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明代琴家杨表正生平考述
刘富琳 华音网 2022-11-06

杨表正,明代闽藉古琴家,著有《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十卷(以下简称《重修真传琴谱》),卷一、二为琴论,卷三——卷十为琴歌谱。《重修真传琴谱》关注较多的是其琴论《弹琴杂说》。《弹琴杂说》全文 517 字,涉及琴学思想、演奏场合、演奏心境、演奏方法等,在蔡仲德①、吴钊②、叶朗③等有关音乐美学论著中都有涉及。但是,《重修真传琴谱》的另一重要意义是该琴谱全部为琴歌谱,共收琴歌 101 首,其中若干首由杨表正本人创作。

琴歌与古琴独奏、琴瑟(箫)合奏是古琴音乐常见的三种主要表演形式。琴歌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从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来看,它与先秦的“弦歌”有着密切联系,《尚书》“益稷”:“搏拊琴瑟以咏”④,《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诗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⑤等等。古琴早期多为歌唱伴奏,宋代朱长文《琴史》“声歌”:“古之弦歌,有鼓弦以合歌者,有作歌以配弦者,其归一揆也。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⑥随着历史的推移,古琴在“弦歌”基础上渐渐发展了另外一种独奏形式。至明代,出现了以严澂等为代表的主张古琴音乐应以独奏形式为主的“虞山派”和以谢琳、黄士达、杨表正、杨抡等为代表的古琴音乐应继承“弦歌”形式的“江派”。严澂《松弦馆琴谱》有载:“盖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然则谓琴之道,未尝不传亦可。吾独怪近世一二俗工,取古文辞,用一字当一声,而谓能声;又取古曲,随一声当一字,属成里语,而谓能文。噫!古乐然乎哉?盖一字也,曼声而歌之,则五音殆几乎遍,故古乐声一字,而鼓不知其凡几。而欲声字相当,有是理乎?适为知音者捧腹耳!”⑦《松弦馆琴谱》收入琴曲 28 首,没有琴歌。虽说“虞山派”主张古琴音乐的“纯器乐化”,但是,在现存 35 部明代古琴谱(收入琴曲 1507 首)中,收入琴歌的琴谱达 25 部(收入琴歌 488 首)⑧,部分琴谱甚至全部为琴歌谱,如《浙音释字琴谱》《谢琳太古遗音》《黄士达太古遗音》《重修真传琴谱》《三教同声》《绿绮新声》《三才图会续集鼓琴图》《杨抡太古遗音》《陶氏琴谱》。此外,在部分琴谱中也收入琴歌,如《新刊发明琴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琴书大全》《文会堂琴谱》等。而杨表正的《重修真传琴谱》是现存明清琴谱中收入琴歌数量最多者,并通过其弟子薪火相传。在《重修真传琴谱》记载的弟子有 17 人,分别是福建 6 人,江西 2 人,浙江 2人,江苏 2 人,安徽、河南、北京、陕西、湖北各 1 人⑨。

如上所述,《重修真传琴谱》在琴歌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杨表正的生平论述却甚少。拙文根据史料记载,通过走访杨表正故里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查阅杨氏家谱,拟对杨表正生平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考述。

1.有关杨表正的记载

永 安 设 县 于 明 景 泰 三 年 (1452)。明 万 历 二 十 二 年(1594),县令苏民望编纂了第一部《永安县志》,此后,陈廷枢于清顺治九年(1652)、裘树荣于清雍正十年(1732)、孙义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相继编纂了三部《永安县志》。有关杨表正的记载,见于裘树荣编纂的《永安县志》卷九“方技”,该记载为学界普遍引用。

杨表正,精音律,善琴。自号巫峡主人。巫峡者,贡之南郊,正盖其里人也。自言尝游武夷接笋岩,入石洞遇异人,乃作《遇仙吟》。又取古来自南熏,羡里以迄汉、晋诸诗文可入丝弦者,皆编诸五调,传以指法。为《琴谱》十卷,其谱万历间正自刻于金陵,康熙时,石门吴孟举又为刻于越,言琴者咸俎豆之。⑩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杨表正善琴、永安贡川人,创作了琴曲《遇仙吟》,著有《重修真传琴谱》等,但语焉不详。

