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巾帼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赵家珍教授及其古琴艺术世界
秦序 华音网 2022-05-03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听蜀僧濬弹琴》,喜爱文学诗歌和古琴艺术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白成长于四川,这里的绮丽山水培养了他的壮阔胸怀和宏伟气魄。

此诗据文学研究专家的意见,大约是李白晚年居住于江南宣城时所作[1]。大诗人在诗中回忆并颂赞当年峨眉山蜀僧濬,下山为他演奏了诸多精彩琴曲,涉及《风入松》、《流水》等诸多著名古琴曲目。濬师琴艺高超,挥手之间,有如万壑之松风,又如流泉之潺滦。在优美的琴声之中,大诗人感觉时间似乎停止下来,就连暮色暗上、秋云深沉,都未发现。

蜀僧濬的精彩琴艺,不仅深深感动李白,还令他久久不能忘怀。多年以后使他仍激动如初。“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简约、有力而又异常宏阔的描述,向我们如实传达这位峨眉山上下来的琴家的巨大艺术感染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唐代琴乐艺术一道奇丽精彩的剪影。

每当我有幸聆听赵家珍女士的古琴演奏,无论是本世纪初在台湾阳明山一著名女琴家私宅小范围的交流演奏,还是各种大小音乐会、琴会中的正式演奏,我心中都不由自主涌起李白这首诗。我深感这位琴家巾帼不让须眉,其挥手下指之间,凝聚古今万趣同时,更有一种宏大豪气溢出,真如阵阵松风震撼万壑,惊天动地。

我一直有一个也许很主观的感觉:当今琴坛几位大师级琴家的演奏,我认为开创了数千年古琴演奏、表演的新阶段!他们的演奏、表演,内容、形式俱佳,技艺炉火纯青,已经达到了比肩甚至超越众多古人、前人的新高度,树立起了新的瑰丽艺术标杆。

请允许我以赵家珍教授为例,试为各位说明之。

“铁杵磨针”:琴习至勤

当代琴人,他们生存、学习在与前辈琴家们大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之下,因而,逐渐踏上和完成他们自己独特的艺术探索之旅。

有许多当代著名琴人,是第一代进入音乐院校并从院校毕业者,他们都有音乐院校系统、完整的学习经历。他们中也有许多人,成为当代第一代专业的古琴演奏家,或成为专业音乐院校中专职的古琴教育家。

他们熟知东西方音乐文化,参与国内国外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交流表演,具有非常宽阔的世界眼光,也拥有丰富的新的艺术修养和新的美学追求。

例如赵家珍女士,出生于红旗下的上海。幼时,她先学习的,却是来自西洋的小提琴!这一点,在古代以及现代前几辈琴家中,可谓罕见。可以说,小提琴的学习,锻造提升了她对音乐的敏锐度和精确度,为日后习琴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由此她得以开展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大大开启了自己思路眼界。这一学习经历,为她后来接触和专攻中国传统的古琴,至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参照和比较系统。

家珍教授的习琴之路,也可谓得天独厚。上世纪有一段时间我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音乐,颇遭遇忽视甚至反对。古琴艺术则承接近代以来的衰退之势,越来越被边缘化。但赵家珍却似乎反向而行,在家人引领下,她前往并拜在当时上海民族乐团团长、杰出古琴演奏家兼教育家龚一先生门下,开始认真学习古琴。

龚先生可谓当代古琴大家之一,他多年从事专业古琴演奏,也是将古琴高奏于欧洲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第一人。当今中国“学院派”诸多著名琴家,不少人曾受业于龚一先生门下。家珍教授每每提及龚先生,也都是满心感激,不忘恩师引领自己窥见古琴艺术之门径。经龚先生悉心指导,家珍小小年纪便独自负笈北上求学,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并拜在古琴虞山派大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吴景略先生麾下,成为吴先生入室的古琴弟子。

吴景略先生出生江苏常熟,这里本是明末清初崛起的著名古琴派――虞山派的发源地,吴先生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一著名琴派的优秀传统,更成为近代中国音乐院校中最早执掌古琴教席的古琴教授之一,精心培养了多位杰出的专业“学院派”琴家。[2]

