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琴曲《碣石调·幽兰》的音律特色
阎林红 华音网 2022-05-25

摘  要:《碣石调·幽兰》是现存古琴谱中唯一一首用文字记录演奏手法的乐谱,它是古琴减字谱的前身,历来备受关注,产生过多种打谱版本。该曲内涵丰富、音律复杂。“碣石调”虽采用五正音定弦,但其音乐所涉及音高与音程相对丰富,且有的偏音已成为重要的旋律音、甚至是骨干音;而某些频繁出现的偏音,也因古琴“同音异位”的特点而有多种的选择。这体现出古人对作品音调旋法上的设计思维。古老的《碣石调·幽兰》仍有待今人对其进行持续的挖掘和整理。
关键词:《碣石调·幽兰》;音律特色;打谱;定弦法;徽位;偏音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21)04-0018-09
收稿日期:2020-11-05           DOI:10. 13812/ j. cnki. cn11-1379/ j. 2021. 04. 002
作者简介:阎林红(1963— ),女,汉族,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碣石调·幽兰》(下文简称《幽兰》)是一
首历史价值很高的琴曲。现存乐谱是唯一一首
用文字记录而成的奏法谱,其音乐也十分古老。
《幽兰》在古琴史上又是一首特别的琴曲,与
其他琴曲不同,它不像《梅花三弄》那样旋律性
强,优美上口;也不像《广陵散》那样具有叙事
性,威严肃穆。《幽兰》的旋律有些另类,音乐
感受甚至有些寂静、冷艳,其音高非习惯性的
五声音调,还有许多变化音,更添其曲调的独特
性。那么,该曲是因为“空谷幽兰”的题材,使它
如此独特?还是《幽兰》因谱前所记载有“绝妙
楚调”以及《幽兰》所处在魏晋六朝,使之在音
律方面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呢?本文以当代著名
琴家、音乐学家吴文光先生打谱的《幽兰》①为
例,从音律的视角对《幽兰》独特的内容进行探
讨,并思考吴文光先生打谱、演奏的《幽兰》有
哪些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地方。
一、《幽兰》的打谱与认知
《幽兰》一曲,对于今天受过专业训练、特
别是经受过“新音乐”风格磨炼的演奏家来说,
弹奏此曲并不复杂。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对初涉
《幽兰》的琴人说来,除了要完成探索性的打谱
外,还有忠实复原其音乐音响的任务,可谓是困
难重重。
(一)《幽兰》的打谱版本
现存最早的《幽兰》古谱是唐代卷子本,由
晚清考据学家杨守敬(1839—1915)于1885年在
日本发现,由黎庶昌影摹传回中国,琴家们对这
首作品十分重视。20世纪初,京师著名琴家杨
宗稷(1863—1932)曾率先进行开拓性的打谱,
积累有《幽兰古指法解》②《幽兰减字谱》③《幽
兰四行谱》④等成果。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音
协的号召下,对《幽兰》的研究再次提到重要的
日程,由查阜西牵头组织全国各地知名琴家共同参与打谱工作。经过三年的集中攻关,到1956
年,能弹出《幽兰》的琴人依次有徐立荪、姚丙
炎、吴振平、吴景略、管平湖、喻绍泽、薛志章
七人⑤。《古琴曲集》⑥收录了管平湖、姚丙炎、
徐立荪、吴振平四人的打谱版本。尽管有多位
权威的琴家前辈打谱,流传于世,20世纪70年代
末,吴文光再次对《幽兰》进行打谱,并演奏、
录制音频、视频,出版CD、DVD等形式的音像
制品。这一系列成果的问世,为后学提供了极为
宝贵的音乐文本、声音、影像资料。
(二)《幽兰》内涵丰富、音律复杂
《幽兰》是一首内涵丰富,音律复杂的乐
曲,在定弦法、古指法、音律、节奏、曲情、意境
等方面无不展现着其独特的音乐个性,也包含
种种困惑。正因如此,部分琴家和音乐史学家
对现今通行的个别打谱版本仍存在一定程度的
不认同。《幽兰》的音乐,旋律感不强,变化音又
多,有些“难懂”。在对音高、节奏、句法的把握
方面都有较多的难点。如果音乐处理不当,曲
意难以准确表达,会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
正如梅庵派琴家徐立荪(1896—1969)说:“《幽
兰》半音太多,徽位虽谱中注明,如:豆许及半
寸许等,但按下时实难捉摸。所以尚须练耳。必
耳之听觉能辨半音而后才能按下有准则,而自
不觉其音之乖异。”⑦对琴家来说,面对《幽兰》
心情是复杂的,至今仍是一首不轻易触碰的曲
子。乐谱影刻于光绪十年(1884年)之《古逸丛
书》,即便“… …还中土后,京师琴士辈出,亦不
敢谱《幽兰》”⑧。首位研究《幽兰》的杨宗稷,
早先曾希望他的老师黄勉之(1853—1919)来发
掘《幽兰》,但被拒绝。即使到了20世纪50年代,
参与打谱的琴家仍感到难度极大,如琴家姚丙
炎(1921—1983):“琴友中不仅习弹此操者极
少,且愿听此操者也乏人。”⑨再如蜀派琴家喻
绍泽(1903—1988):“《幽兰》文字谱,很不容易
打出,… …初打时,简直摸不着音韵和节奏,后
经反复久弹,始能勉强弹出。”⑩