2.杨表正诞生地贡川的历史、人文

贡川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唐中丞陈雍率次子陈野南下入闽定居贡川,民间有“先有贡川,后有永安”之说。“贡川距邑四十里。嘉靖三十六、七年,广贼入境,烧劫俘戮,民汹汹无宁日。上司行示村落筑堡自卫,贡川遗民谋派筑堡,请诸抚按本道,报曰可。下本府议,本府知府委官督造,广六百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乡人德之,立祠尸祝,堡记载艺文志。”輥輯訛贡川地处闽中交通要道,沙溪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境,水路发达。又贡川物产丰富,尤以笋干质优闻名,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埠,经贸活动频繁。

贡川杨氏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輥輰訛后裔。“龟山杨氏之后,其别派或居萧山,或居毗陵,盖皆龟山先生宦游之地。而将乐则其先世之故居,故子孙之守其乡土者支庶尤繁。明成化间,割将乐之南境置归化县,自此龟山之裔,又有著籍为归化人者。

今永安贡川之杨,即其自归化来徙者也。贡川之杨,自始徙逮今且四百年。龟山乃其五世祖,建道南书院于所居之里,以奉其主训,其族人子弟于学……”輥輱訛杨表正的琴学造诣与其家学渊源具有一定联系。另前述陈雍家族,历代贤能辈出,朱熹曾题“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科门”。杨表正的琴学造诣与贡川的人文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3.杨表正的号

杨表正号“巫峡主人”“西峰山人”。“巫峡主人”取自地名“巫夹头”(图 1)(也有写作“吴峡头”“巫峡头”),“巫夹头”位于贡川镇集凤村胡贡溪与沙溪河交汇处。胡贡溪水浑浊,沙溪河水清澈,两溪汇合清浊分明,建于胡贡溪上的“会清桥”因此而得名。“西峰山”是环绕贡川山脉中的一座山峰(如图 2)。

可以确认杨表正的号均取自贡川的地名。

4.杨表正其人及生卒年

笔者于 2013 年 10 月 29—30 日、11 月 15—16 日走访了杨表正的故里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拜访了杨氏族人,查阅了杨氏家谱,期望能看到有关杨表正的记载,但遗憾的是并未发现。据杨氏后人介绍,杨氏家谱中并无“表”字辈或“正”字辈。但是,杨表正在其《重修真传琴谱》的自序中,清楚地落款“闽延平府永安县西峰山人杨表正书于贡川龟山书院”輥輲訛,为什么在贡川杨氏家谱中没有记载呢?笔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可能与杨表正学古琴有关,民间对从事音乐的人存有偏见,地位不高或为不入家谱之原因。但是,古琴与其他乐器大有区别,一则“琴棋书画”历来为古代文人喜好;二来明代皇族推崇古琴,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还编纂古琴谱集《神奇秘谱》;三来杨表正不仅善琴著书立说,而且还是明代“琴歌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又一说杨表正长期在外,疏远家人,家谱编纂时未予记载。但是,从《重修真传琴谱》的序跋来看,杨表正是在家乡贡川完成该著的。由此看来,杨表正不入家谱另有原因。

因《永安县志》和《重修真传琴谱》中,并未记载杨表正生卒年,而杨氏家谱又无记载。所以,目前有关杨表正的生卒年还有待今后新史料的发现。在此,必须提及的是中国书店于2006 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琴谱丛刊《重修真传琴谱》的“题要”中,把杨表正的生卒年明确记为 1520—1590 年。在王秀庭、冯光钰的《现代视野中的古琴艺术》輥輳訛中,也把杨表正的生卒年记为 1520—1590 年。不知其依据何来?

