments found at Jiahu early Neolithic site in China,Nature,401(1999),p.366-368.
②a.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b.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第15-31+114页。
c.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舞阳贾湖(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d.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舞阳县博物馆《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2013年发掘简报》,《考古》2017年第12期,第2+5-22页。
③Li,X.,Harbottle,G.,Zhang,J.&Wang,C.The earliest writing?Sign 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China.Antiquity,2003.
④罗运兵、张居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猪骨再研究》,《考古》2008年第1期,第90-96页。
⑤张居中、王象坤、孔昭宸等《河南贾湖稻作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上海)》2002年第3期,第4-8页。
⑥a.Patrick E.McGovern,Juzhong Zhang,JigenTang,Zhiqing Zhang,Gretchen R.Hall,Robert A.Moreau,Alberto Nunez,Eric D.Butrym,Michael P.Richards,Chen-shan Wang,Guangsheng Cheng,Zhijun Zhao,and Changsui Wang,Fermented Beverages of Pre-and Proto-historic China,PNAS,2004.
b.Juzhong Zhang,Wanli Lan(Research on the fermented beverage discovered in Jiahu)Wine in Chinese culture:historical,literary,soci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2010,pp.69-78.
c.张居中、蓝万里《贾湖古酒研究论纲》,“中国与德国葡萄酒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2007年10月,德国,格尔木斯海姆。
⑦张居中《探索历程的追忆——贾湖遗址发掘与研究回忆录》,载《岁月如歌——一个甲子的回忆》,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
⑧张居中《八千年前七孔骨笛和甲骨契刻符号在河南舞阳出土》,《中国文物报》1987年12月11日。
⑨⑪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文物》1989年第1期,第17-19页。
⑩a.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2-1020页;b.张居中、萧兴华《中国音乐文明的肇始——贾湖骨笛》,载《张居中史前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503-513页。
⑫刘正国《笛乎筹乎乎——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音乐研究》1996年第3期,第64-74页。
⑬张居中《考古新发现——贾湖骨笛》,《音乐研究》1988年第4期,第99-100页。
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2页。
⑮笔者研究团队对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雌雄丹顶鹤鸣叫声分别进行了采样分析,成年雄性丹顶鹤的鸣叫声多符合B音高,而成年雌性丹顶鹤的鸣叫声多符合C音高,两者构成大二度音程关系。无独有偶,贾湖M341号墓出土的两支一期一段骨管,M341:1骨管的第一孔音高是#A(B),第二孔音高是C;M341:2骨管的筒音是#A(B),第一孔音高是C,两个音高在同一墓葬的两支骨笛的音列中都有贯穿,且占有重要地位。
⑯刘正国《贾湖遗址二批出土的骨瀹测音采样吹奏报告》,《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第7-19页。
⑰《后汉书》和《隋志》的《律历志》均有“律管候气”的记载,即在密室内将不同规定长度的十二根律管,按地支十二方位埋入土内,上端与地面平,管端充以葭莩灰,覆以薄绢,每当各月中气到时,相应的律管即灰冲绢飞出管外。中气日与中气到(即飞灰)日并不一致,所以“律管候气”便用以判断中气到日与中气日相比的迟早,以决定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