经龚一、吴景略等名师点拨,小小年纪的女弟子赵家珍,随即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令吴先生越发青睐有加。吴先生舐犊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她携爱徒遍访全国南北各地名师,让她获得著名广陵派大师张子谦等人指点。一则拓宽其视野,二则使其更深切体会、领略琴乐古今之风骚与琴道走向。

1984年,家珍学成留校。当时社会历经十年浩劫,各方面百废待兴,急需拨乱反正,但古琴仍处于相对淡寂状态。家珍则心无旁骛,一心沉浸在古琴世界。她遍访名师,研习琴艺。她曾得到了先师吴景略公子、虞山派另一位重要传人吴文光先生的指点。出自古琴世家,自幼秉承家学的吴先生,“文革”中也曾演奏小提琴,广泛地接受了中、西方音乐文化。“文革”后,吴先生还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跟随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家杨荫浏先生,深入研究中国音乐史和古琴艺术,后又赴美深造,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这样中西结合、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独特经历,当时在整个中国琴界,殊属罕见。

向吴文光先生学习期间,家珍手拿着砖头似的录音设备,仔细听辨,认真模仿。后吴先生每提及此,倍感欣慰地赞许:“家珍学琴精微到指下的每个音,是模仿我最像的。”但家珍并未以此为满足,她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决心博采众家之长,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家珍何幸哉!比较前辈琴家而论,她能广受学院及古琴“学院派”的系统熏陶,专业从事的古琴研究、演奏和教学;较后辈学子而言,她又能得到众多名家前辈亲炙和耳提面命,呈上启下。传统、学院的双重培育路径和方式,更为其提供了承上启下又更加系统广博的音乐知识结构,专业的演奏和教学,也为她的古琴艺术探索之旅,奠定了坚实的非同寻常的基础。

如此难得的学习经历,天时地利人和,使她成为同辈琴家中的凤毛麟角,更自然而然成为了时代变化之时,新老更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炼钢绕指”:琴艺至美

家珍锲而不舍,极其勤奋,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演奏特色。

(一)博采融汇众家之长,是其琴艺一大特点。

家珍古琴技艺,是在博采诸家所长的基础上,又能灵活地融会贯通,始能成果斐然。例如,她演奏的《忆故人》辗转悱恻,《广陵散》壮阔豪迈,《潇湘》开合自如,《离骚》沉郁顿挫,《平沙》则浩渺烟波,可以说集虞山吴(景略)派的自然之趣和广陵张(子谦)派的夸张豪放于一身,精微把握每一个音,弹奏则力透指端。对乐曲的演绎,也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每一段的轻重缓急,开阖有度

(二)对自己的古琴之路,有自觉清晰的认识。

家珍希望创造性地以画法入琴技,构建自己“琴画相合”的风格,形成自己琴艺一大特色。她借鉴中国古典山水墨画的技法,注意琴音之间的点、面结合,既有单音力透琴背的妙作,更有气定神闲、开阔高远的意境,还有力拔山兮的磅礴大气。她的音乐追求舒展惬意的情趣,既有柔美如歌的抒情,又有跌宕奇妙的转折,气势恢宏,格调新颖,极富光彩。对听众而言,她的演奏有极强的带入感。

她牢记住齐白石大师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认为先须师法古人、师法大师,学成之后,则必须寻求突破,超越自我。因此,她在继承虞山派古琴艺术的基础上,也不断探索自身的操琴新特色。

(三)取音圆润通透,力度柔中带刚,勾索拨弦自成大家。

笔者曾专业从事小提琴演奏多年,认为中外乐器的很多演奏道理,其实相通。我觉得家珍教授的演奏,尤其近些年演奏,非常值得关注。她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内力,又广泛采纳西方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所强调的手臂整体用力方法。即两手从肩部至指端,既要非常放松,又能够集中全部臂力通达于指尖,同时快速发力出音。这一通透、有力、快速的特点,保证了家珍演奏的“取音”,尤为刚劲、通透、有力。其音量宏大的同时,音点也非常清晰,甚至可以不回避非常靠近岳山弹奏(用力不对,这个部位很容易音噪)。家珍教授这一发音特点和优点,我以为在诸多琴家中最为突出,也十分明显地影响到她的众多弟子。所以我觉得家珍演奏颇有“霸气”和“豪气”,她一挥手,即显示巾帼丝毫不让须眉,且尤有“如听万壑松”之震撼感。