5.杨表正学习古琴的时间

《重修真传琴谱》自序:

愚性素踈慵,隐居泉石,名利不闻。诗礼艺学,虽则粗知,惟丝桐之妙,苦志究心三十余年,方得乐随道化,趣从乐生,殆不知琴之为我,我之为琴也。……是谱先于万历元年春曾刻秣陵寓舍凭虚阁。今则校正重刻,复增新曲数十操,则前之未备者,益得其详。前之差谬者始得其正。视旧刻不啻天壤矣。……

万历乙酉岁孟秋月吉旦闽延平府永安县西峰山人杨表正书于贡川龟山书院輥輴訛。

《重修真传琴谱》完成于万历乙酉岁孟秋(1585 年 7 月),根据“苦志究心三十余年”这一时间推测,杨表正学习古琴的时间大约在 1550 年左右。

6.杨表正完成《重修真传琴谱》的时间、地点根据自序,杨表正初编琴谱輥輵訛于万历元年(1572),时隔十三年后万历乙酉年(1585)再编《重修真传琴谱》十卷。刘御的序和书坊“金陵三山街富春堂”的落款时间是“万历乙酉岁孟秋月”(即 1585 年 7 月)。而在陈书箴的跋中写到:“唯我本直杨君丰姿潇洒,赋性优游,寄迹于湖海之滨。而琴学出类,不佞始窃闻之。殆自甲申之岁,菊月之初,而又鸣且作焉。正其音之往来,使字(养)之不乱,易其词于上下,使句法知有序,至明且易独得夫。……愚因从学,敢于僣言。学者潜心于此,玩其词,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云。噫,微斯人其谁与归。

时万历乙酉菊月吉旦后学士儆陈书箴顿首谨跋。”輥輶訛从陈书箴的跋来看,杨表正编纂《重修真传琴谱》的时间大概始于甲申(1584 年)初。而在姚士畏的跋中写到:“吾闽杨君表正字本直号西峰,以琴鸣海内。岁甲申仲夏,予遇杨君于剑浦,遂与谈蓬心道味,出正文对音琴谱示予。……时万历乙酉岁端阳月朔日莆庠士梅里姚士畏谨书于剑浦四贤书院。”輥輷訛从魏士畏的跋来看,至 1584 年 5 月,杨表正已经完成大部《重修真传琴谱》,并给了姚士畏浏览。

从以上四篇序、跋及书坊的落款时间来看,有三种情况:

一,杨本人、刘御序、书坊的落款时间是万历乙酉年孟秋(1585 年 7 月);二,陈书箴跋的时间是乙酉菊月(1585 年 9月);三,姚士畏跋的时间是乙酉岁端阳月朔日(1585 年 5 月1 日)。其中,姚士畏的落款时间最为详细,从姚士畏浏览《重修真传琴谱》到写跋大致经过了一年时间,从中也可看出杨表正编纂琴谱的经历过程。

《重修真传琴谱》在哪里编纂?杨表正自序落款“书于贡川龟山书院”。明代设于贡川的书院有二:一是云龙书院,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48),坐落在贡川后街村;二是槟榈书院,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坐落在贡川槟榈村輦輮訛。明代,贡川没有开设龟山书院。但将乐设有龟山书院,龟山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的号,宋咸淳三年(1267 年),朝廷下旨在将乐县北龟山建“龟山书院”,宋度宗亲题匾额。杨表正为何把地点署于“贡川龟山书院”呢,这可能是因为杨表正为杨时的后裔,他常往来于贡川与将乐之间,借先祖之名。姚士畏的跋写于“剑浦四贤书院”,剑浦是延平的古称,今南平市延平区。四贤书院根据《永安县志》记载:“祀吾延平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贤,旧址在县治北门外,嘉靖三十五年漂于水,署县事延平府通判谢承志改北社学为之,万历八年奉勘合毁卖,暂迁神主于英烈庙之侧。十一年续奉勘合,凡天下书院毁者俱准复立,而此地今犹未复也。”輦輯訛姚士畏于甲申仲夏与杨表正相遇于剑浦。由此看来,《重修真传琴谱》的编纂是在贡川完成的。另外,在刘御的序中还写到:“万历乙亥(1575 年)公寓白下时,古闽永安贡川杨君隐居巫峡之阳,别号西峰先生。潇洒风月,寄跽江湖,歌咏怡情,而琴学拔萃。”由此推测,杨表正从 1575 年至《重修真传琴谱》完成,一直隐居于贡川。另外,还可以从其创作的琴歌《遇仙吟》中印证其隐居贡川。《遇仙吟》第一段:“贡川居士杨西峰,特携绿绮来山中,葛巾一似淘洒酒,翩翩两袖拖清风,山人枕石睡正浓,扣我鹤梦游鸿濛,主宾相见如旧识,对坐苍平清兴融。”輦輰訛

