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管平湖演奏《流水》版本略论
张峻源 陈玺好 华音网 2023-01-18

平湖先生演奏《流水》可谓经典。管先生曾多次录制该曲,每次录音都会受到古琴音质、演奏者状态、乐曲与琴的配合程度、录音效果等问题的影响,呈现出不一样的声音效果。因而管先生的演奏中,哪一个版本为最佳的模板,是有待考察的。本文将结合logic pro X软件(音乐录制软件),根据声波分析管平湖先生的清英琴版、大扁儿琴版与猿啸青萝琴版,对三个版本的演奏录音进行讨论。


一、管平湖与《流水》

琴曲《流水》年代悠久,韵味绵长,是中国古琴的经典曲目。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于《天闻阁琴谱》中云:“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滚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和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状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①虽历代皆有打谱、诠释,但近世以来最为人称道的《流水》演奏者非管平湖先生莫属。

管平湖(1897——1967),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管先生以《流水》的演奏闻名,其生前录音大概有以下五个版本:中国唱片上海公司《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收录大扁儿琴所奏版本;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发行之《管平湖古琴曲集》收录大扁儿琴所奏版本: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制作的《旅行者金唱片》(The Golden Record)中所收录清英琴②弹奏版本,一说猿啸青萝所奏③,一说鸣凤④所奏;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发行之《管平湖古琴曲集(增订版)》中收录猿啸青萝所奏版本以及大扁儿琴所奏缩本版。其中《管平湖古琴曲集(增订版)》收录之缩本版,无法与其他版本进行比对,故本文不讨论。《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所收录大扁儿琴所奏版本,其开始部分拷录有损,乃是同于《管平湖古琴曲集》收录大扁儿琴所奏版本,故此仅讨论后者。因此本文所讨论管平湖《流水》版本仅三种。

关于所用古琴说法颇多,特别是《旅行者金唱片》版本,多种说法都有出处。《管平湖古琴曲集(增订版)》中认为,此版本流水是由清英弹奏:现今鸣凤的藏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认为此版本为鸣凤所奏;猿啸青萝之说出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先生,他在介绍猿啸青萝时讲到:

先生最后十多年,演奏、录音皆用的是此张“猿啸青萝”琴。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航天器“旅行者2号",内装有"地球之声"金唱片(注:《旅行者金唱片》),其中90分钟的音乐共收录有27个曲目,管平湖弹奏《流水》,是所有曲目中最长的一首,也是唯一的中国音乐。⑤

可以看出,王风并未称此版本《流水》为猿啸青萝所奏,但是字句排布难免让读者误会。特别是此述后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会拍卖此琴之时广为流传,也未免有抬高此琴价值之嫌。据管先生高足王迪先生回忆,此版本实为清英所奏,清英琴音洪亮清脆,恰与录音声同。李孔元先生见清英琴,亦同此观点,至此盖可定论。

关于此《流水》之版本,乃管平湖师承于秦鹤鸣,秦鹤鸣学川派张孔山传承之版本。根据张婷《管平湖年谱》称在1928年⑥,其后在《近代秦家管平湖》一文中亦秉持此观点⑦。高星在《向着东南飞》中称是在40 年代⑧,而章宏伟在《有关管平湖生平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时间过于靠后⑨。至此盖可知其传承及时间,而后关于琴谱的版本中,齐毓怡与王迪在《漫谈〈流水〉》一文中结合张孔山琴谱认为,管平湖对于曲谱有二次创作⑩。然而,据管平湖见李允中《天闻阁琴谱》原谱之时可知,此谱本来就与师承有所差异。管平湖认为:“恐非原谱不同,实关于技巧方面难以写出。”⑪随后管先生对曲谱进行了重新整理。据此可知,二次创作之说或有待商榷。故此,本文讨论《流水》以管先生整理版本为依。


二、三个版本演奏

管先生所奏《流水》⑫出自《天闻阁琴谱》,共9 段。《旅行者金唱片》版演奏时长约7分28秒,大扁儿琴版本演奏时长约7分17秒,猿啸青萝琴版演奏时长7分15秒。从时长来看,后两个版本演奏时长是非常接近的,但是两张琴本身的差异却是最大的。大扁儿琴为近代古琴,由管平湖先生亲斫,琴高音明亮,余韵较短,是典型的新斫琴声。猿啸青萝琴则是年代久远的古琴,琴腹书有“太康二年于冲”浅墨楷书一行。而太康年号并非独有,晋武帝司马炎皇帝的第三个年号为太康(280—289),辽道宗耶律洪基年号同称太康(1075—1084),故此,认为此琴为晋制与辽制两派之人皆有之。但无论如何,皆可知猿啸青萝琴是至少有近千年历史的古琴,琴声润透,管平湖先生称之为“九德具全”。

