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器乐之一,她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也是唯一代表中国士阶层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士”,既是文人士大夫,也是人类基本价值、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他们一方面依据这些价值标准,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体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也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公共利益之事。而这种关怀必须是超越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我们对古琴的责任和使命感,还原古琴在历史上曾有的价值和地位,显现出士阶层达者兼济天下的畅怀之举,无论对人民,对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
学习之路
我出生在世界著名的城市——上海,生在红旗下,长在动乱的年代,外面的世界一片混沌,而在这混沌面前,我的家庭给我选择了寂静,父母让我学习音乐,看书,习字。于是,我便拥有了自己的另一片天地。在书籍和音乐中,我快乐的成长。
进入古琴的世界,是一次对我来说脱胎换骨的经历。从小学习器乐的我,初见古琴,完全是懵懂的状态,因为她只出现在小说里,戏文里,她有着许多美丽的别名,瑶琴、丝桐、玉琴等等。当我第一次见到她,我便被她不同凡响的气质所吸引,那是一张来自明朝的古琴,纤细优美的身形,温润古朴的音色,无一不吸引我的眼球,震荡我的耳膜。
第一次来到龚一老师家里上课,老师弹奏的声音吸引着我,我不记得曲子的名字,因为我还没有学呢,但是老师漂亮的手型,拨弄着琴弦,我目瞪口呆,我记住老师的手型,那一幕深深的影响了我,从此我走上了学习古琴的道路,而那一幕甚至影响了我今后的教学,因为我无法不让我的手型和学生的手型不去靠近老师的手型,太美了!我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如饥似渴的学习,短短几个月我已经可以弹奏许多的琴曲了,最让我兴奋的是,古琴没有练习曲,练习都是通过乐曲来完成的,不像以前练小提琴,天天要拉枯燥的音阶,无聊的练习曲。所以我学的飞快,甚至超过了老师其他的学生,老师开始带我出入各种雅集,见了很多的老先生,他们都夸我弹得好,但是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好在哪里,或许这便是他们说的天生的资质吧!我觉得只是我的技术比别人要好一些,可以把曲子弹得飞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龚老师说你应该去和老先生们学习,他带我去了张子谦先生的家里,张先生我们在雅集里见过,先生对我也是夸赞有加,欣然同意教我几首他的拿手曲目,于是我学习了老梅花,龙翔操等曲目,我想,当时也只是弹会了那些曲子,并没有完全理解曲意,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真正贴切的古琴学习的过程的。
当我有幸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我开始了我的真正的音乐之旅。我开始浏览各种音乐,除了吴景略先生,我还认识了吴文光先生、蓝玉崧先生,林石城先生、邝宇忠先生、刘德海先生等等这些名家,在与他们的聊天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关于文化,这是最让我受益的方面,关于音乐,我真正读懂了那些音符所包容的内涵,如何表现音乐,如何让音符流动起来,这些都让我每天沉浸在我的音乐里,我越来越喜欢这种感觉。在吴景略先生的教导下,我学习了更加传统的古琴音乐理念,而吴景略先生是当代最伟大的古琴家之一,他对我的教导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小到每一个吟猱,大到每一个乐句,气口、呼吸,每每上课时,他都会忘情的和着我的演奏哼唱,他的音乐我可以受用一辈子,他的人格魅力也影响了我今后的人生路,我知道,我这辈子都离不开了。
演绎与实践
中央音乐学院,一所培养高精尖音乐人才的学校,她孕育了无数的天才音乐家,在我们上学的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可以学习更多的除了本专业以外的东西,学校广邀海内外著名大师来学校开设公开课程,那些我们如雷贯耳的名字每一天都在影响我们,他们带来了最先进的最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使我们在提高本身音乐演奏能力的同时,还接收到了许多关于音乐教育的方法,而正是这些又先进又科学的教学理念使得我日后的古琴教学得以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我进入学校不久,便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因为考学中的突出表现,我成了学校的名人,校内的各类节目单出现了我的名字,出国人员名单出现了我的名字,赵家珍已经和古琴分不开了,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我享受着音乐带给我的光芒。