7.杨表正创作琴歌的时间

《重修真传琴谱》共收琴曲 101 首,其中《遇仙吟》《浩浩歌》《金陵吊古》《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牡丹赋》等七首,王秀庭、冯光钰认为是杨表正创作的輦輱訛,而赵春婷认为除了以上七首外,还有《大学章句》《相思曲》《滕王阁序》《对月吟》《清江引》輦輲訛等十二首。这些琴歌创于何时,因大部分没有记载也不得而知,唯《金陵吊古》和《牡丹赋》二曲在解题中记下了时间。《金陵吊古》:“是曲,己卯岁,与淮安张徵轩会金陵,遇中秋夜月,抚琴鼓,对月吟曲罢,有感而叹曰:南都迁变,自秦汉唐宋六朝,豪杰皆相雄于金陵,而今安在哉?想古今世势贤愚总是一场梦,遂作是吊寓琴中,而慨叹焉。”輦輳訛该曲计九段,从题解中的“乙卯岁、中秋夜月”可以知道《金陵吊古》创作于 1579 年 8 月 15 日。《牡丹赋》“:乙亥春三月,友挟同游都察院观牡丹花,见花干苍苍,蓓蕊开放百十余朵,真实可嘉可爱。仍登院亭,仰视壁悬是赋。御史白狱何其贤题云:系国初种,移自沈万三家,古干繁硕,独异他本,向尝称为牡丹道。每年当花,适值秩满,盘桓花下,觞咏尽兴漫赋。虽谓昔人遗种,至今赏玩而乐爱皆同,赋记琴声,而为一时奇遇矣。”輦輴訛该曲为一段,从题解中的“乙亥春三月”可以知道《牡丹赋》创作于1575 年 3 月。

结 语

综上所述,杨表正的记载见于裘树荣的《永安县志》,内容简略,语焉不详。有关杨表正的生卒年、父母、兄弟、子嗣等情况,在杨氏家谱中也未见记载,还有待新史料的发现。根据杨表正《重修真传琴谱》自序的记载内容,推测其学习古琴的时间大致在 1550 年左右,而杨表正师从于谁、学琴经历如何等也不得而知。目前,可以确认的是 1575 年 3 月,杨表正与友人同游都察院观牡丹花创作了琴歌《牡丹赋》;1579 年 8 月15 日,在南京与淮安张徵轩相遇创作了琴歌 《金陵吊古》。

1572 年,初编《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六卷;1584 年 1月,开始编纂《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1585 年 7月,完成《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十卷。

注释:

①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 年版。

②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年版。

③叶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明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④ 李民、王键《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9 页。

⑤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1936 页。

⑥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内部印刷),1961 年,第 241 页。

⑦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158 页。

⑧ 薄克礼《中国琴歌发展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3 年版,第142—143 页。

⑨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 263 页。

⑩ 永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安县志》,1989 年版,第 368 页。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明】苏民望《永安县志》卷三,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7 页。

杨时(1053—1135 年),宋代理学家,闽将乐人,字中立,号龟山。

《杨氏家谱》“科田记”。

⑭⑮立于贡川镇集凤村的“巫夹头”石碑 沙溪河、贡川、西峰山。

《中国音乐》2008 年第 2 期。

《杨氏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六卷)。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507 页。

同⑱,第 508 页。

王晓暖《三明辖境明清书院考述》,《三明学院学报》2009 年第 3 期。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明】苏民望《永安县志》(卷三),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1991 年版,第 26 页。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299 页。

王秀庭、冯光钰《现代视野中的古琴艺术》,《中国音乐》2008 年第 2 期。

赵春婷《明代琴谱集考》,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第135—140 页。

㉕同⑱,第 311 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