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地区地方戏"武安平调"中的轧琴是古代轧筝的遗制。现把它简介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一、轧琴的形制和规格
轧琴的琴身长60厘米,宽13.5厘米,侧板厚3.5厘米。它的面板和古筝面板相类似,中间拱起,有一定的弧度。轧琴总体呈长方形,接近上下两端处 均有“梁”(“梁”是民间的叫法,相当于古筝的弦枕)。背板平直,中间开有直径为5厘米的圆孔。琴身由桐木板胶合而成。下梁至下端有扣弦结构。上梁至上端有系弦结构。上梁和下梁之间的距离为39厘米。琴弦用丝弦中的老弦,共十根。弦的一头挽结,绊在琴身下部的孔内;另一头用细线绳拉紧后,拴于琴身上部。每根琴弦都由一个枣木权支撑着。枣木权高约5 厘米(野生酸枣树树权),在权根上方约0.5厘米处钻一小孔,使弦从孔中穿过。枣木权相当于筝的柱马。调弦时,先将每条琴弦用细线绳拉紧,使之接近应定的音高,然后再适当挪动 枣木杈,将音高调到准确的高度。
轧琴的擦弦杆(作用相当于拉弦乐器的弓)是用高梁杆的最上一节制成。做法很简单:先剪去穗,再将其表面的光滑层刮去,最后擦上松香沫(以增加与琴弦间的磨擦力)。参见图1
二、轧琴的演奏和使用
在武安平调乐队中,轧琴一直是作为唱腔伴奏使用的;因而,它在定弦和演奏方法上都受到唱腔和旋律的制约。如武安平调唱腔的常用音区下方到降B调的,由于它又是调式的主音,因此轧琴的最低弦所发出的空弦音也是这个音。轧琴的十条弦从低到高顺序定为
,全音城为十度。为什么‘5’和‘1’都设两个相邻的同度音呢?这是因为,在武安平调唱腔中,‘5’和‘1’是调式的骨干音,为其各加一个同度音(同时发音),可谐调音色,加大音量,强化伴奏的气势。
演奏轧琴时,演奏者站坐均可,但以坐多见。左手握琴,拇指伸进背板的孔中,其余四指和拇指相对,握住琴身外侧(见图2)。琴身和身体近乎平行。右手持擦弦杆(如同握钢笔杆),置于下梁以上约10厘米处(与琴弦垂直)轧擦。演奏时,双手同时配合动作,一般情况下一音一拉;碰到长音时,双手同时快速震颤,可发出震音效果。
从实际发音来看,轧琴应算中音乐器,它填充了主奏乐器二弦与其他伴奏乐器之间的空白。四十年代以前,武安平调乐队只有二弦、轧琴和土琵琶。二弦发音尖细,土琵琶声音迟钝而粗糙,轧琴则以连贯的音响将其“粘合”在一起,使乐队音响比较谐和丰满。
三、轧琴的产生和沿革
轧琴的前身 是轧筝,它是轧筝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环境中流传、使用和发展的结果。
目前保存在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的轧琴实物(见图1),和宋代陈旸《乐书》中所绘轧筝图相比,两者在形制和结构等主要方面接近,只是弦数多少不同。
清代的轧筝几乎和轧琴完全一样。《清史稿》载:“轧筝似瑟而小,刳为质,十弦,前后有梁,梁内弦长一尺六寸一分八厘,各设柱,以杆轧之。"其中"以杆轧之"的"杆"是否用高梁杆制成,还不得而知。但是,擦弦用杆而不用弓这一点,是与轧琴一样的。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武安平调"一条说:"平调流传于河北邯郸地区以及豫北晋东南等地,清乾隆年间已有演出。”目前,我们还说不清轧筝在清代的哪一个时期被武安平调乐队所采用;但可以肯定,轧 筝在进入武安 平调乐队以后,由于某种原因改名为轧琴,轧筝被改名为轧琴的年代要晚于这个剧种产生的年代。若从乾隆年间(1736一1795)算起,轧琴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
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进行革新创造,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武安平调流行的冀、豫、晋三省交界处盛产高梁和酸枣树,为轧琴所使用的擦弦杆和柱马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轧琴作为拉弦乐器,有其不易补足的缺陷:它每根弦只能发一个音,只要演奏不同音高的音,擦弦杆就必须由一根弦移到另一根弦上;因此,快速而密集的换弦音符,演奏起来非常困难。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段越来越复杂,音区和速度对比的幅度加大,有时还采用转调手法,因此轧琴愈来愈难适应这种发展的新形势。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在有了较大发展的武安平调乐队中,轧琴则被大量增加的其他乐器取而代之。