古琴音乐其实有近听和远听之别,传统以小范围雅集聆听为主,与今天高大宏伟的音乐厅内众多听众听赏,有很大不同。若片面坚持某些传统琴派“清微淡远”的取音方式(远离岳山,弹奏用力轻微),近听似乎纯柔,但传声不远,我以为很难使古琴成功变为音乐厅让大众都能入耳欣赏的乐器,也束缚了古琴音乐在宏阔、豪放、强力方面的表现。这也是今天所谓专业的“学院派”琴家,与一般业余演奏形成较大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发音通透、有力的基础上,家珍的演奏注意刚柔并济,能够清丽飘逸、灵巧多变,广大深微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听其琴音,看其弹奏,一音,一韵,一落指,都让人感到毫厘不差,无可挑剔,那一刻时空锁定,凝神屏息,琴者得于心,听者会以意,听众与演奏家物我两忘,凸显了赵先生对音乐和曲目质感、力度的要求。

“修身正气”:琴德至高

家珍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造诣,且有极高师德。

学生眼里,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赵先生,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生活中,对学生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积极创造机会,为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供舞台。学习上,则严格要求,毫不松懈。近些年,其学生之所以囊括所有国内外重量级古琴比赛最高奖项,离不开家珍的高标准、严要求。因此,多少人以成为她的学生为幸,以赵门弟子为豪。

在三十多年教学实践中,家珍潜心研究教学理论,深入领会古琴文化精神,努力融会贯通众多的琴派,提炼各家精华,成功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古琴教学专业化、系统化、严谨化,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学生与业余爱好者。她麾下弟子逾万,上至政界要人、企业家、社会精英、外国友人、影视体育明星,下至普通百姓、大中小学生,真可谓有教无类,桃李满天下。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当代古琴著名琴家、专业教师,以及积极的琴乐理论研究者、文化弘扬者。

托尔斯泰曾经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学生们认为,他们的赵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完美的教师。

“蜚声中外”:琴艺广传

家珍个性豪放爽利,琴艺高超,朋友众多,她在古琴表演、创作、教学诸多领域硕果累累,早已扬名海内外。纽约《时报》就曾经评论她为“世界一流的演奏家”。

除承担从附中至研究生的繁重教学工作,滋养了几代人成长外,家珍还用不同的方式传播古琴音乐。如参与多部优秀电影、电视剧相关古琴音乐的录制,担任古琴艺术指导,把古琴延伸至课堂与书斋之外。她所参与古琴创作的剧目,可谓琳琅满目,出出巨制,如《末代皇帝》、《红楼梦》(87版)、《千里走单骑》、《火烧圆明园》、《三国演义》(87版)、《笑傲江湖》央视版、《甄嬛传》、《赤壁》、《赵氏孤儿》等等电影电视片。

近年来她录制了多张个人古琴独奏专辑,如《禅•意》、《琴•赵家珍》、《琴想》、《琴逸》、《琴思》、《古琴名家-赵家珍》、《古琴大师赵家珍—诗之古韵》、《赵家珍古琴独奏精选》、《丝路掠影》、《琴箫佛曲》等,《天艺之声—赵家珍古琴师生音乐会》、《琴韵水墨—古琴大师赵家珍经典琴曲视听音乐会》等,均畅销海内外。

家珍教授不仅在国内乐迷众多,她还将古琴艺术成功推广介绍到国外。她曾多次出访美、英、德、法、意大利、荷兰、瑞士、奥地利、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和地区,讲学并举办独奏音乐会。她还与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家交响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澳门中乐团、香港中乐团等著名团体成功合作。

2009年10月,她在美国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成功举办古琴音乐会,成为第一位走进卡内基表演的古琴家。2011年,家珍的个人古琴独奏专辑《琴-赵家珍》,更荣获第十届美国独立音乐世界音乐最佳专辑大奖。