即便是演奏同样的曲目,演奏者的状态以及用琴对于乐曲的状态都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对比大扁儿琴版本与猿啸青萝琴版演奏声波,可见猿啸青萝琴的尾韵明显长于大扁儿琴,但是首段第三个音开始,大扁儿琴所奏却成了三个版本中最慢的版本。且在首乐段第四个音,左手走弦退复的气口间歇上,猿啸青萝琴与清英琴版都是较为平均和缓的,独大扁儿琴走手音促,间隔长短不一,整个走手音段落完成后,有较长的停顿,但是作为尾韵回响最短的一张琴,其停顿期间是完全没有任何声音的,至少录音音波图并无任何变化(见图1)。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是乐曲本身所赋予的停顿或想象空间,以猿啸青萝琴版本为例,仔细观察声波可以发现,此版本前三个音稍稍紧凑,于是第四个音后走手音结束的时间也与清英版本相近(见图2)。对照另外两个版本,此处停顿也是最长者,故此可知本来应该最为紧促的一张琴,在此处停顿过长,应该是演奏者演奏状态所致。而此后管平湖积极调整,整部乐曲中声波出现较为平稳的直线处多是大扁儿琴更为短促,说明尽管管平湖在开始曾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后续调整是非常迅速的,而且整部曲目的完成度也是比较高的。大扁儿琴版本演奏时长约 7 分 17 秒,也较为符合此琴音质的速度水平。



猿啸青萝琴版演奏时长7分15秒是较为紧凑的,二者与上述大扁儿琴版开端的问题相似,没有非常符合此琴特质的演奏。但是与大扁儿琴版本不同,此次录音中,管先生一直没有做出很好的调整,直至第二段泛音中段,速度才慢慢降下来,不再是三首曲子中最快的。这应该是源于猿啸青萝琴空灵而回响绵长的泛音所致,使管先生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第二段中泛音总长度21秒,且泛音后接大指挑六弦五徽半这一个音也是较为紧凑的。紧随其后的挑四弦、挑三弦而下的一系列散音,又非常清楚地体现了琴声特质,故此管先生在此处的速度与另外两个版本相比较不稳定,时快时慢。一直到了第六段连续滚拂时,速度达到最快(见图3),比清英琴版本快了近1 秒,比大扁儿琴版本快了2秒余。盖因此处滚拂连续弹奏是不会受到琴本身尾韵回响影响,一气呵成连续而下的。从这段的演奏也可以看出,管先生在弹奏猿啸青萝琴版本时,整体演奏状态是略快的,因而7 分15秒的演奏时间对于这张颇具年代感的老琴来讲,是并不那么合适的速度。

最后观清英琴所奏,此版本被推选成为代表人类向太空觅求知音的代表作,然其录音算不上出色,虽然对于琴的音色特质及演奏者的触弦有清晰地收录,收音回响等方面亦堪称优秀,但是录音设备的噪声也是三个版本中最重的。那么为何挑选一个噪声颇重的版本呢?

首先,清英琴的尾韵回响绵长,是声音极佳的唐琴,古韵犹存。以第二段泛音止后的第四个音为例,中指勾三弦五徽半长挠处,此琴完全凸显出其深邃之声,若泉水涌出之感。

其次,管先生在操此琴录音时的状态是极佳的,泛音不紧不促,完全呈现了琴之清脆,同时又紧贴《流水》之旨。如第四乐段出现长挠指法时,对比其他两个版本,管先生在气口的把控上都更加从容,左手走弦声音清晰,每动止时,琴韵都能完整地随之而出,这不止体现出管先生此次演奏时的“松沉”,更是演奏状态、琴之特质与乐曲意境的最佳结合。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讨论的三个版本中,单就与《流水》配合的程度这个角度上所使用的古琴,以清英琴与猿啸青萝琴为尚,两琴都颇具古韵,虽年代久远,然而修缮工艺极佳,都展现出优秀的音韵特质及岁月的痕迹。大扁儿琴声音虽然也属良品,间有钟磬之声,然而对于《流水》这样的曲目而言,琴声略硬而不够松弛,难以描绘情境。

在演奏的角度上,大扁儿琴版本虽然开始之时略有差池,然而管先生调整迅速,很快把琴音的反馈与乐章结合一处,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录音。猿啸青萝琴版本则不知为何,录制时管先生虽然对于琴声的反馈同样很注重,但是演奏时却略显急促,憾未将此琴极高的潜质完全发挥出来。清英琴演奏状态则是最佳的,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和缓适宜、张弛有度,散音、按音都展现了琴的特质,特别是吟挠手法的纯熟运用,为此版本提供了展现琴音的完美舞台。

故此,视管先生以清英琴所奏《旅行者金唱片》版本为上品。虽然此版本在录制上略有噪声,但是无论从演奏、琴声还是两者与乐曲的配合上都是无可挑剔的。


①张孔山等《天闻阁琴谱》,载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 年版,第25册,第166页。

②清英说录于《管平湖古琴曲集(增订版)》的曲目简介,载管平湖《管平湖古琴曲集(增订版)》,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2016年版。

③猿啸青萝是广为流行于民间琴人之间的说法,盖出自中国

嘉德国际拍卖会拍卖此琴之时,录王风所撰写之介绍,见下文。

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中国古琴珍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82-86页。

⑤王风《猿啸青萝简介》,末尾称“本文数据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先生提供",北京:中国嘉德国际拍卖会,2010 年5月。

⑥张婷《管平湖年谱》,《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4期,第30页。

⑦张婷《近代秦家管平湖》,中国艺术研究所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9年,第6页。

⑧高星《向着东南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⑨章宏伟《有关管平湖生平的几个问题》,《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47页。

⑩齐毓怡、王迪《漫谈〈流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第108页。

⑪同⑥,第32页。

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古琴曲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第38-44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