二、《幽兰》定弦法古今音律有差异
如何解读《幽兰》,定弦法成为开启它的第
一把钥匙。由于碣石调定弦法已失传,乐谱中
仅有调名而没有定弦法的记述,在历代琴调系
统中也没有碣石调的记载,因此,关于碣石调如
何定弦,曾困扰琴家对《幽兰》的解读,并产生
过许多讨论。其中,有认为碣石调与唐代燕乐
二十八调的“乞食调”或“鸡识调”有关的⑪;更
有琴家薛志章:“… …在打谱过程中,把各种调
子都试过,疑难重重”⑫。可以想见前人为《幽
兰》打谱所付出的努力:要知道古琴的“各种调
子”多达三十余种,除去异名同实的结构也有
二十七八种。一直以来,对碣石调定弦法的探
索,存在“一弦黄钟为宫”和“三弦仲吕为宫”
相同结构的正调形式,还有“一弦黄钟为宫”的
慢角调等不同的结构形式。
(一)“一弦黄钟为宫”的正调结构定弦法
目前,《幽兰》曲采用的“碣石调”定弦法
(见谱例1),其音列与古琴基本定弦“正调”结
构相同,这是由杨宗稷最早研究确定的。他在音
乐实践中发现《幽兰》谱中多用一弦十一徽(此
音高为纯律  ),而不用三弦散音,因此《幽兰》的定弦为“用正调变音弹慢三弦一徽之调”
(即借调)。
谱例1  “碣石调”定弦法

从音高序列上看,其结构与正调相同,但是
碣石调是以一弦黄钟为宫,三弦为“清角”。琴
家姚丙炎认同并采用这种调弦法“一弦为宫借
仲吕调弹之”⑬。吴文光对碣石调的解读是:“但
其音乐实质并不属于以三弦为宫的仲吕均,而
是借三弦为宫的正调定弦法来弹一弦为宫的黄
钟均曲调。”⑭这种以“一弦黄钟为宫”的定弦
结构,已为大多数琴人所认可。
在此,我们还要注意当代调弦法与古代的
音律差异。在谱例1“‘碣石调’定弦法”列出了
“碣石调”与“当代碣石调”两组相对波长数据
(即分数形式)进行比对。从相对波长(或相对
弦长)来看,当一弦散声为1的情况下,二弦(七
弦)、五弦的相对波长数据古今音律是有差异
的,古代的碣石调含有纯律因素,一弦与二弦的
音程值古代为“小全音”(0.91)、当代为“大全
音”(1.02);一弦与六弦古代为“纯律大六度”
(4.42)、当代为“五度相生大六度”(4.53)。这
是“碣石调”的调弦方式⑮和调弦顺序不同的原
因所致。
从打谱版本来看,目前流传最广的“一弦
黄钟为宫”的《幽兰》曲谱,一是出自管平湖
(1897—1967)(简称管版,1958年中国唱片社曾
为其录制黑胶唱片,后被载入1962年出版的《古
琴曲集》及2009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族管弦乐
古琴考级教材》);二是吴文光的版本(简称吴
版,见《虞山吴氏琴谱》)。这两个版本,也是多
为高校承习的版本。