虽然我在学校非常闻名,但是,古琴在那时并不为多数人所知。背着琴出门经常被人误会是背着枪,后来是钓鱼竿,再后来是是球杆。古琴的认知度已经到了非常低的底线。每年,学校能招收的古琴专业学生也非常少,所以我留校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教学任务的,因此我加入了学校的实验乐团,在乐团里我拉过二胡、中胡,弹过古筝、中阮,打过打击乐,尽我所能地融入到乐团的演出中,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古琴什么时候也能有机会加入到这个民乐大家庭里呢。虽然,偶尔那些大作曲家们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加一两句古琴作为色彩,但古琴依然是一个独奏乐器,我们只能在传统的曲目中维持,挣扎。在我大学毕业的音乐会中,我演奏了一首全新的作品“琴箫引”,当时我的好友赵石军先生为我音乐会特别创作的琴箫二重奏,它已经创造了历史,虽然琴箫任然是很传统的古琴组合模式,但曲目的创作新颖手法,演奏技巧,无不突破了古琴演奏的传统,受到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和人们对古琴的重新定义。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我一直在探寻这种可能,我请求作曲家和系领导们支持,他们也为我做了很多的尝试,王甫健老师为我录制了我的第一张个人古琴与迷笛的专辑“丝路掠影”,后来,在龙音要录制专辑的时候,我想尽办法说服作曲家为我编曲,我录制了民乐队版的“忆故人”和交响乐版的“广陵散”、“阳关三叠”,虽然专辑时过十年才由天天音像为我出版,但我还是义无反顾的去探索,去追求。
每一个人的前进路上都免不了有坎坷,有奋斗。但是,每一个人面对困难所做的选择却是至关重要的。我选择努力,我选择忍受寂寞,忍受压力,在奋进中寻找希望,这便是我的古琴梦想,我不断在这梦想里获得机会,终于,我的梦想接近了现实,我再一次登上古琴的高高圣坛。
教学相长
毕业后留校,终于迎来了我的第一位专业学生,我努力的去教学,希望把我所有的本事都交给她。因为是第一个专业学生,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经验,但我努力地去模仿大师们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和科学的教学系统中挣扎,实验,而学生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非常努力刻苦的练琴,使得我们在这场教学相长的实践中获得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教学模式打下了结实的基础。之后,我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更好的印证,我所教受的学生屡屡在各种大赛中获得最高奖项,有时甚至包揽奖项。在学生们的金奖光芒照耀下,我的教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慢慢的学生越来越多。2009年,我成立了赵家珍古琴艺术中心,为更多的古琴学习者提供最好的教学模式和最专业的培训师资,中心成立至今,已教授学员数万人次,其中有的获得了比赛的最高奖,有的如愿考上了专业音乐院校,走上了古琴专业的道路,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继续为古琴的传承和发扬做着他们的努力。
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古琴专业工作者,我深知社会的普及工作的重要性。2003年古琴获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2008年的奥运会使得古琴一下子冲击了人们的眼球,她火了。而在这突如其来的火爆中,隐藏这很多不可知性。古琴从师资的供大于求瞬间变得供不应求,而这正是我们这些从事古琴教育工作的人的最大担忧之处。在这看似火爆的情况下,我成为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的职务,我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员变成了一个要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我深知这责任的重大,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改变自己的处事状态,要变得更有责任心,2015年我协助龚一会长成功举办了古琴专业委员会的首次大型理事会,这也是历届会长任期所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古琴盛会,此次大会受邀参会人数348人,实际参会人数超过400人,其中参会理事111人,来自加拿大、德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海外琴人11人。会议举办了2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现状与展望”主题论坛,由时任会长龚一先生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共计21位理事和琴人在大会上畅所欲言,就古琴艺术的基础教育、学术研究、传承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和建议;举办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雅集”、“海外理事雅集”、“各地理事雅集”共计3场雅集和6场“各地琴人汇演”活动,总共有107位各地琴人琴友参加了演出活动。于此同时,会议期间在张家港保利剧院举办了“琴颂中华——中国琴会张家港峰会古琴名家音乐会”和“三叠琴心——吴钊、李祥霆、龚一中国琴会会长音乐会”,共计有9位时任会长、副会长及5位特邀艺术家为参会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琴爱好者带来了精彩的演出。特别是三长音乐会,相信在座各位对于三位老琴家的倾情奉献仍记忆犹新,整场音乐会下来,观众激情高涨,在欢呼声中,三位会长的即兴同台演奏也将整个音乐会推向了高潮,也为我们的张家港全国理事扩大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开启了古琴又一个新时代。