可以说,家珍的古琴艺术,在音乐界颇受好评,在中国传统音乐界颇有威望,深受广大古琴爱好者喜爱。

“非遗在任”:琴道至重

在传统中国社会,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琴,被视为文人士大夫专属音乐。纵览古今琴界,男性演奏者至少占七分天下,而家珍巾帼不让须眉,不仅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更经全国琴家琴友推举,于2016年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会长。她是琴会建立至今唯一女会长,也是最年轻的会长。在琴道的传承与发扬上,可谓“任重道远”。

除演出和教学,家珍不忘自己传承者身份和使命。对古琴曲目的传承保护,她努力吸收好、演绎好传统古琴曲目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大胆尝试创新作品。她主动邀约年轻作曲家参与古琴创作,自己积极参予新作品的创作演出,为传统文化的新发展贯注了自己大量心力。例如,她曾在台湾首演古琴与乐队《侠风禅影》曲,用古琴这件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精髓的乐器,呈现传统儒侠风范及佛禅意蕴,同时充分表现洒脱、淡定、冥思、欢喜等等情愫。家珍教授衷心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以发现新作品,激励更多更优秀的古琴独奏、重奏和合奏新作品问世。

“抚古今于七弦,弄万趣于指端”,家珍深切知道,任何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都是一部其创作时的当代史,它既有对传统的传承、接续和发展,也有自己时代的痕迹,这样,它们才能超出了时代,传之后世。

家珍先生承接琴会会长工作后,她不负众望,努力团结全国琴家,不断增强琴界凝聚力,力求让琴会真正成为琴人之家。她全力推动古琴在全国的保护、弘扬和发展,在江西南昌、上海、张家港、甚至新加坡等多地举办了“敦煌杯”“弘琴杯”等全国性大规模的古琴艺术比赛、多种类的展演和名家古琴学术研讨会。学会秉承“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理念,致力于搭建公平、客观、公正的表演艺术交流平台,为全国琴友提供高规格、高质量的古琴演奏展示与提高机会,促进相互交流学习。籍此,不仅希望培养优秀古琴演奏人才,更推进古琴表演艺术的全方位传承与发展,使古老的琴乐焕发青春,得到传统的延续与创新。她还带领中国琴会,在全国开展公益性的古琴师资培训班,大力规范古琴教学,让更多的古琴学习者、继承者受益。

她汇集全国知名古琴艺术家,聚众人之力,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种惠民演出、普及传播演出,不仅大大丰富各地文化生活,还让更多的人认识古琴、了解古琴,感受和喜爱古琴巨大的魅力,有力弘扬了中国古琴音乐和传统文化。

琴会活动,可谓渐入佳境。

家珍和众多琴家,也希望使古琴这一专属上层和“士”阶层的传统音乐艺术,走入不同阶层。中国古代“士”,“不可不宏毅”,他们既是文人士大夫,也是人类基本价值、理性、自由、公平等思想的维护者。他们一方面依据这些价值标准,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体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也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公共利益之事。而这种关怀必须是超越个人(包括个人所属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3]赵先生对古琴的责任和使命感,努力还原古琴在历史上曾有的价值和地位,以彰显士群体“达者兼济天下”的畅怀之举,具有深远意义。

也许,相对于数千年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无尽光彩的古琴艺术,我们每个人不过匆匆过往的沧海一粟。但在21世纪的今天,古琴艺术依旧绽放灿烂光芒,不仅是本身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无穷魅力,也离不开像家珍教授这样忠诚的守望者,精心的传承弘扬者。家珍教授既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古琴爱好者之一员,更是自觉努力地让古琴在新世纪焕发青春异彩的重要领军者之一。

琴者,家也;乐者,珍也。家珍教授以琴为家,以乐为珍,“抚古今于七弦,弄万趣于指端”,当你为我们、为未来一挥手之际,希望我们古老而又常青的古琴音乐,能够激荡起响彻群山万壑的松风,引发出五洲四海的激情共鸣。

作者简介:

秦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导师。曾兼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以及两院博士、硕士导师。曾参与古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最后修订。

[1]参阅詹瑛《李白诗文系年》、裴裴《李白年谱简编》。

[2]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等教育机构,便曾聘请王露、杨宗稷等著名琴家任职授琴。不过这些机构还不是近代意义的专业音乐院校,学生也不以音乐(包括古琴演奏)为专业。

[3]参阅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