《幽兰》确定“正调”定弦方式,为后来大
多数琴家所认同。但是,用一弦为宫,还是三弦
为宫,琴家们还有不同见解。喻绍泽认为:“关
于定调一项,我是以三弦为宫的调法弹奏,音
韵较一弦为宫优美些,节奏缓和。”⑯
此外,还有与“正调”不同的定弦法,如徐
立荪采用的是一弦黄钟为宫的“慢角调”⑰。其
三弦为姑洗,该音与正调三弦仲吕相距一个律位
(小二度)。这样的定弦结果是,文字谱在三弦
上的所有打谱音律解读,其音高都将与正调三
弦不同。
(二)“碣石调”定弦法尚未统一
琴家对“碣石调”定弦法的探索,多是用
按弦抚弹的方式。从演奏法的角度出发,调弦
结果不同,也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因此,
“碣石调”调弦法没有统一。
我们还应注意到音乐理论家陈应时先生
对“碣石调”调弦法的研究⑱。他的调弦顺序
如下:
第1步:先确定一弦(下徵  )
第2步:一弦与四弦十徽(商  )
第3步:四弦与六弦九徽(徵  )
第4步:六弦与第五弦十二徽(角  )
第5步:五弦七徽泛音与七弦五徽泛音八度
相应(羽  )
第6步:三弦十一徽泛音与五弦十徽泛音同
度相应(宫1)
第7步:以第五弦散声为准,与二弦九徽相
应(下羽  )

尽管陈应时“碣石调”音列结构与正调相
同,亦采用“三弦仲吕为宫”,但因定弦过程的
差异,生律含有“纯律”因素,如角音(纯律大
三度)、羽音(纯律大六度)。
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碣石调·幽兰》的
定弦法,存在“一弦为宫”或“三弦为宫”的不
同见解。在音列结构方面还存有“正调”“慢角
调”等不同差异,同时在调弦过程中,古今音律
在理论上还存有时代差异。
三、《幽兰》的音律特色
《幽兰》非寻常琴曲,它的音域之广阔、音
程之丰富、音位之众多,在古琴曲中是非常少见
的。它的音域达四个八度,尤其在古琴徽位上的
用音非常广泛,甚至包括徽外音高,如“十三外
一寸许”“十三外半寸许”,可见其对音高的认
识是十分精细的。
关于《幽兰》的音律感受,20世纪50年代参
与《幽兰》打谱的前辈曾有这样的认识,如姚丙
炎在《我弹〈幽兰〉》一文:“初弹《幽兰》,常有
用音拗而不入调之感,这主要原因是《幽兰操》
变音处太多所致,甚至有些变音极难分辨。”⑲;
再如薛志章在《打译〈幽兰〉的报告》一文:
“… …音位别致难定曲调;另外是指法特殊难
定节奏。”⑳;三如琴家喻绍泽在《学习〈幽兰〉
的经过和减字谱的试译》一文:“幽兰一曲,音
韵极古,又极复杂。因为它的细音很多,绝不能
与其他琴曲相比。最可贵者,是它所有的音韵,
为一般琴曲所没有。这个曲子要缓弹,才能体会
到其中的趣味。”㉑这些宝贵的经验,使我们对
《幽兰》的音律特征有了基本的认识。
从结构方面来看,《幽兰》结构段落清晰,
共4拍(段)组成;在乐句方面,文字谱中常夹杂的
“一句”字样,作为断句标识,将全曲分为46句。
下文将着重对《幽兰》的特色音律、音程、
特殊音高进行分析。正如前文所述,《幽兰》的
打谱版本有多种,但所用定弦法不同,对文字谱的指法、音位、音高等方面的解读也有所不同,
如管版《幽兰》,对部分音律做了改动㉒,而这
种改动能否体现南北朝时期《幽兰》的音乐原
貌?本文采用被多数琴家认可的“一弦黄钟为
宫”(正调)定弦法,谱例分析之据本采用吴文
光打谱的《幽兰》与其演奏的音频、视频资料,
辅以与他版《幽兰》的对比,以期构建最接近南
北朝时期音乐风貌的音律特色。
(一)音程特色
《幽兰》一曲的曲调,之所以给人以特别的
听觉感受,与它旋律音程的构成有很大关系。
1.  句头“小六度”进入,滑向“减四度”
谱例2  吴版《幽兰》首句㉓