2016年,琴会换届,我走马上任,成为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而这样的任命也使得我肩上的单子瞬间加重,我彻夜不眠的思考着我要如何去完成这样一份工作外的工作。古琴是我的生命,如今,生命又注入了新的意义,我必须更加努力方可不负使命。
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了“敦煌杯”中国古琴艺术展演暨古琴学术研讨会,这也是中国琴会首次和著名民乐赛事品牌“敦煌杯”合作开展古琴专项展演,并在未来将以两年一届的频率将其打造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延续性高端古琴赛事活动。展演秉承“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理念,致力于搭建一个公平、客观、公正的表演艺术交流平台,促进古琴演奏水平的展示与提高,并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优秀古琴演奏人才,推进古琴表演艺术的全方位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注重对新作品的关注并激励更多、更优秀的古琴独奏、重奏和合奏新作品的问世。据悉,此次大会已成为江西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古琴盛会,各大媒体亦争相报道。首届“敦煌杯”古琴展演,我们共计收到500多位来自海内外参赛选手及指导老师的积极响应,经过初赛,共有360位选手进入复赛。而经过三天激烈的角逐,最终孙宁伯、牛佳泽、张天禹、吉俊、高欣然、郑子昊、陆笑姿分别获得非职业儿童组、非职业少年A组、非职业少年B组、非职业成年组、职业少年组、职业青年B组及A组的金奖第一名,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做到了零投诉。在此次活动期间,除开展紧张的赛事之外,同期还举办了3场古琴专场音乐会,其中28日晚名家名曲音乐会,特别请来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林谷芳老师作为导聆,由龚一、赵家珍、曾成伟、戴晓莲、巫娜、黄梅6位老中青古琴名家联袂登台,演奏了12首经典曲目。此外,新作品音乐会与获奖选手音乐会,也为来自全国的琴人琴友们展现了新一代古琴艺术的有生力量。于此同时,为加深众人对古琴文化的了解,六场名师讲座的举办则俨然是思维开阔的琴学交流盛宴。“朱权,秋鸿,神奇秘谱…”“以文入手,以物入手…”传奇的人物,奇密的曲谱,新颖的视角,在古琴大家、文学专人深入浅出地解说、演奏、作品欣赏中揭开神秘的面纱,也让在场琴友们耳目一新。与此同时,我提出了“五个一”口号,即“一点一滴地积累、一丝不苟地练习、一心一念地用功、一如既往地坚持,并一生一世地守护”。
2017年中,除一贯开展的多场大型古琴专题音乐会之外,古琴专业委员会相继主办大型活动:2017上海·中国古琴艺术周暨首届“弘琴杯”古琴艺术展演、2017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第四届首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六届常熟古琴艺术节、2017 首届新加坡古琴艺术节以及2017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纪念吴景略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等;于此同时,在教育和广泛培养师资方面,古琴专业委员于2017年联手上海开放大学联手上海开放大学开创了“名师公益古琴师资培训”的全新教学体系,并在学会的批准和支持下,联手各地市教育资源于开展“古琴进校园”公益推广活动。2018年首度开创了“古琴春晚”项目,赢得业内好评,也获得了琴界同仁的大力支持。
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我们已经使专业委员会在古琴领域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以及向心力,我们建立的古琴平台也给与更多热爱古琴的人们机会。
总结
我今天取得的所有成绩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没有党和国家的培养,我就不可能拥有今天的人生舞台,我的一切荣誉属于党和国家,更要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这个大家庭,以及学会领导为我们搭建的这个高大上的民族音乐平台。因此,回馈社会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要继续努力,开创未来,用我毕生的精力报答社会,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我要成为当今国家的“士”,为古琴乃至国家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谱写新的乐章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