吴版《幽兰》的开头很特别(见谱例2),仅
几个音就呈现出“其音之乖异”的特点。乐曲的
起音“C”以装饰音的形式进入稳定音b
A(偏音
降Ⅵ级)㉔,形成“小六度”。采用“五正音”之外
的b
A为稳定音(骨干音),滑音至E构成减四度,
这与传统五声音阶的旋律进行很不同,这是否
就是题解中所提示的“绝妙楚调”之特色?从楚
国语言方面来说,楚语、楚音有较强的地域特
征,与中原各国、各地区不同。孟子曾用“南蛮鴃
舌”来形容楚人语音的奇特难懂。

2.  句头“小六度”与“纯五度”的色彩差异
20世纪50年代,是《幽兰》打谱的一个重要
历史时期。我们比对管平湖、姚丙炎、徐立荪、
吴振平四位先生打谱的第一拍音高会发现,与
吴版不同的是,他们四人统一选用的是较为协
和的纯五度音程。《幽兰》“其音之乖异”的特
色在这几个版本中并不显见。(见谱例3)
谱例3  以管版《幽兰》㉕首句为例

吴版《幽兰》,其句首音高与前人有明显
不同。从文字谱(见谱例4)的音高解读上,“十
上半寸许”,这是指十徽至九徽之间的“徽间
音高”。由于古琴的徽位分布不均,各徽之间
的距离并不相等,最小的徽间距离是0.5个全音
(小二度),最大的徽间距离可以达到2.5个全
音(纯四度),因此徽间音高十分复杂。十徽的
弦长比例是  (纯四度),一弦与二弦十徽的音
高关系是纯五度(  ),九徽、十徽之间的音程
距离是大二度。但是“半寸许”被多位前辈琴
家“忽略不计”,吴文光的解读是二弦“九徽六
分”比前辈打谱高出了半音,音差相距0.44个全
音。综上可见,不同琴家对于《幽兰》文字谱的
理解有很大出入。古琴打谱的可创作空间,在
指法的节奏理解方面会有所差异,但如此明显
的音高差异,还是值得思考的,今天的《幽兰》
距南北朝时期的原貌有多少变化?
谱例4  《幽兰》文字谱首句
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  ),
中指急下与抅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起(         ),
食指散缓半扶宫商(  ),食指挑商(  )。又半扶宫商
(  ),纵容下无名十三外一寸许案商角,于商角即作两半
扶挟挑声(        )。一句
我们再看两个不同音高在生律法上还有哪
些不同。以C音为宫,按照五度相生关系,属方向生律1次产生一个纯五度。下属方向需要生律
4次产生小六度。(见图1)从旋律进行来看,bA应是纯律音高。

如果从听觉感受来说,把第一拍改为纯五
度,它的音高是向属音方向生律的,音响色彩
方面是趋于“阳性”的明亮色彩。为什么对《幽
兰》音乐感受是清冷,应该与它的“反生法”向
下属生律的阴性色彩有关。而且,这也是《幽
兰》用偏音作为稳定音的例句,在古琴以“五正
音”为其代表的调弦法来说,《幽兰》的偏音应
用与同时代琴曲极为不同。其他音高较典型偏
音用法的还有“#
F”,详见后文。
此外,在《幽兰》的第一句音高方面,还用
到了琴曲不常用的徽外音高㉖    。关于
徽外音高,晚唐著名琴家陈拙在《琴籍》中,曾
将古琴十三徽之外的琴首尾,划分为“上暗徽”
(岳山至一徽)、“下暗徽”(十三徽至琴尾龙
龈),这说明古琴在唐代对十三徽以外的音高
已有明确的认识和区分。《幽兰》中所使用的徽
外音高,不仅是其音律的一个独特之处,同时也
反映了古琴在南北朝时期,音高应用方面的尝
试,包括十三徽以外的音高所进行的“开发与使
用”。《幽兰》即是音乐实践的一个例证。
3.  以“宫”作落音的“合尾式”乐段
《幽兰》四个拍的结尾都是我们所熟悉的
“合尾式”结尾。乐段落音前,有连续的装饰音
音型拨奏,半音上行,情绪激烈,最后结束在宫
音上。(见谱例5)

上例中,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装饰音
程,连续拨奏5拍,装饰音(作为低音)保持不
动,大指级进上行(由十二徽上行到十徽)。这
看似寻常的音程结构,需要两个手指控制音高,
试想在南北朝时期,古琴的演奏技法之高超。在
第二、三段结尾,都出现了第一段的结尾音型,
这种带有激荡情绪的乐段结尾,形成了“合尾”
特点。在第四段曲终,“合尾”采用了变化重复
结尾,其音型仍与第一段结尾相同,但音程关系
改变为纯四度(#
f-b)、减五度(#
f-c1
)装饰性音
程,连续拨奏5拍。这种带有变化音的连续拨奏
的旋律音程,在四个乐段的结尾处交相呼应,很
有特色。吴文光在演奏方面,对这几个“合尾”
在音乐处理,根据各拍音乐形象的不同,有“忧
愤”的情绪表达,也有“奋进”的情绪变化。
(二)《幽兰》中的特殊音高—“#
F”在不
同弦位上的应用
《幽兰》在五正音的基础上用音多达11个,
即使对于近代琴曲来说,它的用音之丰富,也非
常突出。(见谱例6)
谱例6  《幽兰》所用音高

(注:空心符头为散音)
上列音高中有较多的偏音应用,其中最为
常用的是“#
F”,而这个音,是燕乐音阶的重要
标志。古琴有一弦多音的特点,使得相同音高
可以在不同琴弦、不同音位上出现,用音十分丰
富。而《幽兰》在相同音高、不同音位方面的用
音,可以说达到了极致。下面以《幽兰》中的特殊音高#
F为例,看其在不同琴弦、不同音位的多
处应用。
1.  六弦、五弦上的“#
F”
按照#
F音高出现的顺序,首先是“六弦·九
徽四分”㉗,奏法为右手食指抹六弦,左手名指
按“九徽四分”;其次是“五弦·八徽”㉘,奏法为
右手中指勾五弦,左手大指按“八徽”。减字谱
如下:

对照吴文光打谱的五线谱,“六弦·九徽四
分”是第一个#
f(见谱例7,第1行圈中);“五弦·八
徽”是第二、第三个#
f(见谱例7,第3行圈中)。这
两个音位的高度是一致的,都是小字组。
谱例7  吴版《幽兰》第一拍㉙“#
F”的两个音位

2.  七弦上的“#
F”音高
《幽兰》旋律中的“#
F”,在七弦上有三
个按音音位,分别是:“七弦·十一徽”(#
f)、
“七弦·六徽”(#
f
1
)、“七弦·三徽”(#
f
2
)。减
字谱是:

指法分别为:罨yǎn,仅左手大、中、名三指
俱用按“十一徽”得声;右手挑七弦,左手大指
按“六徽”;右手挑七弦,左手大指按“三徽”。
3.  二、三弦上的“#
f
1
”小字一组音高

右手指法:“全扶”二三弦,左手食指按
“三徽”。(见谱例8)
谱例8  吴版《幽兰》第二拍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